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朝“民族”禮儀與“漢化亡國說”辨誤*

      2021-11-30 11:05:57湯勤福
      跨世紀(jì)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朝日金朝漢化

      湯勤福

      一、金朝的“民族”禮儀

      金朝實行的是漢制五禮制度[1],但是金朝有許多中原漢人不用的禮儀,如燒飯、祭長白山等特殊山川、民族拜俗、拜天射柳等。如何認識這些具有“民族”①特色的禮儀?如何認識它與五禮制度的關(guān)系?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金朝實施過的“民族”禮儀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由特殊原因而創(chuàng)建的禮儀。主要有祭祀長白山、大房山、混同江等。

      女真人認為長白山是其龍興之地,故當(dāng)封祭。大房山(今北京房山西)則是睿宗葬地②?;焱ê邶埥?、松花江合流處烏蘇里江口一段)祭祀是為太祖伐遼時得江神之助而設(shè)③。護國嘉蔭侯是“上京護國林神”[2]822。瀘溝河神(北京市房山區(qū)境內(nèi))始封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是有司因“瀘溝河水勢泛決嚙民田,乞官為封冊神號”,禮官“以祀典所不載,難之。已而,特封安平侯,建廟。二十七年,奉旨,每歲委本縣長官春秋致祭,如令”[2]822。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尚書省言:“鄭州河陰縣圣后廟,前代河水為患屢禱有應(yīng),嘗加封號廟額。今因禱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贈。”[2]822章宗從其請,特加號曰“昭應(yīng)順濟圣后”。鎮(zhèn)安公為山神,此山(今河北省張北縣境內(nèi))“舊名旺國崖,太祖伐遼嘗駐蹕于此。大定八年五月,更名靜寧山,后建廟。明昌六年八月,以冕服玉冊,冊山神為鎮(zhèn)安公”[2]823。章宗所生之地為麻達葛山(今河北省張北縣境內(nèi)),因此山“勢衍氣清”,世宗愛之,“后更名胡土白山,建廟。明昌四年八月,以冕服玉冊,封山神為瑞圣公”[2]824。貞獻郡王廟是紀(jì)念創(chuàng)制女真字的葉魯、谷神,“詔令依蒼頡立廟于盩厔例,官為立廟于上京納里渾莊,委本路官一員與本千戶春秋致祭,所用諸物從宜給之”[2]825。顯然,這些山川江廟之祭,均有特殊意義,屬雜祠祭祀之禮儀。

      二是女真族原有的禮儀。這主要有拜禮、朝日禮。《金史·禮志》載:

      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復(fù)卻,跪左膝,左右搖肘,若舞蹈狀。凡跪,搖袖,下拂膝,上則至左右肩者,凡四。如此者四跪,復(fù)以手按右膝,單跪左膝而成禮。國言搖手而拜謂之“撒速”。④

      承安五年五月,上諭旨有司曰:“女直、漢人拜數(shù)可以相從者,酌中議之?!倍Y官奏曰:“《周官》九拜,一曰稽首,拜中至重,臣拜君之禮也。乞自今,凡公服則用漢拜,若便服則各用本俗之拜?!敝魇玛愃稍唬骸氨境荻Y,其來久矣,乃便服之拜也??闪罟t朝拜,便服則從本朝拜?!逼秸抡聫埲f公謂拜禮各便所習(xí),不須改也。司空完顏襄曰:“今諸人衽發(fā)皆從本朝之制,宜從本朝拜禮,松言是也?!鄙夏嗣褎t朝拜,諸色人便服則皆用本朝拜。[2]827-828

      顯然,金朝建國后至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國內(nèi)流行女真族原來十六拜禮之“撒速”,與漢人拜禮明顯有別。然該年起“公裳則朝拜,諸色人便服則皆用本朝拜”,即在朝用漢式拜禮,在野用女真拜禮,說明金朝朝廷、官署公干時所施行禮儀為漢人之禮。女真族的拜禮出現(xiàn)了較大變化。

      實際上,金人的一些民族禮儀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被漢制所替代,如朝日禮:

      其親行朝日,金初用本國禮,天會四年正月,始朝日于乾元殿,而后受賀。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儀……大定二年,以無典故罷。十五年,言事者謂今正旦并萬春節(jié),宜令有司定拜日之禮。有司援據(jù)漢、唐春分朝日,升煙奠玉如圜丘之儀。又按唐《開元禮》,南向設(shè)大明神位,天子北向,皆無南向拜日之制。今已奉勅以月朔拜日,宜遵古制,殿前東向拜。詔姑從南向……十八年,上拜日于仁政殿,始行東向之禮。[2]722

