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鸚
(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學生宿舍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釋放情緒、獲得友誼、收獲成長的港灣,以宿舍為重要陣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全體同學作為教育對象,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提高心理健康工作開展的實效性。目前高校已逐步強化構建“校心理健康中心——院心理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宿舍信息員”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絡體系。該體系主要以校心理健康中心為核心,以學院心理輔導站為基地,以宿舍心理信息員為重要抓手,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咨詢以及心理危機預警培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等工作。將宿舍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宿舍,就相當于走進了大學生的生活,可以更貼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將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學生的宿舍管理中,兩者有機結合可以豐富宿舍管理工作的內(nèi)容和方法,更好地為高校寢室文化的建設服務。
學生宿舍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學習和生活的場所,更是學生得到歸屬和愛的“第二個家”,學生在宿舍環(huán)境里相對輕松愉悅,是情緒情感的締結地和宣泄地。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帶著不同的個性與文化相聚在一起,但是都同樣有著背井離鄉(xiāng)求學的孤單與渴望獲得友誼的需求相聚在一起,宿舍成員相對其他同學,有著更多的接觸時間和交往空間,多數(shù)學生渴望在宿舍集體中能夠盡快融入,獲得親密關系。相關研究表明,學生普遍認同,和諧的宿舍關系影響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宿舍矛盾在學生宿舍里普遍存在[1]。
相關研究對學生宿舍矛盾做了歸因,主要原因有成長環(huán)境差異、宿舍成員生活習慣不一致、性格不相容等。也有學者研究得出,面對宿舍,不同的應對方式在宿舍關系的處理上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積極的應對方式趨向于主動說出宿舍矛盾,并嘗試給出解決沖突,進而可以盡快地化解矛盾。消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矛盾的存在一味地采取忍讓和忽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短期內(nèi)可能防止矛盾的擴大,但是長期的郁結和消極情緒的堆積可能導致學生心理狀態(tài)抑郁和焦慮,甚至發(fā)生宿舍突發(fā)心理危機事件。
重點學生的干預工作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和難點,當前因為高校對重點學生排查和干預工作足夠重視,以及普通學生對心理問題的正視,浮現(xiàn)出來的心理問題學生越來越多。高校采取專門心理輔導老師跟蹤了解、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定期談話等方式來與學生建立密切的心理干預機制。
學生本人和家庭的忽視會給心理問題學生的早期發(fā)現(xiàn)造成阻礙,如果學生家長不配合,不積極與學校溝通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問題的主要途徑主要是通過心理普查以及老師和同學的反饋,這時宿舍成員的重要性就凸顯起來。學生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在宿舍里面度過的,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等,宿舍成員盡收眼底,如及時地發(fā)現(xiàn)宿舍成員異常行為或消極狀態(tài),及時上報,進行干預,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降低突發(fā)危機事件的發(fā)生頻率。另一方面,在重點學生的干預中,學生如有很強的“阻抗心理”則每次談話的效果并不佳,然而因為宿舍成員朝夕相處,更了解學生,良好的宿舍關系,帶給心理異常學生安全感,陪伴與相容促進心理異常學生的恢復與成長。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突變期,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帶來新的挑戰(zhàn),家庭和社會給予大學生新的期許和要求。大學生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成長與生活經(jīng)歷、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生活習慣,作為獨立的個體各自有著不同的困境和煩惱。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也同樣有相似的共性困擾,如自我價值觀的不斷構建過程中的矛盾,異性相處的困擾與擔憂、就業(yè)的困惑與壓力、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這些帶著各自矛盾和相同矛盾的同學,相聚在宿舍這樣一個空間里,矛盾在不斷碰撞,同時矛盾也在不斷解決,朝夕相處中,相互了解和關懷,為各自的成長提供動力支持。
