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彬 劉淼文
(1. 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哈爾濱 150025;2. 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北京 100089)
眾所周知,19世紀俄羅斯傳統文學、繪畫、雕塑等整個藝術領域幾乎都以真實再現社會歷史面貌為宗旨,其核心原則在于最大限度地了解“社會人”身上存在的現實性。自象征主義運動以來,整個藝術領域發(fā)生了一場文藝革命,傳統的藝術原則讓位于對“個體人”的理解,人不再是社會現象,而成為面對永恒時間和無盡宇宙的心靈載體。在傳統世界傾塌、新世界充滿未知的條件下,作家開始青睞新現實、新藝術;同時,由于整個藝術受到叔本華、尼采、伯格森、弗洛伊德等非理性哲學、心理學的影響,20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出現一大批非傳統小說。非傳統小說是基于現實條件,借助裝飾、新神話、幻想,以及變形等各種手法或風格來構建藝術世界的小說。(1)Скороспелова Е.Б. Русская проза XX века: от А.Белого (《Петербург》) до Б.Пастернака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M].М.: ТЕИС, 2003: 51.在這種新型小說敘事中,作者—主人公—讀者之間主客關系隨即發(fā)生變化: 傳統小說里,讀者并不扮演角色,僅為消極的接受者;非傳統小說則需要讀者參與創(chuàng)作,共同完成小說藝術世界的構建;小說中新的主客關系又催生出新的體裁意識。人的個體精神世界第一次獲得與社會現實存在同等重要的價值地位。(2)Лейдерман Н.Л. Липовецкий О.М. 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Книга 1[M]. М.: УРСС, 2001: 10.這種個體精神世界即藝術的“第二空間”,為20世紀俄羅斯小說開辟了新天地,日后許多知名小說家諸如扎米亞京、皮利尼亞克、加茲達諾夫、納博科夫、巴別爾、奧列什、瓦金諾夫都走上了這條創(chuàng)作道路。
俄羅斯學者將這種非傳統小說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思想小說,是指反映時代思想導向,具有特定社會背景的意識形態(tài)小說;第二,主觀史詩小說,是指將人的精神世界置于歷史大環(huán)境下而創(chuàng)作的小說;第三,關于藝術家的小說;第四,自傳小說及回憶錄小說。(3)Скороспелова Е.Б. Русская проза XX века: от А.Белого (《Петербург》) до Б.Пастернака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M].М.: ТЕИС, 2003: 181.“關于藝術家的小說”又有多種小說體裁變形: 知名藝術家傳記,關于創(chuàng)作行為的小說,以及元小說。(4)Скороспелова Е.Б. Русская проза XX века: от А.Белого (《Петербург》) до Б.Пастернака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M].М.: ТЕИС, 2003: 200-201.在“關于藝術家的小說”里,作者有意地將現實人物代入小說,借助原型手法巧妙地開辟第二空間,即隱性藝術空間。人物原型成為揭示隱性空間至關重要的鑰匙,故又有“帶鑰匙的小說”之稱。
“帶鑰匙的小說”是一個比較泛化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6世紀西班牙,17世紀之后在法國文學中流行,在中國被譯成“影射小說”,(5)福斯特.如何閱讀一本小說[M].梁笑,譯.??冢?南海出版公司,2015: 202.這類小說的原型人物個性往往較為鮮明,甚至具有某種缺陷,所以一般具有影射現實的功能。在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文學中出現了一批類似的小說,卡維林的長篇小說《愛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島之夜》(《С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就是較為典型的一部。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原型人物,如什克洛夫斯基、波利瓦諾夫、費定、卡維林等同時代著名學者和作家。原型人物成為理解該作品不可或缺的一把鑰匙。
卡維林小說世界中的許多人物始終以創(chuàng)作者形象出現: 如作家、學者、畫家、文藝理論研究者等,這是一個頗為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其筆下的藝術家與朗吉努斯理想中的“藝術家”(6)何偉文.論朗吉努斯《論崇高》中關于藝術家的思想[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0(4): 83-91.相去甚遠??ňS林筆下的人物,通常是帶有缺點的,甚至是帶有“惡魔”氣質的。長篇小說《愛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島之夜》(以下簡稱《愛吵架的人》)中的涅克雷洛夫(Некрылов)便是如此。這部小說圍繞語文學界新老兩代人之間語文學思想之爭展開。學院派代表洛什金(Ложкин)教授,表面上深受學生愛戴,風光無限,但卻過著無聊的生活,且婚姻生活失??;而莫斯科形式派年輕一代學者涅克雷洛夫才華橫溢,敢于變革文學,卻受到老一輩學者的嘲諷及其文藝觀的挑戰(zhàn)。雖然涅克雷洛夫和洛什金在小說中只有一次相遇,并且恰逢洛什金逃離列寧格勒枯燥學術生活之際,但這次偶遇卻意味深長。當洛什金艱難地穿過地面結有薄冰的街道時,正是涅克雷洛夫助其一臂之力;涅克雷洛夫知道洛什金教授曾公開演講反對未來主義。
