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客箏鳴古韻 術問求新知
      ——“客家箏”研究現(xiàn)狀述評

      2021-12-04 13:07:30黎詠棋星海音樂學院
      嶺南音樂 2021年5期
      關鍵詞:技法音樂分析

      文|黎詠棋 星海音樂學院

      “客家箏”主要流傳于廣東大埔縣1,是極具地域風格色彩的古箏流派。客家箏原為廣東漢樂2絲弦樂中的合奏樂器之一,自20世紀以來,通過一批批箏人的繼承、改革與傳播,客家箏從合奏樂中脫穎而出,成為一種獨奏樂器,并隨著曲目的積累、演奏技法的提煉與成熟以及地域風格語匯的沉淀,逐漸形成為國內(nèi)具有影響的九大箏派之一,而其在不同的階段的發(fā)展也引發(fā)了眾多學者對其進行探賾索隱。

      目前有關“客家箏”的研究文獻,主要有期刊論文、碩博論文、文集類等類別。其中,期刊論文109篇,碩博論文31篇,文集4本??v覽這些成果,除了一般性介紹,其余若按研究角度來看,有本體研究、淵源研究、教學研究、比較研究、樂人研究、闡釋研究等分類。以下將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期對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1.一般性介紹

      是指對客家箏音樂風格、歷史地位、代表曲目和代表人物等方面的帶有概括性的介紹。例如袁靜芳教授的《民族器樂》《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等教材中有專門章節(jié)介紹客家箏的地域、板式、調式、曲目及人物等。張高徊先生的《大埔漢樂》中對客家箏所述內(nèi)容集中在“樂器與樂曲”“人才與成果”兩部分,同時其也在《廣東漢樂知識百問》中認為客家箏樂繼承和發(fā)展了漢樂絲弦樂,尤其是“清樂”的清雅氣質,是嶺南地區(qū)箏派風格的典型代表。

      2.本體研究

      本體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演奏譜本分析、調式分析、樂器形制分析和技法分析。

      2.1 演奏譜本分析

      此類文獻又分為“演奏譜本的靜態(tài)分析”和“演奏譜本的動態(tài)分析”兩類3。靜態(tài)分析是將樂譜抽離出實際的演奏或具體的表演環(huán)境,僅對樂譜本身呈現(xiàn)的信息進行分析;動態(tài)分析則是除了關注樂譜本身外,更多地關注到樂譜在實際演奏過程中真實的呈現(xiàn)狀態(tài)。例如:黃娟的《<漢樂箏曲四十首>的音樂形態(tài)與演奏風格研究》4主要針對四十首漢樂箏曲的樂譜中呈現(xiàn)的板式、變奏、調式、節(jié)拍做了分析,進而總結出這些箏曲在旋律音程方面所具有的“向心型音型”“鋸齒形音型”等特征。盧通洋的《饒寧新版<出水蓮>的作品與演奏分析》5側重于分析“fa”“si”音在實際演奏時所表現(xiàn)的樂譜中難以表達和記錄的信息。

      2.2 調式分析

      主要是針對客家箏在調式運用上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分析。比如于韻菲的《燕樂二十八調在箏調上的應用》6一文中提到客家箏調式屬于燕樂二十八調中的“調系”系統(tǒng),可視為燕樂調的遺存。而劉方的《二變音“si”“fa”在箏曲中的體現(xiàn)和嬗變》有涉及分析客家箏使用的硬弦與軟弦音階,與秦箏的歡音音階、苦音音階的同源關系,并由此探討“si”“fa”在各自音樂中的嬗變過程及特點。

      2.3 樂器形制分析

      主要指對客家箏的形制構造特點做出梳理與分析。如周紀來的《中國箏形制通考》7中對客家箏做了大小、弦數(shù)、材質、定弦、音色等的分析。作者認為客家先民遷徙路途中的不便是導致客家箏小且能置于膝蓋彈奏的直接原因。傳統(tǒng)客家箏低音部是金屬的合金銅弦,而高音部、中音部是鋼弦,兩種弦制的并置是其區(qū)別于其他箏派最有特色的地方。

