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內(nèi)坑鎮(zhèn)東峰小學 尤碧芬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各學校與教師對于學生的美育都漸漸重視起來,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古詩詞審美教育。但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美育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這種教學理念指導作用的發(fā)揮,很多教師對于美育的概念不夠了解,因此在教學目標與教學設(shè)計上存在問題。另外,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可能也相對落后,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對學生的美育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yīng)該意識到自己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美育過程中的不足并不斷對這些不足之處進行改善。
小學語文教師在結(jié)合古詩詞對學生進行美育之前,應(yīng)該先清楚美育的概念與內(nèi)涵,只有這樣,才能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保證教學設(shè)計方向的正確。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道德與美往往是分不開的,當一個人具有高尚美德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說這個人“心靈美”,或者是“品德美”,放在古詩詞教學當中,則意味著教師應(yīng)該對古詩詞中蘊含的高尚思想品德與各種充沛又高尚的情感進行挖掘,同時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學生,進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與素質(zhì),在這一層面,我們可以認為審美教育即人格教育。美育既是審美能力的教育,也是審美知識的教育,很多人即便缺乏一些美學上的知識,但是仍然能夠感受到古詩詞中蘊含的美感,也會認為古詩詞是美的。不過要想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還是要通過一些知識性的講解告訴學生為什么會覺得古詩詞是美的,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
首先,古詩詞中往往蘊含著諸如愛國熱情、思鄉(xiāng)之情這樣美好的情感,因此對學生具有一定的道德培養(yǎng)作用。其次,將美育滲透到古詩詞教學中,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與藝術(shù)感知力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將會有所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最后,將美育滲透到古詩詞教學中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讓學生感知作者的情感,感知古詩詞中描繪的意境,促進學生人格發(fā)展。
課堂的主體地位是屬于學生的,因此在進行美育教學時,學生同樣居于審美主體地位,然而當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還是不夠尊重,教學過程缺乏同學生的溝通,仍然以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在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過程中,教師忽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忽視引導學生對美的思考,傾向于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美的、為什么是美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fā)揮,美育效果相對較差。
古詩詞本身具有一定的音律美與意境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古詩詞中蘊含的美感,不過只是這樣還不夠,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誦讀方式,從語言、語調(diào)控制上著手,才能更好地在誦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美。當前很多教師雖然會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誦讀,但是忽視方式方法上的指導,影響了學生的誦讀審美體驗。
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古詩教育呈現(xiàn)一定的模式化,教學模式相對死板,基本上是先讓學生通過閱讀熟悉古詩,然后再向?qū)W生介紹詩人的經(jīng)歷與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接著是帶領(lǐng)學生對古詩進行翻譯,讓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掌握生字生詞,最后教師對古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概括。整個過程缺乏學生對古詩意境的感知,學生在最后通常會覺得教師說得很有道理,但是下次再遇到古詩的時候,還是無法自主對古詩中蘊含的意境和情感進行概述。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古詩進行講解的時候,為了加強學生對單個詞句意境的了解,從而讓學生今后在遇到相似情景的時候能夠直接運用,將每個詞句中的單個意境拆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整首古詩的感知。對于學生來說,對整首詩的感受更像是一張張PPT在眼前播放,而不是完整的一幅畫。
眾所周知,古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律美,這也是我們覺得古詩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原因,中國古詩具有獨特的韻律與發(fā)音特點,同時具有比較強的節(jié)奏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的音律美,教師應(yīng)該對學生的誦讀進行引導。首先,教師可以將這種注意古詩音律美的思想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古詩的時候自覺去感受古詩與普通文章的不同;其次,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語言美上的知識,在學生明確認識到古詩與其他文章之間存在的差異之后,帶領(lǐng)學生分析為什么古詩具有音律美與節(jié)奏美。
意境美是古詩最大的一個特色,每一首詩都是一幅具有美好意境的畫卷,當前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都能夠在進行古詩教學時,讓學生了解古詩中特定詞匯與表達所代表的意境,因此十分重視古詩內(nèi)容的分解,讓學生逐字逐句感知古詩遣詞造句的意境美,不過對于整首詩的意境卻鮮有提及,為此教師應(yīng)該在重視細節(jié)的同時也加強學生對整首詩意境的感知。比如,教師在對《江南春》這首詩進行教學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將每一句中的鶯啼、酒旗、寺廟、露臺和煙雨等意境單獨提煉出來,讓學生結(jié)合這些意境對詩人想要表達的畫面進行想象,當學生了解了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與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性格之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整首詩的意境進行感受,讓學生將每一個細節(jié)的意境都結(jié)合起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作者當時的心境進行想象,從而引導學生對古詩的意境美進行感受,也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好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往往能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通過古詩教學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過程中教師應(yīng)該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不斷地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改善。教師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學生的感受以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比如,教師在對《楓橋夜泊》這首詩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同學生之間的溝通,不要直接將古詩中的意境直接講解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誦讀對整首詩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師設(shè)置提問環(huán)節(jié),了解學生對這首詩的掌握程度。這樣做的好處是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結(jié)合學生不懂的地方進行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更加倡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美育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可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高尚品德等的形成,而古詩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極高的美育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美育在古詩教學中的滲透,在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時候,需要注意各種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避免對學生情感的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