小說中用大量筆墨描寫了老一代語文學者對年輕學者的不信任、反感甚至嫉妒,他們指責年輕人試圖改變文藝成規(guī):“碩士考試還沒通過,他們就想把文學史變成電影,真是可笑?!薄皬谋举|上說,他們就是一些墮落的人,為了過放縱、腐化和不安分的生活而拋棄了業(yè)已習慣、可靠的科學院圈子的人?!?7)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16.老學究們不希望破壞現有的科學軌道,不接受肆無忌憚的自由力量破壞他們平穩(wěn)安定的生活?!斑@就是一種體系,威脅著他們辦公室的生活存在方式,某些方面就像革命本身,對他們而言陌生而且無益?!?8)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16.然而,老學究們的生活亦非像表面上那么幸福。洛什金不僅厭倦自己莊重、一本正經的公式化生活,甚至對家庭生活也頗感絕望。“有家眷的人活著像條狗,死時卻像個人樣;單身漢活得像個人樣,但死時卻像條狗?!?9)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03.于是他躲避所有人,甚至瞞著妻子一個人逃離了列寧格勒。當然,逃避現實并不能解決問題,最終他還是回到了生活的原點。對自由空間的恐懼,對人生道路的迷茫迫使他不得不屈服于自己貌似尊嚴實則卑微的命運。兩代人的對立代表著兩種文學觀念及風格的對抗:“洛什金代表上個世紀一種平靜地描寫日常生活的詩學;涅克雷洛夫則代表一種用富有表現力的情節(jié)從整體上激發(fā)讀者興趣的詩學?!?10)Новикова О.А., Новиков В.И. Каверин: критический очерк[M].М.: 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 1986: 83.
眾所周知,從19世紀開始,俄國語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在逐漸擺脫純文學的束縛走向人類話語及其精神體現的文本研究,即語文學所包含的范圍愈加廣泛,除了語言和文字,它還涉及歷史、文化、社會、文學批評等諸多領域,是一個宏觀的、綜合性的概念。而語文學家則是指那些從事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批評的專業(yè)人員。語文學作為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對于文學研究大有裨益。但也正由于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學院派曾一度把注意力投射于文本的細枝末節(jié)而忽視了文學本身的作品內涵。正如契訶夫所覺察到的:“教授們的觀點是: 莎士比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之注釋?!?11)Новикова О.А., Новиков В.И. Каверин: критический очерк[M].М.: 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 1986: 59.隨著社會革命浪潮波及文藝領域,對詩歌和小說的語文學研究變得越來越活躍。甚至許多詩人,諸如勃洛克、別雷、馬雅可夫斯基都參與到詩歌的語文學研究中。這種前所未有的現象要求詩人和作家成為語文學家,而語文學家也應是詩人和作家。
有趣的是,20世紀初俄羅斯文壇習慣把“語文學家”和“愛吵架的人”等同視之。“愛吵架的人”中的“吵架”并非指日常生活中的“吵架”之意,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俺臣堋痹谕铀纪滓蛩够髌分幸呀洺霈F,對于陀氏而言,“吵架”可以打破虛偽禮節(jié)、激化重大矛盾,正是在吵架中孕育著新生,在痛苦中創(chuàng)造了新時代?!皭鄢臣艿娜恕鄙糜谔羝鸶鞣N事端、與對手爭斗,讓周圍的人不得安寧;但這種人又追求人類的最高理想——自我完善,對未來充滿希望。
小說中,匆匆出場的維克多·涅克雷洛夫給人一種看不清、摸不透的感覺。他既是作家,也是語文學者,還是“愛吵架的人”。(12)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04.對于文學家而言,生活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作。20世紀20年代,彼得堡-列寧格勒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生機勃勃的,但同時也處于革命后生存危機的爭斗中。作為才華橫溢的年輕作家,涅克雷洛夫對各種藝術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而以洛什金教授為代表的老一代語文學者既不愿退出歷史舞臺,也不愿承認新一代作家的創(chuàng)新工作。舊文學不會輕易讓位于新文學,新舊文學的較量就寓于爭辯、反抗,即“吵架”中。這里的“吵架”并不是進攻,而是防守或自衛(wèi)。新事物的誕生往往會遭到大眾的否定,甚至是恥笑。洛什金極力捍衛(wèi)老一代人的創(chuàng)作尊嚴,而涅克雷洛夫則推崇藝術與生活的結合。然而,正如同藝術和生活是兩條無法重合的軌道,藝術之爭也永遠是無解的。藝術永遠是藝術,生活無法像藝術一樣永恒不變?!八麑戇^關于自己和自己朋友的好書,但卻又背棄了這些朋友?!?13)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49.
