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娜,丁 宏,薛 霽,楊 光
(吉林大學(xué)第二醫(yī)院中醫(yī)科,吉林 長春 130041)
竹葉石膏湯出自《傷寒論》?!秱摗け骊庩栆撞詈髣趶?fù)病脈證并治》中說:“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竹葉石膏湯由竹葉、石膏、半夏、麥冬、人參、甘草、粳米組成,具有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效,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陰兩傷證[1]。高鵬翔教授為衛(wèi)生部中醫(yī)藥科技評審委員,國家基本藥物評審專家,中華醫(yī)學(xué)會海外中醫(yī)藥師資格認證委員會委員,吉林省中醫(yī)、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長春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xué)會理事長。高鵬翔教授常用竹葉石膏湯治療各科雜病,頗為得心應(yīng)手。對于證見心煩不寐、心悸多汗、氣短乏力、低熱或高熱后期、頭暈惡心、胃部不適、口干口渴、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無苔或少苔、脈細數(shù)的患者,高鵬翔教授常用竹葉石膏湯治之。本文主要是總結(jié)高鵬翔教授應(yīng)用竹葉石膏湯的臨床經(jīng)驗。
患者劉某某,男,35 歲,2019 年4 月11 日初診。主證:胃部隱痛不適,燒心,偶有咳嗽,口干口苦明顯,每2 d 排便一次,舌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中醫(yī)診斷其病情為:胃痛,陰虛內(nèi)熱證。治法:清熱養(yǎng)陰,和中止痛。用藥如下:竹葉10 g、生石膏50 g、西洋參10 g、麥冬15 g、生甘草15 g、大黃15 g、五味子20 g、桔梗15 g、射干15 g、玄參20 g、木香5 g、砂仁10 g、天花粉20 g、沙參20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服6 劑。二診時該患者胃痛等不適癥狀減輕,但其服藥期間發(fā)生腹瀉,遂將上方中的大黃減量后讓其繼續(xù)服用6 劑,后其病情痊愈。
按:高鵬翔教授認為多數(shù)胃痛均由胃熱所致,津液受損,則口干,腸道失于濡養(yǎng),故見排便困難。本例患者既有胃熱之證,又有胃津不足、余熱未清之證,若單用瀉法治之,恐傷陰津,不利于病情的恢復(fù),故用竹葉石膏湯治之,以清熱養(yǎng)陰。方中的竹葉味甘性寒,可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石膏可清肺胃熱,與竹葉配伍可共奏清熱除煩、生津滋陰之功;方中用人參易西洋參,可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麥冬可滋陰潤燥,甘草可健脾養(yǎng)胃,配伍木香可助降逆行滯之力[2]。方中加入桔梗、射干可利咽,加入五味子、天花粉、沙參可生津,加入玄參可清熱滋陰。大黃可通便、清火、健胃,是高鵬翔教授治療脾胃系病證的常用藥。腑以通為順,重在通利。在上方中加入大黃可推陳出新,為邪氣找尋出路,配伍砂仁可溫胃止痛。全方諸藥合用,可共奏清熱除煩、生津滋陰、通便、健脾養(yǎng)胃之功。高鵬翔教授認為用竹葉石膏湯治療胃病可取得較好的療效,尤其對陰虛內(nèi)熱型胃病的療效最佳,能明顯緩解胃中灼熱等不適。
患者孫某某,女,52 歲,于2019 年8 月8 日初診。主證:咳嗽,痰多黃黏,口干咽燥,頭暈,潮熱,大便不暢,舌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中醫(yī)診斷其病情為:咳嗽,肺胃陰虛證。治法:滋養(yǎng)肺胃,清熱止咳。用藥如下:竹葉10 g、生石膏50 g、太子參15 g、麥冬20 g、生甘草10 g、五味子15 g、蓮子心10 g、天花粉20 g、玉竹20 g、大黃8 g、砂仁15 g、石斛20 g、木香5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服6 劑。二診時該患者的上述癥狀有所好轉(zhuǎn),對上方中的藥物進行加減后讓其繼續(xù)服用6 劑,后其病情痊愈。
