•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中國成立70年高校法治教育發(fā)展回顧及展望

      2021-11-29 07:15:08高建利鄭寰宇
      關鍵詞:法治法律思想

      高建利,鄭寰宇

      (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法治建設的發(fā)展我國逐步構建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開辟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法治教育與法治建設同向同行,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新的歷史階段,回顧70年來高校法治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總結發(fā)展經驗,展望發(fā)展趨勢,有助于我們厘清高校法治教育的發(fā)展動因,明晰高校法治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對新時代高校法治教育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作用和實踐意義。

      一、高校法治教育發(fā)展回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校法治教育經歷了起步探索、恢復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三個過程,具體可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起步探索階段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各項事業(yè)百廢待興,社會各領域的法制建設剛剛起步,當時的主要問題是,舊體制的法律體系仍然存在,而新政權的法律體系還沒有制定出來,高等教育亟需社會主義的法律制度作為支撐,高等學校法治教育也開始逐步探索。由此,為清除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殘余,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決落實五四憲法精神,國家出臺了《高教六十條》,明確、詳細地提出我國高等學校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yǎng)擁護黨的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愿意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人民服務的人才。這一時期法治教育活動并未正式進行,主要是通過教學目標、機構建設、課程設置三方面來開展高等學校的法學教育。在教學目標方面,以服務國家建設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政治立場,使學生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式中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權力與義務。在機構建設方面,不僅在綜合大學設立新的法律院系,而且新建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四所政法學院,以院系設立和政法學院建設的方式擴充法治人才儲備。在課程設置方面,法學教育主要涉及的是階級斗爭觀念,并“以俄為師”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法學思想和蘇維埃國家法權史以及革命的人生觀等法學知識,各大學也開設了獨立的課程來講授法律,注重對公民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樹立新中國的法治思想。

      總的來說,建國初期法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發(fā)展并不完善,雖然在教學目標、機構建設、課程設置三方面做了初步努力,但主要是圍繞新中國國家建設而展開的,并未形成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高校法治教育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隨后,文革阻滯了我國的法制發(fā)展進程,法治教育幾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之后的深刻反思為我國法制的恢復和發(fā)展提供了助推性的力量,使我國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同時,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

      (二)普及法律知識階段

      1978年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各個領域開啟了法治建設的恢復與重建。新中國初期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條例對高等教育和法治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以法律知識普及和法律意識提高相結合的方式進入了高校法治教育的恢復建設階段。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們意識到了法治思維代替人治思維的重要性,為適應現代化進程,197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將現代化的實現確立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在這一目標指導下,高等教育的培育目標也發(fā)生了變化,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又紅又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這一時期,高等學校在普法教育的背景下展開法治教育。在教學目標方面,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目標,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一五”普法、“二五”普法、“三五”普法分別提出大學生的法治培養(yǎng)目標是要普及法律常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在機構建設方面,從1977年開始,教育部陸續(xù)恢復并重建院校,改革管理體制,簡政放權,給予高等學校前所未有的自主權。在課程設置方面,于1982年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1984年通過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來培養(yǎng)專門人才及工作人員,教育部頒行的《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明確高校法治教育的德育性質后,高等學校開始將思政課開設為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五門課程,法律基礎課作為“法治教育”的“專業(yè)課程”第一次被明確下來,并獲得了制度保障。

      這一時期法治教育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目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調整下,頒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規(guī),初步構建了學校法治教育體系,在高校法治教育與社會普法教育的互動中,共同推進了法治教育的發(fā)展,由注重法律知識傳授轉向重視學生法治觀念培育和法律意識的提高,體現了對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重視,為21世紀法治教育新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提高法律素質階段

      21世紀初,國內市場經濟加快發(fā)展,我國在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提出了“素質教育”以適應社會需求和教育發(fā)展。改革開放初期,學校法治教育體系初步建立,但是這種粗放式的體系暴露出了大學生缺乏一定法律素質的問題,亟需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理方略下完善高校法治法規(guī),高校法治教育也由此進入提高法律素質的階段。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之一是“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并將“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2]回應了國家對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要求。高校在“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背景下深入開展法治教育活動。在教學目標方面,“四五”普法強調要提高公民和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和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五五”普法規(guī)劃提出法治宣傳的目標是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在機構建設方面,進行大量招生,以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來擴充院校規(guī)模,并建立了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自考、夜大、函大等繼續(xù)學習的深造體系,迎來了法治建設的大發(fā)展。在課程設置方面,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簡稱“05”方案)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將獨立設置的法律基礎公共課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合并,幫助大學生樹立法制觀念,提升其法律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學校法治教育體系日漸完善,不僅在教學目標、機構建設、課程設置中有巨大變化,教材體系、師資力量等方面也逐步豐富。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科技人才顯得更為重要,使得高校法治教育要進一步加強主流價值觀的意識教育。更加突出高校法治教育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四)提高法治意識階段