值得注意的是,涅克雷洛夫和洛什金都來自現實生活,正是這些生活原型激發(fā)著一代代讀者無限的想象力。小說中新舊語文學者之間的“爭吵”乃至涅克雷洛夫對自己書中“朋友們”的“背棄”,都是對現實人物的影射。小說中有意地將現實人物埋入情節(jié)線索,將原型導入小說事件和人物個性的描寫中。同時,小說中還運用了與讀者群信息不對等的原則營造出兩個不一樣的形象輪廓: 一是對普通讀者而言的大輪廓,這是一種模糊形象,人物描寫具有多義性,對其闡釋也是公開的;另一是針對專業(yè)讀者而言的內在形象,這種人物描寫清晰明了,充滿對文本外信息的引用抑或對信息導向的確定。后一類形象顯然是借助生活原型,根據其特點逐層地揭開文本特征與作者意圖。有背景知識的專業(yè)讀者可以通過主人公的名字、性格、外貌特征、事件,圍繞小說的通信、文本內部暗示、互文等一系列已知條件猜出小說中的生活原型,并厘清小說人物與現實原型之間的淵源。這就意味著,卡維林有意借助生活原型構建小說隱性空間,而原型則成為其闡釋小說思想的一把“鑰匙”。所以該小說的藝術價值,絕不在于表面上描寫文學圈內幾個現實人物的命運,而在于借助這些原型,即“鑰匙”,揶揄地表達出作者關于當時語文學思想之爭的看法,影射更潛性的內涵。
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是卡維林同時代的形式派著名學者兼作家,是一位充滿傳奇、頗具爭議的人物。正如《什克洛夫斯基傳》的作者在開篇所寫的:“他的生平——就是一部冒險小說?!?14)Березин В.А. Виктор Шкловский[M].М.: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2014: 5.有鑒于此,同時代不少作家都通過創(chuàng)作評價過什克洛夫斯基其人其事,如艾亨鮑姆、迪尼亞諾夫,甚至遠離這個形式派圈子的別雷。什克洛夫斯基常常被人寫入小說,如布爾加科夫小說《白衛(wèi)軍》(《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奧爾加·福爾什的《瘋狂的輪船》(《Сумасшедший корабль》),納博科夫的《天賦》(《Дар》),尤里·安年科夫的《關于一些瑣碎事的故事》(《Повесть о пустяках》),以及卡維林的《愛吵架的人》等都有他的影子。艾亨鮑姆在回憶什克洛夫斯基時指出:“他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個文學人物,還是某種未完成小說和問題小說的主人公?!?15)Эйхенбаум Б.М. Мой временник: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проза и избранные статьи 20-30-х годов[M].СПб.: Инапресс, 2001: 135.作家們將什克洛夫斯基寫進小說似乎是有據可循的: 首先,他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本身就是很好的創(chuàng)作素材,能滿足讀者獵奇心;其次,他愛吵架的喜好,自帶話題熱點;但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他的言語行為方式。作為形式學派的領袖,什克洛夫斯基才思敏捷、口才極好,善于使用各種笑話故事揶揄調侃別人。