      從“金初用本國禮”到“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儀”,這都是具有女真特色的朝日禮儀。然大定初卻以“無典”為由而罷,十五年有司援漢、唐朝日禮奏立金朝的朝日禮,世宗詔允之,然“姑從南向”拜,即并未完全學(xué)漢制“東向”行禮。直至十八年(1178年)才“始行東向之禮”,至此完全依照漢制行禮了。這里可看出女真族民族禮儀逐漸向漢制禮儀演進、融入的過程。

      三是繼承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禮儀,與漢制完全不同。這類禮俗主要有從契丹族那里繼承而來的燒飯、拜天禮。學(xué)界對燒飯已有很多研究⑤,此不贅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金朝皇帝為籠絡(luò)漢臣,將這種少數(shù)民族的喪葬禮“賜予”他們,因此,這種原屬少數(shù)民族的特殊的喪葬禮儀,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臣的喪葬禮儀。如東平東阿人張萬公“泰和七年,薨。命依宰臣故事,燒飯,賻葬。贈儀同三司,謚曰文貞”[2]2105。燒飯禮在漢族人中流行情況,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問題。

      至于女真拜天之禮,史有明確記載:

      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禮。重五于鞠場,中元于內(nèi)殿,重九于都城外。其制,刳木為盤,如舟狀,赤為質(zhì),畫云鶴文。為架高五六尺,置盤其上,薦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若至尊則于常武殿筑臺為拜天所。[2]826

      拜天具體禮儀比較簡單,大致過程是八拜(分四次)、上香、排食拋盞、飲福[2]826,從其拜數(shù)、拋盞來看,民族特色較為濃厚。

      拜天賜宴后,“皇帝回輦至幄次,更衣,行射柳、擊球之戲,亦遼俗也,金因尚之”[2]826。射柳具體過程為:

      凡重五日拜天禮畢,插柳球場為兩行,當(dāng)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shù)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dǎo),后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2]826-827

      射柳畢,又有擊球,“既畢賜宴,歲以為?!保?]827。

      射柳、擊球均騎馬,此與女真農(nóng)牧習(xí)性有關(guān),實際上具有軍事訓(xùn)練性質(zhì),大致可歸入軍禮之中。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金朝有時還將射柳之禮運用到祈雨(祭雨師,屬吉禮)中去,這在漢人禮儀中是不存在的。

      上述三類禮儀中,筆者不認同將第一類禮儀稱之為“民族”特色。因為金朝特殊原因而創(chuàng)建的禮儀,是祭祀一些山、川、林、廟(祭人),實際不能冠以“民族”兩字。事實上,各朝各代均會建立與前代不同的有特色的禮儀,也會因時制宜地創(chuàng)建一些祭祀山、川、林、廟之類的禮儀,唐宋如此,明代也同樣如此。我們并不因為唐宋明所建立這些與前代不同的禮儀而冠以“民族”之稱呼,難道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創(chuàng)建的這類禮儀就一定要冠以與漢制不同的“民族”特色嗎?顯然邏輯上難以成立。第二類、第三類確實是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禮儀,其中燒飯禮影響到元朝。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源于女真族的拜禮,在女真族統(tǒng)治進程中逐漸消解,僅限于“公服”之外施用,體現(xiàn)其拜禮的漢族化趨向,朝日禮則最終趨向融入漢制的朝日禮。有一定“民族”色彩的射柳、擊球禮儀,實際上又影響到明朝軍禮,“永樂時有擊球射柳之制”[3]1441,“惟五月禁中射柳,聚諸徹侯若大將角試,較其優(yōu)劣。如先朝故事可也”[4]595。盡管宋朝也有此單獨的禮儀,但顯然明朝是將具有少數(shù)民族色彩的金朝“擊球、射柳”禮儀,改變成有明一代的軍禮,這可以看出漢制禮儀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禮儀因素。換句話說,金朝世宗之后的禮制中,實際上女真族色彩并不濃厚,某些民族禮儀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向漢制演化,僅保存極個別的民族禮儀,在整體禮儀制度中不占重要位置。因此筆者認為金朝世宗之后所行禮制,既非自成體系的“民族”禮制,也非不完整的禮制,實際上是唐宋漢制的延續(xù),就是五禮制度。

      二、金朝滅亡與“漢化”關(guān)系

      金朝在禮制上逐漸引入唐宋五禮制度,尤其是世宗朝之后確實是加快向漢制“靠攏”。有學(xué)者認為女真人“厭棄本俗,積極漢化”,從而導(dǎo)致金朝滅亡[5]100。這一觀點能夠成立嗎?廣而言之,如何來看待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相融關(guān)系?筆者認為,這是需要從理論上與史實上加以論證的重大問題。

