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康德道德善惡觀探究

      2021-11-30 03:46:01榮新茹
      學理論·下 2021年11期
      關鍵詞:康德人性

      榮新茹

      摘 要:康德在“自由本性”的基礎上,從自由意志、道德律令出發(fā),指出善惡概念既不是來自于人們頭腦中理性的先驗假設,也不是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感性經驗材料,而是存在于道德法則之中并由道德法則所決定的。因此,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對道德律令的遵守和服從就是道德上的善;反之,如果違反了道德律令便是道德上的惡??档虏]有直接論述道德善惡,而是從邏輯可能性、實然和應然三個層次出發(fā)對道德善惡觀進行了闡釋??档绿岢龅娜说谋拘灾芯哂小跋蛏频姆A賦”和“趨惡的傾向”的道德善惡觀彰顯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同時也體現了人類道德發(fā)展的光明前途。

      關鍵詞:康德;道德法則;善;惡;人性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11-0048-04

      康德指出:“實踐理性的唯一客體就是那些善和惡的客體?!盵1]79同時,他還把善對惡的斗爭視為建立普遍法治社會的前提,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前進動力。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康德的道德善惡觀,是對人類社會道德狀況的一種“診斷”,康德也根據“診斷”的結果提出了“治療”的方案:人們可以通過內心的革命達到對道德律令的服從和敬重,履行道德義務進而重建人的“向善的稟賦”,將“顛倒的人心”重新顛倒過來,這對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確的善惡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一、康德對道德善惡的闡釋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道德善惡問題展開了探討,但至今仍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在康德之前,一些哲學家對道德善惡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是對善惡非此即彼的一種設想:“人(天生)要么在道德上是善的,要么在道德上是惡的。”[2]5康德認為,贊同這種觀點的人首先假定人心中天生就具有“向善的胚芽”,而“向善的胚芽”就是人必然能夠向善的“自然基礎”,由此推論,全人類的道德水平一定能夠逐步前進。可以看出,這顯然是對道德持一種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與此相反,另一種設想則體現在自古以來人們對生活世界的埋怨之中。堅持這種悲觀態(tài)度的人認為人性本惡,而且人類的道德水平不但沒有隨著社會同步發(fā)展,反而每況愈下,出現了道德淪喪、人情冷漠、世態(tài)炎涼等狀況。從而使得“比祖先還要惡劣的父母的時代生育了更為惡劣的我們,而將來還會有更為敗壞的后代?!盵2]1一般人們將持這兩種非此即彼的極端道德善惡觀的人稱之為道德嚴格主義者。

      康德認為,除了這種非此即彼的極端道德假設之外,還有一種中間狀態(tài)的道德假設,即人類的道德既善又惡,既非善又非惡或者一部分是善的一部分是惡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道德寬容主義者。其中,認為人類的道德是既善又惡,或者說是一部分是善的,一部分是惡的人被稱為折中的寬容主義者;而認為人類的道德既非善又非惡的人被稱為中立的寬容主義者。

      康德首先對這種“中間道路”的道德觀進行了批判。第一,假如人性在道德善惡方面左右搖擺的話,那么道德法則就不能夠成為人們行動的根據?!耙驗槿羰沁@樣的模棱兩可,一切準則都將面臨失去其確定性和穩(wěn)定性的危險?!盵2]5這樣人們就不必為自己的失德行為付出任何代價,從而會走向道德虛無主義。第二,根據康德對道德善惡的理解,善和惡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遵循道德法則并把道德法則視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行為準則。如果人們遵守道德法則并把它看作自己行動的唯一動機,道德主體就是善的;反之,如果人們違反道德法則,無論主體是否把道德法則看作自己行動時的唯一動機,那么道德主體都是惡的?!八裕巳说囊饽罹偷赖路▌t而言,絕不是中性的(絕不會不是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2]8因此,康德批判并否定了中立主義者對道德善惡的態(tài)度。與此同時,康德也以此類推批判了折中的寬容主義者對道德善惡的態(tài)度。道德主體不可能同時將兩種互相矛盾的道德法則當作自己行動時的唯一準則?!耙驗槿绻谀骋环矫媸巧频?,他就已經把道德法則納入他的準則中了。因此,假如他在另一方面同時又要是惡的,那么,由于遵循一般義務的道德法則,僅僅是唯一的和普遍的,所以,與道德法則相關的準則,就會既是普遍的,但同時又只是一個特殊的準則,而這是自相矛盾的。”[2]5

