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敏 胡甲剛
牛津大學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當今世界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擁有彪炳青史的知名學者,也培育了數(shù)以萬計的社會精英和政治名流。牛津大學緣起于中世紀的“學者行會”,教師始終是牛津大學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在與城市居民、教權、王權的斗爭中,牛津大學通過教皇或王室特許狀、政府法令以及制定修改大學章程,獲得了獨立法人地位,實現(xiàn)了高度自治,形成了以“聯(lián)邦主義”“教師主導”和“決策民主”[1]為特征的治理結構,最大限度地保護教師從事教學和學術活動的權利。為了應對21世紀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高等教育激烈競爭帶來的挑戰(zhàn),以及維護自身的卓越地位,牛津大學于1997年啟動了內部治理體系重大改革,并于2002年正式頒布實施《牛津大學章程與規(guī)章》。作為一所以“提供世界一流研究和教育”、維護“自治傳統(tǒng)”“學術自由”和“民主治理”為愿景[2]的大學,牛津大學將教師視為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和取得事業(yè)持續(xù)成功的中流砥柱,切實尊重、保護和促進教師享有的各項學術權利,并在牛津大學章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保障教師的學術權利是牛津大學章程的價值主軸和內在底色。有關教師學術權利的規(guī)范不僅構成了牛津大學章程的重要內容,而且滲透貫穿于牛津大學章程不同章節(jié)的具體內容中,呈現(xiàn)出集中分布與多點分布相結合、簡約性描述與具體性條款相輝映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學術權利保障的至上性、廣泛性與實在性。
從分布結構來看,教師學術權利不僅在牛津大學章程“總則”中得到了直接體現(xiàn),而且“章程II:牛津大學成員身份”“章程XII:學術人員及督察委員會”“章程XIV:學校對學術人員及后勤人員的聘用”等3個章節(jié)予以專門規(guī)定,其他章節(jié)如“章程XI:大學紀律”及有關規(guī)章中也有明確的條款。
牛津大學章程在“章程I:總則”第1條開宗明義指出,牛津大學是以“牛津大學的榮譽校長、教師和學者”為名稱的民事法團。這表明牛津大學是以“教師和學者”為主體的大學,是享有民事權益的獨立法人。“章程I:總則”第3條規(guī)定,“大學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教學、研究增進知識,并以各種方式傳播知識?!边@一條確定了大學使命與核心目標。不管是教學、研究,還是增進知識、傳播知識,歸根結底主要是由教師群體來擔負和完成的。“章程I:總則”第4條規(guī)定,“大學有權進行一切能促進其目標的必要和有利的合法活動。”這一條說明,大學要想實現(xiàn)自身的使命和目標,必須在法律框架下切實保障教師的學術權利?!罢鲁蘄:總則”第5條進而規(guī)定,“根據(jù)以上目標制定的章程和規(guī)章應有利于實現(xiàn)其目標而非與之相悖。”這一條實際上確定了大學建章立制的原則,即大學所有的規(guī)章制度都必須通過保障教師學術權利以促進大學目標的實現(xiàn)。一般而言,大學章程的總則是關于大學根本性問題的概括性描述,是對大學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則的高度凝練,發(fā)揮著聚焦定向、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牛津大學章程在總則中對大學名稱、性質與目標的規(guī)定,從源頭上奠定了保障教師學術權利作為大學章程核心要義的價值基石。
在“章程II:牛津大學成員身份”中,明確強調:大學成員“享有權利和特權,并承擔章程和規(guī)章所規(guī)定的相應義務”“無須為此支付任何費用”,并依據(jù)與大學簽訂的合同“保障成員享受權利、福利和設施”。作為大學當然成員的教師毫無疑問是重要的權利主體,享有權利并履行義務,同時大學也負有保障教師權利、提供福利和物質幫助的義務。“章程XII:學術人員及督察委員會”“章程XIV:學校對學術人員及后勤人員的聘用”對教師享有的學術權利進行了集中、具體的規(guī)定,其他章節(jié)也有不少條款涉及教師的學術權利。
由此可見,保障教師學術權利既是牛津大學章程的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有關教師學術權利的條款既彌散分布于章程的各個章節(jié)和規(guī)章中,又集中出現(xiàn)在相關的專門章節(jié),從而為教師學術權利保障編織了一張疏而不漏的保護網(wǎng)。
