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圣惕 梅晶晶
依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第76(8)條,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簡稱“委員會”)提供的“建議”是沿海國劃定超過200海里的大陸架(簡稱“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基礎,(1)《公約》第76(8)條,https://www.un.org/Depts/los/convention_agreements/texts/unclos/unclos_e.pdf。賦予沿海國的外大陸架外部界限以合法性。(2)Ted L. McDorman,“The Role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A Technical Body in a Political Worl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Vol. 17,Issue 3,2002,pp.308,391 and 324;Ron Macnab,“The Case for Transparency in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in Accordance with UNCLOS Article 76”,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35,Issue 1,2004,pp.1,11;Alex G. Oude Elferink,“The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200 Nautical Mil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CS and Third Party Dispute Settlement”,in Alex G. Oude Elferink and Donald R. Rothwell (eds.),Ocean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and Responses,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4,pp.110-112;Ted L. McDorman,“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1982 LOS Convention and Article 76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Regim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Vol. 10,Issue 2,1995,p.178;Aldo Chircop,“Managing Adjacency:Some Legal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42,Issue 4,2011,p.308;?ystein Jensen,“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An Administrative,Scientific,or Judicial Institution?”,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45,Issue 2,2014,p.177.根據(jù)《公約》第76(1)條,沿海國陸地領(lǐng)土的自然延伸到大陸邊外緣的距離若是不到200海里,則享有200海里寬的大陸架。(3)《公約》第76(1)條。若是距離超過200海里,則沿海國應依據(jù)第76(4)-(6)條的標準劃出外大陸架外部界限。(4)《公約》第76(1)-(2)條。因為沿海國享有探勘大陸架及開發(fā)其自然資源的主權(quán)權(quán)利,(5)《公約》第77條。Ron Macnab,“The Case for Transparency in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in Accordance with UNCLOS Article 76”,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35,Issue 1,2004,p.12.《公約》第82(1)條。大陸架的自然資源包含海床與底土內(nèi)蘊藏的礦產(chǎn)(比如石油、天然氣、甲烷水合物等)以及生長的定居種生物(比如說龍蝦)。外大陸架不能沒有寬度上限,否則將損及“國際海底區(qū)域”(簡稱“區(qū)域”,the Area)內(nèi)的“人類共同繼承財產(chǎn)”,(6)《公約》第1(1)(1)、134、136和137條。遂有必要劃定外大陸架的外部界限。(7)《公約》第76(7)條。為此,沿海國應先將相關(guān)的科學佐證材料打包成“劃界案”提呈委員會,(8)《公約》第76(8)條。委員會應審議“劃界案”提出的外部界限是否符合第76(4)-(6)條的要求,再向沿海國提出科學及技術(shù)上的“建議”,包含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具體走向。沿海國以這些“建議”為基礎劃定的大陸架外部界限,(9)Alex G. Oude Elferink,“The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200 Nautical Mil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CS and Third Party Dispute Settlement”,in Alex G. Oude Elferink and Donald R. Rothwell (eds.),Ocean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and Responses,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4,pp.119-122;Ted L. McDorman,“The Role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A Technical Body in a Political Worl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Vol. 17,Issue 3,2002,pp.313-317.Ron Macnab,“The Case for Transparency in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in Accordance with UNCLOS Article 76”,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35,Issue 1,2004,p.11;Edwin Egede,“Submission of Brazil and Article 76 of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LOSC) 198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Vol. 21,Issue 1,2006,p.53.應具有“確定性”與“拘束力”。(10)《公約》第76(8)條。
沿海國向委員會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案并非易事,(11)CLCS《議事規(guī)則》(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CLCS)第45條,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08/309/23/PDF/N0830923.pdf?OpenElement(英文版);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08/309/22/PDF/N0830922.pdf?OpenElement(中文版)。為求劃界案順利審理,必須了解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規(guī)定,知曉何種情況將導致委員會拒絕審理劃界案。(12)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截至2021年1月,也就是在過去24年中,(13)Twen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 Open Meeting,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clcsopen_2017.htm,visited on March 20,2021.委員會共收到95件劃界案,包含7件修正劃界案。當中有6件不被審議,另有23件被延后處理。(14)Submissions,through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to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Pursuant to Article 76,Paragraph 8,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of 10 December 1982,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commission_submissions.htm,visited on March 20,2021.問題是:當委員會收到提出“存在爭端”的外交照會時,適用何種規(guī)定?提出劃界案的國家(簡稱提案國)以及提出“爭端”的國家(簡稱照會國)的實踐如何?對于這些實踐,委員會如何反應?這些實踐是否在整體上符合規(guī)定?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文第二部分將詳細檢視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規(guī)定。本文第三部分將探究此項規(guī)定的執(zhí)行層面,將分析提案國、照會國以及委員會的相關(guān)實踐。第四部分得出結(jié)論。
檢視《公約》附件二及委員會的《議事規(guī)則》后發(fā)現(xiàn),致使委員會停止審議劃界案的依據(jù),在于《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的第5(a)條,內(nèi)容如下:
如果已存在陸地或海洋爭端,委員會不應審議和認定與爭端有關(guān)的任一國家提出的劃界案。但在爭端所有當事國事前表示同意的情況下,委員會可以審議爭端區(qū)域內(nèi)的一項或多項劃界案。(15)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癐n cases where a land or maritime dispute exist,the Commission shall not consider and qualify a submission made by any of the States concerned in the dispute. However,the Commission may consider one or more submissions in the areas under dispute with prior consent given by all States that are parties to such a dispute.”
本條第一句規(guī)定原則,第二句規(guī)定例外。若存在陸地或海洋爭端,則須適用原則:委員會有義務不審議和認定任何一個與爭端有關(guān)的國家提出的劃界案。然而,在例外的情況下,委員會可以審議劃界案,但需滿足這樣的條件:“所有爭端當事國事前表示同意”委員會審議劃界案。這里“所有(all)”很重要。意指:不管有其他幾個爭端當事國同意委員會審議該劃界案,只要有一個爭端當事國不同意委員會審理有爭端的劃界案,就不能適用例外規(guī)定,委員會就應繼續(xù)遵守原則規(guī)定而不應審議劃界案。
爭端當事國該如何表示“同意”?依據(jù)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爭端所有當事國該在“事前”表示同意。即:(1)“同意委員會審議”的意思表示,必須在委員會決定如何處理特定劃界案之前,也就是決定是否設立小組委員會(Sub-commission)之前做出。(16)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三,第二部分第2(c)條及第七部分。(2)“同意”的意思必須由所有爭端當事國表示。所有爭端當事國必須有所作為,表示容許委員會審議該劃界案。“不作為”或“不表態(tài)”不應被解讀為第5(a)條規(guī)范下對委員會審議劃界案的“同意”。因為,從條約解釋的觀點來看,“默示同意”或是“默認同意”跟本條文關(guān)鍵字“同意”的上下文(17)《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1)-(2)條規(guī)定:“一、條約應依其用語按其上下文并參照條約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義,善意解釋之(A treaty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good fai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inary meaning to be given to the terms of the treaty in their context and in the light of its object and purpose.)。二、就解釋條約而言,上下文除指連同弁言及附件在內(nèi)之約文外……”(The context for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treaty shall comprise,in addition to the text,including its preamble and annexes…)。https://treaties.un.org/doc/publication/unts/volume%201155/volume-1155-i-18232-english.pdf.并不相容。文字是這樣的:“在爭端所有當事國事前表示同意的情況下(with prior consent given by all States that are parties to such a dispute)”,有幾處值得注意,即“在(with)……的情況下”“所有(all)”“事前(prior)”“表示(given)”?!霸凇那闆r下”中的“with”,表示“具備特定的狀況,持有特定的物品”。(18)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with”,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with?q=with,visited on March 20,2021.這個字隱含著對于特定物品或事物(“同意”)的需要,作為例外規(guī)定成立的“條件”,必須提出“同意”,這樣的事物必須是具體可見的,通過特定行為來“給予”、來“表示”?!笆虑啊边@個詞,代表著這個“給予同意”或是“表示同意”必須先行完成。因此,“默示同意”或是“默認同意”說不通,因為無法判別“何時”給出“同意”?此外,“所有爭端國表示同意(consent given by all States)”作為一個“條件”,代表著每一個爭端當事國都具有阻止委員會審議該劃界案的權(quán)利,(19)這就是《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段第二句中“所有”一詞的意思。也就相當于爭端當事國具有“否決權(quán)”。若是爭端當事國并未表態(tài)就被認為同意,豈不表示此項“否決權(quán)”毫無意義?“所有”這個詞也跟“默示同意”或是“默認同意”不相容。若是“同意”的“給予”可以通過“默示”做出,豈能辨別哪個爭端國做出同意,哪個爭端國并未做出同意?(20)Richard Gardiner,Treaty Interpret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97.
