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楊 濤
5—6 月正是冬棗開花坐果期,做好此期的蟲害綠色防控,對冬棗樹體生長、產量、品質意義重大。
棗癭蚊又叫棗蛆,以幼蟲危害棗樹嫩葉,受害嫩葉從兩側葉緣向內卷成筒狀。葉色變?yōu)樽霞t色,質地變脆、變硬,最后變黑枯萎?;ɡ俦缓蟛荒苷i_放,花萼膨大,直至枯黃脫落。危害幼果時,幼蟲蛀食于果心內,不久果實變黃脫落。
1)發(fā)生規(guī)律。棗癭蚊 1 年發(fā)生 3~4 代,以幼蟲在樹下土壤表層結繭越冬。第2 年4 月中下旬,冬棗萌芽而未展葉時,幼蟲即在嫩葉內為害,造成卷葉。4 月底5 月初幼蟲老熟,陸續(xù)從被害卷葉內脫出落地,在土中化蛹。6 月上旬成蟲羽化,成蟲產卵于剛萌發(fā)的嫩葉邊緣,數(shù)粒至數(shù)十粒成片排列。幼蟲危害花蕾和嫩葉,由于這代幼蟲危害棗樹器官不同,成蟲發(fā)生不整齊,造成世代重疊。第3 代幼蟲一部分危害嫩葉,一部分危害幼果,7 月初至7 月中旬幼蟲在果內蛀食為害,老熟后在果內化蛹,再發(fā)生第4 代,8月上中旬以后停止為害,幼蟲老熟后落地入土做繭越冬。
2)防控惜施。①地面施藥。對于蟲害發(fā)生嚴重的棗園,6 月上旬在樹干下1 m 范圍內,噴75%辛硫磷乳油600 倍液,隨后輕耙,以殺死入土化蛹的老熟幼蟲,或者在樹下培10~15 cm 厚的土堆,防止羽化成蟲出土上樹。②樹上噴藥。棗癭蚊幼蟲為害常導致葉片卷曲,噴藥效果不顯著,因此要把握好最佳用藥期。建議在4 月中下旬棗樹萌芽展葉時噴藥,可選用25%滅幼脲3 號 1 000~1 500 倍液,55.25%農地樂乳油2 500~3 000 倍液,或氯氰菊酯 2 000 倍液,每隔7~10 天噴 1 次,連噴 2~3 次。注意交替用藥。③秋末冬初或早春深翻棗園,把幼蟲和蛹翻到土壤深層,阻止其正常化蛹,減少越冬蟲源。
棗黏蟲的幼蟲對棗樹的花、 葉和果實危害非常大。幼蟲會將葉片蠶食成小包,然后蜷縮在小包內;幼蟲會咬斷花莖,使花蕾變黑枯萎;幼蟲會危害果實,將幼果啃得坑坑洼洼。
1)發(fā)生規(guī)律。棗黏蟲以蛹在枝干皮縫內過冬,每年3 代,4 月中旬越冬蛹羽化。
5 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羽化后即開始產卵,每雌產卵約60 粒,多者130 粒,卵期約15 天。
4—5 月(棗樹展葉期)為第 1 代幼蟲期,幼蟲集中危害幼芽和嫩葉,吐絲將葉粘合在一起,鉆在里面為害。1 頭幼蟲 4~5 天危害 1 片葉,每頭幼蟲一生可危害6~8 片葉,出現(xiàn)大量蟲葉在5 月中下旬,幼蟲老熟后即在卷葉內化蛹,5 月下旬至6 月下旬出現(xiàn)第1 代成蟲。成蟲日伏夜出,有趨光性。
第2 代幼蟲發(fā)生期在6 月中旬(棗樹開花期),主要危害葉片、花蕾和幼果。第2 代成蟲發(fā)生期在7 月間。第3 代幼蟲發(fā)生期在8—9 月間,正值棗果著色期,危害葉片和果實。到10 月份老熟后爬到樹皮縫內結繭在蛹內過冬。干旱年份危害嚴重。