《愛吵架的人》的創(chuàng)作緣起于什克洛夫斯基對卡維林的一次譏諷??ňS林這樣回憶道:“1928年冬我在迪尼亞諾夫那里與一位文學家會面,他活躍、機敏、才華橫溢,讓我們深信他知曉文學的一切秘密。說到長篇小說這一體裁,這位文學家強調,這種體裁即便是契訶夫也很難掌控,所以它(指長篇小說)在現代文學上不怎么成功并不令人詫異。我提出反對,他帶著那總是有著非凡力量的諷刺,懷疑我寫長篇小說的能力。我大怒說,明天我就開始寫長篇小說,且這本小說一定是關于你的。他譏笑了我,但無濟于事。第二天我就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愛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島之夜》。”(16)Каверин В.А. Очерк работы[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6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63: 10.卡維林所謂的“文學家”就是什克洛夫斯基。
在這之前,卡維林一直在構思一部關于大學生的長篇小說,但是小說內容尚不夠充實。與什克洛夫斯基那次爭論之后,卡維林將什氏以涅克雷洛夫的名字代入情節(jié)中,小說立刻光彩照人,人物鮮活了起來。小說問世之后,所有人都開始在小說之中尋找什克洛夫斯基的影子,什克洛夫斯基倍感委屈。什克洛夫斯基與卡維林相識大半生,關系微妙,正是什氏將卡維林領入當時彼得格勒文學圈,介紹他進入“謝拉皮翁兄弟”團體中,也是他的刺激讓卡維林寫出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17)Старосельская Н.Д. В. А. Каверин[M].М.: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2017: 106.
形式學派在20世紀20年代末受到打壓而式微,什克洛夫斯基本人也在被迫寫下《一個科學錯誤的紀念碑》(《Памятник научной ошибке》, 1930)后封筆多年?!稅鄢臣艿娜恕分械哪死茁宸蚺c什克洛夫斯基一樣,都追求文學革新,崇尚新型創(chuàng)作,研究新手法,但都在文學創(chuàng)新之路上飽受質疑甚至歧視??ňS林在文集《我們如何寫作》(《Как мы пишем》,1961)中甚至認為這部小說如果沒有涅克雷洛夫就不會成功。俄國學者拉祖莫娃指出:“這個主人公身上的‘什克洛夫斯基’的影子顯而易見。涅克雷洛夫通往文學斗爭之路,亦是語文學爭論的緣由;為了趕超‘什克洛夫斯基’,卡維林將他變成了主人公?!?18)Свердлов М.И. Разумова А.О. Шкловский-персонаж в прозе В.Каверина и Л. Гинзбург[J]. 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 2005(5): 44.
毫無疑問,涅克雷洛夫就是作者對什克洛夫斯基的揶揄。其證據主要有兩點: 一是,小說主人公保留了什克洛夫斯基的名字“維克多”,即維克多·涅克雷洛夫;二是,小說題目及故事中“愛吵架的人”這個綽號即指代什克洛夫斯基。在“謝拉皮翁兄弟”團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綽號,什克洛夫斯基的綽號就是“愛吵架的人”。小說中,作者介紹涅克雷洛夫時就寫道:“作家,愛吵架的人,語文學家涅克雷洛夫睡在莫斯科快速火車上?!?19)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04.