適用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之條件是“爭端”被提出或確認。第一個問題是誰有權(quán)利決定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所規(guī)范的“爭端”是否存在?為確保劃界案順利地被委員會審議,提案國多半在劃界案的執(zhí)行摘要中宣稱“本劃界案不存在爭端”,但他國未必接受如此宣示。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發(fā)出警示性照會的國家,常常提醒委員會該項劃界案涉及“爭端”,委員會則在其官網(wǎng)公布照會。若是提案國不承認爭端的存在,而照會國不認同,以誰為準?委員會能否決定?國際司法仲裁機構(gòu)的判決或裁決能在委員會的場域解決這個爭議嗎?(21)見本文第三部分第(二)節(jié)第4目。
答案藏在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1條中——“委員會確認,對于在劃定大陸架外部界限方面可能發(fā)生的爭端,各國對爭端的有關(guān)事項具有管轄權(quán)。”(22)“The Commission recognizes that the competence with respect to matters regarding disputes which may aris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uter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sts with States.”見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1條。Also see Ted L. McDorman,“The Continental Shelf”,in Donald R. Rothwell,Alex G. Oude Elferink,Karen N. Scott and Tim Stephens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he Se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p.196;Alex G. Oude Elferink,“Openness and Article 76 of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The Process Does Not Need to Be Adjusted”,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40,Issue 1,2009,p.39.值得注意的是,“各國”這兩個字,就是英文版最后一個詞“States”,有兩層意思:(1)委員會無權(quán)決定《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所稱的“爭端”存在與否。因為自委員會設立,就沒有被賦予爭端解決的職能,其委員也非法律專家?!蹲h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規(guī)定(遇到爭端就撒手不管)更是凸顯這個機構(gòu)不能解決爭端。(2)“各國(States)”這個詞是復數(shù),因此,爭端“是否存在”不由提案國單獨決定。(23)例如,2008年緬甸向CLCS提出劃界案,遭遇孟加拉的抗議性照會。孟加拉指出緬甸劃界案涉及兩國的爭端。在CLCS開會時,緬甸不承認存在爭端。但是兩國爭議的狀況得到CLCS的考量。詳見CLCS的決定,http://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mr.htm。見CLCS/64,第39—42段,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09/536/21/PDF/N0953621.pdf?OpenElement,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從國際法對于“爭端”的定義來看,這個解釋也是合理的?!盃幎耸谴嬖谟趦蓚€人之間,對于法律或事實看法的分歧,對于利益或是法律觀點的沖突”。(24)“A disagreement on a point of law or fact,a conflict of legal views or of interests between two persons.” Mavrommatis Palestine Concessions,Judgments,1924,P.C.I.J. Series A,No. 2,p.11.因此,照會國跟提案國有相沖突的看法,恰巧證明“爭端”存在。這樣的解釋還可以從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的標題中的“未解決(unresolved)”這幾個字得到佐證。(25)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的標題是“在存在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間的爭端或其他未解決的陸地或海洋爭端的情況下提出劃界案”。另見附件一第2條以及《議事規(guī)則》第46條。此外,許多國際司法判例提到:“是否存在一項國際爭端的判斷,是客觀的決定”。(26)“whether there exists an international dispute is a matter for objective determination”詳見下列國際司法判例: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Georgia v. Russian Federation),Preliminary Objections,Judgment,I.C.J. Reports 2011,para. 30;Interpretation of Peace Treaties with Bulgaria,Hungary and Romania,Advisory Opinion,I.C.J. Reports 1950,p.74;Certain Property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v.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Preliminary Objections,Judgment,I.C.J. Reports 2005,p.18,para. 24;East Timor (Portugal v. Australia),Merits,Judgment,I.C.J. Reports 1995,p.100,para. 22;Armed Activitie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Congo (New Application:2002)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v. Rwanda),Jurisdiction and Admissibility,Judgment,I.C.J. Reports 2006,p.40,para. 90;Questions of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1971 Montreal Convention arising from the Aerial Incident at Lockerbie (Libyan Arab Jamahiriya v. United Kingdom),Preliminary Objections,Judgment,I.C.J. Reports 1998,p.17,para. 22.;Land and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Cameroon and Nigeria (Cameroon v. Nigeria:Equatorial Guinea intervening),Preliminary Objections,Judgment,I.C.J. Reports 1998,p.315,para. 87.因此,若照會國反對提案國的說法(即“本劃界案不存在爭端”),爭端不應該僅因提案國說不存在就不存在。否則,判斷爭端是否存在的過程就變成主觀的決定。
“確認爭端”的第二個問題是《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提到的“爭端”的范圍?由第5(a)條的文字來看,“陸地或海洋爭端”才是委員會所關(guān)心的爭端。(27)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第一句。“陸地爭端”放在《公約》第76(8)條的上下文來看,代表著對于一個具備領(lǐng)土自然延伸可以產(chǎn)生大陸架的“陸地(或島嶼)”的所有權(quán)或主權(quán)歸屬的“爭端”。這個領(lǐng)土自然延伸的上限或程度是委員會審議劃界案的重點,將因為自然延伸的“歸屬爭端”的存在而停止審議?;凇瓣懙亟y(tǒng)治海洋”原則,(28)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Nicaragua v. Colombia),Judgment,I.C.J. Reports 2012,p.624,para. 140.主張擁有陸地的所有權(quán)或領(lǐng)土主權(quán)的數(shù)個國家,必然會就誰可擁有由該陸地產(chǎn)生的領(lǐng)海、毗連區(qū)、專屬經(jīng)濟區(qū)(EEZ)、大陸架等海域的主權(quán)或主權(quán)權(quán)利產(chǎn)生爭端。
“海洋爭端”的意涵為何?必須通過檢視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上下文來確定。重點有二:(1)附件一的標題與第2條;以及(2)《議事規(guī)則》第46條。附件一的標題是“在存在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間的爭端或其他未解決的陸地或海洋爭端的情況下提出劃界案”。(29)“Submissions in case of a dispute between States with opposite or adjacent coasts or in other cases of unresolved land or maritime disputes.”見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前半句話“存在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間的爭端”的意義何在?《議事規(guī)則》第46(1)條是這樣說的:“如果存在相向或相鄰國家間的大陸架劃界爭端,或其他未解決的陸地或海洋爭端,可以依照本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的規(guī)定提出劃界案,提出的劃界案應依照該附件規(guī)定進行審議?!?30)CLCS《議事規(guī)則》第46(1)條規(guī)定:“In cases there is a dispute in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tween opposite or adjacent States or in other cases of unresolved land or maritime disputes,submission may be made and shall be considered in accordance with Annex I to these Rule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2條也有相同的規(guī)定。(31)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2條規(guī)定:“In case there is a dispute in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tween opposite or adjacent States,or in other cases of unresolved land or maritime disputes,related to the submission,the Commission shall be…”因此,“海洋爭端”的范圍遂包含(但不限于)海岸相向或相鄰的國家之間的大陸架劃界爭端,即海域劃界爭端。(32)Clive Symmons,“The Irish Partial Submission to the CLCS in 2005:A Precedent for Future Such Submiss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Disputed Areas’ Procedures of the Commission”,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37,Issue 3-4,2006,p.306;Colin Warbrick and Huw Llewellyn,“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Joint Submission by France,Ireland,Spain,and the United Kingdom”,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Vol. 56,2008,p.683.但是,“海洋爭端”可能不僅于此?!蹲h事規(guī)則》附件一標題的后半段說:“或其他未解決的陸地或海洋爭端的情況下提出劃界案”,將“其他(in other cases of)”二字與前半段文字相對照,“其他未解決的……海洋爭端”有可能涵蓋海岸既不相向又不相鄰的國家間的海洋爭端。(33)Clive Symmons,“The Irish Partial Submission to the CLCS in 2005:A Precedent for Future Such Submiss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Disputed Areas’ Procedures of the Commission”,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37,Issue 3-4,2006,pp.308,310.問題是,排除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間的劃界爭端之后,剩下的海洋爭端還有哪些?
