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璞
秋季是吃橘子的好時節(jié),有人會把吃剩的橘子籽種在花盆中,不經(jīng)意間就會長出一株綠油油的小橘樹,一年四季長青。如果耕耘得好,還會在幾年之后長出碩果累累的橘子來。又因為它寓意大吉大利,因此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橘子不但是秋季的時令水果,也是這個季節(jié)非常有養(yǎng)生作用的“天然藥物”,橘子全身從里到外都是藥,橘皮、橘絡、橘核、橘肉,甚至連橘子的葉都有重要作用。
先說說橘肉,中醫(yī)師介紹說,橘肉具有開胃理氣、止渴潤肺的功效,對治療胸膈結氣、嘔逆、消渴等有益。比如《日華子本草》中記載其能“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飲膳正要》中記載其能“止嘔下氣,利水道,去胸中瘕熱”?!度沼帽静荨分杏涊d其能“止渴,潤燥,生津”。很多應酬之后有些醉酒的人也喜歡吃橘子,這也是有食療道理的,比如《醫(yī)林纂要》中記載了橘子可以“除煩,醒酒”。
中醫(yī)師提醒,風寒咳嗽及有痰飲者不宜吃橘子。這個在《本草求真》中已經(jīng)有過提示,因為橘肉“助痰作飲,及有滯氣之害也”。橘子不宜多吃,每天食用1~3 個為佳??崭共灰秤瞄僮?,會給腸胃消化造成負擔。橘子不能與牛奶共同食用,會引起腹痛、腹脹、腹瀉等。
很多人吃橘子的時候喜歡把橘肉外面的橘絡剝掉,因為這個東西影響口感。但是,這種白色筋絡卻有通絡、理氣、化痰等功效。經(jīng)絡氣滯、久咳胸痛、痰中帶血、傷酒口渴等病癥都適合服用。比如《日華子本草》中記載橘絡“治渴及吐酒,炒煎湯次甚驗”?!侗静菥V目拾遺》中記載其“通經(jīng)絡滯氣、脈脹,驅皮里膜外積痰,活血”?!侗静萸笤分杏涊d其“通經(jīng)絡,舒氣,化痰,燥胃去穢,和血脈”。對于橘絡為什么能治療口渴吐酒,《本草崇原》做了精要的解釋,因為橘絡可以“行胸中之飲,而行于皮膚也”。
橘皮的外層紅色部分也是一味中藥,叫做橘紅,其味辛性溫,有消痰、利氣、寬中、散結等功效。適用于治療風寒痰嗽、惡心、吐水、胸痛脹悶?!夺t(yī)學啟源》中記載其能“理胸中、肺氣”?!侗静菥V目》記載其能“下氣消痰”。《本草匯》記載其能“除寒發(fā)表”。
橘紅對于治療痰病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明末醫(yī)家賈所學原撰、清代醫(yī)家李延昰補訂的中藥著作《藥品化義》中甚至稱橘紅“主一切痰病,功居諸痰藥之上”。主要原因是因為橘紅辛能橫行散結,苦能直行下降,為理氣要藥。中醫(yī)師提醒,陰虛燥咳及久嗽氣虛者不宜服橘紅。
橘白是橘的白色內層果皮。選取新鮮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層紅皮(即橘紅)后,取內層的白皮,除去橘絡,曬干或晾干。內層果皮呈黃白色海綿的薄層塊片,表面常有橘絡的痕跡,質疏軟,有彈性。氣芳香,味微苦而甘。其味苦性溫,歸胃經(jīng),有和胃化濕之功。主治濕濁內阻、胸脘痞滿、食欲不振?!侗静荼阕x》記載:“橘白,(橘皮)去外一層紅皮。其味帶甘,其功固不如橘皮,而補脾胃藥中用之,自無燥散之咎。”
我們常聽說陳皮與青皮,實際上均為橘的果皮,只是陳皮為成熟果實的果皮,而青皮為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兩者的功效有什么不一樣呢?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jīng),具有理氣、調中、燥濕、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穢逆、咳嗽痰多等癥,亦可解魚、蟹毒。
青皮性微溫,味苦辛,入肝、膽經(jīng),具有疏肝破氣、散結消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胸脅胃脘疼痛、疝氣、食積、乳腫、乳核、久瘧癖塊等癥。青皮理氣力量比陳皮強,可破氣,故《本草經(jīng)疏》中告誡:“青皮,性最酷烈,削堅破滯是其所長,然誤服之,立損人真氣,為害不淺。凡欲施用,必與人參、術、芍藥等補脾藥同用,庶免遺患,必不可單行也?!?/p>
橘核有理氣、止痛之功,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膀胱氣痛。《日華子本草》中記載其能“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能“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侗静輦湟分杏涊d其能“行肝氣,消腫散毒”。
需要注意的是,《本經(jīng)逢原》中提示,橘核適用于實證,虛者禁用。因為其味苦,可大傷胃中沖和之氣。對于疝氣患者來說,要先到醫(yī)院檢查,適合手術的人不宜僅靠橘核來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橘葉具有疏肝、行氣化痰、消腫毒等功效。治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等?!兜崮媳静荨分杏涊d其能“行氣消痰,降肝氣。治咳嗽、疝氣等癥”?!侗静萁?jīng)疏》中記載橘葉能散陽明、厥陰經(jīng)滯氣,婦人妒乳、內外吹、乳巖、乳癰,用之皆效,以諸癥皆二經(jīng)所生之病也。《本草匯言》稱橘葉是疏肝、散逆氣、定脅痛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