在牛津大學章程中,不僅有對教師學術權利的概括性或引申性描述,而且有大量具體、明確的教師學術權利條款,從規(guī)范上賦予了教師享有廣泛而真實的學術權利。通過對牛津大學章程相關內容的歸類整理和系統(tǒng)分析,教師享有的學術權利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術自由權利。包括教學自由、研究自由、言論自由。如牛津大學“章程XI:大學紀律”第2條規(guī)定:(1)在大學范圍內,任何大學成員不能故意或魯莽地:(a)擾亂或企圖擾亂教學、學習、研究、管理、體育、社會、文化方面或其他的大學活動;(b)擾亂或企圖擾亂大學的成員、學生、職員或非大學成員的來訪演講者行使其合法的言論自由權;……(3)大學的每一位成員,應遵守校務理事會根據(jù)《1986年教育法令》(No.2)第43條規(guī)定的職責不定期發(fā)布并出版在《大學公報》上的言論自由守則的條款。牛津大學“章程XII:學術成員及督察委員會”第1條規(guī)定:對本章程以及根據(jù)本章程制定的任何規(guī)章進行解釋時,均應遵循以下指導性原則:(1)保證學術人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享有對現(xiàn)存知識進行質疑、驗證的自由,有權提出新的思想及有爭議的或非主流的觀點,包括他們對于大學的看法,而不受制度性審查,且不會使他們陷入丟掉工作或失去權利的危險境地……第4條進一步對學術人員享有的學術自由進行了詳細列舉:(1)依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關于學術自由的建議,所有學術人員都享有:(a)言論自由;(b)參加學術專業(yè)機構或代表機構的自由;(c)教學或研究自由,包括不受任何干預或壓制,以他們希望的任何方式在自己選擇的學科領域從事研究、發(fā)表論文,以他們認為適合的方式從事教學。(2)在任何情況下,所有學術人員行使學術自由的權利,僅受法律約束。[3]
2.學術治理權利。牛津大學教師享有廣泛的學術治理權利,包括建議權、選舉權、被選舉權、決策權、監(jiān)督權等。牛津大學“章程IV:教職員大會”“章程VI:校務理事會”“章程VII:學部、學科部、分學科部、系與繼續(xù)教育系”,以及“關于教職員大會成員身份的規(guī)章”“關于教職員大會事務的規(guī)章”“關于校務理事會的規(guī)章”“學部規(guī)章”“關于聘用大學職員的規(guī)章”等,對大學治理機構的職權、人員組成、工作方式與程序,以及教師參與大學治理的途徑、方式和具體要求等作了詳盡的規(guī)定。
3.學術職位保障權利,包括學術職位聘用權利、學術職位解聘程序保障權利、學術職位榮譽權利。如牛津大學“章程XII:學術成員及督察委員會”第2條規(guī)定:除非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包括大學規(guī)模與行政資源等)提出充分合理的解聘理由,大學不得任意解聘學術人員。牛津大學“章程XIV:學校對學術人員及后勤人員的聘用”第1條規(guī)定:……大學中的任何行政官員都無權:……解聘學術人員;第3條規(guī)定:任何解聘都應遵從針對有關人員的正當解聘程序;第12條規(guī)定:根據(jù)規(guī)章的要求被批準獲得教授、高級講師或其他頭銜的學術人員,以及擁有講師身份者(被任命為講師直至退休年齡),均有權成為學院、學會的成員。
4.學術收益權利,包括學術報酬權利、學術獎勵權利、學術休假權利、學術退休權利。如牛津大學“章程XIV:學校對學術人員及后勤人員的聘用”第10條規(guī)定:擁有學術職位者應按照由校務理事會不定期確定的方式獲得報酬,但此規(guī)定不妨礙該人員獲得額外的薪酬;第11條規(guī)定:校務理事會應當作出安排,使所有教授、高級講師、講師以及其他學術人員每工作6個學期后有權申請1個學期的休假;第14條規(guī)定:(1)所有受雇于大學的人員都可歸屬于大學養(yǎng)老金計劃,……所有受雇于大學的人員都有權從適用于大學的養(yǎng)老金增補計劃中獲益;第15條規(guī)定:每一位獲得教授或其他頭銜的學術人員,應當在不遲于其69歲生日前的9月30日前正常退休。
5.學術救濟權利。牛津大學“章程XII:學術成員及督察委員會”對學術人員的處罰、解聘與免職程序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學術人員如果對處理結果有異議,可以向學校主管人員提出申訴,也可以向有關專門委員會進行上訴。牛津大學章程的其他部分和有關規(guī)章中也有不少專門條款涉及教師學術權利的救濟機制。
6.學術辭職權利。在牛津大學“章程II:牛津大學成員身份”第12條規(guī)定:大學成員可在任何時候向教務長遞交書面辭呈解除與學校的成員關系;第13條進一步指出:已辭職的大學成員經(jīng)校務理事會許可,可不受辭職影響獲得他(她)有權享有的任何種類的成員資格。
教師的學術權利不僅是一種個人性權利,而且是一種團體性權利。作為大學主體的教師既可以通過個體方式享有和行使章程所賦予的各項學術權利,也可以通過選舉代表或親身參與等方式成為大學相關組織機構的一員,履行保障教師群體學術權利的職責。作為一個擁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學者社團,以教師為主的學者群體在牛津大學治理結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學者治校、學術民主、分權制衡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盡管牛津大學章程幾經(jīng)變化,特別是20世紀以來盛行的以行政集權、專業(yè)分工、效率至上為特點的“管理主義”模式對牛津大學的治理結構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牛津大學現(xiàn)行章程所規(guī)約的治理結構仍在很大程度上賡續(xù)了以學術為本位、保障學術權利、捍衛(wèi)學者治校、發(fā)揚學術民主的傳統(tǒng)。