本文認為,“剩余的海洋爭端”可能包含對于一個領(lǐng)土主權(quán)無爭議的陸地或巖礁產(chǎn)生海域的能力的爭端。有兩種可能的情況:(1)一塊陸地在其出海不遠處的海底有海槽,是否有能力產(chǎn)生大陸架的爭端?或(2)面積極小的巖礁是否有能力產(chǎn)生大陸架的爭端?本文稱之為“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maritime entitlement dispute)”。(34)Edwin Egede,“Submission of Brazil and Article 76 of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198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Vol. 21,Issue 1,2006,pp.39,41.也就是說,《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海洋爭端”可能也包含一個巖礁(比如說沖之鳥礁)或是一個群島(比如說南沙群島或西沙群島)在國際海洋法的規(guī)范之下是否有能力產(chǎn)生EEZ及大陸架的爭端。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都是兩三個相鄰或相向沿海國間的海域劃界爭端的固有部分,當然可視為《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海洋爭端”。(35)例如,在CLCS第60號劃界案中,加蓬于2012年4月10日照會,安哥拉于同年6月7日提出抗議性照會指出:加蓬缺乏陸地領(lǐng)土的“自然延伸”(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gab60_12/clcs60_2012_ang.pdf);孟加拉國于2009年10月29日照會,抗議由印度在2009年5月11日提出的第48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ind48_09/bgd_re_ind_clcs48_2009e.pdf);緬甸和印度分別于2011年3月31日和6月20日照會,抗議由孟加拉國在2011年2月25日提出的第55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gd55_11/mmr_nv_un_001_08_04_2011.pdf,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gd55_11/ind_nv_un_001_20_06_2011.pdf);R. R. Churchill and A. V. Lowe, The Law of the Sea,Huntington,NY:Juris Publishing,Inc.,1999,pp.148-149;Edwin Egede,“Submission of Brazil and Article 76 of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198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Vol. 21,Issue 1,2006,p.44.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也可能涉及一個國家跟“所有國家”的劃界,即該國的“國家管轄海域”跟“人類共同繼承財產(chǎn)”,也就是《公約》第1(1)條規(guī)定的國際海底區(qū)域(36)《公約》第1(1)(1)條規(guī)定:“‘區(qū)域’是指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盩ed L. McDorman,“The Continental Shelf”,in Donald R. Rothwell,Alex G. Oude Elferink,Karen N. Scott and Tim Stephens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he Se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p.190.之間的劃界爭端??紤]到《公約》文本上下文,這種爭端也應該是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提及的“海洋爭端”的一部分。理由如下:
第一,就委員會的角色而言,似乎有捍衛(wèi)(37)《公約》第137(1)條規(guī)定:“任何國家不應對‘區(qū)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資源主張或行使主權(quán)或主權(quán)權(quán)利,任何國家或自然人或法人,也不應將‘區(qū)域’或其資源的任何部分據(jù)為己有。任何這種主權(quán)和主權(quán)權(quán)利的主張或行使,或這種據(jù)為己有的行為,均應不予承認?!比羰荂LCS忽略以“海洋爭端”為名提起的抗議,而做出“建議”,容許在法律上不能產(chǎn)生大陸架的海上地物產(chǎn)生外大陸架,等于是協(xié)助該國家主張“區(qū)域”的一部分,或是在“區(qū)域”行使主權(quán)權(quán)利?!豆s》第137(2)條規(guī)定:“對‘區(qū)域’內(nèi)資源的一切權(quán)利屬于全人類?!笨梢奀LCS扮演的“區(qū)域”守護者的角色的重要性?!皡^(qū)域”或是人類共同繼承財產(chǎn)的職能。(38)《公約》第136條。因為委員會提供在技術(shù)上具有權(quán)威性的“建議”,(39)《公約》附件二第3(1)(a)條。Ron Macnab,“The Case for Transparency in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in Accordance with UNCLOS Article 76”,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35,Issue 1,2004,p.9;Ted L. McDorman,“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1982 LOS Convention and Article 76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Regim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Vol. 10,Issue 2,1995,p.178.作為沿海國劃定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基礎”。當沿海國遵循“建議”而劃定了外大陸架外部界限,這一界限也構(gòu)成該國“國家管轄海域”與“區(qū)域”之間的邊界。(40)David A. Colson,“The Delimitation of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between Neighboring States”,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97,Issue 1,2003,p.102.若是委員會忽略“其他未解決的……海洋爭端”而做出“建議”,認證了過度的海洋主張,《公約》維護“區(qū)域”或“人類共同繼承財產(chǎn)”的美意(41)《公約》第137(2)條。將難以實現(xiàn)。(42)Ian Sinclair,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p.118.吾人大可想象一下,直徑400海里的EEZ海域加上半徑350海里的外大陸架的海底資源,若是通過一個不能維持人類生存也不能維持本身經(jīng)濟生活的巖礁(比方說沖之鳥礁)產(chǎn)生,全人類被剝奪的海洋權(quán)利有多大?(43)United Nations Seabed Committee,A/AC.138/SR.57,p.167,轉(zhuǎn)引自Jia Yu and Wu Ji-Lu,“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of Coastal States and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42,Issue 4,2011,p.321.
第二,將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放在上下文來看,“海域劃界爭端”的存在將阻止委員會審議劃界案。委員會不審議就是在履行“不損及義務(non-prejudicial obligation)”,即不影響、不損害海域劃界爭端當事國的立場的義務(源于第5(b)條及《公約》附件二第9條)。(44)CLCS《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b)條規(guī)定:“向委員會提出的劃界案和委員會就劃界案核可的建議,不應妨害陸地或海洋爭端當事國的立場?!薄豆s》附件二第9條規(guī)定:“委員會的行動不應妨害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間劃定界限的事項?!碑斆媾R到可能影響少數(shù)幾個鄰近國家的劃界利益時,第5(a)條尚且規(guī)定委員會負有不作為義務。難以想象當委員會面臨到上百個國家的共同利益受損時,卻不用承擔第5(a)條的“不作為義務”!拉丁法諺有云“舉輕以明重(Argumentumaminoreadmaius)”,促使委員會在面臨兩三個鄰國的劃界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不采取行動的理由,當然可以支持委員會在面臨全世界所有國家對于“區(qū)域”或“人類共同繼承財產(chǎn)”的共同利益將受侵犯之時,決定拒絕審議劃界案。反之,當吾人將第5(a)條的“海洋爭端”一詞采取限縮解釋,因而排除海岸不相向也不相鄰的國家之間的“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可能將傷害《公約》的目的及宗旨。(45)Richard Gardiner,Treaty Interpret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179-180;Ian Sinclair,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p.118.
就本文的觀點來看,第13號劃界案是在委員會的場域出現(xiàn)“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的例子,牽涉到日本提出的沖之鳥礁(Oki-no-Tori Shima)周圍的外大陸架的外部界限主張。該案當中,對于沖之鳥礁的法律地位(是否滿足《公約》第121(3)條的條件)的爭論,在學理上或許可歸類為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第46條以及附件一標題所稱的“其他未解決的……海洋爭端”,事實上沒有得到委員會會議記錄的明文確認。委員會在該案采取不作為的過程,將在本論文第三部分第(二)節(jié)第3目第五個例子敘述。
總之,考慮到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的文字、上下文以及《公約》的目的及宗旨,對于附件一第5(a)條的“海洋爭端”而言,比較正確的解釋應該涵蓋海岸既不相向也不相鄰的沿海國之間的“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此外,海域劃界爭端,作為“海洋爭端”的一部分,也涵蓋海岸相向或相鄰的沿海國之間的“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
作者梳理了委員會在過去24年受理的劃界案中如何處理提出“爭端”的外交照會的種種做法,發(fā)現(xiàn)委員會曾做出三類決定:(1)“委員會不具備審理此項劃界案的權(quán)利”;(2)“延后審議”;及(3)“未來設立小組委員會審議劃界案”。
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規(guī)定,若是存在陸地或海洋爭端,委員會不應審議和認定任一與爭端相關(guān)的國家提出的劃界案。事實上,委員會只在少數(shù)的案子中做出“不審議”的斷然決定。例子有三:即英國跟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the Falkland Islands)(又稱??颂m群島,包含the Falkland Islands,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簡稱“馬島”)領(lǐng)土爭端案、南極周邊海域的劃界案與日本的“北方四島”案。
阿根廷跟英國之間對于馬島存在領(lǐng)土爭端。第25號阿根廷(2009/04/21)劃界案(46)劃界案的編號,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commission_submissions.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將馬島及其周圍的大陸架納入。(47)針對阿根廷劃界案提出的外交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arg_25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這些部分遭到英國斷然拒絕,通過外交照會(2009/08/06)要求委員會不予審議,但未援引第5(a)條。(48)英國于2009年8月6日提出的外交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arg25_09/clcs_45_2009_los_gbr.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決定:“委員會沒有權(quán)利對于本劃界案涉及爭端的部分進行審議及認定(it was not in a position to consider and qualify those parts of the submission that are subject to dispute.)”。(49)CLCS的會議于2009年8月26日舉行,CLCS/64,第16—17頁,https://undocs.org/en/clcs/64,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第45號英國劃界案(2009/05/11)也將馬島周圍大陸架納入其范圍。(50)英國2009年5月11日第45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gbr_45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阿根廷提出照會(2009/08/20)反對,要求委員會不審理英國劃界案,亦未援引第5(a)條。(51)阿根廷在2009年8月20日提出的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gbr45_09/arg_re_gbr_clcs_2009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的決定也是“委員會沒有權(quán)利審議及認定此劃界案”。(52)CLCS在2010年4月7日開會,CLCS/66,第11—12頁,https://undocs.org/en/clcs/66,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
針對南極洲,委員會接到六個劃界案。這些劃界案都有提出抗議或關(guān)切的外交照會。第3號澳大利亞劃界案(2004/11/15)、第25號阿根廷劃界案(2009/04/21)和第30號挪威劃界案(2009/05/04)各自把南極洲周圍的大陸架涵蓋進來。俄羅斯、日本、荷蘭、德國、印度、英國、美國提出抗議性照會。除荷蘭照會外,其他照會皆未援引第5(a)條。這些外交照會皆援引1959年《南極條約》第4條:“不承認任何國家在南極洲的領(lǐng)土主張,因此也不承認任何國家基于對南極洲的領(lǐng)土主張所產(chǎn)生的陸地自然延伸的海床與底土的主張(即大陸架主張)”。(53)澳大利亞、阿根廷及挪威的抗議性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aus. htm,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arg_25_2009.htm,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nor_30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決定“對于劃界案涉及南極洲的部分,不予審理及認定”。(54)CLCS/44,p.5,https://undocs.org/en/clcs/44;CLCS/64,p.17,https://undocs.org/en/clcs/64;CLCS/66,p.9,https://undocs.org/CLCS/66,visited on March 20,2021.另外三個劃界案,分別是第5號新西蘭劃界案(2006/04/19)、第11號英國劃界案(2008/05/09)和第17號法國劃界案(2009/02/05)。它們在內(nèi)容上避開了南極洲延伸出來的大陸架,卻遭遇日本及荷蘭的照會“提醒”或“警告”。引起各國注意提案國在未來針對南極洲延伸出來的大陸架另提劃界案的“想法”。(55)新西蘭、英國、法國所發(fā)出的警告性外交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nzl.htm,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gbr.htm,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fra1.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照會援引了《南極條約》,未援引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委員會決定成立小組委員會來審議這三個劃界案。(56)CLCS/52,p.5,https://undocs.org/en/clcs/52;CLCS/60,p.8,https://undocs.org/en/clcs/60;CLCS/66,p.8,https://undocs.org/en/clcs/66,visited on March 20,2021.
