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宇 吳建曉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濱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飲食活動是人類生存和改造身體的首要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首要前提。人類的飲食文化因存在于不同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因素中,形成了獨屬于某一族群的區(qū)域性、族群性特質。作為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背景下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反映著歷朝歷代中國人民生活必備物資的富庶程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過程,對世界飲食文化發(fā)展也有著極大的影響。英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是英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被英國文化所影響,又直接地反映英國文化的特點。在全球化日漸加劇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與其他國家傳統(tǒng)飲食文化相互影響,各國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相互交流、了解、融合。形成了帶有時代特征與地域特性的專屬于各國的飲食文化。
中醫(yī)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同時也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飲食。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最大特點為養(yǎng)助益充,即以健康和進補為最高目標,蔬菜占比較大。其次,主副食物分明。中國民間有食五谷治百病的說法,可證明谷物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有擁有著重要地位。這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是典型的東方膳食結構,中國也是東方膳食結構的代表。此外,中國傳統(tǒng)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要求菜肴擁有相得益彰的色彩搭配以外,還要求以用餐氣氛做為背景,烘托出中國傳統(tǒng)飲食獨有的情感氛圍。它既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個性,更具象化地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禮儀的精妙。
與注重食物味道的中國相比,英國傳統(tǒng)飲食則更加理性。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營養(yǎng)比食物的“色、香、味,”更重要。比起味道,英國更注重所食用的食物帶來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英國飲食中的菜肴烹飪方法和食材種類相較于中國較少。英國素有美食地獄之稱,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提起英國飲食都會有“難吃”的刻板印象。英國人也經(jīng)常以此自嘲,但近年英國飲食文化在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下,“難吃”的刻板印象已逐漸發(fā)生改變。
注重飲食已刻入每個中國人的基因當中,“悠悠萬事,唯此獨大”,“民以食為天”,在千千萬萬件事情中唯有吃飯這件事占據(jù)首要地位。在英國,飲食則更接近其最原始的目的——充饑。所以英國飲食文化中常見大塊肉,大份菜等果腹能力強的食物。
在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多吃蔬菜類谷物類食物是有益健康的,正如孔子在《論語·鄉(xiāng)黨》篇中所說的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實際上這是最早有關我國傳統(tǒng)膳食結構理論的文獻記載,即指在日常飲食中,應當以谷物類食物為主食,即便是在富庶年代肉較多時,也不應吃太多肉食,以至于超過食谷。
參考英國近代學者托馬斯·埃利奧特爵士(Sir Thomas Elyot)的著作The Castel of Helth,可發(fā)現(xiàn)作者反復強調的是在結構結構中,肉食是優(yōu)于素食,多食肉食更有益于身體健康。威廉·哈里森等人認為,英國的寒冷氣候使英國人的胃部較其他國家人相比擁有更大的熱量,因而對于粗糙的肉食能夠消化得更加完全。英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的這種“以肉類為優(yōu)”的飲食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截然相反的。
中國傳統(tǒng)飲食習慣下,人們常以整體思維思考、以群體利益優(yōu)先為出發(fā)點。相比采取自助餐或者分餐制的西方,中國宴席更偏向于圍坐在一張大圓桌前,共享一席。圓桌可以使客人坐的更加緊密,縮小彼此之間的距離,強調的是集體主義。英國傳統(tǒng)飲食習慣下,人們則更偏向于以個體思維思考、突出的是個體的獨立性。他們喜歡分餐制和自助餐制,即在有需要時自取便是。在這些餐制中,賓客可在宴席上自由走動,并不需要固定在坐席之上。英國宴會的核心在于個人主義以及社交。
