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劉潤葉
(成都農(nóng)業(yè)科技職業(yè)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金耳是一種稀有的名貴野生食、藥用菌, 金耳完整的子實體(擔子果)半球形至不定形塊狀,多由不規(guī)則的瓣團組成,表面腦狀,或不規(guī)則地縮成大腸狀,新鮮時黃色至橙紅色,內部黃白色至白色,干時收縮變堅硬,橘黃褐色至暗黃褐色,整體韌膠質,浸水后能迅速膨大恢復原形。1983年黃年來[1]教授最先對金耳擔子果進行研究,認為金耳子實體表層是膠質化的金耳菌絲組成的,而子實體的核心部分則是由粗毛韌革菌菌絲組成。劉正南[2]研究認為金耳擔子果由金耳菌絲和粗毛韌革菌菌絲組成,并由2種菌絲相互穿插混合組成金耳子實體,而且在金耳子實體內部2種菌絲并沒有明顯的界限。
野生金耳分布于云南、四川、福建、山西、西藏等高海拔地區(qū),生長于初夏和晚秋的高山櫟、高山剌櫟等樹干上,野生資源稀有[3]。早在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為了金耳資源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利用,開始嘗試探索金耳的人工栽培,但由于金耳自身生物學性狀的特殊性和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條件,導致了金耳人工栽培金耳產(chǎn)量低,成功率不高。
金耳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3~25℃;子實體在5~35℃均能形成,18~23℃為最適。溫度過低生長緩慢,生長期持續(xù)高溫在34℃以上時,子實體干枯,遇空氣潮濕仍能生長[4]。椴木栽培的適宜含水量50%左右為宜,代料栽培的基質含水量以55%~65%為宜。子實體生長發(fā)育以大氣相對濕度85%~95%最適,子實體的抗旱能力較強,給予干干濕濕的濕差,可使子實體生長健壯,出干率高。菌絲生長不需要光,子實體形成必須有光誘導。金耳好氧,特別是在出耳期,缺氧能抑制金耳子實體正常生長。金耳喜偏酸環(huán)境,最適 pH為5.8~6.2。金耳的自然生長和發(fā)生,都離不開粗毛韌革菌,這種菌不但一直伴隨著金耳菌絲的生長,而且還與金耳的菌絲共同組織化發(fā)育為金耳子實體。通過子實體組織分離得到的菌種也不是金耳一種菌絲,而是金耳和粗毛韌革菌2種菌絲的混合體[5]。2種菌絲在營養(yǎng)生理上與金耳存在偏利共生關系。因此,金耳的菌種分離和培養(yǎng)均有其特殊性,即金耳的菌種是金耳與粗毛韌革菌的混合種。
椴木金耳栽培季節(jié)可安排在日平均氣溫15~20℃的季節(jié)進行,以秋冬春三季為宜,通常從10月至翌年4月,每年安排2~3個生產(chǎn)周期,每個生產(chǎn)周期50~70d。海拔500m以上的地區(qū),第一季安排在9月中旬至12月中旬,第二季安排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海拔500m以下地區(qū),第一季在安排10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第二季安排在1月下旬至3月下旬[6]。
椴木栽培場所要能滿足金耳不同生育期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可在林木資源豐富、地勢較高、晝夜溫差大、背風向陽、空氣流通、靠近水源、搬運方便和地面潮濕之處,利用天然的遮蔭度和溫濕度等生態(tài)條件作為栽培場所[7]。用塑料薄膜、石棉瓦搭建的耳棚,栽培時特別要注意調節(jié)棚內的溫濕度,做好通風換氣,防止溫濕度過高,空氣污濁,不利金耳生長,雜菌滋生。在山區(qū)種植可實行林間種植,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和過度干燥。
