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睅煏缭唬骸昂尾槐T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鑒賞空間
師曠,是春秋時晉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造詣,為世人所共仰。晉平公年七十想學習,卻擔心為時已晚,師曠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來勸他要“炳燭”而學。這三個比喻,巧妙地點明了老年時讀書雖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還是要好得多。由此,師曠成功說服晉平公,達到勸學的目的。而《孫權勸學》里,孫權是用自己讀書的經歷現身說法,從而成功勸誡呂蒙讀書學習。二人雖勸學方法不同,效果卻異曲同工。
讀有所思
1.師曠是如何成功勸說晉平公學習的?
2.讀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