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葉鵬盛,曾華蘭,華麗霞,何 煉,代順冬,孫小芳,蔣秋平
(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經(jīng)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300)
綠豆(Vignaradiata)屬豆科菜豆族豇豆屬植物中的一個栽培種,原產于亞洲東南部,中國也是起源中心之一。綠豆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種植,主產區(qū)集中在黃河、淮河流域及東北地區(qū),目前四川綠豆播種面積1.2萬hm2,產量達2000kg/hm2以上,位居全國前列,在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脫貧增收和改善膳食結構中起著重要作用[1]。綠豆的營養(yǎng)價值豐富,含有高蛋白、中淀粉、低脂肪和諸多生物活性物質,被譽為糧食中的“綠色珍珠”。同時,其用途廣泛,可用作食品、藥品和工業(yè)原料,有解毒、保肝、抗菌抑菌等功效,還具有培肥地力和減災增效的生態(tài)價值。
綠豆的病蟲害防治是保證綠豆優(yōu)質、高產的關鍵技術之一[2-3]。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四川省綠豆的常見病害有葉斑病、白粉病、莢腐病和病毒病等[4-5],常見蟲害有綠豆象、斑須蝽、蚜蟲、稻綠蝽等[6-7]。本文針對四川省綠豆的常見病蟲害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1.1.1 病原菌 變灰尾孢(CercosporacanescensEll.et Mart.),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1.1.2 癥狀 尾孢菌葉斑病是綠豆重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侵染葉片后首先產生水漬狀小斑,后逐漸擴大,中央灰白色,邊緣紅褐色。病情嚴重時,病斑擴展和合并形成大的不規(guī)則區(qū)域,導致葉片干枯和脫落。分枝和莢也可被害,產生病斑與葉部的相似。
1.1.3 防治方法 農業(yè)防治:利用抗病品種,如選用中綠1號、中綠2號、中綠5號等抗病品種;與玉米等較高的禾本科作物間作;適當降低種植密度;播種后覆蓋稻草、麥稈等減輕病害提高產量;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進行深耕或輪作。藥劑防治:播種后30d用25%丙環(huán)唑乳油500~600倍液,可以預防葉斑病。發(fā)病初期噴灑7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7~10d噴灑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1.2.1 病原菌 蓼白粉菌(Erysiphepolygoni)。
1.2.2 癥狀 在綠豆生育后期發(fā)生,危害葉片、莖、莢和花序。該病在冷涼、干燥的生境條件下易大面積發(fā)生,發(fā)病初期為點狀褪綠,逐漸在病部表面產生一層白色粉狀物,開始點片發(fā)生,后擴展到全葉。發(fā)生嚴重時,葉片變黃,變?yōu)楹稚蜃仙?,提早干枯脫落?/p>
1.2.3 防治方法 農業(yè)防治:種植抗病品種;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翻耕深埋或集中燒毀,減少次年初侵染源;合理密植,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與非豆科作物輪作2~3年。藥劑防治:病害發(fā)生初期噴施40%氟硅唑乳油5000~8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等。重病田隔7~10d再噴1次。誘導抗性:在發(fā)病前連續(xù)噴施硅酸鉀、硫胺素、碳酸氫鉀等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發(fā)生。
1.3.1 病原菌 鐮孢菌(Fusariumspp.)。
1.3.2 癥狀 主要侵染豆莢,高溫高濕條件下在成熟莢產生灰白色霉層。被侵染種子表現(xiàn)為變色、皺縮、腐爛。
1.3.3 防治方法 農業(yè)防治:豆莢成熟后及時收獲;雨后田間及時排水,防止積水;選擇排水良好的高地,合理密植;收獲后及時清理病殘體,深埋或焚毀。藥劑防治:用種子量0.4%的50%多菌靈或福美雙可濕性粉拌種。
1.4.1 病原菌 菜豆普通花葉病毒。
1.4.2 癥狀 被該病毒侵染植株產生花葉,斑駁,葉片變形、扭曲,葉面皺縮,卷葉,起泡等癥狀,嚴重侵染時植株矮化。
1.4.3 防治方法 農業(yè)防治:選用無毒種子;苗期及時拔除病苗;種植抗病品種。藥劑防治:用種子量0.4%的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拌種和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防治蚜蟲,在發(fā)病初期噴施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5%氨基寡糖素、20%病毒A 500倍液。