不過,這些都是普通讀者看到的表層形象輪廓,而作為專業(yè)讀者,我們還需了解原型人物在這部小說中的內在形象,為厘清這一點,我們需要將《愛吵架的人》與什克洛夫斯基20世紀20年代的自傳小說進行比照,特別是寫于1926年的《第三工廠》(《Третья фабрика》)??ňS林對什克洛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非常熟悉,為了塑造涅克雷洛夫這一形象,小說中大量引用了什克洛夫斯基作品的語言,包括對話、掌故等,使得涅克雷洛夫由內而外都像一個活生生的什克洛夫斯基。如,什克洛夫斯基在回憶錄《第三工廠》中用大量隱晦而碎片化的語言描寫了“作者與時代”關系的主題,將這些零碎的信息拼接起來,就會看到整個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及作者的態(tài)度:“時間是不會出錯的,它在我們面前不會出錯?!?20)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143.再如,“亞麻”的隱喻貫穿全文,奠定了作者在時間態(tài)度上的基調:“我們是亞麻場上的亞麻?!?21)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167.“如果布里克的腳被切斷,那么他會去論證,這樣更方便?!?22)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189.“沒有力量去抵抗時間,可能也不需要,可能時間是對的,它按自己的方式塑造了我。”(23)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218.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害怕落后于自己的時代。所有人都很成功,突然覺得,你同意了‘沒有腿更好’?!?24)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220.《第三工廠》中的“我”與時代搖擺不定的關系,恰是對現實的反映,如何與時代相處,是被它改造抑或是保持個性獨立,這是什氏所面臨的重要選擇。
這一點與《愛吵架的人》中的涅克雷洛夫很相像:“坐在凳子上,我不知道怎樣寫,寫什么,除了我的記憶,以及作家的軀殼,我一無所有。但我與我的時代和諧相處,我知道這是怎么做成的……”(25)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86.這似乎是卡維林為《第三工廠》中面對選擇而搖擺不定的主人公所做出的選擇。此話不僅體現了如何與時代相處,還凸顯了形式學派“奧波亞茲”的普遍話語公式: 《堂吉訶德》是怎么寫成的,果戈理的《外套》是怎么寫成的。這種公式在《第三工廠》里也有: 如果我能夠弄清《一千零一夜》是如何寫成的……(26)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161.熟悉這個公式的讀者,一眼就能看出其人物原型背后的詩學奧秘。
20世紀20年代,在當代人看來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但對于親歷者來說卻有著尤為深刻的意義??ňS林在小說一開始就描寫了那些人們,即“生于一個時代,養(yǎng)于另一個時代,渴望在第三個時代生活”。(27)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05.這一相對的時間觀念,也是取自《第三工廠》。什克洛夫斯基在小說中講述了一個關于波利尼西亞人的故事,波利尼西亞人用燃燒腐爛的樹木來判斷時間:“據說他們會燒林中腐朽的樹木,樹木燒得慢,以至于可以抽著煙,數著時間。據說樹木選的不對的話,就會燒得很快,那樣的話,整個部落就會死于未老先衰。”(28)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240.此故事在卡維林《愛吵架的人》里描寫文學晚會情節(jié)時被重提:“同志們,霍屯督人有這樣的部落,那兒人們用火苗來衡量時間。他們燃燒樹木,樹木燒得很慢。我在那兒寫過這個。他們數時間很慢,然后他們遷徙到別的地方,那兒的樹木燒得快好幾倍。然后他們死了。在三年之內。同志們,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別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時間,而是應該利用時間的壓力?!?29)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87.
毫無疑問,這正是卡維林從什克洛夫斯基作品中遷移出并埋入自己小說的一條重大線索?!皯摾脮r間的壓力”這句話非常重要。它反映的是一種主旋律的變化,做出選擇的征兆。這個隱喻在《第三工廠》里屢屢出現:“我們奧波亞茲不是懦夫,不會向風暴的壓力讓步。我們熱愛革命的風,在每小時100俄里的空氣中存活,被擠壓。當汽車放慢到76邁時,氣壓會減小,這讓人無法忍受。”(30)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144.這種隱喻非常巧妙,暗示了小說主旨。所以,《愛吵架的人》與《第三工廠》構成了互文關系。《愛吵架的人》中還有其他細節(jié)也可以看到什克洛夫斯基的身影。比如德拉戈馬諾夫在談到學生時說:“他們將騎著自行車經過你曾敲著鼓經過的地方”,(31)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583.在《第三工廠》也有類似的表達:“朋友們,把我的肖像也掛在走廊吧……騎著自行車經過我身旁吧”。(32)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161.德拉戈馬諾夫所說的另一句話也幾乎是對什克洛夫斯基話語體系的戲仿:“不需要因為妻子、朋友、中國人和時間的原因溜到波斯去。也不需要用科學來交易?!?33)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584.而《第三工廠》中“我”在給羅曼·雅可布遜的信中寫道:“你不想用科學來交易,你是在保護它……我不是在交易,我是在用科學跳舞。”(34)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195.