      此外,康德對極端的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道德善惡觀也進行了批判。他認為,人類歷史上一切現實的感性經驗都無法證明人類的道德在逐步前進或者倒退。“因為所有時代的歷史對它極為不利”[2]2,如果排除人的自由本性而僅從人類的自然本性出發(fā)來討論人的道德善惡,必然會得出道德進步或者道德滑坡的結論,而這與康德從人的自由本性做出的道德善惡判斷是相違背的。

      從康德對以上幾種傳統(tǒng)道德善惡觀的批判中可以看出,康德不僅反對將人的道德善惡歸結為自然主義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善惡觀,而且反對將人的道德善惡歸結為外部環(huán)境作用下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善惡觀??档抡J為,集感性和理性于一體的道德主體本來沒有善惡的差別,人類的道德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既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但最終能夠決定人類道德善惡的只能是人的自由意志。

      康德在對道德善惡進行分析之前,先對人的本性進行了區(qū)分,他認為,人的本性可以分為自然本性和自由本性。所謂自然本性就是人作為一個自然存在者,生而具有一種滿足自身肉體需要以求得生存的自然本能以及各種自然欲望,這就是人所具有的像動物一樣的自然本性。但是,人不僅具有這種“動物性”,還有超越“動物性”的理性認識能力,即自由本性。同時,康德認為自由本性高于自然本性,因為自然本性只是維持人類最基本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而自由本性才能最終體現人的真正本質,彰顯人性的道德善惡。

      康德指出,通過現實的感性經驗材料來做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的判斷是沒有充分根據的。人同時具有感性和理性兩種認識能力,并且感性和理性又是統(tǒng)一于人自身之中的,從本質上來說并沒有善與惡的差別,人的本性既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如果理性統(tǒng)率了人的自由意志,并且人們尊重和服從道德律令,那么人的本性便是善的;反之,人的本性便是惡的。康德認為,人不但生來就具有一種社會性,而且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同時又在追求自己的私欲、利益、愿望和目的,所以又具有一種非社會性,所謂非社會性也就是“惡”。但是這種“惡”并不是自然賦予的,而是人為了追求個人的私利違背了道德律令所導致的。同時,并不是先有善惡概念然后才產生道德律令,恰好相反,“善和惡的概念必須不先于道德的法則(哪怕這法則表面看起來似乎必須由善惡概念提供基礎),而只(正如這里也發(fā)生的那樣)在這法則之后并通過它來得到規(guī)定?!盵1]85

      康德認為,從現實世界中人們的行為來看,人在道德上還不是完全的善,表現出一種根本惡。在回答應在何種意義上來談論人性的善時,康德認為可以從“向善的稟賦”出發(fā)來分析人的本性在道德上的善。他將人的本性當中“向善的稟賦”分為三類:一是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一種“動物性”的稟賦,也就是維護自身生存的本能,康德把這種本能稱之為機械性的自愛,其中包含自我保護的本能、族類繁衍的本能、社會交往的本能等。二是與人的理性認識能力相關的一種人性的稟賦,它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一種利己性,康德把它稱為比較性的自愛。所謂比較性的自愛就是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通過與其他人相比較來認識和評斷自己幸福與否,并力爭超越別人。三是與人的責任相關的一種人格性的稟賦,它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一種利他性,康德把它稱為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档抡J為雖然前兩種“向善的稟賦”與純粹的道德命令存在著相悖的可能性,但它們卻是人的本性的組成部分,并不能夠把它們排除在“向善的稟賦”之外,當然也不能在人格性稟賦的基礎之上附加任何其他的動機或目的,因為道德法則作為純粹的、在自由基礎之上的絕對命令是唯一的。通過這種純粹的體現人格性的“向善的稟賦”,人的那種機械性的自愛和比較性的自愛會在道德上得到一定的升華,逐漸趨向道德至善。