牛津大學“章程IV:教職員大會”對教職員大會的地位、職權、人員、程序等做了明確規(guī)定。教職員大會位于大學治理體系的頂端,擁有大學治理的核心權力,包括:(1)立法權,對修改、廢除或增加章程或規(guī)章的議案有最終決定權;(2)審議權,審議有關機構或成員提交的決議;(3)解釋權,書面解釋或回復大學成員的質詢;(4)學位授予權,對學位授予決議進行表決;(5)選舉權,選舉有關機構的組成人員;(6)校長任命權,批準對校長的任命;(7)履行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職責和權力?!敖搪殕T大會是牛津大學至高無上的機構,扮演著‘議會’角色。”[4]牛津大學教職員大會的成員具有廣泛代表性,由學校領導層、相關組織機構成員、學院(學會、學堂)負責人,以及八級或八級以上的在職教師、研究人員、行政管理和教學輔助人員等組成。教職員大會的成員名單每年1月1日在《大學公報》上公布并登記在冊,目前擁有教職員大會成員資格的成員共計5500多人,教師和研究人員占據(jù)了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他們與其他成員享有同等權利,主導著牛津大學大政方針的制定與核心權力的行使。根據(jù)“關于教職員大會成員身份的規(guī)章”和“關于教職員大會事務的規(guī)章”,教職員大會并非虛設機構,每學期定期(第1、2、4、6、8周的星期二和學期結束后的第2周的星期二)召開6次會議,此外榮譽校長(Chancellor)或校長(Vice-Chancellor)還可根據(jù)需要不定期召開會議。在每次會議前,教務長(Registrar)要將會議召開的具體時間和討論內容在《大學公報》上提前發(fā)布。任何教職員大會成員均可出席會議,并發(fā)表意見;任何20名及以上的教職員大會成員可聯(lián)名向教職員大會或學校其他機構提交有關建議或議案;教職員大會的議題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進行投票表決,通過與否取決于是否獲得多數(shù)投票,有關重大問題的決議還通過郵寄投票的方式進行,是一種直接民主制。2005—2006年,時任校長約翰·胡德(John Hood)啟動了以強化行政權力為導向的牛津大學治理結構變革,但因遭教職員大會多數(shù)投票反對,《牛津治理改革白皮書》及其修正案最終被否決。[5]教職員大會制度充分彰顯了牛津大學治理體系的學術本位、學者治校和民主決策的特點,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有效保障了教師享有的學術治理權利。
牛津大學“章程VI:校務理事會”對作為最高行政機關的校務理事會的職權、成員構成、事務處理、下屬機構等做了詳細規(guī)定。校務理事會擁有行政管理、行政決策和政策制定等職能和權力,主要包括:(1)依據(jù)章程推動大學目標的實現(xiàn),進行行政管理、財政和財產管理,且擁有履行職責所必需的權力;(2)在履行職責和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受章程、規(guī)章和教職員大會決議的約束,并努力使其生效;(3)依據(jù)章程和規(guī)章的有關條款,可不定期委托相關機構或個人承擔相應職責,并授予其必要權力;(4)可制定與章程不相沖突的規(guī)章。校務理事會由26名成員組成,其中,行政系統(tǒng)代表有9人,包括校長(Vice-Chancellor)、學院聯(lián)席會議主席(Chair of the Conference of Colleges)、2名學監(jiān)(Proctors)、1名評審員(Assessor)和4名學部主要負責人(Heads of the Divisions);5名由校務理事會提名、教職員大會任命的校外人士;12名經(jīng)選舉產生的教職員大會代表。在校務理事會中,教職員大會代表接近一半,能夠確保行政決策最大限度地維護教職工權益。在校務理事會決策時,必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委員參加(可通過電話或視頻會議的方式),達不到法定人數(shù),不能通過任何決議。[6]為了提高行政決策效率和工作專業(yè)化水平,校務理事會下設五個常設委員會,包括教育委員會、一般事務委員會、人事委員會、規(guī)劃和資源配置委員會、研究委員會,分工負責大學相關行政事務管理和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校務理事會還可以根據(jù)需要設立一些常設或臨時委員會。各委員會的組成人員、職權范圍、議事規(guī)則等由專門的規(guī)章予以確定。由此可見,牛津大學的行政系統(tǒng)具有職權法定、依法行政、專業(yè)化分工等顯著特點,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員大會代表在行政決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牛津大學的學院制傳統(tǒng)為現(xiàn)行章程延續(xù)、確認,可詳見“章程V:學院、學會與永久私人會堂”“章程XV:學院資金上繳方案與學院賬務”及有關規(guī)章。牛津大學的學院或學堂不是按照學科來劃分的,也不純粹是大學的附屬機構,而是一個在法律和財政上相對獨立,且擁有較大自治權的非營利機構,它們以聯(lián)邦的形式聯(lián)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牛津大學。