      2.4 技法分析

      這類文獻數(shù)量不少,其中既有對客家箏左、右手作韻技法的分析,也有聚焦某個技法的重點分析。前者代表有李萌的《客家箏的演奏之道與文化精神》8對客家箏左右手演奏技法及其處理做了詳細分析,認為代表性的右手技法包括“拂弦”“輪音”和大撮等,且由于強調中指音響而又派生出來了“勾-托”“大撮-托”等特定指序和奏法,左手在“托”(大指)音上作韻,聽起來豐滿富有層次,右手演奏的低音和左手作韻相結合使得音樂悠長而富有余韻。后者代表主要是宋婷婷的《中國古箏搖指技法傳承之研究》9,其中分析了客家箏使用的“搖指”演奏技法——“八度輪”及其原因。

      3.源流研究

      這類文獻關涉到客家箏樂器的形制流變、客家箏派的淵源成因及其傳承變遷,以及客家箏派的興衰與全國箏樂生態(tài)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如巫宇軍的《“客家箏”形成略考》10則是目前較為全面地對客家箏的形成作出梳理與分析的文獻。作者主要從音樂本源、歷史、地理、文化、時代背景、代表人物、美學觀念等7個方面,以大量材料為依據(jù),詳細梳理和考證了它們與“客家箏”形成的相互作用。特別是關注到了客家箏在發(fā)軔之初與古琴的淵源,還論證了“箏”在大埔的“雅化”和“文人化”緣由以及古琴在演奏美學和審美觀念上對客家箏美學風格的影響。陳蔚旻的《客家箏派源流探微》論述了客家箏與其母體廣東漢樂絲弦樂之間的傳承關系,認為廣東漢樂絲弦樂是客家箏直接的音樂來源,客家先民遷移過程中所經(jīng)之地的文化融合不僅為廣東漢樂增添了復雜的人文色彩,同時也間接賦予了客家箏豐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此外,王英睿的《二十世紀的中國箏樂藝術》11和徐子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來北京地區(qū)古箏藝術發(fā)展回眸》都有提到客家箏的形成與興起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以及與全國箏樂發(fā)展生態(tài)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

      4.教學研究

      教學類研究數(shù)量比較少,主要是教學的概述性介紹或心得體會歸納,偶有個別帶有教學方法或策略的分析。如金亞迪的《古箏五大流派藝術特點研究及其教學實踐》對包括客家箏在內(nèi)的五個流派提出了三點教學建議,分別是:綜合共性,簡化理解過程;逐層剖析,加強特點掌握;由簡入繁,突破搖指技法訓練等。王中山的《中山“談”箏——古箏教學筆記(六)》中談到了對客家箏曲《西廂詞》的教學體會,并著重指出對按滑音位置和時值的把握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還有廖婧在《文化認同視角下高校古箏教學策略研究》12以《出水蓮》為例,提出傳統(tǒng)箏樂的教學應采取自主、合作與探究式教學方式,從技法出發(fā)進一步探究技法的文化成因以達到對箏派更深層的理解。

      5.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是指將客家箏派與其他箏派進行對比分析,包括有技法比較、同名(源)異曲比較、人物比較、演奏版本比較等。例如王莉萍《客家箏派與潮州箏派以韻補聲特色之比較》13中對比潮、客兩個箏派的“fa”“si”音在作韻方式以及音高上的差異,并對二者的滑音、點音也做了對比。許秋香的《從<昭君怨>看潮州箏派與客家箏派的區(qū)別》比較了兩個箏派演奏的《昭君怨》在調式、板式以及演奏技法方面的差異,并指出這些差異的形成與兩個民系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歷史淵源有關。萬婷、周國文的《同源異變箏曲研究——以福建箏曲<蓮花浮記>與客家箏曲<出水蓮>為例》認為相同的調式、相近的旋律和幾乎相同的音樂主題印證了二者同源的關系。邱玥的《饒寧新的箏樂藝術研究》中將饒寧新的箏樂藝術與何育齋、羅九香進行比較,認為饒寧新的個性化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曲目的再整理、結構的再處理、調式的再沿用以及風格的再演繹上。夏蒙的《客家箏曲<蕉窗夜雨>三種演奏版本比較研究》中重點對羅九香、饒寧新、何寶泉三位的演奏版本在曲式結構、調式調性、變奏手法、演奏技法、情感處理手法等方面做了全面細致的分析比較。還有部分文獻是從歷史文化、音樂風格、傳承情況等多個方面來比較箏派差異。如趙愿的《潮州箏派與客家箏派之比較闡釋》14,從人文地理環(huán)境、民間音樂、方言習俗、樂器形制及美學思想等方面,探究兩個箏派的風格成因及傳承狀況,通過分析同名箏曲《寒鴉戲水》比較兩者在音樂特色、審美特征及文化價值上的差異。

