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似袂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關于古詩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這就對古詩詞賞析提出了要求。
因此,對于廣大語文教師來說,加強學習,提高賞析古詩詞的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所謂的古詩詞賞析,就是對古詩詞中的語言、形象、手法、意境等進行欣賞品析,從而達到深刻體悟其詩意、詩情、詩境的目的。
古詩詞賞析一般可從品味重點字詞;剖析思想內容;探究句子妙處;體會修辭效果和領悟詩詞意境等五個方面著手。試舉例說明如下:
一、抓住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細細品味
如,賞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可抓住“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來細細品味?!熬G”不僅寫出了春日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更寫出了春風吹過,千里江南一片綠意、充滿生機的美好景象。從這個“綠”字中,我們不僅可以品味到江南春天的美好,更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濃濃思念。
二、對古詩詞的思想內容進行剖析
“京口瓜洲一水間”寫出了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鐘山只隔數重山”寫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明月何時照我還”則再一次強調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三、對用典化句的妙處進行探究
如姜夔在《揚州慢》中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為“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將揚州城昔日的繁華與眼前的蕭條進行對比,使傷今懷古之意表達得更為深刻。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將雨擬人化,細致描摹出春雨細密輕悄,潤物無聲的特點,由此引發(fā)作者對莊稼雨后茁壯成長的想象,自然流露出作者滿懷的喜悅之情。
五、體悟古詩詞的意境
如蘇軾《浣溪沙》的上闕寫道:“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這短短兩句,就描繪出清泉寺清新淡雅的景致;可是,“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中傍晚瀟瀟的細雨與子規(guī)的啼鳴卻一下子就使這幽雅的風光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愁緒,使得讀者一下子就沉浸在詩人營造的淡雅而又憂傷的意境中。
古詩詞賞析的方法大致如上,但中華的經典詩詞數量眾多,體類各異,有沒有一定的賞析模式可供教師借鑒使用呢?回答是肯定的。如,寫景抒情的詩篇就可按以下模式進行賞析。
這模式可以概括為三步:情境導入,簡介作者;誦讀詩歌,了解大意;賞析詩歌,悟其妙處。以《泊船瓜洲》賞析為例,說明如下:
一、情境導入,簡介作者
1.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述詩中描繪的情境,然后導入詩歌;
又是一年春來到,江南大地,草長鶯飛。當你走在江邊河畔,賞春踏青之時,遠望群山與兩岸,入眼皆是一片綠意。此時此刻,除了心曠神怡,你是不是還想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樣一句詩呢?
2.簡單介紹作者情況,趁勢說明寫作背景,引出詩歌原文。
此句出自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雖然最后變法未能成功,但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文學上,王安石也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王安石謚號“文”,世稱王文公,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他的《梅花》與《泊船瓜洲》可謂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下面,我們就一塊來欣賞王安石的傳世名作《泊船瓜洲》吧。
二、誦讀詩歌,了解大意
出示詩歌原文,誦讀,解析大意(表達的情感)。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間隔著長江相對,鐘山也只在數重山外。春風吹過,江岸上的春草又變綠了,那日復一日的明月,什么時候能照著我返回家鄉(xiāng)呢?
三、賞析詩歌,悟其妙處
賞析詩歌用詞煉句、表情達意的方法,體會詩歌的語言及意境之美,分析其藝術價值,結合名家點評論其精妙之處等等。如:
詩的首句通過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第二句寫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產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問語氣結尾,再一次強調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全詩不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敘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詩中的第三句最負盛名,那個“綠”字堪稱神來之筆?!熬G”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它不僅寫出了春日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更寫出了春風吹過,草木送來一片生機的動態(tài)變化,甚至令人感到春風都帶有人的情感,極富表現力。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
關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主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后又復歸相位,前往汴京時寫的。此時他對推行新法的信心已經不足,但是又身不由己,所以發(fā)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慨,顯露出退隱之意;有人則認為這首詩作于王安石拜參知政事間赴京為官之時,是通過對充滿生機的江南景色的描寫,表達了對變法前景的期望以及渴望功成身退的心情;還有人認為,這首詩作于王安石晚年歸隱之后,政治色彩已經不再強烈。關于這首詩主旨的解讀,目前暫無確鑿的結論,其背后可能有對故人的懷想,對故鄉(xiāng)的存念,對天地四時規(guī)律運行而一己之身無法自主的感慨等等,諸多情思可堪玩味。
當然,以上僅為賞析寫景抒情詩篇的一種模式,我們還可以采用其它的模式對這類詩詞進行賞析,不同內容或體裁的詩篇賞析模式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