在牛津,學院或學堂是自主和自治的實體,大學則是學院(學堂)、其他學術組織或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出版社等)組成的松散聯(lián)合體,大學和學院(學堂)依據(jù)章程和規(guī)章享有各自的權力和責任,實行分權分級管理。牛津大學現(xiàn)有39個學院和6個永久私人學堂[7],各學院(學堂)有自己獨立的建筑、院規(guī)(堂規(guī)),有自成體系的管理機構,負責學院(學堂)的行政管理、招生、教學、科研、學生服務及教學設施等。學院(學堂)的收入主要來自學費和捐助,除了按照分攤比例上繳資金給學校財務外,其余經(jīng)費由學院(學堂)獨立核算,自主支配。學院之間成立了學院聯(lián)合委員會(Conference of Colleges),定期召開聯(lián)席會議,以協(xié)調和處理各學院之間的關系與事務,共同協(xié)商制定政策。在學院之上,校務理事會按照學科類別分設了人文、數(shù)學物理與生命科學、醫(yī)學、社會科學等四個學部委員會(Divisional Boards),統(tǒng)籌制定各學部的計劃、政策和指導方針。學校層面的各個委員會中,很多都是來自學院的代表,他們?yōu)閷W院發(fā)聲,反對來自大學層面不當?shù)男姓深A,積極維護學院自治和既有權益。牛津大學治理結構的聯(lián)邦主義、分權制衡、交叉重疊、底部沉重等特點,以及由此形成的管理架構和制度體系,有效維護了學術自治,切實保障了教師享有的學術權利。
教師的學術權利不僅是大學章程所宣示和賦予的實體性權利,而且還是需要通過具體的機構、行為、過程、環(huán)節(jié)、步驟、方式等予以實施和保障的程序性權利。如果大學章程僅有教師學術權利的實體性規(guī)范,而缺乏相應的程序性保障,那么教師的學術權利很可能淪為虛置的權利。牛津大學章程延續(xù)了英國普通法系“程序先于權利”“程序重于實體”的傳統(tǒng),通過設置大量的程序性條款或制定專門的程序性規(guī)章,構建起有效的學術權利程序保障體系,使廣大教師以正當程序切實享有和行使各項學術權利。牛津大學教師學術權利的程序保障具有以下特點:
程序參與性就是那些利益或權利可能受到程序法律結果直接影響的法律主體應當有充分的機會富有意義地參與法律程序的過程,并對法律結果的形成發(fā)揮其有效的影響和作用。[8]參與程序強調,大學教師作為利益相關者有權利介入大學內部重大事務處理的具體過程,發(fā)表不同意見,并對處理結果產生實質性影響,這種“參與”是真實的、有效的、互動的,而不是徒具形式意義的“列席”“出席”或“到場”。牛津大學章程中設置了大量的程序參與性條款,以保障教職工“被聽取意見的權利”。例如,《關于教職員大會事務的規(guī)章》明確規(guī)定:教職員大會召開的時間、討論的議題及內容,都提前在《大學公報》上發(fā)布,設置征求意見的時間段,教職員工可以對議題發(fā)表反對意見或遞交修正案,也可以遞交會議延期申請;在教職員大會召開前8天,任何20名教職員大會成員可以聯(lián)名向校長提交對議題不同意見的書面申請;在會議召開過程中,參加教職員大會的任何成員都可以對一個議題發(fā)言一次。[9]
沒有公開就無所謂正義,程序公開性指的是大學內部事務處理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和步驟,以及處理的依據(jù)和結果等,都以教職工看得見的方式來進行。以“章程XII:學術人員及督察委員會”中關于學術人員的解聘為例,牛津大學成立了由5位教職員大會成員組成的裁員委員會,按照裁員條件進行審核篩選,擬定裁員名單,并向學部委員會或同級大學相關管理機構匯報。在獲得批準后,授權主管官員依照程序對相關學術人員進行解聘,并履行告知說明義務。裁員名單中的每位學術人員單獨得到由裁員委員會簽發(fā)的個人裁員通知。裁員通知對裁員的理由和原委、裁員的決策過程,學術人員擁有的申述權利、申訴期限,以及裁員決定的生效日期等予以明確而充分的說明。[10]
程序的平等性是指在參與過程中,相關主體擁有平等的地位和機會,表達的意見能夠受到同樣的尊重和同等的對待。牛津大學章程非常重視程序的平等性。例如“關于教職員大會事務的規(guī)章”規(guī)定:每名教職員大會成員在每個學期召開的會議上都可以正式提出一個有關大學政策或行政管理的問題。除非校長認為該問題的內容或形式不可接受,否則任何問題的書面意見應在《大學公報》上發(fā)布該問題,并由校務理事會予以回復;任何兩名教職員大會成員都可以提出對決議的修訂案;任何決議和修正案如果沒有在教職員大會上被提出或獲得支持,那么該決議無效;所有議題都應依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進行決議,當出現(xiàn)票數(shù)相等的情況時,會議主席有權進行第二輪投票或投出決定票;任何一位教職員大會的成員都擁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每一位候選人都必須獲得除自己之外的最少4名、最多10位成員的提名,選舉實行差額選舉和票決制,得票多的當選,如果出現(xiàn)票數(shù)相等的情況,候選人中學術資歷更深者當選。[11]
程序中立性就是要求決定程序法律結果的法律主體應當處于中立地位,對參與的任何一方不得存有偏見和歧視。[12]牛津大學章程恪守程序中立性原則,在相關事務處理中避免偏私,排除利益瓜葛,克服個人偏見。例如,在處理對教師的投訴和上訴中,“關于學監(jiān)根據(jù)章程IX第22條的規(guī)定對投訴進行調查的規(guī)章”明確規(guī)定:投訴和上訴將得到嚴肅對待,而不必擔心遭到指責;調查投訴的任何人都必須與事件無關,對處理的投訴無利益沖突,且不會在結果中獲得利益;對投訴的處理將以保密的方式進行,所有參與調查過程的人,包括證人、代表以及提供證據(jù)或建議的人,都有責任保密。[13]