      稱女真人因積極漢化而導(dǎo)致亡國之說,是難以令人信服的。這一觀點至少在兩個方面存在誤區(qū),一是對民族融合過程與結(jié)果的理解不正確,二是對金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把握不準(zhǔn)確。

      我們知道,從地域條件來說,中華民族生活的區(qū)域東、南兩面面向無垠大海,北臨廣闊無際的草原,西有崇山峻嶺、遼闊大漠,由于交通條件局限,歷史上應(yīng)當(dāng)說這是個比較封閉的區(qū)域。生活在這一區(qū)域的各族人民,由于時代條件所限,在自己長期的生存經(jīng)歷中,自然會產(chǎn)生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文化。生活在這一區(qū)域中的各族,曾在以中原為核心的政治舞臺進行了一場漫長的角逐,同時中原文化因素也逐漸向四周拓展著。在這一過程中,各族之間既存在著嚴(yán)重的沖突乃至戰(zhàn)爭,也存在著友好交往,期間不斷地加強民族之間的了解,民族文化在沖突中交融,民族認同的意識也得以逐漸加強,中華民族的深層關(guān)系正是在這種沖突——消解——再沖突——再消解中不斷地螺旋形地上升著、凝聚著,中原地區(qū)炎黃——華夏——漢族系統(tǒng)也演化并完善著。自然,曾經(jīng)上演的這場歷史大劇,各族在相互之間的交往、認識與了解過程中,曾付出血的代價,但畢竟贏得了最終的民族和解與民族融合的碩果,即“中華一體”觀念的建立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毋需諱言,在這一過程中,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中華民族形成具有強大的凝聚功能,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傳統(tǒng)禮制則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

      歷史已經(jīng)證實了這一點。作為中華民族主要發(fā)源地的長江與黃河流域,屬于農(nóng)耕文化區(qū)域,而屬于草原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在與農(nóng)耕文化的交往與沖突中,逐漸了解、理解,融為一體。這是歷史的進步。我們看到,歷史上無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或是之后的契丹之遼朝、黨項之西夏、女真之金朝,蒙古族之元朝及滿族之清朝,毫無例外,都不約而同地、不同程度地先后認同并服膺、采納漢式中華禮制。顯然,歷史上的中華傳統(tǒng)禮制是凝聚各族于一體的重要法寶,將“炎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認同標(biāo)識,自動地歸宗認祖是歷史上許多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創(chuàng)建國家的首要任務(wù)。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慕容皝創(chuàng)建前燕,自稱“其先有熊氏之苗裔”⑥,出于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堅也自認“其先蓋有扈氏之苗裔”⑦,建立北魏的鮮卑族自述“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⑧,北周王朝建立者宇文泰則也稱“其先出自炎帝神農(nóng)氏”[6]1,而與宋并立的契丹族遼朝,也說“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7]24。我們無需追究這些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自述世系是否確切,但他們之所以如此強調(diào)與“炎黃”統(tǒng)系的關(guān)系,其實質(zhì)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自然,認同炎黃統(tǒng)系,必然會認同以炎黃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傳統(tǒng)禮制。于是我們看到,這些民族政權(quán)都不約而同地舉行過祭祀先圣先師的釋奠禮,其實就是認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根,認同中華傳統(tǒng)禮制的政治權(quán)威性。因此,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積極向漢民族學(xué)習(xí),這一民族融合、各民族文化共同提升的趨勢,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過程,也是中華民族進步、強盛的過程。

      至于金朝滅亡的真實原因,并非“厭棄本俗,積極漢化”那么簡單。首先,金朝沒能跳出古代中國封建專制王朝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建國家時的勵精圖治,中期的守成演進,晚期的奢靡頹唐。其次,各王朝所處的具體歷史環(huán)境(包括與周邊諸族乃至周邊國家的關(guān)系)不同,決定了他們的演化過程長短與具體表現(xiàn)的不同。就金朝而言,早期勢如破竹般的軍事能力,在南宋軍民艱苦卓絕的抵抗中逐漸消解,到海陵王時期又出現(xiàn)皇室內(nèi)部之爭,相互猜忌、殘殺,其后幾代均是如此,這種內(nèi)部權(quán)力之爭導(dǎo)致其國力急劇下降。同時由于蒙古族的迅速崛起與強盛,此消彼長,金朝的衰亡自然而然,這與所謂的“厭棄本俗,積極漢化”毫無干系。值得強調(diào)的是,崛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強大的元朝,一度馳騁歐亞,其軍事實力摧枯拉朽,金元力量對比一目了然,金朝滅亡實屬必然。其實,一度強盛的元朝并不積極“漢化”,他們始終盡可能保持其民族習(xí)俗與民族禮儀,然而元朝存在的時間卻比金朝還要短暫,這也反證一個王朝滅亡與“漢化”與否并無直接關(guān)系??梢姡皡挆壉舅?,積極漢化”絕非金朝滅亡的真實原因。