日本的北方四島,即擇捉島(Etorofu)、國后島(Kunashiri)、色丹島(Shikotan)及齒舞群島(Habomai)皆被第1號俄羅斯(2001/12/20)劃界案的附圖涵蓋。(57)俄羅斯在2001年12月20日提出的第1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rus.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日本提出的抗議性照會(2002/02/25)提到這些領(lǐng)土,指出“北方四島”屬于日本,不屬于俄羅斯。日本照會強烈要求委員會審議俄羅斯劃界案時,不能采取任何判定這個領(lǐng)土爭端的作為,也不能援引或接受俄羅斯所提囊括“北方四島”的地圖或海圖。(58)日本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rus01/CLCS_01_2001_LOS__JPNtext.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在2002年開會討論此劃界案,建議俄羅斯:(1)針對鄂霍次克海(the Sea of Okhotsk)北部的外大陸架部分,另提部分及修正的劃界案;(2)在提出部分劃界案之前,盡可能跟日本達成協(xié)議。(59)Oceans and the law of the sea,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A/57/57/Add.1,pp.9-10,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02/629/28/PDF/N0262928.pdf?OpenElement,visited on March 20,2021.
前述三個委員會“不予審理”的實踐,直接適用《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產(chǎn)生該條款原則規(guī)定的法律效果,但并未援引條號。比較好的解釋或許是:當一個劃界案涉及第5(a)條的爭端通過爭端國的照會充分展現(xiàn),即便提出照會國不援引條文或條號,也不妨礙該條文的禁止規(guī)定的適用。
當委員會適用《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最有趣的現(xiàn)象是:雖然援引條文,做出的決定卻不符合條款的明文規(guī)定。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遭遇照會援引第5(a)條提出存在爭議的劃界案中,在爭端當事國不表示“同意”委員會審議時,委員會的決定并非“不予審議劃界案”,而是“延后審議劃界案”,表現(xiàn)在“排隊、看狀況、以后再論”。(60)CLCS通常是這么決定的:“the Commission decided to defer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submission and the NV until such time as the submission was next in line for consideration,as queued in the order in which it was received. The Commission took the decision to take into account any further developments that might occur throughout the intervening period.”CLCS/80,p.13,https://undocs.org/en/clcs/80,visited on March 20,2021.
跟前類實踐(“委員會不具有權(quán)利審理劃界案”)相比后發(fā)現(xiàn),只有當委員會面臨難以解決的陸地爭端(領(lǐng)土主權(quán)爭端)時,才會做出“不予審議劃界案”的斷然決定。當爭端有希望在未來解決,“無權(quán)審議”這樣無轉(zhuǎn)圜余地的決定不會出現(xiàn)。同時,適用第5(a)條并不以照會國明示援引第5(a)條為前提。正如后面的討論所示,某些案例中,雖然第5(a)條未被抗議性的照會所援引,委員會還是決定延后處理。
1. 援引第5(a)條且“不同意委員會審議”
在委員會決定延后審議劃界案的大多數(shù)情況之中,照會國都援引了第5(a)條。依據(jù)該條款的例外規(guī)定,只有在所有爭端當事國都表示“同意”委員會審議時,委員會才有權(quán)利審理劃界案。只要有一個爭端當事國不予“同意”,例外規(guī)定就不適用。不過,許多抗議性照會說得更明白——“不同意委員會審議劃界案”或是類似的話,會產(chǎn)生相同的后果。
這類實踐的照會如下:孟加拉國為了阻止第16號緬甸劃界案(2008/12/16)而提出的照會(2009/07/23);(61)第16號緬甸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mmr08/clcs16_2008_mmr_bgd_e.pdf;CLCS/64,第10頁。索馬里為了阻止第18號也門劃界案(2009/03/20)而提出的照會(2009/08/19);(62)索馬里2009年8月1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yem09/som_re_yem_clcs18.pdf;CLCS/68,第5—6頁。針對第19號英國劃界案(2009/03/31),冰島和丹麥分別提出照會(2009/05/27,2009/05/27);(63)冰島2009年5月27日及丹麥2009年5月2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gbr1.htm;CLCS/64,第11頁。針對第20號愛爾蘭劃界案(2009/03/31),冰島和丹麥分別提出的照會(2009/05/27,2009/05/27);(64)冰島2009年5月27日及丹麥2009年5月2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gbr1.htm;CLCS/64,第12頁。瓦努阿圖針對第24號斐濟劃界案(2009/04/20)而提出的照會(2009/08/12);(65)瓦努阿圖2009年8月12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fji24_09/clcs_24_2009_los_vut.pdf;CLCS/64,第15—16頁。菲律賓針對第41號帕勞劃界案(2009/05/08)而提出的照會(2009/08/04);(66)菲律賓2009年8月4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plw41_09/clcs_41_2009_los_phl.pdf;CLCS/68,第6—7頁。孟加拉國針對第48號印度劃界案(2009/05/11)而提出的照會(2009/10/29);(67)孟加拉國2009年10月2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ind48_09/bgd_re_ind_clcs48_2009e.pdf;CLCS/68,第9頁。針對第63號中國劃界案(2012/12/14),日本兩次提出照會(2012/12/28,2013/08/13),表示“不給予事前的同意”;(68)第63號中國2012年12月14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chn_63_2012.htm;CLCS/80,第13頁。針對第65號韓國劃界案(2012/12/26),日本三次提出照會(2013/01/11,2013/04/30,2013/08/28),表示“不給予事前的同意”;(69)第65號韓國2012年12月2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kor_65_2012.htm;CLCS/80,第14頁。針對第69號安哥拉劃界案(2013/12/06),剛果兩次提出照會(2014/04/11,2015/10/07),“禁止”委員會“考慮該劃界案”;(70)第69號安哥拉2013年12月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ago_69_2013.htm;CLCS/90,第13—14頁。針對第72號法國劃界案(2014/04/16),加拿大提出照會(2014/09/03),要求委員會“不考慮”法國劃界案特定部分;(71)第72號法國2014年4月1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fra_72_2014.htm;CLCS/95,第17頁。針對第74號索馬里劃界案(2014/07/21),也門在照會(2014/12/10)中表示“不同意委員會在審議索馬里劃界案”;(72)第74號索馬里2014年7月21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som_74_2014.htm;CLCS/95,第17—18頁。針對第82號毛里求斯劃界案(2019/03/26),英國提出照會(2019/06/28)指出,“不同意委員會審議”該劃界案。(73)第82號毛里求斯2019年3月2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us1_82_2019.html;CLCS/50/2,第11頁。
除此之外,南海兩個區(qū)域分別被馬來西亞和越南共同提出的第33號劃界案(2009/05/06)(74)第33號馬來西亞及越南2009年5月6日的聯(lián)合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ysvnm_33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和第37號越南劃界案(2009/05/07)(75)第37號越南2009年5月7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vnm_37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所涵蓋。為了阻止兩個劃界案被委員會審議,中國和菲律賓分別提出抗議性照會(2009/05/07,2009/08/04),援引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要求委員會不予審議。馬來西亞和越南作為提案國,使用外交照會針鋒相對地反對中國和菲律賓關(guān)于有關(guān)海域存在爭端的觀點。(76)第33號馬來西亞及越南2009年5月6日的聯(lián)合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ysvnm_33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作為抗議劃界案的兩個國家,菲律賓和中國在前述照會中表述的立場引發(fā)彼此的不滿,分別互致照會(2011/04/05,2011/04/14),否定對方陸地領(lǐng)土及海洋權(quán)利主張的合法性。這些照會充分展現(xiàn)了兩個劃界案涉及的陸地及海洋爭端,委員會遂決定延緩審議。(77)CLCS/64,pp.19-20,22-23,https://undocs.org/en/clcs/64,visited on March 20,2021.
