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惲
科學的情緒的管理一般有三步:識別、表達、管理。但網(wǎng)絡上有些毒雞湯常常教人跳過前面兩步,直接針對最后一步說:吃虧是福,知足常樂,你要退一步海闊天空。它背后的意思是:憤怒是壞的、沒用的,人生的真理是永遠假裝理性鎮(zhèn)定、怡然自得——這導致人們常常無法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憤怒,把“壓抑”當成“情緒管理”。在這種錯誤理念之下,許多人的困惑并不是“如何控制憤怒”,而是“不懂怎么表達憤怒”。
有些人在被激怒時不知道如何開口反駁別人,有時還沒說話就已經(jīng)開始哽咽了,想要發(fā)飆卻覺得不夠得體,只能獨自在內(nèi)心默默“表達”憤怒,然后又反復告訴自己:別生氣,生氣也沒用。
心理學家認為,這些“無法生氣”的舉動,可能是因為你在內(nèi)心深處認為,憤怒是“不好”的,它會讓人產(chǎn)生“分離、不同和孤獨”的感覺。事實上,憤怒是人類最普遍的情緒之一,它再正常不過了。憤怒的存在是一種內(nèi)在的警報,它告訴我們有些事情不太對勁,比如你的人際邊界遭到了侵犯。
有時,憤怒的“顯性”交流不僅是勇敢行動的催化劑,也是自我得到治愈的開始。
被動憤怒:當一個人回避憤怒情緒時,他會將憤怒的表達內(nèi)化。比如摔門、記仇、報復、斷絕關系……
攻擊性憤怒:以傷害他人(情感、身體、心理)的方式表達憤怒,比如大喊大叫、暴力毆打、惡言相向。
自信憤怒:憤怒以一種不具威脅性的方式直接表達給當事人,這是所謂憤怒的“建設性溝通”手段。
研究發(fā)現(xiàn),“爆炸性憤怒”(向他人發(fā)泄)和“憤怒內(nèi)抑”(將憤怒控制在內(nèi)心)都會對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當你壓抑憤怒時,它被掩蓋、否認和內(nèi)化,可能導致不健康的情緒反應,讓你進行內(nèi)在自我攻擊,產(chǎn)生自卑、羞恥、孤立、內(nèi)疚。其實不只是憤怒,抑制任何情緒都會導致積極情緒體驗減少,社會功能受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心理學博士Rebecca Propst 發(fā)現(xiàn),人們之所以害怕發(fā)火,至少有以下8 個原因:
1.認為自己想說的話“違背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
2.害怕被報復;
3.覺得自己會輸,或者自己會在沖突中“僵住”;
4.不想傷害其他人;
5.害怕別人會怎么反應,因為他們從前不認可你的觀點;
6.覺得不能在不失去勇氣的情況下做這件事;
7.發(fā)火后會內(nèi)疚;
8.僅僅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
心理學家認為,習慣性壓抑憤怒可能來自于童年親密關系中的防御行為。當一個人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是無能為力的,可能感覺不到憤怒的情緒。最有可能的應對手段,是使用分離或抑制等防御措施。當大環(huán)境不同情、不回應、不支持他的需求時,防御系統(tǒng)就會被激活。因為即使是表現(xiàn)出了憤怒,孩子也明白,這會讓他面臨更嚴重的后果。但被壓抑的憤怒并不會自行消失,而是轉(zhuǎn)化為兩種主要情緒,一種是自責,另一種是泛化的焦慮。
在臨床治療中,“憤怒”常常是一個人走向康復的起點。而要表達之前所說的“自信憤怒”,關鍵是多進行以“我為開頭的敘述”。比如:我難以接受這樣的評價;我覺得很生氣;我感覺很不好;我沒有你說的這么差。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重要的是要談論你的感受,而不是關注他人的行為或言語;要把問題語境化,明確問題的具體內(nèi)容;談談你想要什么。
這些話的背后是真正的自尊自信。自信,意味著以適當?shù)恼Z氣直接表達憤怒,不貶低他人。
為了能做到這點,這里有7 個心理技巧可以借鑒:
感到憤怒時坐著別動,不要逃跑,把自己當成一個有點情緒化的孩子。感覺到這種情緒是正常的,不要告訴自己“你要冷靜下來”“忍忍就過去了”。
憤怒是一種常被用來掩蓋“核心傷害”的次生情緒。它的背后可能是恐懼、脆弱、失控等讓人相當不舒服的情緒,所以人們下意識地轉(zhuǎn)變?yōu)閼嵟J?。不過你要清楚憤怒的是“當下的事件”還是“被勾出的歷史情緒”?有時激起憤怒感覺的,可能是當下的某個“開關”所喚起舊的自我懷疑。不管是什么,當這些防御機制被創(chuàng)造時,那個“我”通常還是年幼的、恐懼的、易受傷害的。與“那個自己”交朋友,需要你足夠溫柔、寬容、穩(wěn)定和安全。
認知重構(gòu)要解決的問題是:你憤怒的對象準確嗎?憤怒的經(jīng)歷往往與認知扭曲有關,比如對事件重要性或應對能力的誤解。一個憤怒的人往往會“過度泛化”別人行為的含義,并把自己的行為“窄化”為“做/不做”的二選一。
先深吸一口氣,然后停下來,想象自己在未來回顧這件事,或是站在朋友的立場上想象他會怎么建議。心理疏離并不會完全消除你的情緒,而是鼓勵你使用第三人稱和自己交談,并隨后采取更有建設性的態(tài)度。
使用格式塔心理咨詢流派的“空椅子”技術(shù),把一把椅子放在你坐的椅子對面,想象你生氣的那個人坐在椅子上,練習你想說的話。
在憤怒的表達練習中,“是不是足夠好”并不重要,不要指望立竿見影的成功。你可以從說出粗略的想法開始,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更加熟悉時,就可以慢慢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有時候憤怒無法被表達,可能是因為“環(huán)境不夠安全”。在一間咨詢室里,心理咨詢師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以“容納一切參差不齊、粗糙和鋒利邊緣”的容器,允許來訪者的憤怒被一點點表達出來,讓恐懼的內(nèi)心可以意識到,還有另一種安全的運作方式。
一位“第一次憤怒”的朋友說:“當我生氣的時候,我整個身體里有股沸騰的感覺,頭還有點暈。當我終于把憤怒發(fā)泄出來時,我一點也不平靜,邊說邊哭,還口吃。但我是誠實的,我很脆弱。我從來沒做過比這更勇敢的事了。我繃直了背,大聲說話、不再隨便道歉。這意味著傷害我的人必須承擔他的所作所為。”
學會讓自己生氣并不簡單,這是一種基本的自尊信念。祝你能夠順利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