      康德認為“向善的稟賦”與“趨惡的傾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向善的稟賦”是人生而就具有的或者說大自然賦予人本身的一種動物性的本能;“趨惡的傾向”是人們在面對道德善惡選擇的時候由于受到感性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所導致的一種不良后果,它作為道德存在者的人的任意的道德傾向與作為自然存在者的人的任意的自然本性不同??档掳选摆厫旱膬A向”也分為三類:一是人的本性的脆弱,也就是道德主體在遵守已經被人們采納的道德準則時內心表現出的軟弱無力;二是人心的不純正,即人們并沒有把善的準則當作普遍必然性的法則來遵守,而是混淆了道德與非道德的動機,結果導致了人的本性中潛藏著一種“趨惡的傾向”;三是人心的惡劣和敗壞,這使人們把惡的準則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故意作惡??档掠职堰@種情況下的道德善惡觀稱為“人心的顛倒”,“因為它就一種自由意志的動機而言,把道德次序弄顛倒了,而且即使如此也總還是可以有法律上的善的(合法)行動。但是思維方式卻畢竟由此從其根本上(就道德意念而言)敗壞了,人也就因此被稱為惡的?!盵2]15與分析“向善的稟賦”一樣,康德認為第三種傾向,即人心的惡劣和敗壞才是人們最應該關注的。因為前兩種“趨惡的傾向”是由于人自身的某種局限性在無意之中犯下的罪惡,可稱為人的“無意之罪”,而“人心的顛倒”是人故意將自愛原則放在道德法則之上,并將其作為自己行動的根據而做出的錯誤選擇,可稱為人的“有意之罪”。

      總之,在康德的道德善惡觀中,無論是“向善的稟賦”還是“趨惡的傾向”都應該在人的意志自律的前提下來考慮,因為自然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不具備真正的道德含義,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一種客觀性,所以還談不上善惡。而自由本性體現人性的本質,因此,康德是從人的自由本性出發(fā)對道德善惡進行分析和評判的??档抡J為,在現實生活中人有滿足自身各種物質和精神欲望的要求,但是在更高的人生價值目標面前,必須受理性的約束和規(guī)范,有立法能力的理性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并在其指導下來確定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實踐法則。在這種情況下,康德對傳統(tǒng)的道德善惡觀以及禍福與善惡這一對概念之間的關系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并且在這種批判性的考察下對它們做出了重新定義,在道德善惡觀方面實現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康德對道德善惡的層次分析

      康德在對傳統(tǒng)的道德善惡觀進行批判以及排除了人的自然本性而把人的本性理解為“自由的選擇行動”之后,便開始了自己對道德善惡的獨特分析??档率冀K未對“什么是道德善惡”進行抽象的定義,而是在“自由本性”這個前提下從邏輯可能性、實然、應然三個層次展開對道德善惡的論述的。

      在抽象的邏輯可能性層次上,康德認為在自由意志基礎之上的人的道德善惡是一種非此即彼的嚴格的選擇可能性,也就是說,人在面對道德法則的時候,不能無動于衷,一定要二選一,而且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可能性供人選擇。當康德把人的本性理解為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進行道德選擇的時候,他就把具有意志自律的人放在了一種特定的情境之中,即在人沒有做出任何道德選擇之前,人們始終具有選擇遵守道德法則而向善或者選擇違反道德法則而作惡的可能性。在康德這里,針對這種非此即彼的嚴格的選擇可能性而言,我們就不能簡單地說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因為在善和惡中,如果肯定了其中的任何一個,那么就意味著否定了做出善惡選擇的可能性。因此,當康德把人的本性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之上的時候,他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往那種簡單、片面的性善論或性惡論的道德善惡觀。

      從邏輯可能性的層次上來看,康德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自由本性無所謂善惡的中立的寬容主義者的觀點。同時,康德指出,人在面對道德法則的時候也不可能一方面選擇了道德法則,另一方面選擇了非道德法則。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康德也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自由本性是部分善和部分惡的折中的寬容主義者的觀點。盡管康德也承認,從現實生活中的感性的經驗材料來看,人們選擇的很可能就是這種“中間道路”的善惡觀,但是作為道德主體的人不僅是一個感性存在者,人畢竟還具有理性認識能力,從理性的層面來看,人們始終都應該是在人的自由本性的基礎之上進行嚴格的、非此即彼的道德選擇。

      在實然的層次上,康德排除了人的自然本性,在對人的自由本性做了客觀、現實、冷靜的考察以后,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人們在自由本性的基礎上所做出的道德選擇,并不能夠僅僅停留在抽象的邏輯可能性的層次上,因為,如果人的自由僅僅只是在抽象的邏輯可能性的層次上止步不前的話,那么這種自由就不一定能夠真正實現。當康德在自由本性的基礎上把眼光投向人們的現實生活時,他指出:縱觀以往的歷史記載,人具有“向善的稟賦”的假設是沒有充分根據的,這種假設的目的只是在于培養(yǎng)人身上“向善的稟賦”??档轮赋?,對性本惡這個觀點,無須做出任何其他證明,因為人們在生活中的行為以及感性經驗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充分的證明。從這些現實生活中的例證出發(fā)來證明人的本性中存在著一種根本惡,這是康德從“經驗主義傾向”分析道德善惡時所得出的一種結論,這一點往往被人們所忽略。