2. 援引第5(a)條,避談是否“同意”
提出反對性照會的國家,有時候除了指出存在爭端、提到第5(a)條外,對于是否“同意”委員會審議不置一詞。如前所述,第5(a)條當中的“同意”不能通過“默示”提出,(78)見本文第二部分第(二)節(jié)。委員會在有關(guān)問題上的實踐肯定了這個解釋。就這些提出反對性照會的國家而言,就“同意與否”默然不語就是“不同意”,第5(a)條的原則規(guī)定遂繼續(xù)適用。
這類的國家實踐如下:第54號丹麥劃界案(2010/12/02)承認存在爭端,在委員會于2011年3月31日開會之前,未收到任何外交照會,委員會決定延后審理;(79)第54號丹麥2010年12月2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dnk_54_2010.htm;CLCS/62,第8—9頁。第55號孟加拉劃界案(2011/02/25)承認存在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第46條所述的海洋爭端,遭遇分別來自印度和緬甸的照會(2011/06/20,2011/03/31),照會援引《議事規(guī)則》第46條與附件一第5條,但是沒提到同意與否;(80)第55號孟加拉國2011年2月25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bgd_55_2011.htm;CLCS/72,第6—7頁。哥斯達黎加針對第66號尼加拉瓜劃界案(2013/06/24)提交的照會(2013/07/15)援引第5(a)條,但沒提到同意與否。(81)第66號尼加拉瓜2013年6月24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nic_66_2013.htm;CLCS/83,第14—16頁。
3. 未援引第5(a)條
在少數(shù)委員會決定推遲審議的劃界案中,照會國并未提到第5(a)條,但因照會文字充分揭示爭端的存在與當事國間不妥協(xié)的立場,令委員會無法忽略。例子如下:
第一個例子是第53號馬爾代夫劃界案(2010/07/26)(82)第53號馬爾代夫2010年7月2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dv_53_2010.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牽涉到英國照會(2010/08/09)和毛里求斯照會(2010/10/29)提出對于查戈斯群島(Chargos Islands)的領(lǐng)土主權(quán)爭端。(83)毛里求斯2010年10月2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mdv53_10/mus_re_mdv_2010.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查戈斯群島周圍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同馬爾代夫的外大陸架重疊,英國不反對委員會審議此劃界案。(84)英國2010年8月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mdv53_10/gbr_re_mdv_2010.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馬爾代夫同意修改劃界案,以避免涉及的海域跟毛里求斯主張的查戈斯群島專屬經(jīng)濟區(qū)海域發(fā)生重疊。但是,毛里求斯的第二份照會(2011/03/24)還是抗議馬爾代夫劃界案,意圖阻止委員會審議,因為馬爾代夫尚未提出修正劃界案。(85)毛里求斯2011年3月24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mdv53_10/mus_re_mdv_2011.pdf;CLCS/70,第8頁,https://undocs.org/en/clcs/70,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
第二個例子是第60號加蓬劃界案(2012/04/10),遭到安哥拉照會(2012/06/07)質(zhì)疑。(86)第60號加蓬2012年4月10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gab60_2012.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照會主張加蓬不具備“海岸外的領(lǐng)土自然延伸,不能突出大陸架的邊界點(offshore territorial continuity from the continental border points),也缺乏EEZ的海洋權(quán)利”,但未援引委員會的《議事規(guī)則》以及附件一。(87)安哥拉2012年6月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gab60_12/clcs60_2012_ang.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于2013年1月30日開會討論,加蓬指出,安哥拉照會不構(gòu)成存在爭端的通報。委員會考慮安哥拉照會后,決定延遲處理此項劃界案。(88)CLCS/78,p.10,https://undocs.org/en/clcs/78,visited on March 20,2021.可見“爭端”是否存在,不能單憑提案國的主張決定。委員會這個做法或許可以表明“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構(gòu)成“海洋爭端”的一部分,可以啟動《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89)例如,CLCS第60號劃界案由加蓬在2012年4月10日提出,安哥拉于2012年6月7日提出抗議性照會指出:加蓬缺乏陸地領(lǐng)土的“自然延伸”(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gab60_12/clcs60_2012_ang.pdf);孟加拉國于2009年10月29日提出照會,抗議印度在2009年5月11日提出的第48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ind48_09/bgd_re_ind_clcs48_2009e.pdf);緬甸于2011年3月31日提出照會,抗議孟加拉國在2011年2月25日提出的第55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gd55_11/mmr_nv_un_001_08_04_2011.pdf);印度于2011年6月20日照會,抗議孟加拉國在2011年2月25日提出的第55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gd55_11/ind_nv_un_001_20_06_2011.pdf)。
第三個例子涉及第66號尼加拉瓜劃界案(2013/06/24),(90)第66號尼加拉瓜2013年6月24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nic_66_2013.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遭遇由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共同提出的兩份聯(lián)合照會(2013/09/12,2014/02/05)抗議。三國一再表示各自大陸架受到尼加拉瓜劃界案侵犯,要“阻止這樣的主張(獲得)成功”,請求委員會不審議此劃界案。(91)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巴拿馬三國分別于2013年9月23日及2014年2月5日提出的兩份聯(lián)合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nic66_13/col_cri_pan_re_nic_2013_09_23e.pdf,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nic66_13/col_cri_pan_re_nic_2014_02_05_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巴拿馬照會(2014/02/03)(92)巴拿馬2014年2月3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nic66_13/pan_re_nic_2014_02_03_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和哥倫比亞照會(2014/02/05)(93)哥倫比亞2014年2月5日照會,https://undocs.org/A/68/743,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也指出:不同意委員會審議該劃界案。這些照會皆未援引第5(a)條。委員會2014年3月11日的會議決定延遲處理尼加拉瓜劃界案。(94)CLCS/83,pp.14-15,https://undocs.org/en/clcs/83,visited on March 20,2021.
第四個例子是第70號加拿大劃界案(2013/12/06),遭遇來自丹麥、美國和法國的照會(2014/01/06,2014/11/12,2014/12/17),三國照會皆未反對加拿大的劃界案,亦未援引第5(a)條。(95)第70號加拿大2013年12月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can_70_2013.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然而,法國照會提到,加拿大照會(2014/12/17)援引第5(a)條要求委員會不審議法國劃界案(2014/04/16)。但是,法國主張自己的劃界案不違反《公約》或國際法。顯然,加拿大跟法國針對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的海域存在“海洋爭端”,這個爭端海域在加拿大劃界案所涉海域之內(nèi),構(gòu)成委員會審議加拿大劃界案的障礙。(96)法國2014年12月1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can70_13/1467831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2018年2月6日的會議討論了本案,決定延遲審議加拿大劃界案,等待新的發(fā)展。(97)CLCS/103,pp.11-12,https://undocs.org/en/clcs/103,visited on March 20,2021.
第五個例子是第13號日本劃界案(2008/11/12),包含沖之鳥礁所產(chǎn)生的外大陸架外部界限。(98)第13號日本2008年11月12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jpn.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網(wǎng)站顯示中國曾兩度提交抗議照會(2009/02/06,2011/08/03)。(99)中國2009年2月6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jpn08/chn_6feb09_e.pdf;中國2011年8月3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jpn08/chn_3aug11_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韓國也曾兩度提交抗議照會(2009/02/27,2011/08/11),(100)韓國2009年2月2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jpn08/kor_27feb09.pdf;韓國2011年8月11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jpn08/kor11aug11.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均未援引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但主張沖之鳥礁在事實上為《公約》第121(3)條規(guī)定之“巖礁”,無權(quán)產(chǎn)生EEZ及大陸架。日本也通過照會辯稱,第5(a)條不適用于本案,因為就沖之鳥礁而言,中日與中韓之間無領(lǐng)土及海洋爭端。(101)五個日本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jpn.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于2009年3月25日開會,日本要求委員會忽略中韓照會。委員會決定設立小組委員會審議日本劃界案,但表示無權(quán)解釋《公約》第121條。(102)CLCS/62,pp.11-12,https://undocs.org/en/clcs/62,visited on March 20,2021.后來,委員會在2009年8月10日和9月11日的會議上討論日本劃界案,成立小組委員會來審議劃界案的全部,包含沖之鳥礁周圍外大陸架外部界限。但是,委員會也決定,對于小組委員會就沖之鳥礁周圍外大陸架外部界限所做出的建議(即中韓照會抗議的部分),委員會全體委員會將不采取行動,除非全體委員會另做決定,方能接受。(103)CLCS/64,pp.7-8,https://undocs.org/en/clcs/64,visited on March 20,2021.委員會在2012年4月19日開會討論日本劃界案的“建議草案”,針對小組委員會就沖之鳥礁南部產(chǎn)生的外大陸架外部界限所草擬的“建議”,委員會決定:在中韓照會提及的“事項(matters)”解決前,委員會無權(quán)采取行動(即“通過”小組委員會做出建議)。(104)CLCS/74,pp.4-5,https://undocs.org/en/clcs/74,visited on March 20,2021.這個決定類似委員會在其他案子里頭采取的延后處理涉及爭端的劃界案。但是,在沖之鳥劃界案中,委員會不用“爭端”兩字來稱呼中日及中韓之間的問題,顯示委員會不承認第5(a)條可以適用。
4.國際司法仲裁裁決是否在委員會的場域中“消除爭端”或“代替同意”?
適用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例外規(guī)定之前,所有爭端當事國皆需“同意”委員會審理相關(guān)劃界案。若是特定爭端當事國不表態(tài),或是更進一步表示“不同意”委員會審理,但是一個國際司法仲裁的裁決或判決解決了相關(guān)國家間的劃界爭端,是否提案國可以在委員會主張“爭端已經(jīng)被解決,因而不存在,第5(a)條遂不再適用”,從而便利委員會審理該劃界案?或者,在第5(a)條仍然適用的情況下,是否該裁決可以取代所有爭端當事國的“同意”,進而適用第5(a)條的例外規(guī)定,讓委員會審議劃界案?答案是:“都不可以”。(105)見本文第二部分第(三)節(jié)。
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處理孟緬案的時候,緬甸主張,在委員會尚未做出“建議”,相關(guān)國家在孟加拉灣劃定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基礎尚未產(chǎn)生之前,“ITLOS在不知道外部界限位于何處的情況下,不應基于假設而決定海域邊界。”(106)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Bay of Bengal (Bangladesh/Myanmar),Judgment,ITLOS Reports 2012,paras. 345,346-347,349.孟加拉國反駁道:“在任何爭端被ITLOS或仲裁庭或當事國的協(xié)議解決之前,委員會不能做出外大陸架的外部界限的建議,除非爭端當事國同意委員會審議劃界案。”(107)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Bay of Bengal (Bangladesh/Myanmar),Judgment,ITLOS Reports 2012,para. 357. 作者認為,孟加拉國的論點不正確,CLCS在爭端存在之下審議劃界案的條件,并非因為該爭端被解決,而是因為所有爭端當事國皆同意CLCS審議。常出現(xiàn)當事國之間尚未解決爭端的情況下CLCS審議劃界案的例子,因為當事國“同意”CLCS如此而為。再者,“若是緬甸的主張被接受,ITLOS只能等待委員會作為,而委員會也必須等待ITLOS的作為?!?108)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Bay of Bengal (Bangladesh/Myanmar),Judgment,ITLOS Reports 2012,para. 358. 作者認為,孟加拉國的論點不正確,因為在事實上及法律上,CLCS并未且無需“等待”ITLOS的判決,作為推進劃界案審議的條件。CLCS等待的是來自所有爭端國的“同意”,即同意CLCS審議劃界案。
ITLOS接受了孟加拉國的主張,決定:除了ITLOS具備劃定所有大陸架邊界的管轄權(quán)之外,(109)Ibid.,paras. 360-363.當委員會決定延后處理孟加拉國跟緬甸的劃界案的情況下,(110)Ibid.,paras. 377-389.ITLOS行使這樣的管轄權(quán)也是適當?shù)摹?111)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Bay of Bengal (Bangladesh/Myanmar),Judgment,ITLOS Reports 2012,paras. 364-394.ITLOS因此劃出兩國的大陸架邊界,呈現(xiàn)在判決的地圖中,(112)Ibid.,p.122.理由有七個:(1)在海域外部界限的主張?zhí)岢鲋埃环恋K對于該海域的劃界;(113)Ibid.,para. 370.(2)考慮到委員會的角色之后,由ITLOS徑行劃定外大陸架的邊界是適當?shù)淖龇ǎ?114)Ibid.,para. 371.(3)ITLOS基于《公約》第83條所做出的“大陸架劃界(delimitation)”與委員會基于《公約》第76條做出的“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劃定(delineation)”概念不同;(115)Ibid.,para.376.(4)“ITLOS劃定外大陸架的邊界將損及委員會職能行使”的說法,在《公約》、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或是委員會的實踐中都找不到依據(jù);(116)Ibid.,paras. 377-379.(5)委員會延遲處理孟加拉國跟緬甸的劃界案,若是ITLOS又拒絕為兩國劃定大陸架的邊界,兩國依據(jù)《公約》第76條建立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問題將懸而未決下去;(117)Ibid.,paras. 387-392.(6)就本案而言,ITLOS行使劃界的管轄權(quán)不能被視為侵犯委員會的職能;(118)Ibid.,para. 393.(7)ITLOS有義務解決爭端,并劃定外大陸架的邊界,此項作為不損及外大陸架的外部界限依據(jù)《公約》第76(8)條而建立。(119)Ibid.,para. 394.