按:《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咳論》中記載五臟六腑之咳“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說明咳嗽雖病位在肺,但與胃密切相關(guān)?!杜R證指南醫(yī)案·咳嗽門》中說:“久嗽因勞乏致傷,絡(luò)血易瘀,長夜熱灼,議養(yǎng)胃陰”。本例患者屬于肺胃陰虛型咳嗽,病之標在肺,而病之本在胃。胃中津液干枯、痰氣不清,皆著落于“余火”二字,余火煉津成痰,上溢肺隧,故而咳嗽[3]。高鵬翔教授采用竹葉石膏湯加減對本例患者進行治療,以滋養(yǎng)其肺胃,復(fù)陰氣而清余熱。
患者盧某某,女,50 歲,2019 年6 月6 日初診。主證:胸悶氣短,心悸,動則加劇,心煩,寐而易醒,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少,脈沉細。對其進行心臟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中醫(yī)診斷其病情為:心悸,胃熱擾心證。治法:養(yǎng)陰益胃,寧心安神。用藥如下:竹葉10 g、生石膏50 g、西洋參10 g、麥冬15 g、生甘草15 g、香附20 g、石菖蒲20 g、八月札20 g、枳殼15 g、蘇子15 g、百合80 g、合歡花15 g、棗仁15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服6 劑。二診時該患者氣短不寐較之前好轉(zhuǎn),對上方中的藥物進行加減后讓其繼續(xù)服用6 劑。
按:高鵬翔教授認為本例患者胃熱亢盛,胃絡(luò)通于心,日久耗氣傷陰,心陰不足,則見心悸氣短,邪熱伏留,加之陰虛生熱,上擾神明,則心煩不寐。故應(yīng)以竹葉石膏湯為主方治之,佐以疏肝理氣、清心安神之藥,使煩熱得除、氣津得復(fù)。
患者程某,女,32 歲,2019 年6 月6 日初診。主證:頭暈反復(fù)發(fā)作,伴惡心、耳鳴、心煩不適。其平素喜食辛辣之物,末次月經(jīng)為6 月2 日,月經(jīng)周期規(guī)律,經(jīng)血量少(2 d 可盡),夾雜血塊;其二便調(diào),舌紅苔黃膩,脈細。中醫(yī)診斷其病情為:眩暈,土壅木郁證。治法:清火熄風(fēng),活血通竅。用藥如下:竹茹20 g、生石膏50 g、西洋參10 g、麥冬15 g、半夏15 g、生甘草10 g、川芎15 g、延胡索20 g、菊花20 g、石菖蒲15 g、牛膝15 g、女貞子20 g、桃仁20 g、紅花15 g、地龍15 g、百合50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服6 劑。二診時該患者頭暈耳鳴減輕,對上方中的藥物進行加減后讓其繼續(xù)服用6 劑,后其病情痊愈。
按:本例患者恣食辛辣,脾胃積熱,上擾清竅而致頭暈耳鳴?!爸T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肝為風(fēng)木之臟,肝風(fēng)與脾土密切相關(guān),火熱日久傷陰,煎津為痰,痰濁內(nèi)蘊致中土壅實,反侮風(fēng)木,土壅木郁,失于疏泄,則郁而生風(fēng),引起眩暈耳鳴、心煩不適[4]。高鵬翔教授運用竹葉石膏湯加減對本例患者進行治療,以清火、平肝、和胃。此外,本例患者有血瘀之象,故高鵬翔教授于方中加入活血通竅之藥,以祛瘀生新、通暢氣血,使氣血上榮于頭目,緩解眩暈之證。
患者李某,女,46 歲,2019 年3 月31 日初診。主證:面部浮腫,氣短乏力,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舌紅苔薄黃,脈沉細。既往病史:高血壓,血脂異常。對其進行尿常規(guī)檢查的結(jié)果是:尿蛋白(+)。中醫(yī)診斷其病情為:水腫,氣陰兩虛證。治法:益氣養(yǎng)陰,行氣化濕。用藥如下:竹葉10 g、生石膏50 g、西洋參10 g、麥冬15 g、生甘草15 g、葛根20 g、夏枯草15 g、黃芪50 g、焦山楂20 g、丹參20 g、菊花20 g、決明子20 g、六月雪20 g、坤草50 g、蜈蚣1 條。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服6 劑。二診時該患者浮腫乏力稍有好轉(zhuǎn),對上方中的藥物進行加減后讓其繼續(xù)服用6 劑,并聯(lián)用參茯膠囊(以加強健脾益腎之功效)對其進行治療,后其病情痊愈。
按:本例患者脾氣虛弱,氣失舒展,水濕停聚則致水腫、乏力;胃陰虧虛,則大便干、舌紅苔薄黃,陰虛生熱亦耗氣傷津。高鵬翔教授以竹葉石膏湯為主方治之,以補養(yǎng)氣陰,并于方中加入六月雪以健脾利濕,加入山楂、丹參以化瘀調(diào)脂,加入枯草、菊花、決明子以清肝,加入坤草、蜈蚣以通絡(luò)、消腫。