      其實,康德所說的人的本性中的根本惡,就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由本性當中的一種“趨惡的傾向”??档掳堰@種“趨惡的傾向”看作一種“行動”,并認為這種行動先于具體的惡的行為,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主觀根據?!摆厫旱膬A向”和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惡行的區(qū)別就在于:惡的準則是通過“趨惡的傾向”被人們納入自由意志之中的;而惡的行為是已經把惡的準則落實到了具體的生活實踐當中去。康德是從現實的經驗生活當中的具體的惡的行為去推斷從而得出結論:人的自由本性當中存在著一種趨惡的傾向或者說存在著一種根本惡。

      在應然的層次上,康德認為人應該選擇遵守道德法則,主動避惡揚善,履行一種向善的義務,因此,康德認為人的自由本性應該是善良的??档轮赋?,在現實生活中,人在面對善惡選擇時之所以選擇惡,表現在族類上就是“人本性是惡的”。而人的原初的稟賦又是向善的,只是這些善的種子最終在現實中結出了惡的果實而已,人類的惡并不是自然賦予的惡,而是人類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自覺、主動選擇的結果。雖然全部歷史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感性經驗材料都為人的自由本性中存在著一種根本惡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但這并未妨礙康德宣稱:“人的本性應該是向善的”。

      人的本性應該是善的,是說人應該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克服“心靈的顛倒”,把道德法則放在自愛的原則上,把顛倒的心靈重新顛倒過來,重建“向善的稟賦”。此外,康德強調重建“向善的稟賦”并不是說“向善的稟賦”在人類作惡的時候丟失了,而是說“向善的稟賦”從未脫離人類,它一直都潛藏在人的內心中,只不過是現在要將內心沉睡的對道德法則的敬重重新喚醒而已。

      三、康德道德善惡觀的現代性反思

      康德從“嚴格主義”的立場出發(fā)得出:自由意志決定人的道德善惡??档虏粌H肯定了人性中具有“趨惡的傾向”,而且也強調了人性中具有“向善的稟賦”。由此看出,康德不僅超越了以往的道德善惡觀,而且提出,人的本性是神性與獸性、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矛盾統(tǒng)一體,這充分彰顯了康德道德善惡觀的價值。

      第一,康德的道德善惡觀超越了以往的簡單、片面的善惡觀,并且賦予了人性以新的內涵??档抡J為,人身上不僅具有一種動物性,也有為人所特有的理性,這就決定了人的本性是善與惡共存的矛盾統(tǒng)一體。蘇格拉底認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沒有人愿意故意作惡,人們之所以作惡都是出于無知。盧梭也指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良的。這就像中國古代的人性善惡觀一樣,把人性假設在先天的情況之下,人根本不需要什么自由意志,順其自然就能夠向善,而無法找到人之所以向善的依據。而康德在談到道德善惡時,從人內在的動機而不是外在的行為來推測人性是否為善??档碌贸龅慕Y論是人身上存在著動物性、人性和人格性。這就超越了從純粹先天的角度來分析道德善惡的觀點,這有利于我們在現實的道德實踐過程中對人的本質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關于道德上的惡,康德從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出發(fā),認為人的本性中存在著一種根本惡。康德認為人是一個集感性和理性于一體的道德主體,正是由于感性認識在人的本性當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才會使人具有“趨惡的傾向”。

      第二,批判了長期以來宗教思想文化中人性天生就有原罪的觀點。在漫長黑暗的中世紀,宗教不僅占據統(tǒng)治地位,而且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此外,《圣經》中也指出,由于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在精靈的影響和誘導下違反了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因此人性當中天生就具有一種無法逃脫的原罪??档旅鞔_反對《圣經》中性本惡的觀點,他指出人性中的根本惡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以時間為起點,在歷史的長河中去尋找惡,并不能夠確定惡的來源。人們在自由意志的影響下,違反了道德法則在內心中產生出一種根本惡,所以,惡的唯一的真正來源只能是自由領域中人的理性。在動物身上是不存在惡的,因為動物是沒有理性的,這就從根本上摧毀了宗教文化中的道德善惡觀。但康德同時強調,由于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性的影響,經常違反道德法則,因此人們也需要一個完滿的道德主體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這種觀點對于康德以后的宗教文化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僅把宗教當作人生的一種信仰,而不再追究人性中的根本惡的問題,從道德善惡方面去引導人們的日常行為。