ITLOS在2012年3月14日對于孟加拉灣做出劃界判決,但是,這個判決不在委員會的場域中證明該“爭端”已經(jīng)消失,也不構(gòu)成或替代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爭端國的同意”,更未便利委員會審議相關(guān)劃界案。(120)CLCS的官網(wǎng)顯示,第16號緬甸2008年12月16日劃界案被2009年8月24日CLCS/64會議決定“延后處理”。第55號孟加拉國2011年2月25日劃界案得到相同的待遇,這是2011年8月24日CLCS/72會議的決定。在ITLOS于2012年3月14日公布孟緬案的裁決后,在CLCS的場域看不到這兩個劃界案的進展,情況仍然是“擱置中”,見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commission_submissions.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事實上,在ITLOS的判決做出后,委員會仍然表示無權(quán)處理緬甸劃界案,因為孟加拉國尚未明白表示“同意”委員會審議該劃界案,委員會遂征詢孟加拉國的態(tài)度。(121)CLCS主席在2013年4月1日的信函,致第23屆《公約》締約國會議(SPLOS/259),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13/275/89/PDF/N1327589.pdf?OpenElement,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孟加拉國在照會(2015/10/22)中還是維持“反對緬甸在委員會的修正版劃界案”。(122)孟加拉國2015年10月22日和2009年10月2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mmr08/2015_10_22_BGD_NV_UN.pdf,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ind48_09/bgd_re_ind_clcs48_2009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迄今,本案仍處于僵局。
相同情況也存在于第48號印度(2009/05/11)劃界案,因為孟加拉國(2009/10/29)照會,劃界案某部分遭委員會擱置。孟加拉國照會援引第5(a)條、指出爭端并質(zhì)疑印度劃界案主張的孟加拉灣內(nèi)的大陸架。(123)孟加拉國2009年10月2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ind48_09/bgd_re_ind_clcs48_2009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在2010年8月16日開會決定延后處理該部分劃界案。(124)CLCS/68,pp.8-9,https://undocs.org/en/clcs/68,visited on March 20,2021.孟加拉國在2009年10月8日啟動《公約》附件七的仲裁提告印度,主題是孟加拉灣內(nèi)兩國海域邊界的劃定,(125)本仲裁案的相關(guān)訊息,See https://pca-cpa.org/en/cases/18/,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仲裁庭在2014年7月7日做出裁決。(126)In the Matter of the Bay of Bengal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between Bangladesh and India,PCA Award,7 July 2014.裁決在委員會的場域,針對部分停滯不前的印度劃界案而言,既不表示“爭端已經(jīng)解決”,也不等于“孟加拉給予同意”。到2019年9月5日,委員會開會討論此案,原來擱置的部分仍屬爭端狀態(tài),劃界案還是無法推進。(127)CLCS/50/2,p.13,https://undocs.org/en/clcs/50/2,visited on March 20,2021.
前述兩個案例充分表明:委員會并未將國際司法仲裁機構(gòu)的裁決視為“爭端業(yè)已解決”的“證據(jù)”,爭端既然持續(xù)存在于委員會場域,第5(a)條當然繼續(xù)適用。此外,委員會也不將裁決視為爭端當事國“同意”委員會審議劃界案的證據(jù),該劃界案在委員會遂持續(xù)陷于僵局,仍需爭端當事國“給予同意”以解開僵局。
1. 外交照會不指出爭端
委員會的實踐顯示,提出關(guān)切性照會的國家,往往指出與提案國之間潛在的或現(xiàn)存的“海域主張重疊”,卻不將此定性為“爭端”,也不援引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這類照會“不反對”劃界案的提出或委員會審議劃界案。對于同意與否則避而不談,避免誤以為照會國援引的是第5(a)條。此外,這類照會常說:“依據(jù)《公約》第76(10)條、《公約》附件二第9條、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第46(2)條及/或《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b)條,盼望本劃界案以及委員會的作為不損及陸地或海洋爭端當事國的各自立場。”
這類的例子包含:針對第1b號俄羅斯修正版劃界案,丹麥、美國和加拿大分別提出照會(2015/10/07,2015/10/30,2015/11/30);(128)第1b號俄羅斯2015年8月3日修正版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rus_rev1.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5號新西蘭劃界案(2006/04/19),湯加提出照會(2008/04/08);(129)湯加2008年4月8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nzl06/tonga_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號挪威劃界案(2006/11/27),丹麥和冰島提出照會(2007/01/24,2007/01/29);(130)第7號挪威2006年11月27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nor.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8號法國劃界案(2007/05/22),新西蘭提出照會(2007/08/15);(131)新西蘭2007年8月15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fra07/nzl_aug2007.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10號巴巴多斯劃界案,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提出“有條件的不反對”照會(2008/08/11);(132)特立尼達和多巴哥2008年8月11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rb08/tto_aug2008.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15號蘇里南劃界案(2008/12/05),法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提出照會(2008/12/22),2009/04/29);(133)法國2008年12月22日照會及特立尼達和多巴哥2009年4月2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sur.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23號庫克群島劃界案(2009/04/16),新西蘭提出照會(2009/06/29);(134)新西蘭2009年6月2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cok23_09/cok23_nzl29jun09.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26號加納劃界案(2009/04/28),尼日利亞提出照會(2009/06/22);(135)尼日利亞2009年6月22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gha26_09/nga_re_gha.2009pdf.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27號冰島劃界案(2009/04/29),丹麥兩度提出照會(2013/01/17,2009/06/15),挪威也提出了照會(2009/07/07);(136)丹麥2009年6月15日照會、挪威2009年7月7日照會及丹麥2013年1月1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isl_27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28號丹麥劃界案(2009/04/29),冰島和挪威分別提出照會(2009/06/15,2009/07/07);(137)冰島2009年6月15日照會及挪威2009年7月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dnk_28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38號尼日利亞劃界案(2009/05/07),加納提出照會(2009/07/28);(138)加納2009年7月28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nga38_09/clcs_38_2009_los_gha.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47號西班牙劃界案(2009/05/11),葡萄牙提出照會(2009/05/28);(139)第47號西班牙2009年5月11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esp_47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51號古巴劃界案(2009/06/01),美國提出照會(2009/06/30);(140)第51號古巴2009年6月1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cub_51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60號加蓬劃界案(2012/04/10),剛果提出照會(2013/08/30);(141)第60號加蓬2012年4月10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gab60_2012.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59號坦桑尼亞劃界案(2012/01/18),塞舌爾提出照會(2012/09/10);(142)第59號坦桑尼亞2012年1月18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tza59_2012.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61號丹麥劃界案(2012/06/14),加拿大和冰島分別提出照會(2012/06/15,2013/01/17);(143)第61號丹麥2012年6月14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dnk_61_2012.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64號基里巴斯劃界案(2012/12/24),美國提出照會(2013/08/01);(144)第64號基里巴斯2012年12月24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kir_64_2012.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0號加拿大劃界案(2013/12/6),丹麥和美國分別提出照會(2014/01/06,2014/11/12);(145)第70號加拿大2013年12月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can_70_2013.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6號丹麥劃界案(2014/12/15),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分別提出照會(2014/12/19,2015/07/21,2015/10/30);(146)第76號丹麥2014年12月15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dnk_76_2014.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7號西班牙劃界案(2014/12/17),葡萄牙提出照會(2015/04/01);(147)第77號西班牙2014年12月17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esp_77_2014.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84號加拿大劃界案(2019/05/23),美國和丹麥分別提出照會(2019/08/28,2019/08/29)。(148)第84號加拿大2019年5月23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can1_84_2019.html,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這些照會都說:“不反對”劃界案、“不反對”委員會審議劃界案、“不反對”委員會做出“建議”。
