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俐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第一小學,江西 九江 332100)
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步伐的加快,各界人士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的開展,尤其是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對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充分發(fā)揮育人作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繪本來科學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觀察、比較、分析,逐漸形成知識系統(tǒng)。借助繪本教學可以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這種教育教學模式更具有針對性,不僅可以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產(chǎn)生學習興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既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繪本的內容有較高學習熱情。因此,借助繪本的教學形式開展道德與法治內容講解,學生可以通過小故事正確解讀知識內涵,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社會經(jīng)驗不足,缺乏辨別事物的能力,思維尚處于發(fā)展階段。如果單純地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教育,學生就會缺乏情感體驗。而繪本非常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經(jīng)??绰嫊?、故事書等,所以更容易理解繪本內容。通過繪本教學的科學應用,學生可以增加情感體驗,將繪本中的情感轉化為內在認知,進而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在講解《安全地玩》一課時,學生會將自己的生活與繪本中的情景聯(lián)系起來,反思自己在日常活動中是否存在隱患,不斷增強生活技能,提高自身防范意識,確保身心健康成長。
小學生正處于意識形態(tài)快速成長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會無意識地模仿成人的行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科書包含了學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內容,由繪本教學形式開展知識講解,具有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的特點,對學生有很大的積極影響。通過繪本可以使學生對周圍事物有更清晰的認識,模仿教科書中的正確行為,不斷規(guī)范言行舉止。例如,在講解《清新空氣是個寶》一課時,學生會了解各種空氣污染現(xiàn)象,如燃放爆竹、汽車廢氣、工廠廢氣、秸稈焚燒等,并意識到應該盡最大努力保護空氣。繪本中有大量的環(huán)境保護教育內容,對低段小學生的思維意識能夠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進而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
繪本教學能有效地豐富課堂活動,增加學生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活動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通過趣味橫生的課堂活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探究道德與法治知識內涵,促進綜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講解《試種一粒籽》一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種子進行播種。當種子生根發(fā)芽時,可以與其他學生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教材中有許多類似的實踐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增強相互交流機會,為課堂教學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興趣是影響學習效果的直接因素,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課本中包含了許多趣味性強、教育性強的繪本,圖畫形式生動,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效降低學習難度。因此,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將繪本故事中的一些情節(jié)引入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我不拖拉》一課時,教科書引入了《牽引鳥》的繪本故事,教師可以在課程伊始播放《牽引鳥》的動畫片段,作為新課程的介紹,無疑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看完動畫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拖拉行為的不良后果,并問“牽引鳥的最終結果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想想是否有同樣的拖延行為,如把作業(yè)留到假期的最后一天,踩著上課時間點進入教室等,并考慮這些行為的負面影響。通過繪本故事的介紹,可以增加學生聽講的熱情,而且使學生正確認識到拖拉的不良影響,并積極糾正壞習慣。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反思自己,而不是直接接受理論知識,激發(fā)了學生深層次的認知體會,切實提高了教學質量。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大多集中在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面,旨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尤為必要,這已成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點。而繪本教學在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中起著“紐帶”作用,繪本與小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能夠拉近學生與課程內容的距離。在使用繪本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領悟故事的內涵,立足生活經(jīng)驗,深入深入解讀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進而陶冶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例如,在講解《我們不亂扔》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不只是為了干凈》的繪本輔助教學。繪本的主要人物王勇,不僅告誡其他學生不要亂扔垃圾,而且主動去撿垃圾,但有些學生沒有愛惜環(huán)境意識,常常亂扔垃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行為,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此外,教師還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強化道德觀念。
學習動機是參與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內在因素,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缺乏主動性的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價值內涵。在許多學生看來,道德與法治只是副科,沒有必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探究。對此,教師必須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在實際生活中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應用價值,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講解《上學路上》一課時,在教科書中有一幅小學生在不同的地方和環(huán)境中上學的圖片。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講述自己上學路上的經(jīng)歷,將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學中,并借助繪本增強學生的認同感,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探究意愿,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
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繪本故事,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故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實際操作等,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課堂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講解《挑戰(zhàn)第一次》一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繪本內容進行小組討論,相關分享“第一次玩滑板、第一次獲獎、第一次在課堂上發(fā)言”等等的經(jīng)歷,加強學生的互動。同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還想嘗試什么?第一次嘗試后你有什么感覺?”對于一些以故事情節(jié)為主的繪本,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在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應掌握學生的思維變化,鼓勵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小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繪本中的彩色圖片具有較強的行為導向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繪本為基礎,組織各種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抽象的理論知識,并內化為情感認知。
例如,在講解《快樂過新年》一課時,春節(jié)是小學生普遍期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個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意識。教科書介紹了許多關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但僅限于一些簡單的圖文,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對此,教師可以融入繪本故事《過年啦》,借助故事中“貼春聯(lián)”“拜年”“包餃子”“吃年夜飯”等內容,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活動中感受春節(jié)的歡樂,進而對傳統(tǒng)文化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根據(jù)繪本中的活動,學生可以在課后與父母進行親子活動,通過實踐操作豐富學習體驗,享受本課學習帶來的樂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開放性特點,其內容從課本延伸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家庭、社區(qū)和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活動可以靈活地擴展和協(xié)調,并與其他學科相聯(lián)系[8]。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課程內容的延伸,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發(fā)生遷移。在教學中,由于教學時間有限、知識容量較大,導致教學進度較快,需要省略學生的實際環(huán)節(jié),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對此,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課后繪本閱讀活動,根據(jù)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難度適宜的繪本,做好知識拓展和延伸工作,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在講解《別傷著自己》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個人在家我不怕》的繪本,讓學生課后自主閱讀。由于部分小學生缺乏安全感和防范意識,保護自己的能力很弱,通過學生自主閱讀繪本故事,能夠使學生意識到排除危險物品和行為的重要性,促使小學生增強生活經(jīng)驗。繪本是教學的媒介,繪本教學應融入學生的生活,升華學生的情感認知,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學生的生活,真正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育人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成效,就必須全面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發(fā)展需求等,將繪本教學有效地融入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確保繪本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增強知識探究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