      注釋

      ①此民族兩字加以引號,以示筆者并不同意將這些禮儀完全歸入少數(shù)民族禮儀。②《金史》卷一九《世紀(jì)補》:睿宗初諱宗輔“(天會)十三年,行次媯州薨,年四十,陪葬睿陵,追封潞王,謚襄穆?;式y(tǒng)六年,進冀國王。正隆二年,追贈太師、上柱國,改封許王。世宗即位,追上尊謚立德顯仁啟圣廣運文武簡肅皇帝,廟號睿宗。二年,改葬于大房山,號景陵?!敝腥A書局1975年版,第410 頁。③《金史》卷二《太祖紀(jì)》“(收國元年)八月戊戌,上親征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上使一人道前,乘赭白馬徑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T軍隨之,水及馬腹。后使舟人測其渡處,深不得其底。熙宗天眷二年,以黃龍府為濟州,軍曰利涉,蓋以太祖涉濟故也。”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7-28 頁。④《金史》卷三五《禮志八》“本國拜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827頁?!洞蠼饑尽肪砣拧冻跖d風(fēng)土》中亦提及此拜禮,但記載較為簡單。參見《大金國志校證》,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52 頁。⑤陳述:《談遼金元“燒飯”之俗》,《歷史研究》1980年第5 期;賈金顏:《“燒飯”之俗小議》,《中央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82年第1 期;張博泉:《金代禮制初論》,《北方文物》1988年第4 期;那木吉拉:《“燒飯”、“拋盞”芻議》,《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1994年第6 期;曹彥生:《北方游牧民族“燒飯”和“剺面”習(xí)俗的傳承》,《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1995年第2 期;宋德金:《遼金文化比較研究》,《北方論叢》2001年第1 期;苗霖霖:《金朝護喪制度考》,《北方文物》2017年第3 期;趙萍:《試論金中期女真族“全盤漢化”及維護舊俗問題》,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7年碩士論文;葛洪源:《金朝女真文化研究》,山東大學(xué)2002年博士論文;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⑥《晉書》卷一〇八《載記八》,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803頁。有熊氏為黃帝之族,據(jù)《史記》卷一《五帝本紀(jì)》,《正義》云:“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云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敝腥A書局1959年版,第2 頁。王國維校:《水經(jīng)注?!肪矶稀朵⑺罚骸盎蜓裕ㄐ锣崳┛h,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3 頁。⑦《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引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第585 頁。《史記》卷二《夏本紀(jì)》“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敝腥A書局1959年版,第89 頁。⑧《魏書》卷一《序紀(j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 頁?!妒酚洝肪硪弧段宓郾炯o(jì)》:“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敝腥A書局1959年版,第49 頁。

      猜你喜歡
      朝日金朝漢化
      老年人口腔健康自我效能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檢驗
      登華山偶感
      老年人(2022年9期)2022-04-29 14:54:59
      基于語料庫的清末民初日源外來詞漢化研究
      金朝酋邦社會形態(tài)下勃極烈官制始末
      日本“朝日”級新型多用途驅(qū)逐艦下水
      遼西地區(qū)慕容鮮卑漢化的考古學(xué)觀察
      試析渤海世族家族與金朝皇權(quán)統(tǒng)治
      金朝與西夏盜竊法比較研究
      金朝銅錢貨幣流通貯藏形態(tài)管窺
      中國錢幣(2015年6期)2015-11-18 02:28:15
      論金世宗時期漢化與舊俗的關(guān)系
      泰来县| 法库县| 宜春市| 郎溪县| 罗城| 湛江市| 新绛县| 霍州市| 菏泽市| 武安市| 株洲县| 沛县| 上蔡县| 巴楚县| 左贡县| 浦江县| 合山市| 彰化县| 呼图壁县| 夏津县| 丁青县| 西林县| 靖远县| 义乌市| 醴陵市| 富锦市| 浮梁县| 佛山市| 双鸭山市| 阿坝县| 楚雄市| 湘西| 湖州市| 进贤县| 苗栗县| 浮梁县| 丰原市| 莒南县| 昔阳县| 临城县|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