2)防控措施。①冬春刮樹皮,消滅越冬蛹。棗黏蟲越冬蛹以主干粗皮裂縫內最多,冬春兩季刮掉樹上所有翹皮并集中燒毀,可消滅棗樹皮下越冬蛹的80%~90%。主干涂白,并用膠泥堵塞樹洞,均可消滅越冬蛹。②束草殺蛹。9 月中下旬末代幼蟲化蛹前,在樹干或大枝基部束草環(huán),引誘末代幼蟲入草化蛹,翌春成蟲羽化前解下草環(huán)和貼在樹皮上的越冬蛹繭燒毀。③誘殺成蟲。成蟲發(fā)生期,利用成蟲對黑光燈趨性強的特點用黑光燈誘殺成蟲。④生物防治。棗黏蟲卵期可釋放赤眼蜂。也可用性誘劑誘捕法或迷向法防治。⑤藥劑防治。做好蟲情測報,掌握各代卵孵化盛期,選用殺卵、殺幼蟲效果好,不殺傷天敵、 不污染環(huán)境,對人、 畜、 禽安全的藥劑,比如25%滅幼脲3 號1 5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20%速滅菊酯乳油1 000 倍液,30%氧樂氰菊乳油1 000 倍液,每代噴1~2 次,可有效防控蟲害。
綠盲蝽以卵在棗樹殘茬、苜蓿、蒿子、蓖麻殘茬內,或石榴、木槿、蘋果、桃、海棠等植株的枝梢或斷枝中越冬,3 月底至4 月初孵化為若蟲,以成蟲和若蟲刺吸植物幼芽、葉、花、果實及枝干汁液。因寄主植物較復雜,可傳播多種病害。
1)發(fā)生規(guī)律。綠盲蝽在沾化1 年發(fā)生2 代,以卵在斷枝上或棗樹皮及附近淺層土壤中越冬。翌春 3 月下旬、4 月上旬平均氣溫高于10 ℃或連續(xù)5 天均溫達11 ℃,相對濕度70%左右時越冬卵開始孵化。第1 代綠盲蝽的卵孵化較為整齊,棗樹發(fā)芽后即開始上樹為害,5 月上中旬棗樹抽枝展葉期是為害盛期。5 月下旬以后,氣溫漸高,蟲口減少。第2 代發(fā)生在6 月上旬,發(fā)生盛期為6 月中旬,危害棗花及幼果,是危害棗樹最重的一代。
2)防控措施。①滅卵。在棗樹發(fā)芽前刮除老翹皮,徹底清除園內枯枝、爛果及雜草,并剪除有卵殘樁,帶出園外集中燒毀。而后噴1 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可有效降低蟲卵基數(shù)和蟲卵孵化率。②設置殺蟲帶。4 月初用20 cm 寬的塑料薄膜纏繞樹干中部一周,薄膜上用浸過速蟲清乳油200 倍液的草繩捆綁,再將塑料上部向下反卷,可將綠盲蝽若蟲殺死,或阻止其上樹為害。③化學防治。4 月中下旬至5 月上中旬是防治綠盲蝽越冬代若蟲關鍵期,每隔5~7 天噴1次藥。抓住芽期和孵化盛期,選用印楝素、噻蟲嗪、噻嗪酮或噻蟲胺等噴霧防治。
薊馬靠吸取植物汁液為生,喜歡溫暖、干旱天氣,以成蟲和若蟲吸食植株幼嫩組織(枝梢、葉片、花、果等)汁液,被害嫩葉、嫩梢變硬卷曲枯萎,植株生長緩慢,節(jié)間縮短。
1)發(fā)生規(guī)律。薊馬屬突發(fā)性害蟲,只要環(huán)境條件合適,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發(fā)生高峰期因種類和地域而不同,一般發(fā)生高峰期在秋季或入冬的11—12 月份,3—5 月份則是第2 個高峰期。
薊馬個體非常小,不太容易被察覺。其成蟲具有較強的趨藍性和遷飛性,善飛善跳,且繁殖速度快,容易泛濫成災。成蟲怕光,陰天、早晨、傍晚和夜間才在寄主表面活動,白天多在背光場所集中,較為隱蔽,這也是薊馬比較難防治的原因,常會影響到藥效。
2)防控措施。①農業(yè)防治。早春清除田間雜草和枯枝殘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消滅越冬成蟲和若蟲。加強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減輕危害。②物理防治。利用薊馬趨藍的習性,在田間設置藍色粘板誘殺成蟲,粘板高度與作物持平。③化學防治。受害初期,噴噻蟲胺、噻嗪酮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