程序的合理性強調程序的設計應當維護公平正義,合乎理性,經(jīng)濟便利,有利于當事各方之間的交流協(xié)商,有利于維護相關主體的權利,不能人為制造障礙,設置煩瑣的環(huán)節(jié),增加行政決策成本或維權成本。牛津大學“章程XII:學術人員及督察委員會”中對因健康原因不能勝任工作的學術人員進行解聘或免職的程序,就充分體現(xiàn)了程序的合理性原則:(1)主管官員對因健康原因不能勝任工作的學術人員進行溝通和告知,讓該學術人員停職留薪,向該學術人員的私人醫(yī)生申請?zhí)峁┙】祱蟾?,允許學術人員選擇自愿退休,部分醫(yī)療費用由大學負擔。(2)如果學術人員不愿意以健康理由自愿退休,則主管官員將把相關的醫(yī)學證據(jù)和其他證據(jù)提交給專門的醫(yī)學委員會(醫(yī)學委員會主席具有專業(yè)醫(yī)學資格和從業(yè)經(jīng)歷)。醫(yī)學委員會可以要求學術人員進行醫(yī)學檢查,檢查費用由大學承擔。在醫(yī)學委員會進行準備、聆詢、裁決的過程中,學術人員可親自參加也可委派代表參加聆詢會,并允許傳喚證人,對相關證詞進行質詢,醫(yī)學委員會迅速審理案件并作出合理裁定。主管官員立即執(zhí)行裁決結果并辦理相關手續(xù)。[14]
程序的時效性要求大學內部事務處理的過程應當兼顧公平和效率,既不能久拖不決、循回往復,也不能快刀斬亂麻、走過場、敷衍了事。牛津大學“章程XVII:解釋或應用大學章程或規(guī)章時的爭端解決方案”中提出的爭端解決機制就體現(xiàn)了程序的時效性要求:(1)非正式解決方案的程序。大學與任何成員之間產生的任何爭議,以書面形式提交給校長,以尋求無須聽證會的非正式解決方案。校長可以要求當事人提供進一步的相關信息,校長作出的決定及其理由以書面形式盡快送交當事人。如果爭端雙方?jīng)]有上訴,則校長的決定具有最終效力并對當事各方具有約束力。(2)正式解決方案的程序。如果爭端的任何一方對校長裁決不滿意,并希望重新上訴,那么上訴者應在收到裁決的28天內通知教務長,要求上訴法院裁決上訴爭端,上訴法院有權重啟并審議校長的決定,并在其認為合適的范圍內撤銷、修改或重新確定該決定。上訴法院所作的決定具有最終效力并對當事各方具有約束力。[15]
權利救濟是權利保障的重要防線,當權利發(fā)生沖突或遭受不當侵害時,權利主體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方式和程序有效地解決沖突、制止侵害、懲罰施害、獲得補償,使權利恢復應有的狀態(tài)。如果僅有權利的宣示和賦予,缺乏權利的配套救濟制度,那么權利的享有是不完整、不充分的,甚至很可能淪為一張無法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沒有權利就不存在救濟,合法權利是救濟得以存續(xù)的依據(jù)。同樣,‘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一種無法訴諸法律保護的權利,實際上根本就不是什么法律權利?!盵16]權利救濟機制的建立健全與良好運行是權利保障的內在要求,也是權利從法定權利轉化為現(xiàn)實權利的必備措施。牛津大學章程不僅在規(guī)范層面確認和賦予了教師享有的各種學術權利,而且建立了不同渠道、多種方式的權利救濟機制,使教師的學術權利得到了有效維護和切實保障。
投訴是最常見的權利救濟行為,指的是個人或組織認為其他個人或組織的作為或不作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權益,或者認為其行為不合法、不合理或不適當時,實名或匿名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請求予以查實處理的行為。投訴是牛津大學章程中教師學術權利救濟的一種重要機制,不僅有關于投訴的組織機構、職權、處理程序等大量條款,而且還制定了《關于學監(jiān)根據(jù)章程XI第22條的規(guī)定對投訴進行調查的規(guī)章》,對不同類型投訴的要求、時限和程序等作出了更詳細的規(guī)定。根據(jù)牛津大學“章程XII:學術人員及督察委員會”的有關規(guī)定,如果教師的教學自由、研究自由、言論自由等權利受到了不法侵害,那么教師可向學監(jiān)就具體侵害事項以書面形式進行投訴,書面投訴通常在5個工作日內被確認。當然,對于微不足道或者已經(jīng)解決過的投訴,學監(jiān)可以擱置或退回投訴。任何被投訴人將被告知投訴的詳情,一般應在10天內對相關投訴進行正式的回復。學監(jiān)在投訴回復意見的基礎上,可組織相關機構和人員就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若違規(guī)事實清楚、證據(jù)確鑿,與投訴的情況一致,則學監(jiān)對違規(guī)事項和違規(guī)責任人提出書面處理意見。書面處理意見在轉交違規(guī)責任人的同時,提交給教務長,由教務長根據(jù)相關處罰條款作出相應處理。如果是輕微的侵害行為,通常以非正式的方式解決。如果問題比較嚴重,則視具體情節(jié),給違規(guī)責任人以口頭警告或書面警告,要求違規(guī)責任人在一定期限內糾正錯誤、改進工作。如果問題特別惡劣,則教務長須向校長進行匯報,由校長委托專門委員會進行調查,并作出處理決議。投訴處理的過程和結果也將以書面形式告知投訴人。[17]