有些照會指出兩國之間存在重疊的海域主張,未提“不反對”該劃界案。例如:針對第5號新西蘭劃界案(2006/04/19),斐濟提出照會(2006/06/23);(149)斐濟2006年6月23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nzl06/fiji_e.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對于第4號愛爾蘭劃界案(2005/05/25),冰島提出照會(2005/08/24);(150)冰島2005年8月24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irl05/clcs_04_2005_isl.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對于第8號法國劃界案(2007/05/22),蘇里南提出照會(2007/08/17);(151)蘇里南2007年8月1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fra07/sur_aug2007.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對于第10號巴巴多斯劃界案(2008/05/08),蘇里南提出照會(2008/08/06);(152)蘇里南2008年8月6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rb08/sur_aug_2008.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43號斯里蘭卡劃界案(2009/05/08),印度提出照會(2010/05/10);(153)第43號斯里蘭卡2009年5月8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lka_43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44號葡萄牙劃界案(2009/05/11),摩洛哥提出照會(2015/07/31);(154)第44號葡萄牙2009年5月11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prt_44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46號湯加劃界案(2009/05/11),新西蘭和斐濟提出照會(2009/06/29,2018/07/09);(155)第46號湯加2009年5月11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ton_46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48號印度劃界案(2009/05/11),緬甸和阿曼提出照會(2009/08/04,2010/05/19);(156)第48號印度2009年5月11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ind_48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49號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劃界案(2009/05/12),蘇里南提出照會(2009/07/09);(157)第49號特立尼達和多巴哥2009年5月12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tto_49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51號古巴劃界案(2009/06/01),墨西哥提出照會(2009/08/21);(158)第51號古巴2009年6月1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cub_51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66號尼加拉瓜劃界案(2013/06/24),哥倫比亞和巴拿馬提出照會(2013/09/24,2013/09/30);(159)第66號尼加拉瓜2013年6月24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nic_66_2013.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67號密克羅尼西亞聯(lián)邦劃界案(2013/08/30),印尼提出照會(2015/06/05);(160)第67號密克羅尼西亞聯(lián)邦2013年8月30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fsm_67_2013.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3號湯加劃界案(2014/04/23),斐濟提出照會(2018/07/09);(161)第73號湯加2014年4月23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ton_73_2014.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4號索馬里劃界案(2014/07/21),坦桑尼亞提出照會(2014/10/17);(162)第74號索馬里2014年7月21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som_74_2014.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7號西班牙劃界案(2014/12/17),摩洛哥提出照會(2015/03/10)。(163)第77號西班牙2014年12月17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esp_77_2014.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這些照會的關(guān)鍵在于:既然不援引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也不將情況定性為“爭端”,照會并未表示同意就不構(gòu)成委員會審理劃界案的障礙。
以上的“友善”照會并不必然導致委員會決定成立小組委員會來審議劃界案,只有在同一件劃界案中的其他照會沒有指出爭端的存在,或是指出爭端存在但是表示“同意”的情況下,該項劃界案才能在委員會推進。推進的例子如下:第4號愛爾蘭劃界案(2005/05/25),(164)CLCS/48,p.7,https://undocs.org/en/clcs/48,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10號巴巴多斯劃界案(2008/05/08),(165)CLCS/60,pp.6-7,https://undocs.org/en/clcs/60,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15號蘇里南劃界案(2008/12/05),(166)CLCS/64,p.9,https://undocs.org/en/clcs/64,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23號庫克群島劃界案(2009/04/16),(167)CLCS/64,pp.14-15,https://undocs.org/en/clcs/64,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26號加納劃界案(2009/04/28),(168)CLCS/64,pp.17-18,https://undocs.org/en/clcs/64,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27號冰島劃界案(2009/04/29),(169)CLCS/78,pp.7-8,https://undocs.org/en/clcs/78,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28號丹麥劃界案(2009/04/29),(170)CLCS/78,pp.8-9,https://undocs.org/en/clcs/78,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38號尼日利亞劃界案(2009/05/07),(171)CLCS/64,p.23,https://undocs.org/en/clcs/64,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43號斯里蘭卡劃界案(2009/05/08),(172)CLCS/98,p.11,https://undocs.org/CLCS/98,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44號葡萄牙劃界案(2009/05/11),(173)CLCS/66,p.11,https://undocs.org/en/clcs/66,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46號湯加劃界案(2009/05/11),(174)CLCS/66,p.13,https://undocs.org/en/clcs/66,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47號西班牙劃界案(2009/05/11),(175)CLCS/66,pp.13-14,https://undocs.org/en/clcs/66,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48號印度涉及阿拉伯海的劃界案(2009/05/11),(176)CLCS/68,pp.8-9,https://undocs.org/en/clcs/68,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51號古巴劃界案(2009/06/01),(177)CLCS/66,p.16,https://undocs.org/en/clcs/66,visited on March 20,2021.第59號坦桑尼亞劃界案(2012/01/18),(178)CLCS/76,pp.9-10,https://undocs.org/en/clcs/76.第61號丹麥劃界案(2012/06/14),(179)CLCS/95,pp.15-16,https://undocs.org/CLCS/95.第64號基里巴斯劃界案(2012/12/24),(180)CLCS/80,pp.13-14,https://undocs.org/en/clcs/80.第67號密克羅尼西亞聯(lián)邦劃界案(2013/08/30)(181)CLCS/83,p.16,https://undocs.org/en/clcs/83.以及第77號西班牙劃界案(2014/12/17)。(182)CLCS/90,p.15,https://undocs.org/en/clcs/90.
值得注意的是,第2號巴西劃界案(2004/05/17)(183)第2號巴西2004年5月17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bra.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遭遇美國照會(2004/08/25)質(zhì)疑。美國照會警告委員會注意巴西劃界案當中的“沉積物厚度(sediment thickness)”的問題以及維多利亞—千里達海中地物(Vitoria-Trindade feature)的問題。(184)美國2004年8月25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ra04/clcs_02_2004_los_usatext.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決定忽略美國的照會,因為該照會并未告知委員會由《公約》附件二及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所定義的任何爭端的存在。委員會說:“只有存在于海岸相向或相鄰的國家的爭端,或是存在其他尚未解決的陸地或海洋爭端的情況,委員會才會被要求考慮提案國家之外的國家的意見?!币虼?,委員會決定設立小組委員會來審議巴西劃界案。(185)CLCS/42,pp.3-4,https://undocs.org/en/clcs/42;但是,美國在2004年10月25日提交另一份照會反對這樣的決定,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ra04/clcs_2004_los_usatext_2.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
2. 外交照會指出“爭端”但表示“同意”
幾個劃界案遭遇照會國指出:存在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所稱的“海洋爭端”,但是“同意”委員會審議劃界案。例子為:針對第7號挪威(2006/11/27)劃界案,俄羅斯提出的照會(2007/02/21);(186)俄羅斯2007年2月21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nor06/rus_07_00325.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35號肯尼亞劃界案,索馬里提出的照會(2009/08/19);(187)索馬里2009年8月1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ken35_09/som_re_ken_clcs35.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42號科特迪瓦劃界案(2009/05/08),后來的全盤修正案(2016/03/24),加納提出的照會(2016/07/14);(188)加納2016年7月14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cvi42_09/clcs_42_2016_los_gha.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68號丹麥劃界案(2013/11/26),挪威提出的照會(2014/01/21);(189)挪威2014年1月21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dnk68_13/2014_01_21_NOR_NV_UN_001_14-00060.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1號巴哈馬劃界案(2014/02/06),美國提出的兩個照會(2014/11/12,2018/08/09);(190)美國2014年11月12日及2018年8月9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hs71_14/2014_11_12_USA_NV_UN_001.pdf,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hs71_14/2018_08_09_USA_NV_UN_002.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針對第76號丹麥劃界案(2014/12/15),挪威提出的照會(2014/12/17)。(191)挪威2014年12月17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dnk76_14/2014_12_17_nor_nv_dnk4_001.pdf,登錄時間:2020年3月20日。因此,委員會決定在未來成立小組委員會來審議這些劃界案。(192)第7號挪威2006年11月27日劃界案,CLCS/54,第10-11頁,https://undocs.org/en/clcs/54;第35號肯尼亞2009年5月6日劃界案,CLCS/64,第21頁,https://undocs.org/en/clcs/64;第42號科特迪瓦2009年5月8日劃界案,CLCS/95,第14頁,第68號丹麥2013年11月26日劃界案,CLCS/95,第16頁,第76號丹麥劃界案,CLCS/95,第19頁,https://undocs.org/CLCS/95。第71號巴哈馬劃界案,CLCS/105,第11頁。
3. 照會國指出的“爭端”因提案國立場修正而消除
第8號法國劃界案(2007/05/22)(193)第8號法國2007年5月22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fra.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遭遇到瓦努阿圖照會(2007/07/11),照會指出:兩國針對馬太島及杭特島(Matthew and Hunter Islands)存在主權(quán)爭端。兩個島被法國劃界案所涵蓋。瓦努阿圖的照會并未援引第5(a)條。(194)瓦努阿圖2007年7月11日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fra07/van_0701306.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在委員會2007年8月31日會議上,法國代表要求委員會不要審議瓦努阿圖照會提到的兩個島嶼所牽涉的海域,也就是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的大陸架。法國代表澄清說,這個要求并不代表法國承認瓦努阿圖的(領(lǐng)土)主張。委員會于是決定在未來成立小組委員會來審議法國(修正的)劃界案。(195)CLCS/56,p.8,https://undocs.org/en/clcs/56.
