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妤(西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高校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是英語語言教學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化認知的重要載體。做好高校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具有重要的教學幫助。文章以此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高校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策略。
高校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需要打破中學階段主要集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教學目標,要在此基礎上注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認知,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差異的認知能力,并基于自己的思考來合理處理這種文化差異,實現(xiàn)語言的遷移?;谶@種思考,在高校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授學生英語語法、詞匯等內(nèi)容,也要針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和使用習慣等進行集中引導,讓學生的英語知識儲備可以真正同實踐應用對接。同時,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能夠更為系統(tǒng)地提升英語交際能力。另外,由于不同文化的差異,一些學生在應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時,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誤解和歧義,甚至還會出現(xiàn)沒有尊重國外風俗習慣的情況,這使得跨文化交際的順暢程度得不到保障,想要解決這種問題,消除交流中存在的文化障礙,就需要在高校英語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推進文化滲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高校英語語言教學中,在文化滲透方面缺乏系統(tǒng)性,教育活動的開展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方面。
在實際教學中,一些高校英語教師在講解英語語言學科時,重視對英語的詞匯、表達等方面的講解,力求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在文化滲透方面,教師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對于一些存在文化差異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的理解不足,講解的深度和廣度也不足,并沒有將此作為重要的內(nèi)容加以推進。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生掌握的英語語言有著較為深刻的中國文化影響,對于國外一些國家的語言文化認知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進而影響了英語語言應用的效果。
高校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會對一些英語語言同漢語語言的差異進行講解,對于西方國家的一些風俗習慣進行集中講解,但是這種文化滲透的方法較為單一,很多時候是基于圖片、多媒體等展示相應的內(nèi)容,或者是借助教材的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教師自身有較為豐富的語言知識抑或者有國外生活和交流的經(jīng)驗,其也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文化上的差異??傮w來看,這種文化滲透教學的方式十分單一。尤其是我國目前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越來越高,同諸多國家進行了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交流,因此在文化滲透方面需要做得更加深入和完備。但是從目前來看,高校在此方面做得不夠到位,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效果還有待提升。
客觀而言,語言背后是一個國家長期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種文化認知。英語是世界上使用國家最廣泛的語言,而不同英語母語國家,其英語應用也存在差異,且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積淀非常豐富,如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文化內(nèi)容,而問候方式、社交禮儀以及委婉語等的應用千差萬別,并且會涉及經(jīng)濟和歷史等文化背景,這決定了在教學中教師勢必需要占到更多的資源來支撐學生學習和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但是從目前來看,高校教師在此方面可以拿出的資源少之又少,教學素材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要,且講解的深度也不夠完善,難以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根本無法通過大量的素材去進一步了解英語語言文化,進而無法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和價值觀念,這自然極大地制約了學生全面掌握系統(tǒng)語言文化知識的可能性。
語言文化教學中,存在較為明顯的知識遷移問題。如果不處理好這種問題,容易造成母語和第二語言間的混合,影響學生客觀學習知識的效果。尤其是中華文化歷史厚重,同西方英語文化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母語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表達方式,其自然會對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例如,我國古代推崇儒家文化,雖然我國目前人們思想更為多元,但是謙虛、含蓄、內(nèi)斂始終是很多人的行事方式,而從西方國家來看,西方民眾的思想更為開放,表達方式也更為奔放,而反映到語言表達上,會造成表達內(nèi)容的選擇和表達方式上有很大的差異。不管是日常的口語交流,還是書面語言,很多方面的差異都十分明顯。如果在教學中不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講解,學生很難形成一種客觀的語言模式思維,在這種情況下,當學生接觸這些語言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時,其通過中國文化思想去進行交流和思考,自然會產(chǎn)生差異。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理應重視這種差異,做對比教學。但是從目前來看,高校英語教學中在此方面做得并不好,英語語言教學缺少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對比,造成了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要基于學生學習需要展開,尊重差異,比較差異,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推進。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學不但要引導學生掌握英語技能,也要重視引導學生形成文化滲透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的內(nèi)涵所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要重視引導學生形成這種認識,通過語言的載體作用,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國內(nèi)外的文化差異。例如在日常交流中,客套話是重要的表達內(nèi)容。通常情況下,一些客套話同其表達的本意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不加以了解,很難讓學生理解。尤其是中國有很深的客套文化,因此表達有其特殊的內(nèi)涵。在英語語言中同樣如此,如在英國,同樣也有很深的客套文化,一些日常交流表達的詞匯和句子,可能并不是表達者真實的意思。如英國人表達“I might join you later.”在中國人看來他可能是表達“我稍后就來”的意思,但實際上,其內(nèi)心可能是相反的想法:“I'm not leaving the house today unless it’s on fire.”“放心吧,除非房子著火,我今天是不會踏出房子半步的。”如果學生不理解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自然就無法正確了解表達者的內(nèi)心思想。因此,一定要引導學生形成這種認識,注重在學習中形成文化滲透意識。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文化滲透模式,采取多元化的英語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挖掘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并據(jù)此對英語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例如可以開展比賽,讓學生對英語詞匯進行延伸,如西方國家對顏色詞語的表達時,可以延伸出了大量的意義。如“blue”一詞,又有“情緒低落”“心情沮喪”“憂愁苦悶”的意思,也有“黃色的”“下流的”意思,同時blue 又有社會地位高、出身名門的意義,且在同其他詞語搭配時,其又有新的意思,如,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靂),而白色中有純潔和清白的意思,同其他詞匯搭配也有不同的意思表達,如treat sb white (公正地對待某人)等。通過這種比賽,讓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認知,而教師則對此進行延伸,提升英語語言學習的質量。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外出同外國人交流,采訪外國友人,表達一些文化差異和語言表達的不同。也可以設置游戲,如英國繞口令等,在寓教于樂中獲得全面的英語語言知識。
教師要重視語言文化的差異,繼而全面挖掘文化語言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樣的文化內(nèi)容。例如可以通過電影引導學生去了解一些特殊的文化語境內(nèi)容,如美國電影中有很多俚語,其中“fat cat”非常常見,對于中國人來說,首先想到的意思是“肥貓”,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教師可以引用這些電影劇情,幫助學生了解其具體內(nèi)容,看到美國電影中有人被稱呼為“fat cat”,教師引導學生這里指的是些捐大筆政治獻金的富商,因為這些有錢有勢的人總是擺出一副懶洋洋、自鳴得意狀的闊佬樣子。在這種引導下,學生自然就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抖音海外版同外國交換生、留學生溝通,以及同相關企業(yè)等展開對話等,引導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的文化內(nèi)容,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種差異。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化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來了解語言背后文化的差異,這樣有助于提高認識,了解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等。例如中國人表達嫉妒等詞語時,會用“眼紅”表達,而國外想表達嫉妒時,是以green進行表達,“眼紅”則應該翻譯為green-eyed。而中國將黃色賦予了低級趣味、下流猥褻的意思,但是在國外,blue才是表達低俗下流的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等,通過這種針對性表達,可以加深學生認識,并據(jù)此了解西方的文化認知。
綜上所述,新時期高校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要更為客觀,要重視文化差異和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
同時,教師們要強化認識,重視對這些文化的滲透,通過更為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和訓練這種語言模式,重視語言背后反映的文化內(nèi)涵,并通過對比研究,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認知,從而幫助學生更為科學、客觀地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