申訴是一種正式的、非訴訟意義的權利救濟機制,指的是教師對有關處理決定不服時,可依照規(guī)定向校內有關部門申述理由,請求重新作出處理的制度。牛津大學以“章程XII:學術人員及督察委員會”“根據(jù)章程XII第22條規(guī)定制定的督察委員會規(guī)章”“根據(jù)章程XII第34條規(guī)定制定的申訴委員會規(guī)章”等為基礎,構建了多層次、規(guī)范化和操作性強的申訴機制,對于維護教師學術權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牛津大學申訴機制是自下而上的,對于教師申訴的問題,盡可能在院系或學部層面以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及時、公正地得到糾正或解決。如果對院系、學部的處理意見不滿意,教師可以以書面形式向校長提出申訴。如果校長認為該問題已經(jīng)得到合理裁決,或認為申訴沒有意義或無效,他可以作出駁回申訴或不做處理。如果校長認為教師的申訴符合規(guī)章、事實清楚,他可責成有關部門尋求非正式的解決途徑,使教師的申訴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若教師對非正式途徑的處理結果仍然不滿意,校長可將該問題提交學校申訴委員會進行審議。申訴委員會由3名成員組成,其中1名為主席,另兩名為教職員大會成員(至少1人為從事教學或研究的人員)。申訴委員會按照有關規(guī)章召開聽證會,對申訴事項進行審議和裁定。在審議和裁定過程中,申訴人及申訴對象有權出席聽證會。申訴委員會作出裁定后向校務理事會提出處置建議,如果校務理事會認為合適,則作為申訴的終局性裁定。[18]
上訴是當事人對有關組織機構作出的判決、裁定不滿或不服,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機關提出要求重新審判的活動。上訴一般指司法程序,是法院系統(tǒng)防錯糾錯的重要機制,是保障司法公正、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牛津大學章程借鑒了國家司法上訴程序,在校內設立上訴法庭,建立了類司法上訴機制,為教職工申訴合法權益、糾正錯誤裁決提供了最后的救濟渠道。根據(jù)“訴至上訴法庭的規(guī)章”有關規(guī)定,教師如果對學校有關部門作出的涉及自身重大學術權益的裁決不滿,如解聘、免職或其他紀律處分等,在規(guī)定的上訴期限,一般為當事人收到?jīng)Q議的28天之內(過期不予受理),可向教務長送交上訴請求,并列明上訴理由。教務長將上訴請求提交校務理事會審閱,由總務長與上訴法庭成員商議是否受理上訴。上訴法庭由總務長任命的5名成員組成,他們均為擁有豐富上訴實務經(jīng)驗的法官或法律顧問,任期3年,可連任。上訴受理后,總務長從教職員大會成員中挑選、任命1~2名顧問,協(xié)助上訴法庭成員開展工作,但顧問不參與上訴法庭的議決。上訴法庭通過召開聽證會對上訴進行審理。聽證會安排好后,關于聽證會召開的時間、地點、權限及相關材料等信息將在聽證會召開前14天告知上訴人及有關各方。聽證會一般不公開舉行,上訴人及其代表必須參加。參與聽證會的當事人,均有資格按照法庭指示的順序發(fā)言、向法庭陳述及請求證人出庭。聽證會后,上訴法庭以書面形式作出判決并說明理由,判決結果送達上訴人及相關各方。[19]
我國大學章程建設是在1998年《高等教育法》頒行后被提上議事日程的,經(jīng)過20多年的建設,“一校一章程”的目標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教師學術權利保障在大學章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確認和體現(xiàn)。但由于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時間比較短,尚不成熟,與已有800年歷史、不斷傳承發(fā)展的牛津大學章程相比,無論在教師學術權利的規(guī)范層面,還是在教師學術權利的實施保障層面,都存在明顯的差距。學習和研究牛津大學章程教師學術權利保障體系,對于豐富和發(fā)展我國大學章程教師學術權利的內容與制度、優(yōu)化我國大學教師學術權利保障機制具有重要的鏡鑒和啟示意義。
如前所述,牛津大學章程由“Statutes”和“Regulations”共同構成。作為總章程的“Statutes”由前言、17個正文章節(jié)和附錄組成,6萬多字,內容廣泛,言簡意賅。其中,有關教師學術權利的實體性規(guī)范和程序性規(guī)范分布在相關章節(jié),有些規(guī)范是描述性的或概括性的,點到為止,有些規(guī)范則關注細節(jié),鞭辟入里?!癛egulations”是“Statutes”的下位規(guī)章,可以看作是“Statutes”有關規(guī)范的實施細則,屬于章程性規(guī)章,條款繁多,規(guī)定細致。目前,牛津大學的“Regulations”有60個之多,字數(shù)達數(shù)十萬,其中涉及教師學術權利的就有10多個。與牛津大學章程相比,我國大學章程多在1萬字左右,短小精悍,有關教師學術權利的條款較少,且抽象概括,語焉不詳,操作性不強。與此同時,章程性規(guī)章建設嚴重滯后,大學章程中規(guī)定的重要事項,如有關教師學術權利基本規(guī)范、學術權利救濟制度、學術機構的組織與議事規(guī)則、院系治理規(guī)程等尚沒有專門的規(guī)章或者很不完善,使大學章程高高在上,落不了地,對教師學術權利的保障還停留在紙面上。因此,在我國大學章程今后的建設中,一方面要通過與時俱進地不斷修訂,進一步充實和優(yōu)化大學章程的結構與內容,豐富教師學術權利的條款,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彰顯章程“權利保障書”的特質,在章程用語上要更加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準確清晰,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著力加強章程性規(guī)章建設,將大學章程賦予教師的各項學術權利分門別類地予以制度化,使教師的學術權利從法定權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權利。