      伴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為推進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融合,拓展高校法治教育新視野,高校法治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入系統(tǒng)發(fā)展階段。2008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努力開創(chuàng)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大中小學的教學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計劃,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3],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在教學目標方面,“六五”普法規(guī)劃強調“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4]高校法治教育要在提高全民法律意識的基礎上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在機構建設方面,主要表現為深入推進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在課程設置方面,2006年開始在全國普通高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相關統(tǒng)編教材正式出版,歷經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四次修訂,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的比重不斷增加。

      這一時期,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為引領加強法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法治教育不僅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還與社會結合,在校風、學風、網站教育方面逐步滲透,多維度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法制教育的實踐成果漸漸壘成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教育。我國在進一步推進法治教育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培養(yǎng)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人才。

      (五)提高社會主義法治觀念階段

      十八大以來,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中,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這一背景下邁入了新時代,為適應國家法治建設進程,高校法治教育步入創(chuàng)新發(fā)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對法治教育高度重視,并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學校總體教育計劃當中。《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等文件中強調了在學校教育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做好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引導的重要性。全國教育工作大會指出法治教育要將優(yōu)質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做到社會與高校之間的深度融合。新時代高校法治教育建設層層遞進,在深入發(fā)展的同時也進行橫向拓展。在機構設置方面,一方面,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完善本碩博招生系統(tǒng)。另一方面,教育部支持高校思政課教師繼續(xù)深造,實施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教學目標方面,“七五”普法規(guī)劃更加明確地將“推進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作為主要任務,強調要在高校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在課程設置方面,考慮到課程內容要與中小學銜接,促進法治教育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作為必修課教材,經過多次修訂與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相適應,突出強調新時代“基礎課”教學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有機融合的必要性。[5]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習近平在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政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這一時期,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深入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逐步完善。國家對于法治教育的深度建設,不僅著眼于學校內部,更注重與社會各機制的有效結合。高校法治教育在實踐中越來越細化、深化,與學生思想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形成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

      二、高校法治教育基本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高校法治教育通過校園內部和校園外部結合展開的方式,在法學專業(yè)教育和學生法治觀念培育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其基本經驗可概括為堅持正確的政治性、契合我國法治建設進程、遵循教育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三個方面。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性

      縱觀70年來高校法治教育發(fā)展歷程,高校法治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得益于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引領。

      第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各個國家的法治教育產生于自己的歷史文化當中,是在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法治建設進程中逐步完善的。我國在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指導下形成了中國特色主義法律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立法、執(zhí)法、守法、法治宣傳教育等法治實踐活動。高等學校的法治教育在馬克思主義法治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觀的指導下,通過針對不同時期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在教學目標、機構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有效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法律素質、法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

      第二,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鈣,有了信念,才能在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下豐富自我。高校法治建設從開展以來就遵循“三個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渡鐣髁x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guī)劃》指出,建立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協(xié)調機制,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審查標準,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價值導向與內在邏輯的統(tǒng)一與權威,真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制度化。[6]法治教育最開始是從愛國主義教育開始,并貫穿于高校法治教育當中,《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進一步明確其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教育體系的完善。

      (二)契合我國法治建設進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校法治教育始終契合于國家法治建設進程。建國初期,整個國家的法治教育并不完善,一直以法學教育為主,隨著社會主義法律的逐步完備,我國開始在高校德育課程中貫穿法治教育。文革十年中法治建設幾乎停滯,高校法治教育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理念,對法治建設進行有益探索。高校法治教育在“一五”普法背景下展開,開設法律基礎作為公共必修課程。在十五大、十六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法治教育有了相對獨立的發(fā)展空間,通過《法律基礎》《思修道德修養(yǎng)》課程教育,高校法治教育由普及法律基礎知識轉向提高法律素質的階段。十七大,胡錦濤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結合“五五”普法,高校法治教育開始注重法治意識的提高,法律基礎課由獨立設置轉向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相融合。十八大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方略,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制度基礎和著力點,提出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的法治教育,進一步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高校法治教育在學校建設、師資力量等方面循次漸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法治中國的建設背景下,高校在法治建設中尋求與社會機制合作,在法治教育中滲透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治方式中借助互聯(lián)網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三)遵循教育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

