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凌祚勇
黃芪根系發(fā)達,適宜選擇土壤深厚肥沃、土壤疏松、排水灌溉方便的微酸性沙土或中性土,地勢高,地面干燥,陽光充足,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塊。精心選地后,深耕45~50厘米,每畝施農(nóng)家肥2500~3000公斤,餅肥100公斤,過磷酸鈣25~30公斤。
1.精選品種:創(chuàng)建高產(chǎn),種子選擇是關(guān)鍵,要品種純正,無霉變,無病害。
2.種子處理:播種前,將種子在45℃溫水中浸泡5小時,再用冷水浸泡一次。如此反復處理3~4天后,放入準備好的瓦罐里,用干凈的濕布包住罐口,置于25~28℃的溫暖、通風處加速催芽。種子可在3天左右發(fā)芽,然后播種。
1.播種時間: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根據(jù)其生長發(fā)育特點,“春播”可在3月進行,不超過谷雨。 “夏播”在6~7月進行,南方的“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進行,西北地區(qū)的“秋播”則建議在冰凍前進行。
2.播種育苗:開行距25厘米橫溝,溝深3~4厘米,播幅10厘米,將種子與細土、草木灰拌均后,播入橫溝內(nèi),然后覆蓋土1.5~2厘米,輕踩壓實,隨即澆小水保濕。當氣溫在15~16℃、濕度適宜時,10~12天出苗,每畝種子用量11~15公斤。
苗長到14厘米以上時,進行移栽。在起苗前,頭一天澆水使土壤濕潤。起苗移栽當時,將大小苗木分類種植。
1.中耕除草:建議苗期不要使用除草劑,可用人工除草或撥除。由于黃芪苗根系較淺,容易受到傷害,平均一年需要中耕除草3~4次。
2.追肥:第一次追肥。在中耕時進行,建議以“實行大苗多施,小苗少施”為原則,畝施農(nóng)家肥1000公斤,施肥后澆小水一次。
第二次追肥。每畝用1300~1500公斤農(nóng)家肥、50公斤過磷酸鈣和10~15公斤磷酸二銨混合均勻后施用。
第三次追肥。入冬前10天左右進行,施50公斤過磷酸鈣、農(nóng)家肥1800~2000公 斤、130~150公斤餅肥混合均勻后,進行培土,并采取防凍措施,使黃芪安全越冬。
3.灌溉、防澇:隨著黃芪的生長,在中后期,每次澆水都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邊界表面積水。下雨時,及時排水,避免地面濕度過大,造成病蟲害。及時疏通排水溝,使排水暢通。
4.打頂與疏蕾:一般在6月進行,需要疏蕾3~4次,目的是控制株高,減少植物對養(yǎng)分的過度消耗,促進植物根系生長,提高產(chǎn)量。
5.清園與培土:加強越冬防凍管理。入冬前,應將田間所有的落葉和雜草清除干凈,然后通過土壤耕作保護植物的根系。在土壤耕作前,結(jié)合冬施化肥,每畝施用過磷酸鈣50公斤、1800~2000公斤農(nóng)家肥、餅肥1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