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傳珍
(贛州經開區(qū)三江學校,江西 贛州 341000)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發(fā)生了變化,也就是在此種發(fā)展背景下,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為了教育界中熱議的話題。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準確理解核心素養(yǎng),切實提高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效果,是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在深入研究的課題。通過對科學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選用,可以開展契合每名學生發(fā)展需求的閱讀教學活動,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在特定情境中思考,能夠不斷走近作者的心靈,與作者進行心靈之間的交流和思維碰撞,從而實現自我的豐富和提升。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雖然老師也比較善于設計問題,但在問題提出之后,給學生預留的思考時間不夠充分,在學生難以全面回答問題時,老師沒有進行引導和干預,而是著急將答案說出來。此種以老師代替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僅對老師教學方法的不足進行了體現,更對老師教學觀念、教學習慣和教學行為等方面的不足進行了體現。如果此種教學模式不及時革新,會讓學生從小習慣于被動接受學習,會讓其思維越來越懶惰,更不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了。
老師通過課堂中的科學提問,有助于學生各項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并讓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老師還可以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從而實施有的放矢的教學。但實際的閱讀教學中,閱讀教學的設問并不客觀,一方面體現在老師的為了提問而提問方面,使提問的價值不高;另一方面體現在老師的設問缺乏層次性方面,使得問題難度過大,使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會讓學生在課堂中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長期如此,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難度會越來越大。
小學語文課程開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接受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等的全面教育,所以需要由學生對課文進行品讀和感悟,讓學生真正從課文中獲得獨特見解。但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很多老師習慣將課文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傳遞給學生,缺少了學生的審美和鑒賞,這樣的教學缺乏意義。
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行身臨其境的學習,還能夠讓學生在情境中對文字的含義進行理解,在積累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比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課文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小興安嶺的地理位置和秀麗風光,以這樣直觀感受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進入對課文的初讀中,解決陌生字詞。隨后,在學生進入細讀后,再播放課件后,讓學生圍繞小興安嶺的景物以及各自特點進行交流和討論,讓學生對文中字詞的妙用深入理解,并了解這些詞語的具體特點,順利積累語言,為語言的靈活運用奠基。
問題是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一種重要手段。所以,老師要根據閱讀教學的目標和閱讀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具有開放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獨立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主動思考和思維碰撞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比如在教學《我們奇妙的世界》課文時,老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的方式,讓學生對自然界的綺麗風光進行感受,在此基礎上設問:我們現在處于一個怎樣的世界呢?作者描述了一個怎樣的世界?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奇妙的世界進行介紹的呢?從哪些段落中找出來?在梯度性的設問題中,學生能感知到作者從天空和大地兩方面對奇妙的世界進行了介紹。此時,老師仍需要繼續(xù)設問:作者采取了什么描寫順序?開頭結果之間的關聯......由學生再次進入主題語句的閱讀、討論之中,真正感受都作者對世界的熱愛之情。
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中,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十分重要,老師要把握教學的時機,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比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在學生對課文描述事件了解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明白每個人都不是完人,有長處就必有短處,只有正視自我,不斷取長補短,才能獲得更好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讓學生積累更多語言知識,具有較高的思維品質,以及道德素養(yǎng),能夠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