大學章程主要是大學內部管理體制與組織架構、成員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制度化表達,是大學治理結構與治理文化的中樞性載體。大學治理結構的核心是權力配置問題,但歸根結底是權利保障問題,對權利和權力關系的不同認識,會孕育和產生不同的大學治理結構,形成不同的大學治理體系。牛津大學章程始終堅守“學者社團”的宗旨,將增進知識和傳播知識作為自己的使命,堅持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的理念,形成了以權利保障為本位、以權力分立與制衡、民主決策與監(jiān)督為特點的治理結構。與牛津大學相比,在我國以大學章程為載體的治理結構中,行政化色彩濃厚,行政權力過于強大和集中,權利保障意識淡漠,學術權力獨立性不足,校院兩級權力配置失衡,民主決策與民主監(jiān)督機制不夠健全。盡管中英兩國的政治體制和行政倫理大相徑庭,大學的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千差萬別,但大學作為一個知識社群組織所擔負的使命與責任以及教師在其中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具有共通性,牛津大學的治理理念、治理結構和治理文化對我國大學治理結構的完善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為了進一步激發(fā)我國大學辦學的內在活力,調動以教師為主體的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彰顯大學的學術組織特質,必須不斷優(yōu)化大學章程所規(guī)約的治理結構。第一,要以相關教育法規(guī)為依據(jù),在國家權力和大學權力之間建立穩(wěn)定的邊界和清晰的范圍,切實落實和不斷擴大大學的辦學自主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預,使大學真正依法自主辦學、自主管理、自我發(fā)展。第二,要牢固權利本位觀念,強化權利保障意識,深刻認識到:權利高于權力,權力來源于權利并服務于權利,大學內部權力的賦予、運行和規(guī)制都是為了保護和促進權利的實現(xiàn),要以教師學術權利保障為價值主軸,不斷完善大學治理結構。第三,要著力加強大學內部學術組織機構建設,明確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行使范圍和管理事項,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真正做到“學術的歸學術,行政的歸行政”,限制行政權力的擴張沖動和恣意妄為,切實保障學術權力的獨立有效運行。第四,要優(yōu)化校院兩級管理體制,逐步實現(xiàn)重心下移,以院系為辦學實體,避免權力向上高度集中,賦予院系更大的發(fā)展主動權和自主管理權。第五,要推進民主管理機制,在重大事務決策中,與會成員權利平等,充分發(fā)揚民主,各抒己見,并按照“一人一票”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實行“多數(shù)決”,避免“一言堂”。
牛津大學章程不僅重視實體性規(guī)范建設,而且強調程序性規(guī)范建設,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正當程序,充分維護和保障教師的學術權利,限制行政權力的過度擴張和裁量范圍,將權力關進程序的籠子里,從而達致實體正義。“實體正義的道德基礎來源于正當程序的支持,公正的社會秩序是正義的基本要求,而公正的秩序取決于一定形式的正當過程,正當過程又必須通過程序正義來體現(xiàn)?!盵20]我國大學章程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非常突出,不僅教師學術權利保障的程序性規(guī)范和程序性規(guī)章嚴重缺失,而且程序的設置更多地關注權力的有效行使,而非尊重和保護教師學術權利,導致程序的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我們要學習借鑒牛津大學章程“程序重于實體”的經(jīng)驗,在我國大學章程建設中,一方面,要著重加強教師學術權利的程序性規(guī)范和程序性規(guī)章建設;另一方面,要合理設計和不斷優(yōu)化程序,使程序更好地發(fā)揮權利保障和權力制約的功能,維護程序正義。