患者程某某,女,81 歲,于2020 年8 月16 日初診。主證:高熱(體溫達39.4℃),背部出現(xiàn)片狀紅疹,煩渴,便秘,舌絳苔少,津少有裂紋,脈浮數(shù)。外院診斷其病情為膿毒血癥。本院中醫(yī)診斷其病情為:外感發(fā)熱入里,血分證。治法:清熱涼血。用藥如下:野菊花20 g、連翹20 g、黃芩20 g、牛蒡子15 g、黃柏15 g、玄參20 g、白鮮皮15 g、僵蠶15 g、白芷15 g、川芎15 g、甘草10 g、大黃12 g、生石膏50 g、生地30 g、葛根20 g、重樓15 g、砂仁15 g、柴胡10 g、知母20 g、苦參5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服6 劑。并讓其配合服用我院自制的中成藥牛黃清熱散。二診時該患者已無發(fā)熱癥狀,紅疹明顯消退,服藥期間每天排便5 次。故以清熱逐邪、益氣生津為主對其進行治療,用藥如下:竹葉10 g、生石膏50 g、西洋參15 g、麥冬15 g、生甘草10 g、砂仁10 g、野菊花20 g、重樓15 g、金銀花20 g、玄參20 g、白芷15 g、知母20 g、沙參20 g、黃芩20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服6 劑。
按:高鵬翔教授認為膿毒血癥引起的發(fā)熱屬于中醫(yī)學(xué)中的“外感寒邪入里化熱”。本例患者為熱入血分證,應(yīng)以清熱涼血為主治之。對于重癥發(fā)熱患者,高鵬翔教授會加用大黃以泄熱通便,使熱清血寧。二診時該患者大邪雖去,但余熱未盡,處于正虛邪戀階段,其病情易反復(fù)發(fā)作。高鵬翔教授十分注重?zé)岵『笃陉幰旱恼{(diào)養(yǎng),強調(diào)壯水以制火,多運用竹葉石膏湯加減蕩滌余熱,以滋陰生津,使機體達到陰陽平衡狀態(tài)。正所謂“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患者趙某某,女,66 歲,于2019 年7 月18 日初診。其患鼻咽癌3 個月,并接受放化療。主證:乏力明顯,惡心,納差,舌紅苔薄白,脈沉細。中醫(yī)診斷其病情為:癌病,氣陰兩虛證。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用藥如下:竹葉10 g、生石膏50 g、西洋參10 g、麥冬15 g、生甘草15 g、砂仁10 g、當歸20 g、蜂房20 g、女貞子15 g、黃精20 g、半夏15 g、藤梨根20 g、木蝴蝶10 g、野菊花15 g、烏梢蛇15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服6 劑。二診時該患者乏力明顯緩解,納可,但其服藥期間發(fā)生腹瀉,遂將上方中的石膏減量,并加入白術(shù)、黃芪讓其繼續(xù)服用6 劑。
按:高鵬翔教授一直主張“帶瘤生存”的理念,強調(diào)對癌癥患者進行中藥治療以改善其不適癥狀,提高其生存質(zhì)量,延長其生存時間?!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diào)之,以平為期?!备啭i翔教授認為癌癥的發(fā)生與機體陰陽平衡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陰屬水,陽屬火,癌癥患者多為火多水少,即毒熱熾盛,陰精耗損。對于腮腺腺泡細胞癌術(shù)后眠差、貧血患者、咽喉鱗狀細胞癌伴咽喉緊痛、音啞患者、肝癌術(shù)后頭暈乏力、口干口苦患者,以及乳腺癌術(shù)后或放療后乏力、口干、眠差、紅細胞降低患者、宮頸癌術(shù)后或放化療后牙齦腫痛、口唇皰疹患者、胃癌肝轉(zhuǎn)移伴頭暈、胃痛、納差患者、卵巢癌術(shù)后伴眠差、手足心熱患者,高鵬翔教授多運用竹葉石膏湯治之,臨床療效較好。
竹葉石膏湯為清補之緩劑,主治余熱未盡之證。本方可清泄余熱、益氣養(yǎng)陰、祛邪扶正,其清而不寒,補而不滯,既可調(diào)正氣護胃氣,亦可平衡人體陰陽?,F(xiàn)代中醫(yī)常用本方治療急性支氣管肺炎、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性出血熱、口腔干燥綜合征、放射性口咽炎、口腔潰瘍、痤瘡、低熱、盜汗等病證[5]。郝萬山教授常用竹葉石膏湯治療以下病證:1)急性感染性熱病恢復(fù)期及無名低熱。2)胃陰不足、胃火上炎所致口舌疾病。3)膽道術(shù)后出現(xiàn)的內(nèi)熱上逆、陰液不足型嘔吐。4)胃熱津虧型糖尿病或氣陰兩虛型糖尿病。5)小兒麻疹合并肺炎或小兒夏季熱。6)流行性出血熱。7)紅斑狼瘡[7]。高鵬翔教授常運用竹葉石膏湯治療臟腑病證及氣血津液病證,多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