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甌市教師進修學校 熊 玲
德育教育需要對學生的精神層面產(chǎn)生深度刺激,否則很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便設計了多元化的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將德育教育與生活教育結(jié)合起來。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活動型、體驗式的課程特點,小學生在實踐體驗中也需承擔起必要的勞動任務,學習基本的勞動技術。顯然,在此過程中,小學生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術,形成勞動能力,而這就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意識,促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健康成長。
我國教育部提出了“五育并行”的新目標,便從政策方針方面提出了整合勞育與德育的具體要求。其中,勞動教育包括勞動技能的操練、勞動精神的傳承、勞動品質(zhì)的形成三方面。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多個主題滲透了勞動精神、勞動品質(zhì),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zhì),發(fā)展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從而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做準備。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基礎的勞動技術,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學習繼承艱苦卓絕、敢于創(chuàng)新、高度負責、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這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讓學生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健康意識,并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勞動創(chuàng)造與科技發(fā)明活動,使其在勞動實踐中感受科技文明的進步史,為中華文明、世界文明感到驕傲與自豪。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引導,潛移默化地進行勞動教育。但是,如果直接講解教材知識,讓學生被動接受理論概念,那么很難讓學生端正勞動態(tài)度,無法對學生產(chǎn)生深度刺激。因此,在利用教材資源去宣傳正確的勞動意識時,教師要圍繞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案例,讓學生比較不同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意識,從而能主動去辨別對錯,據(jù)此啟發(fā)學生,端正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
比如:在《我們愛整潔》一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如下方式創(chuàng)設了課堂情境:提前把教室弄亂,觀察小學生是否會主動打掃教室,按照合理的方式擺放各類物品。教師帶頭組織學生做整潔,讓學生親自裝扮、清理教室。
這時,教師就問學生:“什么樣的教室才是整潔的?”這個問題只是為了了解學生是否樹立了愛整潔的意識,學生可以說出自己心目中整潔的教室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平和的人文對話自然而然地引領學生進入到課堂情境之中,自發(fā)討論什么叫整潔。然后,教師展示了幾幅漫畫,第一幅漫畫畫出了有的學生會肆意弄亂教室,負責清潔的學生一直很辛苦地清潔教室;第二幅漫畫則展現(xiàn)了每個小學生都遵守班級公約,主動清理教室的畫面;第三幅漫畫則描繪了有的人穿著整齊、漂亮,但是卻隨意亂扔垃圾的畫面。
利用漫畫,教師展示了案例內(nèi)容,讓學生思考如何什么才是整潔,讓學生分析三幅漫畫中主人公的行為意圖、行為結(jié)果。小學生很喜歡看漫畫,他們能夠在漫畫的啟發(fā)下思考為什么人與環(huán)境要保持整潔。在案例討論中,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讓環(huán)境整潔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與付出,不要過于依賴清潔小組,而且學生在集體生活中要主動維護環(huán)境的整潔度,不要亂扔垃圾、不要隨意亂放個人物品,要遵守班級公約,珍惜并尊重大家的勞動成果,用心愛護我們的大家庭。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特征是活動性、體驗性。教師為了讓學生切實積累豐富的德育觀念,便要引導學生多多參與德育實踐,使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人處世的道理,汲取人類在勞動中產(chǎn)生的智慧。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多動手動腦,既要讓學生自主完成勞動實踐任務,也要鼓勵學生去思考更簡便的勞動方法,既要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勞動技能,也要引導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改革的新思想,讓小學生朝著新時代所需的創(chuàng)新型勞動人才努力成長。
在《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讓小學生通過理論設想去裝扮了教室,還按照學生的想法購買了充足的素材,讓學生身體力行地去裝扮我們的教室。在課堂之初,教師展現(xiàn)了幾組優(yōu)秀文明班級的照片,讓學生學習其他班級是如何裝扮教室的。小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都很好,他們對裝扮教室這個議題也很感興趣,很快,大家就提出了很多意見:構(gòu)建圖書角、設計一個綠植區(qū)、設計黑板報主題、做一個成長樹等。在小學生講述自己心目中美麗的教室環(huán)境時,教師一邊認真傾聽,一邊觀察著教室環(huán)境,還讓學生將自己想象的畫面畫下來。待有了成熟的設想之后,教師就讓本班學生親自裝扮教室,并購買了一些綠植、木頭與環(huán)保顏料。
接著,小學生就可以分組去裝扮教室,各個小組分別負責成長樹、圖書角、綠植區(qū)等區(qū)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任務,教師一直耐心地幫助學生,陪著學生一起裝扮教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裝訂物品、打磨木頭、養(yǎng)育綠植等勞動技術,積極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小學生在裝扮教室的時候非常開心,教師在這一人文環(huán)境下告訴學生:勞動使人快樂、幸福,希望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投身勞動實踐,用自己的雙手去打造幸福的生活。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不僅要讓學生主動傳承良好的勞動品質(zhì),還要監(jiān)督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客觀來講,現(xiàn)大部分的小學生在家中享受著家長的悉心照料,不懂付出與奉獻,勞動意識淡薄。對此,教師要構(gòu)建有效的勞動教育合作平臺,與家長、社區(qū)乃至社會部門一同組織勞動教育,讓小學生多多參與勞動實踐活動,逐步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優(yōu)良的勞動習慣,為小學生的未來成長做好充分準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與參與勞動教育的各方力量共享學校教育資源,宣傳先進的勞動教育思想,以便讓學生順利接受勞動教育啟迪,在統(tǒng)一的教育展現(xiàn)下逐步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水平。
在《干點家務活》一課教學中,要想順利將理論課改編成活動課,讓小學生主動參與家庭勞動活動,那么我們就要與學生的家長積極合作,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在這一次的勞動實踐中,教師就與家長共同分享了勞動教育計劃,詢問學生在家中是否會主動做家務。在這一次的家庭調(diào)查中,家長給出了如下反應:家長不會讓學生做家務,原因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很差,總是添亂;家長心疼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讓孩子做家務;家長會讓學生做一些家務,但是如果學生拒絕,家長也不會強制性地讓學生履行勞動義務。顯然,本班學生家長都忽視了家庭勞動教育活動,而教師告訴家長,讓學生參加必要的家庭勞動實踐活動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勞動責任感,讓學生更加珍惜家庭生活。接著,教師分享了本次勞動實踐計劃,即學生要在家庭中主動承擔洗碗、掃地、拖地等簡單的勞動任務,還要額外多學習一個勞動技能。在本輪勞動實踐活動中,家長要承擔起監(jiān)督和引領者的職責,放手讓學生參加家庭勞動活動,并且要讓學生獨立整理自己的房間,讓學生學習基本的勞動生活技能,不能一味地去嬌慣孩子。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主動整合本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既要利用本學科的實踐性活動資源去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也要全面滲透勞動精神與勞動品質(zhì)教育,讓學生逐步成長為新時代所需的優(yōu)秀人才,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