此外,《愛吵架的人》中還參考了什克洛夫斯基的《動物園,或不談愛情的信札,或第三個愛洛依絲》和《感傷的旅行》等傳記小說語言。如德拉戈馬諾夫關于涅克雷洛夫的俏皮話:“如果我是魯濱遜,那么你就是荒島上猴子們的代表?!?35)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52.在《感傷的旅行》中就有類似的話:“如果我淪落到無人的荒島上,成不了魯濱遜,而是一只猴子,我的妻子會這樣說我;我再沒聽過比這更可信的定義了?!?36)什克洛夫斯基.動物園·第三工廠[M].趙曉彬,鄭艷紅,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182.大量實例證明,卡維林有意運用似曾相識的俏皮話讓熟悉什克洛夫斯基其人其文的讀者聯想到他。
不過,但凡作家著筆之處,必有虛構??ňS林筆下的什克洛夫斯基這一原型人物,實際上更多的是在強調其審美意義。1926—1927年卡維林在列寧格勒藝術史學院講授當代小說課程的筆記手稿中談及什克洛夫斯基小說敘事主人公時說過: 他的主人公在他的書中性格如此鮮明,若像他的文學作品主人公一樣寫他,他自己就會爬進小說。(37)Чудакова М.О. Тоддес Е.А. Прототипы одного романа[M]//Альманах библиофила. Вып. Х. М.: Книга, 1982: 177.所以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涅克雷洛夫原型的審美意義不容小覷。什克洛夫斯基本人在《漢堡計分法》一書中也寫道:“我所寫的那個什克洛夫斯基,很明顯,不完全是我,如果我們相遇并開始談論,我們之間還可能會產生誤會?!?38)Шкловский В.Б. Гамбургский счет[M]. Л.: Издво писателей в Ленинграде, 1928: 106.什克洛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中還摻入了許多與朋友之間的通信、自身經歷以及周圍朋友們的事件,但敘述者均非他自己??ňS林明顯借用了這一手法,以什克洛夫斯基文學生涯為基礎,截取列寧格勒這個小片段來構建長篇小說《愛吵架的人》。1927年什克洛夫斯基出版的《五個熟悉的人》這本小書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我說得比寫得多。我所說的對創(chuàng)作有益,但卻沒寫下來?!?39)Шкловский В.Б. Пять человек знакомых[M]. М.: Аки О-во Заккнига, 1927: 95.而楚達科娃等研究者稱這些“沒寫下來的”就被卡維林記下并用以創(chuàng)作了小說《愛吵架的人》。(40)Чудакова М.О., Тоддес Е.А. Прототипы одного романа[M]//Альманах библиофила. Вып. Х. М.: Книга, 1982: 177.
以上事實足以說明《愛吵架的人》是建立在原型基礎之上的小說。卡維林通過涅克雷洛夫這一人物揶揄了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學觀。在卡維林看來,與墨守成規(guī)的洛什金相比,什克洛夫斯基也不過是走向了另一條死胡同。所以卡維林并未跟隨什克洛夫斯基走向始于羅贊諾夫的新小說之路。這或許意味著,《愛吵架的人》是卡維林以反駁什克洛夫斯基文學觀念為出發(fā)點,為解決現代小說發(fā)展路徑之爭所提供的一種可能性。在小說結尾處,德拉戈馬諾夫與涅克雷洛夫進行了一次談話,作家借德拉戈馬諾夫之口說出自己關于這一爭論的意見:“他們不會寫長篇小說,但是為了將你描寫出來,他們將學會這件事。他們將騎著自行車經過你曾敲著鼓的地方?!?41)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583.這或許是卡維林對于什克洛夫斯基嘲諷他不會寫長篇小說或長篇小說危機之論調的一種回應。
除了關于文學觀念的爭論,小說《愛吵架的人》還反映了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的風向,其中涅克雷洛夫從莫斯科前往列寧格勒參加文學晚會受到冷遇這一情節(jié)就是最好的佐證??ňS林半個世紀之后回憶道:“《愛吵架的人》里有一章準確地傳達了事實情況。為歡迎涅克雷洛夫光臨,他之前的形式學派信徒們組織了文藝晚會,看起來似乎一切照舊,他們唱起了年輕形式學派的贊歌。我們依舊為形式主義者,但是維克多已不再是那個值得他們?yōu)槠涠赖膭P撒王了。這整個舞臺不是虛構的,而是按照鮮活的足跡來寫的?!?42)Каверин В.А. Эпилог[M]. М.: Московский рабочий, 1989: 37.
