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 傅屹婷
在音樂學科中美育的重要性相較其他學科要更加的突出。音樂學科作為一門主觀性較為強烈的學科,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審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課堂中所學習的曲目和音樂,而且也能夠幫助引導學生在課下自行的鑒賞各流派的曲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雅情操和審美意識。因此,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當注重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情操和審美觀念,為學生的審美注入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在核心素養(yǎng)的指引下走上更長遠的音樂道路。作為音樂教師,要想融美育于課堂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進行嘗試。
人的感官是相互聯(lián)系的,各個感官相互協(xié)作共同形成一個人對于特定事物的認識和感受。而音樂也不例外,甚至于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所以對于各個感官的相互配合的要求要比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要更高一些。音樂教師如果在平時的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各個感官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配合就能夠獲得比普通的聽覺教學更叫高效的方式,也能夠讓學生更加多維的感受到音樂曲目中所蘊含的極高的審美價值。
尤其是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師。中低年級的小學生結合活動好動的特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較長時間的上課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單純的聽覺音樂教學不能夠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然而,對于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強烈的視覺沖擊相比較單純的聽覺感官能夠帶給他們更加深刻直觀的印象。有了視覺得畫面呈現(xiàn)之后,音樂教學會相對來說更加的直觀明晰。再加上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教室中都配備上了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比如多媒體投影儀等,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應當積極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學會充分利用多媒體現(xiàn)代化技術,充分利用自己能夠接觸到的設備來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曲目的理解,提升音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西部風情》的《依馬呀吉松》這一課的時候,雖然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學生熟練地掌握演唱這首歌,但是卻并沒有僅僅滿足于教授學生唱這首歌,而是利用教室中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事先準備好的藏族民間舞蹈視頻,帶領學生初步感受到了藏族民間歌舞的風格,通過藏族民間舞蹈堆諧強烈的民族風格,來帶領學生感受直觀的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來對藏族的民間歌舞有著更為直觀和多維的了解。同時,由于《依馬呀吉松》是堆諧曲,流行在四川巴塘一代的,是藏族民間舞蹈堆諧的配樂,由于這首歌的這種特殊性所以在教學的時候不僅帶領學生觀賞了這首歌所對應的藏族舞蹈,并且?guī)ьI學生在操場上進行了這支藏舞的簡單學習。在《依馬呀吉松》這首歌稍快點旋律中一起跳了簡單的藏族民間舞蹈,學生在輕松和諧有趣的環(huán)境中體驗歌曲的節(jié)奏感。
經(jīng)過這次的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對《依馬呀吉松》這首歌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通過《依馬呀吉松》這首雖然簡單但是藏族風格濃重的歌曲來略微窺得我國藏民族的曲藝風格和藝術氣息。這種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單純的在教室中由教師通過錄音機播放歌曲再口頭跟唱的傳授方式,而是采取了視聽體驗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本節(jié)課程的學習,不僅充分利用了教室中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新奇有趣的上課體驗,而且肉眼可見的提升了學生的上課效率,根據(jù)課后學生的反饋來看,學生也很顯然通過這首歌和這節(jié)課的教學初步的對于藏族歌舞的藝術風格有了較為簡單直觀的認識。同時,也通過之后的藏族民族舞蹈簡單教學加深了對于課堂所學習的歌曲的印象,認識到了更加多元的曲藝風格,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風格也具備了一定的鑒賞和審美能力,高效的達到了本節(jié)課堂的教學目的。
因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好利用教室中的科技產(chǎn)品和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音樂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鑒賞能力,利用多媒體設備將世界各地的距離縮小的特點來帶領學生了解更加多元的文化,促進民族的團結和共同繁榮。