中國與英國飲食文化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兩國常用餐具上。中國通常一種餐具多種用途,主要應用的餐具有筷子、碗,盆子,湯匙等。英國通常多種餐具一種用途,主要是刀、叉以及餐勺。因食用菜肴的不同,時常會使用多副刀叉,分別有魚類、肉類、開胃菜、甜點和面包的專用刀叉。飲食餐具的差異與中英兩國文化根基不同有關。自古以來中國以農耕作為社會基礎,所以中國人以谷物作為主要食物、在生活理念上又以和為貴。以前的英國以狩獵營生,為了存活下去與自然抗爭,這就要求他們要有強健的體魄和尚武的心理。法國文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對筷子也做出過獨到的評價,筷子對食物主要起“夾”的作用,不像刀叉那樣“切、割、扎”那般殘忍,因而“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成為和諧被傳送的食物”,從中能夠看出中英飲食餐具的差異并不只是巧合,而是被中英兩國不同的社會文化所引導而產生的。我們時常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應當和諧共處,互相依存,認為草木皆有生命,人對自然不應施加過多地干預、改造,理應是人類去適應自然,將自然對人類生存的有利條件合理運用。英國人認為的人與自然關系則是人類是可以支配自然的,人類是自然的主宰,而自然則被視為征服的對象。
著名的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witchell Hall Jr.)曾在其發(fā)表的Beynd Cuiture 提出了兩種不同的人類時間觀念:多向計時制(Polychronic-time)。單向計時制(Monochronic-time),霍爾認為多向計時制是亞非拉地區(qū)的主要時間模式,單而向計時制則是歐美地區(qū)的西方國家主要時間模式。在中英不同的時間觀念下對“準時”也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在中國的宴會中多向時間制加大了人們遲到的可能性。主客雙方都對遲到現(xiàn)象司空見慣,并不將遲到作為野蠻,無禮的行為。但在英國的單項計時制時間觀念下,認為客人的遲到是對宴會的主人和其他按時與會的客人的不尊重,英國人認為遲到是不文明且不禮貌的行為。
中英傳統(tǒng)飲食在烹調方式上也是大相徑庭。中國的烹調方式主要有蒸、煮、熬、熏、炸、烤、燒、燴、燉、煮、涮、鹵等。在烹調時根據(jù)口味的不同會加入大量的調味品和香料如鹽、糖、味精、花椒、辣椒等,追求“味”的厚重與和諧。英國常用的烹飪方式有燴、烤、煽、燜、煎、熏、炸、鐵扒等,其中烤、燜、煽鐵扒是最常用也最有英國特色的烹飪方式。英國烹飪流程嚴謹,將烹飪科學化程序化。雖也有諸如檸檬、月桂葉、酸奶油等調味品,但在用量上遠不及中國。英國烹飪放在首位的并不是味道,而是菜肴的營養(yǎng)攝入。依照人體對各種營養(yǎng)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等)和熱量的需求來選用烹調方式是英式烹飪的一大特點。
中國地域遼闊,地形樣貌與氣候十分多樣且復雜。從地貌形態(tài)來看,有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復雜多樣的地形可提供種類豐富的食材。不同的地域根據(jù)主要種植作物的不同,畜牧牲畜的不同,形成具有特點的區(qū)域飲食特色,促進中國各地菜系分立。英國位于歐亞大陸西側,是存在于大西洋上的島國,地域狹小,山地占比大,海岸線迂回曲折。山地、高原、丘陵與山谷和平原相交錯。英國的氣候類型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濕潤,全年溫差不大,氣候多變,這種地形以及氣候條件并不利于谷物等作物的大規(guī)模種植,但卻十分適宜乳畜業(yè)發(fā)展。兩國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促成了兩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類型為斯威頓經(jīng)濟(即刀耕火種)、游牧經(jīng)濟、農業(yè)經(jīng)濟。這些經(jīng)濟類型的特點是以家庭作為基本生產單位,自給自足,這意味著人們常要自己處理收獲的作物,而在古代農作物種類并不豐富,這也催生出以“味”為主導的多種多樣的烹飪方式。在相同食材的情況下將味蕾上的滿足放至最大。英國傳統(tǒng)經(jīng)濟類型為狩獵采集經(jīng)濟和工業(yè)經(jīng)濟相結合,人民以重體力勞作為主,這也催生出英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重視營養(yǎng)大于重視味覺的特點。將食材最大程度轉化為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元素能夠使人更好地投入生產。
中國的傳統(tǒng)宗教為道教,后又從印度引入佛教。思想文化上又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形成儒釋道相結合的中國特色思想文化。無論是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又或是儒家文化,都強調“和”的概念?!昂汀币搀w現(xiàn)在日常飲食上,大家圍坐在一張圓桌,不分食不分餐。這體現(xiàn)了家庭成員以及親朋好友之間的“和”。
英國歷史上的清教徒對享樂主義極力反對,主張信徒應以精神生活為重。發(fā)生于1642 年至1651 年間英國內戰(zhàn)是?;逝珊妥h會派的戰(zhàn)爭,實質上也是一場宗教戰(zhàn)爭。英吉利共和國的首位護國主克倫威爾便是一名虔誠的清教徒,他在英國推廣清教和清規(guī),反對物質生活層面的享樂主義,倡導刻苦生活,重視交易以及精神層面建設。人們的生活觀念被清教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英國傳統(tǒng)飲食觀念開始逐漸轉變?yōu)榍宓?、樸素、追求實用大于味覺享受。在一定程度上,這阻礙了英國人們對美食的探索與追求,也是英國傳統(tǒng)飲食顯得單一的原因之一。
中英傳統(tǒng)飲食在觀念、飲食習慣、飲食餐具、餐桌禮儀、烹調方法這五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產生這些差異有地理原因、經(jīng)濟原因和宗教原因。傳統(tǒng)飲食文化出現(xiàn)差異的根源,一言以蔽之是社會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英傳統(tǒng)飲食文化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對方國家的社會文化,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者在尊重對方社會文化的前提下更和諧地交流,呼吁人們應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習慣的前提下也應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禮儀,包容個性、平等對待、相互交流、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