大陸架界限委員會自成立24年來,向委員會提出劃界案的提案國和提出關(guān)切或抗議的照會國的諸多實踐非常復雜。若是將觀察這些國家實踐的視角集中在委員會的決定上,再把委員會處理劃界案的做法分類,然后追蹤不同決定的原因,檢視不同決定系因為哪種劃界案以及哪種照會使然,可找到特定國家實踐與委員會特定決定的關(guān)系。正如前述,適用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的結(jié)果可以分成三類決定。
委員會所做的第一類決定是嚴格遵守第5(a)條前半段的原則,即“不審議也不認定該劃界案”。這種決定背后的提案國與照會國的實踐是:(1)兩種國家的照會往來充分顯示彼此之間存在難以解決的領(lǐng)土主權(quán)爭端,比如說關(guān)于馬島(??颂m群島)和南極洲的領(lǐng)土主權(quán)爭端;(2)第5(a)條幾乎未被照會國援引;(3)照會國斷然要求委員會不能審理該劃界案;(4)提案國與照會國之間的爭端鬧得舉世皆知,不需要援引第5(a)條來提醒委員會爭端的存在。
委員會做出的第二類決定是“延后處理劃界案”。這種決定在第5(a)條找不到明文依據(jù),是“基于第5(a)條的原則做出不考慮劃界案”與“基于第5(a)條的例外做出的審議劃界案”的兩種決定的折中方案。這種決定背后的國家實踐特點是:(1)照會國援引第5(a)條,并且表示“不同意”委員會審理該劃界案。(2)照會國援引第5(a)條,對于“同意與否”未置一詞。(3)照會國不援引第5(a)條,但是通過照會國與提案國的意見交換看出兩國之間存在爭端,而且照會國不同意委員會考量該劃界案。
委員會做出的第三類決定是“在未來將成立小組委員會來審議該劃界案”。提案國與照會國兩種不同的互動模式導致委員會如此作為:(1)提案國與照會國不將彼此的重疊海域主張或是海域劃界談判定性為“海洋爭端”。既然爭端不存在,自然無需適用第5(a)條。(2)照會國或提案國指出存在第5(a)條意義下的爭端,但是照會國表示“同意”委員會考量該劃界案。
基于前述三種不同類型的委員會決定,本文提出下列觀察:第一,委員會一直非常尊重國家對于“情況”的定性。當提案國或照會國之一將彼此情況定性為“陸地或海洋爭端”時,委員會皆給予尊重,完全符合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1條的規(guī)定。委員會清楚自身專業(yè)定位,它原本就不是一個解決爭端的機構(gòu)。否則,遇到爭端就不審議的義務,也就是《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前半段的“原則”,不可能成為委員會處理劃界案的規(guī)范之一。
第二,海域主張重疊情況或海域劃界談判的情況,可以被定性為“海洋爭端”,也可以不這樣定性,全看提案國和照會國的選擇,完全由“國家”來決定。此外,提案國否認爭端存在,不代表委員會就會如此認定。若照會國主張爭端存在,委員會就認定爭端是存在的。(196)舉例而言,第53號馬爾代夫2010年7月2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dv_53_2010.htm;CLCS/70,第8頁,https://undocs.org/en/clcs/70;第60號加蓬2012年4月10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gab60_2012.htm;CLCS/78,第10頁。有時,提案國自己承認爭端存在,因而啟動《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的第5(a)條。(197)第54號丹麥2010年12月2日劃界案承認爭端存在。在CLCS于2011年3月31日開會前,沒有任何關(guān)切性或抗議性的照會,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dnk_54_2010.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
第三,適用《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不以該條款被劃界案或照會援引為條件。在很多案例中,照會國并未援引此條款,委員會還是適用此條款,進而拒絕處理劃界案,或是延后處理劃界案。真正的條件是“提案國跟照會國之間的爭端通過照會的交換,被清楚呈現(xiàn)”。此外,決定爭端是否存在是個客觀判斷的過程,不是主觀的判斷,更不是提案國一方說了算。提案國不甘示弱,跟照會國彼此通過照會的往來所呈現(xiàn)的爭論與辯論,只會讓爭端更為明顯。(198)舉例而言,第53號馬爾代夫2010年7月26日劃界案,涉及查戈斯群島,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dv_53_2010.htm;第33號馬來西亞及越南2009年5月6日聯(lián)合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ysvnm_33_2009.htm;第37號越南2009年5月7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vnm_37_2009.htm,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
第四,一旦存在符合《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定義的爭端,委員會的決定為何,有賴于爭端國的態(tài)度。爭端國不表態(tài)或是沉默,會被認為“不給予同意”,不存在所謂的“默示同意”。這符合相關(guān)的實踐,也符合本文對于第5(a)條的解釋。只要有一個爭端當事國保持沉默或是表示“拒絕給予同意”,就適用第5(a)條的原則,委員會就會做出延后審議劃界案的決定。
第五,委員會是否可以改變“延后處理劃界案”的決定有賴于提案國跟照會國彼此“爭端關(guān)系”的良性發(fā)展。在委員會中,由爭端當事國給予的“同意”是推進劃界案審理的唯一鑰匙。國際司法仲裁機構(gòu)關(guān)于大陸架劃界的裁決或許解決了“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或甚至是劃界爭端。但就委員會而言,裁決不能取代爭端當事國給予的“同意”,也不發(fā)生推進劃界案審議的效果。委員會不曾把國際司法仲裁的裁決當成“爭端得以解決”的證據(jù),第5(a)條遂能繼續(xù)適用。(199)見本文第三部分第(二)節(jié)第4目。
第六,不同類的爭端將導致委員會不同類的決定。難以解決的領(lǐng)土主權(quán)爭端導致海域權(quán)利歸屬之爭端難以解決,委員會做出的是“本委員會無權(quán)考量本劃界案”的決定。相對而言,存在海洋爭端時,若有爭端當事國不同意委員會審理,委員會則做出“延緩處理劃界案”的決定。這種折中決定寄希望于未來,意在鼓勵爭端當事國改善關(guān)系,進而同意委員會審議該劃界案。當陸地或海洋爭端存在時,所有爭端當事國若是同意委員會審議該劃界案,委員會則做出“在未來成立小組委員會審議劃界案”的決定。海域主張重疊或是正在進行海域劃界談判的情況若是被提案國和照會國的“低調(diào)處理”,不定性為“爭端”,則不適用第5(a)條,劃界案就可在委員會推進。既然“無爭端”,照會國“不反對”或是保持沉默,皆不影響大局。
第七,作為被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第5(a)條涵蓋的海域劃界爭端的固有部分,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屢次被照會國提出,用以抗議劃界案并阻止劃界案在委員會的審議。就此,在委員會遭到擱置的有第16、48、55和60號劃界案,分別為緬甸、印度、孟加拉國、加蓬所提出。(200)例如,CLCS第60號劃界案由加蓬在2012年4月10日提出,安哥拉提出抗議性照會2012年6月7日指出:加蓬缺乏陸地領(lǐng)土的“自然延伸”,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gab60_12/clcs60_2012_ang.pdf;孟加拉國2009年10月29日照會,抗議印度在2009年5月11日提出的第48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ind48_09/bgd_re_ind_clcs48_2009e.pdf;緬甸2011年3月31日照會,抗議由孟加拉國在2011年2月25日提出的第55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gd55_11/mmr_nv_un_001_08_04_2011.pdf;印度2011年6月20日照會,抗議由孟加拉國在2011年2月25日提出的第55號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bgd55_11/ind_nv_un_001_20_06_2011.pdf,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委員會做出“延后再考量”的決定,意指“將海洋權(quán)利依據(jù)爭端視為海洋爭端的一部分”的解釋受到委員會的實踐支持。(201)第16號緬甸2008年12月16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mmr.htm,CLCS/64,第10頁,https://undocs.org/en/clcs/64;第48號印度2009年5月11日劃界案,https://www. 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ind_48_2009.htm,CLCS/68,第9頁,https://undocs.org/en/clcs/68;第55號孟加拉國2011年2月25日劃界案,https://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bgd_55_2011.htm,CLCS/72,第6—7頁,https://undocs.org/en/clcs/72;CLCS/78,第10頁,https://undocs.org/en/clcs/78,登錄時間:2021年3月20日。對于第5(a)條中的“海洋爭端”的范圍做出如此解釋,也符合條約解釋的原則。(202)見本文第二部分第(四)節(jié)。
第八,從委員會過去24年處理照會國和提案國之間爭論的實踐可以看出,委員會持續(xù)適用并尊重其《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與附件一第5(a)條的規(guī)定。第5(a)條給與委員會兩種選擇?!熬芙^審理劃界案”,是其一?!皩徸h劃界案”,是其二。除此以外,委員會發(fā)展出折中方案:就是“延后處理劃界案”,適用于存在海洋爭端而當事國有可能改善關(guān)系的情況。這樣的實踐為爭端當事國保留了正向發(fā)展的空間,避免將耗費不貲的劃界案整體拒絕,值得贊許。
最后,ITLOS對孟緬案的裁決仍有疑問。一個劃定兩國大陸架邊界的司法判決將損及委員會的職能行使,因為判決可能讓委員會對于劃界案的審議成為多余。國際司法仲裁機關(guān)對于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劃定,若缺乏委員會這樣的科學與技術(shù)專業(yè)機構(gòu)的“建議”支持,裁決可能在科學與技術(shù)層面站不住腳。ITLOS在孟緬案中宣示“行使劃界管轄權(quán)的義務”,(203)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Bay of Bengal (Bangladesh/Myanmar),Judgment,ITLOS Reports 2012,para. 393.因為欠缺委員會的科學與技術(shù)協(xié)助,使得司法仲裁機構(gòu)無法正確解釋及適用《公約》第76(4)-(6)條。這種情況,是否可能被兩個海洋相向的國家利用,陰謀瓜分“人類共同繼承財產(chǎn)”?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