      6.樂人研究

      主要集中于對何育齋、羅九香、饒寧新、許敦五和羅德栽等代表人物的藝術成就與貢獻的總結,以及對他們表演藝術的分析。其中,在國際權威辭典《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中收錄有“羅九香”詞條,稱他為客家箏派的典型代表,其音樂和演奏極大程度地保留著典型的中國音樂傳統(tǒng)風格。其他論文有:陳安華的《廣東漢樂的豐碑——紀念何育齋大師誕辰120周年》15總結了何育齋在漢樂傳承、漢樂創(chuàng)新、漢樂交流等方面的貢獻。馮光鈺的《客家箏樂之光——紀念嶺南客家箏大師羅九香先生誕辰百年》對羅九香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成就概括為:其一,耐心磨煉箏技,集百家之所長,而終成一代宗師;其二,傳譜數(shù)量較多且類型豐富,留下豐厚的音樂遺產(chǎn)以備后人傳承;其三,對傳統(tǒng)古曲的再詮釋和再演繹,集意象、意境、韻味于一體。邱玥的《饒寧新的箏樂藝術研究》16從曲目的再整理、結構的再處理、調式的再沿用以及風格的再演繹4個方面概括饒寧新的表演藝術。王溫豪的《清風正氣——漢樂名宿許敦五的古箏藝術》對許敦五的藝術生平、社會評價和演奏技術及其美學特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胡娉的《樂與人和 藝德雙馨——記羅德栽先生的音樂人生》從漢樂的傳承與保護、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社會活動等方面對羅德栽展開研究。

      7.闡釋研究

      所謂闡釋研究,是指對傳統(tǒng)音樂的意義、原委、理由、功能、歷史文化特征等進行解讀、闡釋的一種研究。17比如馮光鈺教授在《客家音樂傳播》18中從音樂傳播的角度,對客家漢樂(包括客家箏)與中原傳統(tǒng)音樂的源流關系進行考證,發(fā)現(xiàn)漢樂與中原樂曲存在許多旋律走向大致相同的樂匯或樂句,故推斷漢樂中的部分樂曲與中原傳統(tǒng)音樂為派生關系。巫宇軍在《“客家箏”源流考》19中從音樂史學的視角,對客家箏的樂學淵源、社會人文動因、美學思想進行立體的考察。黃露曼的《無形的心碑——客家箏曲<崖山哀>的音樂特征及文化內(nèi)涵》立足音樂學分析視角,在分析《崖山哀》音樂特征的基礎上,解讀客家箏的文化內(nèi)涵,認為其飽含著客家族群濃厚的愛國情懷與文人精神。陳慧的《客家箏樂研究》20從美學角度,闡釋了客家箏樂的“和”體現(xiàn)在:演奏與審美上的“中和”狀態(tài),音樂內(nèi)容和結構上的南北“融和”,以及題材和精神上“人和”與態(tài)度心境的“平和”。余御鴻的《20世紀中國箏樂藝術轉型敘事》運用敘事學的理論和方法,探討了包括客家箏在內(nèi)的傳統(tǒng)箏派具有的音樂敘事行為、敘事類型、敘事結構和敘事風格特點。胡丹的《豫、閩、粵地區(qū)傳統(tǒng)箏樂比較研究》嘗試從文化遷移、社會維持等角度解讀河南箏、福建箏和客家箏在音樂上的相通性。