金耳椴木栽培對于樹種的選擇非常重要,椴木的好壞對金耳的產(chǎn)量及質量具有極大的影響。最適合金耳生長的樹種是青櫟、麻櫟等。最好選擇年齡在10~12年、直徑在6~10cm的樹木,這類樹木發(fā)菌快、出耳早、成本低。選擇的椴木以生長在陽坡、土層肥厚、林木生長稀疏地段的樹體為宜,這類椴木養(yǎng)分充足、出耳率和品質較好。椴木的砍伐時間以冬季樹木落葉至次年春季樹木開始萌動時為準。椴木按樹體直徑大小切成1~2m長的椴木,直徑大的短些,直徑小的長些。本文采取在12月的前10d到次年1月底之間進行采伐、剔枝、切割成約1m長,以“井”字架堆放,晾至含水量為50%左右,備用。椴木砍伐后應及時接種,接種越早,出耳率越高。
所用金耳菌種可以向正規(guī)有資質的菌種生產(chǎn)單位購買,菌種的好壞是人工栽培金耳成功與否的關鍵。優(yōu)質菌種具備的特征是:菌齡在1~1.5個月,菌絲生長均勻,不吐黃水,瓶壁上無或有少量,拮抗線(地圖斑),無雜菌污染,基質表面菌絲呈淡黃白色,有黃豆至蠶豆大小的白色膠質耳塊出現(xiàn),無革菌子實體半生出現(xiàn)。栽培種使用前需要保存在14~18℃溫度條件下,避光、防潮。菌種購買后必須在1個半月內使用,避免菌種老化。
栽培金耳最好用打孔接種法。當氣溫穩(wěn)定在10~15℃時為播種的適宜期。播種前先檢查菌種質量,菌種過勞,出現(xiàn)革菌,發(fā)生霉變的菌種不能使用,菌種檢查合格后,將接種過程中用到的接種工具、手等用75%的酒精進行表面消毒,然后選用電鉆打孔,鉆頭直徑1.8~2cm。接種孔距離縱向10~15cm,橫向8~10cm,深度2~3cm,使呈品字形排列,接種2~4行(視段木粗細而定)。打完孔立即接種以降低污染,接種時,將菌塊塞入孔內,注意不要將菌種在孔中擠壓過實,要留有一定的間隙,要確保穴內有較多空氣,有利于菌絲在穴內定值、生長。菌種放好后,用融化的石蠟(黃泥)將孔封住即可。
將接種菌種后的椴木放入簡易培養(yǎng)室,按大小把椴木分別堆放成“井”字,堆高1.5m左右,保溫(15~20℃),適時噴水,空氣相對濕度在75%~85%之間,進行保濕發(fā)菌。2~3周翻堆一次,將椴木互換位置。即砍即種的椴木,由于含水量較充足,發(fā)菌期前半個月不用澆水,但翻堆時見椴木截面有裂口,缺水明顯,應適當灑水,以利于菌絲定值。頭次翻堆時將內外、上下椴木互換位置,并要在椴木上隨機挑選幾個接種穴,用刀挑開黃泥或石蠟抽檢菌絲發(fā)菌情況,如果菌絲已向外生長蔓延,表明菌種已經(jīng)定值,反之對未長菌絲的椴木及時補接菌種。期間翻堆間隔時間為10~15d,堆內溫度保持在15~25℃左右為宜,根據(jù)椴木的干濕情況判斷是否需要澆水。翻堆時注意觀察菌絲生長,抑制雜菌,如發(fā)現(xiàn)有雜菌,污染椴木,應立刻將椴木搬到陽光下曬1~5d(濕而粗的椴木可適當多曬,潤而小的椴木可適當少曬)。椴木有一定比例現(xiàn)耳基時,移到耳場排成人字形進行出耳管理,正常情況下55d左右可出耳。當較多金耳長大時,適時向耳棒澆水,增加通風,注意保濕(80%~90%),視天氣情況每天噴水1~2次。
當金耳耳瓣充分展開,形似腦狀,色澤呈金黃色,觸之具有彈性,表面開始產(chǎn)生白霜狀擔孢子時,及時采收。適時采收的鮮耳,每6kg左右可曬干耳1kg,過熟的金耳10kg鮮耳,才曬1kg干耳。采收時,應用鋒利小刀平貼耳基處將耳瓣(子實體)割下,采后留下耳基,停止噴水2~3d,等耳基創(chuàng)口愈合恢復生長后,再行噴水管理,一般15d左右可再收1潮金耳[8]。通過試驗表明,選擇在溫差較大的山區(qū)進行金耳的人工椴木栽培,品質優(yōu),產(chǎn)量高,可以進行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