      教育不僅要契合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還要與人的發(fā)展相適應。高校法治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基本實現了從法律知識到法律素質再到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新中國成立之初,高校法治教育是通過法學課程教育,使學生形成權利與義務等基本概念,通過法權史與革命人生觀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知法的意識。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法治建設處于恢復發(fā)展階段,高校法治教育通過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教育,讓學生深入系統(tǒng)學習具體法律基礎知識,逐步形成法律知識規(guī)范,培育其學法的意識。21世紀初,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發(fā)展的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通過初步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程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培育其尊法的意識。之后,網絡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這對法治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法治教育通過普遍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程展開教育,使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其守法的意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方略提出要更加深入地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高校法治教育以法治教育與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用法意識。

      三、高校法治教育發(fā)展展望

      (一)法治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進程的加快和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對公民素質的要求也更高,法治教育應該始終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以法治教育為引領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系統(tǒng)闡述了高等學校法治教育的目標、原則及實施路徑?!缎聲r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政策文件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良好指引。高校法治教育要求掌握法治的基本原理、理解法治的基本理念、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常用概念,并增強法治實踐,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能力。

      在2020年全國新冠肺炎防控中,法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顯。各個學校在線上開展法治教育宣傳課,線下加強守法遵法宣傳,引導學生利用法治思維做好疫情中的自我防控,疫情后學會運用法律來保障自身權益。

      (二)大中小一體化建設更加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7]建國以來,德育教育主要以社會本位展開,忽視學生的個體心理發(fā)展,新時代下,學生個性化特征尤為明顯,自身經驗更為豐富,應該更加尊重學生個體的成長需求,通過階段式與銜接式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統(tǒng)籌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來開設思政課。[8]在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中,法治教育是一體化貫通的重要內容,系統(tǒng)性的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吉林省和陜西省先后召開大中小思政課程研討會,推出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先行試點,充分利用高校法治教育APP,以內容銜接做好法治教育的大中小一體化建設。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利用網絡開展的全國同上一堂思政課,以及一體化的法治主題教育活動,更好地彰顯了新時代法治教育的活力。

      (三)法治教育網絡化特征更加明顯

      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催生了新時代“互聯(lián)網+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2019年國務院《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和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互聯(lián)網+教育”的方式努力構建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實現了教育的新突破。高等學校法治教育需要借助互聯(lián)網這種新型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網絡空間所具有的匿名性、開放性、無中心性等給網絡傳播造成一定的困境,需要進行法治化管理,而高等學校作為的法治教育宣傳的主陣地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

      高校法治教育需要網絡新載體助力。高校、宣傳部門、新聞媒體三方聯(lián)動宣傳、創(chuàng)建網絡名站名欄和教育學習等校園網站,組成全國高校校園網站聯(lián)盟社會組織,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形成了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法治教育模式。2020年新冠疫情的發(fā)生,使得互聯(lián)網平臺上升為青年一代上課學習的主要載體,更好地傳播了各學科蘊含的政治資源和疫情背后的法治思想。

      網絡建設需要高校法治教育支撐。中共教育部黨組織印發(f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了建設網絡育人的質量體系,傳播主旋律,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的方針。[9]網絡作為高校法治教育的新空間,利用普法教育網站、大學生法治教育講座、實踐熱點切入講解等方式,有助于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

      猜你喜歡
      法治法律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赣榆县| 江陵县| 上杭县| 赤壁市| 云林县| 称多县| 永安市| 故城县| 岱山县| 临朐县| 阳山县| 辽阳市| 开远市| 庆云县| 尚志市| 获嘉县| 台安县| 鹿邑县| 峡江县| 富锦市| 安新县| 洞口县| 容城县| 瑞安市| 平湖市| 册亨县| 三都| 山丹县| 儋州市| 枣庄市| 瑞安市| 磴口县| 平凉市| 同心县| 景东| 北流市| 舟山市| 延边| 铜川市| 纳雍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