      需要提及的是,目前尚未有“客家箏”的系統(tǒng)性專著,不過與“客家箏”有關的文集有3本,另有廣東省廣東漢樂學會學刊《廣東漢樂》中也偶有收錄相關文章。羅偉雄、陳安華、羅德栽主編的《“客家箏”本源論萃》21,全書共收錄43篇文章,均由國內(nèi)相關學者、漢樂演奏家及理論家撰寫,內(nèi)容分屬三個部分:客家箏派本源述要、客家箏一代宗師羅九香,以及保護、發(fā)展好廣東漢樂(含“客家箏樂”)。收錄文章基本圍繞客家箏的歷史淵源、代表性樂人以及對其傳承與發(fā)展等的研究、思考。其中,史兆元的《“漢樂箏曲”簡介》中對客家箏的右手運指和左手作韻技法、樂曲接奏規(guī)則等做了充分的說明和總結,是目前客家箏在音樂形態(tài)方面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也是筆者研究的一份重要參考資料。陳安華、羅德栽主編的《出水蓮花,香飄九州——紀念羅九香先生百周年誕辰》22是為紀念羅九香百年誕辰而出版的論文集,共收錄有22篇文章,內(nèi)容涉及與羅九香學習、生活經(jīng)歷的回憶,羅九香演奏技法與美學風格的分析,羅九香之于客家箏的貢獻等,是研究客家箏樂非常珍貴的文獻。北京梅州人海外聯(lián)誼會主編的《振興廣東漢樂文集》收錄有客家箏文章8篇,主要圍繞客家箏的歷史淵源、形成與傳播、代表人物及其成就等展開分析。此外,《廣東漢樂》中也不時會收錄一些客家箏發(fā)展動態(tài)或人物介紹的文章,對于了解客家箏在當代的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

      8.簡評

      縱覽已有成果,其中,本體研究成果最多,不過也多是對客家箏演奏技法、板式音階、音樂風格或樂器形制的描述性歸納和總結,缺少針對某一類形態(tài)的深入分析,以及對本體中潛藏的人文意蘊及社會關聯(lián)的探究。比較研究主要圍繞客家箏與其他箏派在音樂形態(tài)方面的分析,某些成果嘗試結合箏派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做闡釋,但就研究程度而言,仍處于對表象異同進行客觀描述的“比較”,未觸及深入分析和闡釋。對客家箏的源流研究則較多放在社會、文化、地理等層面進行考察,而較少立足于音樂本身的角度探究客家箏的歷史沿革。教學研究以教學特點概述或心得體會為主,對其中呈現(xiàn)的教育教學思想的總結和提煉有待加強。樂人研究目前局限于對個人表演藝術和成就貢獻的總結,較少關注地理環(huán)境、社會、文化對于樂人音樂習性(包括審美取向和文化性情)23的塑造和影響,以及時代與社會環(huán)境如何塑造和培養(yǎng)了不同樂人的音樂習性,進而影響他們所演奏技術和音樂風格。闡釋研究數(shù)量最少,不過有涉及從傳播學、史學、美學、敘事學等學科的理論或視角進行解讀,同時也有結合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的方法,但對于客家箏整體文化現(xiàn)象、文化屬性的研究,顯然還是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以筆者淺見,基于目前成果,可以將不同研究主題整合或疊加,比如將本體研究、源流研究與樂人研究相結合,以對不同時期的樂人、演奏技法、樂器形制、表演風格、樂譜音響等方面的傳承與變遷,及其與所處時代、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進行闡釋。除此之外,有關客家箏表演藝術的研究,客家箏特色技法在多首箏曲中的使用及其規(guī)律,歷史過程中重要樂人、樂事、樂社對客家箏發(fā)展的影響與推動,不同時期客家箏曲的音響資料及不同版本的對比分析,海外客家箏的傳播研究,客家箏從原生地到移居地的傳承與變遷、新創(chuàng)作客家箏曲的研究等方面,都幾乎還未有關注或有深入研究。

