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煥
魔芋喜溫怕凍、喜陰怕曬、喜濕怕漬、喜肥怕瘦、喜鉀怕氯、喜疏松肥沃怕板結(jié)貧瘠,適宜在富含腐殖質(zhì)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最忌高溫、強光和多變的環(huán)境。在年平均溫度14~20℃、無霜期在240天以上的地區(qū)都可以種植。魔芋生長的起始溫度為5℃,最高溫度為43℃,最適溫度為20~30℃,生長前期濕度以80%為宜,生長后期以60%為宜。屬于亞熱帶季風區(qū),適宜于魔芋生長。
陜西佛坪縣通過魔芋玉米套種、樹苗魔芋套種和林下種植魔芋,解決了魔芋怕強光暴曬和高溫的問題,魔芋種植面積已達到6 000畝。
魔芋應選擇水肥條件好、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以半蔭半山區(qū)、前茬非魔芋的地塊最為適宜。最適宜pH值6.5左右的微酸性土壤生長。
要求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zhì),精耕細耙,深耕35 cm左右。同時培肥土壤,大量施入腐熟有機肥,每畝施2 000 kg,均勻翻入土內(nèi)。魔芋需肥規(guī)律氮 ∶磷 ∶鉀為6∶1∶8。
3.1 選種 選擇無病斑、無破損、無腐爛、頂芽短壯、150~200 g的抗病品種種芋為佳,忌用開花魔芋、病芋爛芋。佛坪縣品種以花魔芋為主。
3.2 消毒
1)浸泡處理。種芋經(jīng)晾曬1~2天后,用50%多菌靈浸種8~12小時 (按浸種水量對藥,500 g水對 1 g藥),再堆放 6~8小時。
2)熏蒸處理。用40%甲醛、72%農(nóng)用鏈霉素1 000倍液熏蒸以達到滅殺病原菌的目的,可有效預防魔芋軟腐病的發(fā)生。
在日均溫15℃以上(3—4月)時即可選晴天播種。通常125 g以下的種芋株行距為25 cm×33 cm,125~250 g的種芋株行距為 33 cm×50 cm,250~400 g的種芋株行距為 40 cm×50 cm,400 g以上的種芋株行距為50 cm×55 cm。
采取蔭蔽栽培是保護魔芋植株葉片、抑制病害發(fā)生、奪取高產(chǎn)的重要措施之一。魔芋屬半陰性植物,其正常生長需要蔭蔽環(huán)境。常采用魔芋與玉米套種,以滿足魔芋生長對蔭蔽環(huán)境的要求。與玉米套種帶寬1.5 m。魔芋帶寬1 m,開溝種2行,株行距40 cm×50 cm。玉米帶寬50 cm,種1行玉米,株距25 cm。
6.1 適時除草 魔芋出苗后至植株封壟前中耕除草 l~2次。
6.2 適時排灌 第1次灌水在出土前后、若遇伏旱應及時灌水,并以早晚灌水為好。若遇澇災,則要及時排水。
6.3 合理施肥 在魔芋分叉散葉時和塊莖膨大期要追肥2次。魔芋生長前期視苗的強弱施肥。弱苗可追施肥料,壯苗可不追肥或少追肥,一般在齊苗后每畝用尿素3~4 kg對水3~4倍澆施進行提苗,施肥不能靠近葉柄基部,要離6~10 cm,只能低澆,不能高灑,防止肥液污染葉和葉柄造成燒苗。在換頭期后,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長迅速加快,需營養(yǎng)極多,需要追施肥料,分別在6月下旬、8月中旬每畝用三元素復合肥15~20 kg撒施,以促進塊莖膨大。
6.4 地面覆蓋 地面覆蓋能減輕土壤板結(jié)、干旱、地溫上升和病害的發(fā)生,覆蓋物以樹葉、野干草為好,稻草次之。
7.1 軟腐病 發(fā)病后,地上部分枯萎,莖葉變軟、發(fā)黑、腐爛。發(fā)病部位多在葉柄中部或頂部分枝處。防治方法除選擇抗病種芋、消毒等措施外,田間發(fā)病時,應及時將病株除去,向病穴撒生石灰消毒,在發(fā)病初期,用農(nóng)用鏈霉素1 000萬單位/畝,對水 50 kg,或用 500~600倍液多菌靈噴灑病株接近地面的葉柄基部,連噴2~3次,均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7.2 白絹病 發(fā)病初期魔芋葉柄基部接近地面1~2 cm處出現(xiàn)暗褐色水浸狀不規(guī)則形小斑,然后逐漸變褐腐爛,進一步擴展環(huán)繞葉柄基部一周,病組織軟腐下陷,引起植株折斷倒伏,病部長出白色絹線狀菌絲體,后期長出先為白色、后為黃色、最后呈棕褐色油菜籽狀的菌核。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也可用50%甲基立枯磷可濕性粉劑0.5 g/m2噴土表,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倍液噴霧,均有較高防效。
魔芋病害以預防為主,建立良種繁育基地,避免長距離、大規(guī)模、粗放式調(diào)種。改變耕作方式,輪作倒茬種植。
8.1 采收 倒苗后15天采收為宜。
8.2 貯藏 芋種須完整無損,待水分晾干后,即可貯藏。窖藏,放置前用來蘇爾消毒,窖底鋪30 cm厚的干沙,貯藏量為地窖的2/3為宜,要求地窖保溫。或采用沙藏,在通風保溫的室內(nèi),經(jīng)藥液消毒后,下鋪一層干沙,然后一層種芋一層沙,堆高50 cm,上面覆蓋稻草,溫度超過5℃時揭去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