目前高校采用的自下而上的上報體系,由最初的班級心理委員上報學院輔導站,再有輔導站上報校心理健康中心,現(xiàn)在普遍將宿舍信息員納入上報體系中的最初一環(huán)節(jié),由宿舍信息員上報心理委員后再依次向上報。上報過程普遍采用的是無事報平安,有事報表,這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危機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將危機事件工作的預防上起到了很好的干預效果。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依然在很多心理突發(fā)危機事件發(fā)生后,我們再復盤,發(fā)現(xiàn)很多事件存在預兆和行為表現(xiàn),但是宿舍成員在上報的時候依然選擇了“無事零上報”。所以,我們需要完善的不僅僅是動態(tài)的上報體系的結構,同時應該注重完善上報的內(nèi)容,什么情況需要上報,落實到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上,對學生具有參考性,從而提高平時動態(tài)上報和跟蹤的效果。
目前高校普遍重視對心理骨干的培養(yǎng),但是普遍將重心放在輔導員、班主任以及班級心理委員的培訓上,而對宿舍信息員缺乏合理的選拔和培訓。首先,應明確宿舍信息員的職責是對宿舍成員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識別心理問題、心理危機干預以及組織心理活動。宿舍信息員的選拔不應該簡單地指定宿舍長或者某一宿舍學生干部擔任,應遵守自愿的選擇,選擇那些愿意傾聽、共情能力強、有責任心的同學擔任。再者,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對宿舍信息員的培訓工作,通過開設課程,頒發(fā)培訓合格證書等方式對其進行正規(guī)培養(yǎng)。從明確宿舍信息員工作職責、介紹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危機干預啟動、談心談話基本規(guī)范、心理活動策劃設計等方面完善培訓內(nèi)容。通過沙盤、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促進心理宿舍信息員個人能力的提高和心理成長。同時,高校也應該規(guī)范宿舍信息員的激勵機制,宿舍信息員和班級心理委員一樣受校心理健康中心和院心理輔導站的垂直指導,應該在考核與激勵機制上給予相同的待遇。在考核上可以從宿舍成員的評價、平時表現(xiàn)、開展活動情況、協(xié)助危機事件處理情況等角度對宿舍信息員給予考核,在學院和學校層面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同學給予表彰。
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際關系密切相關,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的基礎上,人普遍有歸屬和愛的需要,而宿舍關系恰恰是大學生建立親密關系中的重要部分。和諧的宿舍關系不僅可以排遣學習與生活壓力,同時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成長[2]。高校應通過開設心理講座,講授人際交往的相關理論和交往技巧,引導學生在宿舍關系的相處中建立合理邊界、規(guī)范交往行為,形成良性友誼。同時對宿舍關系的干預上,高校也可以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與舍友相處的過程中,重視人文關懷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友愛互助、正確看待與舍友之間的差異,合理處理宿舍矛盾。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促進和諧宿舍關系的建立,運用團體輔導的基本理論和相關訓練技術,以大學生宿舍成員為核心,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
除了校心理輔導站、院心理健康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宿舍信息員這樣一條垂直的從學校直達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外,高校也應該重視一條隱形的高校的心理健康聯(lián)絡線,即:宿舍信息員、宿管員、輔導員。宿管員在地理位置上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可以在生活上更貼近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同時在突發(fā)的心理危機事件處理上,宿管員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宿舍信息員的選拔與考核上可以征求宿管員的意見,讓宿管員參與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來。挑選能夠與宿管員相處融洽的宿舍信息員對日常學生心理動態(tài)的把握有重要作用,從而提高日常學生心理動態(tài)跟蹤的深度。再者,高校應加強對宿管員隊伍建設,重視宿管員聘用機制,加強對宿管員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心理危機的識別等培訓,提高宿管員個人能力。再者,高校應鼓勵輔導員積極下宿舍,將下宿舍作為輔導員工作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輔導員與宿管員加強聯(lián)絡和溝通,建立暢通的心理溝通渠道,從而能夠盡快地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生心理危機突發(fā)情況。
宿舍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研究表明宿舍硬件條件,宿舍實施等對宿舍成員的關系和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大,但是宿舍精神層面的文化對和諧宿舍關系的建立,對學生的性格培養(yǎng)、心理成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著力構建宿舍文化中“家”的含義,“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是歸屬和愛的代名詞,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宿舍成員,將中國傳統(tǒng)“家”文化注入宿舍文化中,積極引導學生對“家”的守護和責任,包容和互助成為共性特點。同時,高校也應引導宿舍文化積極注入“自由和表達”,面對宿舍矛盾的出現(xiàn),學會積極應對解決沖突,致力構建宿舍成員的彼此尊重關系。同時,高校也應充分發(fā)揮榜樣的帶動作用,促進彼此相互欣賞,助力心理成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