      總之,客家箏的傳承要以守護“古韻”為根本,客家箏的研究也必須在總結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求新知”。縱觀客家箏的研究現(xiàn)狀,個別研究已具有相當?shù)睦碚撋疃群蛯W術價值,可以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鑒。當然在整體研究規(guī)模和水準上還有著極大的上升空間,研究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論證過程的邏輯性以及論據(jù)材料的信服度仍有待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研究視角的多元化以及思維觀念的更新等,均需要與時俱進。

      注釋:

      1.大埔縣:今隸屬于廣東省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北接汀杭,西鄰興梅,東連平詔,南下潮汕。

      2.廣東漢樂是對流行于廣東客家地區(qū),尤其是以大埔縣為核心流傳地的民間器樂合奏樂的統(tǒng)稱,包括有絲弦樂、中軍班、廟堂音樂、大鑼鼓等類別。

      3.蔡際洲.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中的定性分析[J].中國音樂學,2014(04):63-73.

      4.黃娟.《漢樂箏曲四十首》的音樂形態(tài)與演奏風格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3.

      5.盧通洋.饒寧新版《出水蓮》的作品與演奏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7.

      6.于韻菲.燕樂二十八調在箏調上的應用[D].上海音樂學院,2006.

      7.周紀來.中國箏形制通考[D].上海音樂學院,2005.

      8.李萌.廣東客家·粵樂箏曲集—饒寧新箏演奏藝術及樂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12.

      9.宋婷婷.中國古箏搖指技法傳承之研究[J].中國音樂,2013(03):133-141.

      10.巫宇軍.“客家箏”形成略考[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11.王英睿.箏在民間,樂分南北——談20世紀初至1948年的箏樂[J].中國音樂,2014(03):84-94.

      12.王莉萍.客家箏派與潮州箏派以韻補聲特色之比較[J].藝術研究,2008(02):60-61.13.邱玥.饒寧新的箏樂藝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

      14.夏蒙.客家箏曲《蕉窗夜雨》三種演奏版本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5.

      15.馮光鈺.客家箏樂之光——紀念嶺南客家箏大師羅九香先生誕辰百年[J].樂器,2003(02):31-33.

      16.趙愿.潮州箏派與客家箏派之比較闡釋[D].遼寧師范大學,2014.

      17.蔡際洲.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中的定性分析[J].中國音樂學,2014(04):63-73.

      18.馮光鈺.客家音樂傳播[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9:69-89.

      19.巫宇軍.“客家箏”形成的社會人文及地理背景述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4):22-32.

      20.陳慧.客家箏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3.

      21.羅偉雄主編.“客家箏派”本源論萃[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06.

      22.陳安華,羅德栽.出水蓮花,香飄九州—紀念羅九香先生百周年誕辰[M].香港:香港天馬圖書出版社,2002.

      23.齊琨.歷史地闡釋——上海南匯絲竹清音的傳承與變遷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04.

      猜你喜歡
      技法音樂分析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電力系統(tǒng)不平衡分析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例析三角恒等變換的三種技法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精通拍攝技法
      技法只是書法的一部分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3
      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發(fā)展趨勢分析
      音樂
      荒誕化敘事的荒誕技法
      音樂
      萨嘎县| 南陵县| 台东县| 和田市| 饶平县| 林口县| 子洲县| 揭阳市| 宁陵县| 布尔津县| 西丰县| 建宁县| 阆中市| 喀什市| 宁河县| 宜川县| 辽阳县| 信丰县| 新田县| 武冈市| 扶沟县| 饶平县| 淮安市| 拜泉县| 通州市| 盘锦市| 静宁县| 盈江县| 重庆市| 德保县| 水富县| 渭源县| 溧水县| 扶余县| 彩票| 西吉县| 张家界市| 宜春市| 南开区| 浦县|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