具體而言,要擴大程序的參與性,充分尊重和維護教師的主體地位,廣泛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讓廣大教師切實參與到大學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務的決策中;要增強程序的開放性,“以公開為常態(tài),以不公開為例外”,使權力的運行更加公開透明,對于關涉教師重大權益的政策調整要舉行聽證會,建立咨詢和解釋說明機制,重要決議要公示和公布;要維護程序的平等性,同類主體、同類事項須經(jīng)過同一程序,遵照同等標準,獲得類似結果,程序面前人人平等;要恪守程序的中立性,在決策和利益分配中避免“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實行回避制度,消除利益牽連,嚴格按程序辦,不偏袒任何一方,獨立作出判斷,必要時委托第三方進行評判;要提高程序的合理性,使程序的設置更加科學有效、簡便易行,更有利于教師主張和維護自身權益,更有利于控制權力的專橫;要強化程序的時效性,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過于急速的正義也可能走到了正義的反面,程序要在過于急速和過于遲緩之間保持中間狀態(tài),使大學內部事務的處理準確而及時。
牛津大學章程中教師學術權利的救濟機制非常健全,既有行政性救濟機制,也有類司法救濟機制。相比較而言,我國大學章程中教師學術權利救濟機制尚未有效建立,教師在學術權利遭受侵害時,在校內常常救濟無門,或者救濟無效,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向教育行政部門投訴或進行行政申訴,甚至訴諸司法程序,提起教育訴訟,這樣的狀況既不利于教師學術權利的有效保障,也會對大學的辦學自主權和社會聲譽造成負面影響,還占用了國家有限的行政和司法資源。因此,在我國大學章程建設中,必須建立多種方式并存、行之有效的教師學術權利救濟機制,使教師的學術權利侵害糾紛盡可能在大學內部就能夠得到公平公正的解決。首先,要優(yōu)化投訴機制,認真對待教師投訴的每一個事項,責成相關機構開展專項調查,依據(jù)現(xiàn)有規(guī)章制度進行處理,并及時向投訴人反饋處理結果。其次,要健全調解機制,發(fā)揮相關學術組織的作用,對不同主體之間的學術權利糾紛進行溝通協(xié)商和居中調解,妥善處理爭端。再次,要制定校內申訴規(guī)章,優(yōu)化申訴程序,成立專門申訴機構,受理教職工的各種申訴事項,包括教師學術權利糾紛,建立健全調查、回避、聽證、合議、結果反饋、責任追究等相關制度?!靶壬暝V制度通過學校內部的部門對糾紛進行解決,能夠及時糾正學校的錯誤行為和對教師不公正的處理,把學校與教師的糾紛化解在內部。同時還可以縮短糾紛解決的時間,減少申訴帶來的額外成本,將學校與教師雙方的損失盡量降低?!盵21]最后,要探索建立類司法救濟機制,聘請專業(yè)法律人士成立校內法庭,在其他救濟渠道無效的情況下,可提請校內法庭就學術權利爭端進行專業(yè)而獨立的終局性裁定。
注釋
英文全稱為“Oxford University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牛津大學章程屬于復合型章程,由“Statutes”和“Regulations”共同構成?!癝tatutes”是對牛津大學的性質、治理結構、人員及財政等根本問題的原則性規(guī)定?!癛egulations”是“Statutes”的附屬性規(guī)章,是對“Statutes”相關內容的具體性規(guī)則,包括對組織機構人員組成、職責分工、議事規(guī)則、管理規(guī)定、處理程序等的操作性描述。自2002年頒行后,牛津大學章程除少數(shù)條款或規(guī)章作了修訂,總體結構沒有發(fā)生變化。
牛津大學的教師與“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是同義詞,即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的人員,單純的研究人員特指researcher。牛津大學章程XIV第7條:學術人員主要有三類:教授(professors)、高級講師(readers)、副教授或講師(associate professors or lecturers)。第8條:2014年1月1日之前獲得講師職位的可使用副教授頭銜……Statute XIV:Employment of Academic and Support Staff by the University.[2020-12-15].https://governance.admin.ox.ac.uk/legislation/statute-xivemployment-of-academic-and-support-staff-by-theuniversity#section1.
牛津大學在《言論自由的聲明》中指出:言論自由是一所大學的命脈。它有助于追求知識,幫助我們獲取真理,讓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更好地去了解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信仰、理論和觀點。認識到自由表達對精神生活的極端重要性,大學應制定爭論的規(guī)則,但不能禁止合法的言論?!诜傻慕缦迌?學術共同體中每一個成員所有合乎理性的聲音或觀點都應該有機會被聆聽。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這些聲音或觀點也應當置于證明、質疑和討論之中。Freedom of speech.[2021-02-06].https://compliance.web.ox.ac.uk/freedom-of-speech.
④ 《高等教育法》第27條明確要求:申請設立高等學校應向審批機關提交包括章程在內的材料,第28條對章程包括的具體事項做了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