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朝陽
又是一年清明時,雨,如約而至。
清明的雨帶著憂傷,帶著希望,帶著輕盈的薄霧,淡開料峭春寒的尾巴,穿越梨的白,掠過桃的紅,潤了柳的綠。
它,腳步輕輕,承東風(fēng)翩翩起舞 ;它,淅淅瀝瀝,隨親人追憶過往。
清明,是從 介子推的凄涼故事中走來的。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dá)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眼看著重耳餓得走不了路,介子推悄悄來到山溝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煮湯獻(xiàn)給重耳。重耳還國為君,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生性高潔,不求利祿,甚至不愿意與邀功的人“同位”,便選擇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最終被火焚而死。
人們在一棵枯柳下發(fā)現(xiàn)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身下樹洞里留有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原本的枯柳再次抽出嫩芽,便賜名“清明柳”,并以此昭示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此后,清明節(jié)便成了人們掃墓祭祖、緬懷祖先、慎終追遠(yuǎn)的重要日子。每逢清明,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xiāng)祭祖。祓除畔浴、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禮俗文化成了傳承信仰、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更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
清明的雨,注定是滿懷憂傷的藍(lán)?!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它綿綿不斷,飄忽搖曳,灑向滿懷思念的心;“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它細(xì)密輕靈,滿目含情,已是點滴遙寄的淚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它滿含感傷,觸動親人心中最柔軟的情愫,雨沾臉頰,心接地下,思飄天涯。
清明的雨,卻更是充滿生機(jī)的綠。它是萬物染綠的助推器,是蓬勃生機(jī)的潤滑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天氣溫暖,草木萌動,清明的雨,來得格外應(yīng)景。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鞭r(nóng)事活動迎來清明這喜慶的雨,春耕春種自然輕松而舒爽。憶起兒時,總在房前屋后種幾棵向日葵,看它們發(fā)芽、生長、開花、成熟。尤其是清明前后點種時,若是趕上下雨,那就十分幸運,隨便點種幾粒種子,不消幾日,即可看到那羞澀而堅強(qiáng)的生命破土而出,因此,總會歡喜幾日。
又逢清明,雖少了兒時點種向日葵的樂趣,但聽著淅瀝的雨聲,放一曲和緩的樂曲,心中卻是如此平靜。倚窗遠(yuǎn)眺,田野的麥苗墨綠油亮,山坡的小草鵝綠淡黃,河岸的柳枝繁綠茵茵,偶爾凝視,那返歸的春燕恰在翠綠枝頭銜綠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