2.1.1 分類地位與形態(tài)特征 中文名:綠豆象;學名:Callosobruchuschinensis(Linnaeus);英文名:Azuki bean weevil;分類地位:鞘翅目,豆象科。身體長橢圓形,長3~4mm,寬1.5~2mm。體色不一,有“淡色型”和“暗色型”,但多是背面顏色大部分為褐色的“淡色型”綠豆象。幼蟲肥大彎曲,乳白色,多橫皺紋。
2.1.2 危害特點與發(fā)生規(guī)律 幼蟲蛀莢,食害豆粒,或在倉內蛀食貯藏的豆粒,蟲蛀率在20%~30%,甚至80%以上。一年可發(fā)生9~11代,成蟲與幼蟲均可越冬。幼蟲孵化后即蛀入豆莢豆粒。成蟲在田間豆莢上或貯藏室豆粒上產卵,每雌可產70~80粒。成蟲善飛翔,并有假死習性。
2.1.3 防治方法 農業(yè)防治:選用抗豆象綠豆品種,如中綠5號、冀綠15號等抗豆象品種。物理防治:綠豆收獲后,及時曬干或烘干,使各種蟲態(tài)的豆象在高溫下致死,維持種子含水量14%以下。貯藏少量綠豆則可將綠豆裝于小口大肚密封容器內?;瘜W防治:貯藏綠豆量較少時,可將溴甲烷或磷化鋁裝入小布袋,放入綠豆中,密封在容器內保存。若貯藏綠豆量大,則按50g/m3溴甲烷或20g/m3磷化鋁的比例,在熏蒸室內或密封的貯藏室內熏蒸。
2.2.1 分類地位與形態(tài)特征 中文名:斑須蝽;別名:細毛蝽;學名: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英文名:Sloe bug;分類地位:半翅目,蝽科。成蟲體長8~13mm;黃褐色至紅褐色,稍帶褐色;亂圓筒形,體被細毛,密布粗大刻點;觸角5節(jié),各節(jié)端部黑色,基部黃白色;小盾片近三角形,光滑淡黃色。
2.2.2 危害特點與發(fā)生規(guī)律 成蟲和若蟲在莢果上刺吸危害,造成落蕾落花,莖葉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一年發(fā)生3代。以卵在柳、杏樹等樹皮內越冬,卵的發(fā)育起點溫度為8℃,幼蟲發(fā)育起點7℃,越冬卵在5月上旬開始孵化,再羽化。第三代成蟲8月上旬羽化,從8月下旬在寄主上產卵越冬,多產在棉花葉柄與葉片相接處,其次在葉柄和主脈附近。
2.2.3 防治方法 農業(yè)防治:綠豆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殘株落葉,鏟除雜草,消滅部分越冬蟲源。化學防治:在若蟲期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噴霧。
2.3.1 分類地位與形態(tài)特征 中文名:蚜蟲;別名:苜蓿蚜、花生蚜;學名:AphiscraccivoraKoch;英文名:Cowpea aphid;分類地位:同翅目,蚜科。體長1.6~1.8mm,翅展5~6mm;蟲體黑褐色或黑綠色,有光澤;觸角6節(jié),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黑褐色,第三節(jié)至第六節(jié)黃白色,節(jié)間褐色;腹管較長,長圓形,末端黑色;尾片黑色,圓錐形,兩側各具長毛3根。
2.3.2 危害特點與發(fā)生規(guī)律 成蟲和若蟲刺吸嫩葉、嫩莖、花及豆莢的汁液,使生長點枯萎,葉片卷曲、皺縮、發(fā)黃,嫩莢變黃,甚至枯萎死亡。每年以5~6月和10~11月發(fā)生較多,適宜蚜蟲生長、發(fā)育和繁殖溫度范圍為8~35℃;最適環(huán)境溫度為22~26℃,相對濕度60%~70%。蚜蟲對黃色有較強的趨性,對銀灰色有忌避習性,且具較強的遷飛和擴散能力。
2.3.3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保護地可采用高溫悶棚法:在6月、7份綠豆收獲以后,用塑料膜將棚室密閉4~5d,消滅其中蟲源。化學防治: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20%康福多濃40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
2.4.1 分類地位與形態(tài)特征 尺蠖屬鱗翅目尺蛾科,體長14~16mm,翅展30~45mm;口齒凸出于頭部,體色隨其生長由綠色變?yōu)榧t褐色再變?yōu)楹谏?/p>
2.4.2 危害特點與發(fā)生規(guī)律 啃食綠豆葉的主體是幼蟲,剛孵化的幼蟲會啃食嫩芽苞,或在豆葉背面啃食,使葉片出現(xiàn)零散的白點。尺蠖成蟲一般于每年的4月中下旬開始羽化,若氣溫合適,隨后則進入成蟲羽化繁盛時期,以水及花蜜為營養(yǎng)來源。
2.4.3 防治方法 農業(yè)防治:選擇開闊的土地種植綠豆,定時修剪綠豆周邊的灌木叢,綠豆收獲后及時清理殘枝落葉。物理防治:尺蠖有趨光性,可使用燈光進行驅趕和捕殺?;瘜W防治:當葉片出現(xiàn)小白點時,及時噴施高滲氧化樂果或菊殺乳油等藥物,或在土表層和5cm深的地方施辛硫磷顆粒;也可將蘇云金桿菌菌粉按一定比例與水混合后,選擇溫度高于30℃的天氣噴灑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