      第三,康德非常重視理性對人性的塑造作用,認為人和動物的本質差異就在于人是一個理性的存在者。在人的道德善惡中,人趨善避惡的能力也是由于理性的驅使,這就使得人的本性具有了理性的本質性。人雖然是一個理性的存在者,但是仍然具有感性的認識能力,其中包括本能的沖動、感性的欲望以及對幸福與利益的追求等。康德并沒有反對人們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感性欲望和幸福,但是他認為這些偏好時常會影響人們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發(fā)揮理性的作用,排除各種感性因素的干擾,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法則。人的本性雖然是感性和理性、善和惡的矛盾統(tǒng)一體,但是康德更加注重理性在人的行為中的作用。因為,如果人沒有了理性,便和動物沒有什么兩樣了。

      綜上所述,康德道德善惡觀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超越了傳統(tǒng)的簡單的、片面的道德善惡觀,而給予道德善惡以新的內涵,指出了人性的理性本質。雖然康德對以往道德善惡觀進行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是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任何思想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都是站在以往思想巨匠的肩膀上,從理論和實踐上批判前人思想的局限性,然后結合現實世界發(fā)展的特點,來完善自己的思想。因此,康德的道德善惡觀在后人看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康德過分強調了理性的作用,忽略了感性經驗對人的本性的培養(yǎng)性??档碌牡赖抡軐W就是要擺脫感性經驗的影響,在先驗的基礎之上,追求一種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則,因此,他的道德哲學便表現為一種道德形而上學?!袄硇缘恼嬲姑囟ㄊ钱a生一個并非在其他意圖中作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盵4]403即僅從理性出發(fā),排除所有感性經驗的影響和束縛,從而產生真正善良的意志??档抡J為生活中的經驗習慣只具有暫時性的特點,因此,他完全否定了經驗習慣的作用,但是,現實生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不僅僅是一個理性的存在者,同時也是一個感性存在者,那么就要在人做出道德善惡的選擇時發(fā)揮感性的作用,才能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善良的人。

      第二,康德在其道德哲學中抑制了感性情感對于人性的塑造作用??档抡J為由于人具有感性認識,所以必須抑制人們的感性情感,只有服從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則,才能在道德上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因為感性的欲求、沖動、幸福和利益等由于滿足人的感性需要,會從根本上損毀道德的純潔性,敗壞人的道德修養(yǎng)。“人除了幸福之外,應該有更高的追求。”[3]1康德認為,更高的道德追求就應該是排除感性的幸福,遵守道德法則而行事。但是,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都十分重視情感對人性的作用。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曾指出,人天生就具有同情和憐憫之心,它們不但有利于充分發(fā)揮人性的光輝,而且還充分彰顯了人的價值,而且當人們感覺到幸福的時候,人性中的道德力量也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來。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現實的層面上,無論何時何地人都必須生活在感性經驗的世界當中,時刻都會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感性的經驗和情感對人本性的培養(yǎng)和道德善惡的選擇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康德的道德哲學對于今天我國的道德教育、道德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康德強調,評判人們的道德善惡不能只看行動的結果,而要考察人們在做出具體行為之前的內在動機,只有真正發(fā)自內心地表現出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才是善的。在傳統(tǒng)社會中我國一直重視德治,強調個人內心的自我修養(yǎng),但是人的本性中畢竟存在著一種“動物性”,要滿足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利益需求,所以在進行道德建設的時候一方面要注重人們通過合法的手段對正當利益和幸福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要反對在追求個人正當利益和幸福、滿足自身欲望的時候把自愛的原則放在道德法則之上,因為這樣就造成了“心靈的顛倒”。同時,也要克服康德道德善惡觀的局限,要注重發(fā)揮感性經驗對人的本性的培養(yǎng)和感性情感對人的道德善惡的塑造。今天的中國,在倫理道德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道德的引導作用,還要發(fā)揮法律的強制作用,使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雖然道德和法律發(fā)揮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兩者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最終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德]康德.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康德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康德的法律法則
      河北農機(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16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藝術百家
      電影文學(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2
      进贤县| 天祝| 分宜县| 汪清县| 六安市| 菏泽市| 涟源市| 汤阴县| 绥化市| 永宁县| 湘阴县| 大余县| 赞皇县| 莱阳市| 梓潼县| 曲阳县| 高雄市| 都安| 平定县| 浑源县| 宣化县| 乌兰浩特市| 永川市| 江山市| 永仁县| 新宾| 紫金县| 泰州市| 新和县| 连江县| 九江市| 钟山县| 兴化市| 修水县| 晋宁县| 瑞安市| 绥江县| 陵水| 鄂伦春自治旗| 阿克陶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