幫助學生美學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中對于大量的優(yōu)秀音樂曲目的欣賞也是十分必要的,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欣賞,能夠幫助學生較高效率的養(yǎng)成基本的鑒賞素養(yǎng)。學生也能夠在大量優(yōu)秀的中外優(yōu)秀音樂曲目中獲得美學的熏陶,養(yǎng)成基本的美學素養(yǎng)。
同時,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背后往往包含著作者在特定時期的強烈感情,因此在鑒賞傾聽大量的中外優(yōu)秀曲目的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對于古往今來的各種中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鑒賞來橫向和縱向的對比、了解各個國家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在不同的時期的不同情感,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而且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讓學生對于音樂作品背后所包含的感情有著更深層次的感同身受,培育學生真正高雅的音樂素養(yǎng)——情感鑒賞能力,而非單純的音樂鑒賞技巧。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進行適度的擴展,引導學生了解、欣賞更多的優(yōu)秀音樂曲目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進行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國之聲》的《美麗的家鄉(xiāng)》這一課教學的時候,不僅僅教了學生這首歌的演唱技巧,而且為學生播放了這首歌所出自的歌劇《傲蕾·一蘭》,通過帶領學生鑒賞這部歌劇,來帶領學生更深層次的領會這首歌曲中所蘊含的對于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之后,為學生拓展播放了風格不同的同樣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的情感的馬克西姆的《克羅地亞狂想曲》,通過帶領學生鑒賞不同風格的曲目來辨析其中所蘊藏情感的不同與相同之處,帶領學生與不同的作家進行不同時空的音樂欣賞的靈魂碰撞。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通過大量的曲目的鑒賞培養(yǎng)了音樂鑒賞能力,而且與歌曲的作者產(chǎn)生了情感的碰撞和共情,加深了學生對于祖國和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因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不僅應當完成課本所要求的教學任務,而且也可以適當?shù)膶τ诮虒W曲目進行一定的擴展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欣賞,使學生得到音樂素養(yǎng)的熏陶。
善學善用,知識來源于實踐,知識最終也應當回歸實踐。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最終都應當投入到實踐中,在實踐中得到提煉、檢驗、發(fā)展。音樂學習也不應該例外。
音樂是來自于人們的實踐中的,歷史上很多偉大的音樂作品都是作者在經(jīng)歷了一定的實踐之后的所見所感。如今,音樂實踐活動已經(jīng)逐步為當代小學音樂老師所重視,通過開展音樂課堂的實踐活動,小學音樂教學現(xiàn)狀會大大得以改善。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注重積極地帶領學生將課堂所學回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發(fā)展課堂所學習的知識。
例如:在教授五年級《映山紅》這一課的時候,不僅僅滿足于教授理論的知識,教授學生會唱這首歌曲,本次結合學校少先隊活動,帶領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八一建軍節(jié)紅軍老兵慰問演出的實踐,帶領學生在匯報演出中為紅軍老兵們演唱《映山紅》這首歌。在課堂教授《映山紅》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并不能夠很好地理解當時群眾對于紅軍的熱愛和崇敬,在為學生播放抗戰(zhàn)電影和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尋找答案之間果斷地選擇了后者,在活動中,學生聽從前的紅軍爺爺講述自己在伍時的故事,聽紅軍爺爺們講述當時的艱辛和在那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中華民族的青年們前赴后繼地投入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的英勇事跡,逐漸體會到了當時的群眾們對于紅軍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不僅如此,學生在對《映山紅》這首歌背后所蘊含的感情加深理解的同時,自己也油然而生了對于當時的紅軍前輩們的崇敬之情。這種感情表現(xiàn)在了之后的演出之中,學生在演出中唱歌時,比起之前在課堂教學中的感情更加充沛精神,也更加昂揚。學生在了解和體會中不僅了解歌曲的背景,更對紅軍爺爺們愛國的經(jīng)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次的實踐顯然達到了老師想要引導學生加深對歌曲的理解,以及培養(yǎng)學生愛國的核心價值觀的目的。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型學科,教學過程中的目標在意引導學生的審美思維,構建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應當注重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和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高雅的審美情操和正確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