小說中除了涅克雷洛夫之外,還有許多其他人物也擁有現實原型。小說中與涅克雷洛夫聯系最多的是三十歲出頭的年輕學者德拉戈馬諾夫,這個人物的塑造被認為是借用了俄羅斯著名形式學派語言學家波利瓦諾夫的個人經歷與學術觀點。因為德拉戈馬諾夫與波利瓦諾夫一樣精通多門外語,是著名的東方學家。特別是,當維亞茲洛夫談及德拉戈馬諾夫時還說道:“第三天他出現在課堂上,穿著棉襯褲,請求大家原諒”,(43)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17.這個經典細節(jié)為同時代人所熟知。不過,小說的虛構成分也很明顯,有諸多細節(jié)與波利瓦諾夫并不吻合。比如,波利瓦諾夫自1921年始就不住在彼得格勒了。此外,小說里德拉戈馬諾夫在課上闡述的語言學觀點也不完全來自波利瓦諾夫,而是與波利瓦諾夫所反對的語言學家馬爾(Марр Н.Я.)的語言學觀更為接近,其核心是原始語音系統和語言發(fā)展三階段說。德拉戈馬諾夫的“言語生成原則”,則是對僵死的學院派語言的諷刺或抨擊,而后來由大學生列曼宣讀的論文實際上是由波利瓦諾夫與語言學家雅庫賓斯基(Якупинский Л.П.)共同創(chuàng)作的。大學生列曼的現實原型應該指的是文藝學家克列曼(Клеман М.К.)。小說中列曼替德拉戈馬諾夫在東方語言學院課上宣讀論文這一情節(jié),來自卡維林的另一本書。
卡維林在彼得格勒大學上學時研究過先科夫斯基(Сенковский О.И.)教授,還寫過關于他的書,在這本書中記錄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在1850年的某個學年放假前隆重的閉幕活動上,人民教育部長和許多大人物都出席了先科夫斯基教授要做的《俄羅斯名義的古代》的演講?;顒釉趯W校大禮堂舉辦,人滿為患。在演講要開始之際,一個坐在前排的德國人說他是教授的律師,并稱論文將由他代為宣讀。一開始的時候很正常,隨后突然強調以俄羅斯族為首的斯拉夫民族應像古時候一樣擁有優(yōu)先權……整個古老的歷史沒有別的,只是斯拉夫民族的編年史。觀眾很快明白這是一種諷刺,哈哈大笑,教育部長憤然離席,隨后大人物們跟著離席,這個德國人宣讀完了論文,盡管當時已經沒任何一個人能聽進去一個詞匯了……”(44)Каверин В.А. Барон Брамбеус[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6 томах. Т.6.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63: 459-460.迪尼亞諾夫作為這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見證者,曾與作者探討過創(chuàng)作,迪尼亞諾夫認為這個演講對德拉戈馬諾夫來說是個絕妙的結尾,他與卡維林一起創(chuàng)作了德拉戈馬諾夫這些搞笑的演講詞,但是小說里有關論文和打印機遺失的情節(jié)則是卡維林自己想出來的。
在小說中占據很大篇幅的洛什金教授的原型,則是蘇聯著名語文學家、科學院院士拉夫羅夫(Лавров П.А.),但據作者所言,這個形象的創(chuàng)作使用了作者對艾亨鮑姆的印象與他的生平經歷。但艾亨鮑姆是形式派學者,小說中古板的洛什金與之完全不一樣。洛什金三十年如一日耕耘在自己的學科里,卻未能精通自己所研究的學科,用小說中的話說:“他看守著它,就像按保羅皇帝命令守候在路旁三十年的士兵一樣……不,比這個還慘,他守候著它,就像守在干草垛旁的狗一樣?!?45)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 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02.這句話形象地展現了老學究們墨守成規(guī),伺機打壓新一代形式派學者的心理。
小說中大學生諾金(Ногин)的原型正是卡維林自己。熟悉卡維林的讀者很快就可以在小說中找到作者的自傳痕跡。諾金是東方語言學院的大學生,當年卡維林在彼得格勒大學(后來的列寧格勒大學)歷史語文系學習的同時,也在東方語言學院阿拉伯語部學習過??ňS林研究過學者先科夫斯基,在小說中這也是諾金的研究課題。此外,小說中諾金的朋友回憶起諾金喜歡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卡維林在傳記中回憶大學時代也說過類似的話語:“在課上,對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們著迷,我穿著巨大的外套……”(46)Чудакова М.О. Тоддес Е.А. Прототипы одного романа[M]//Альманах библиофила. Вып. Х.М.: Книга, 1982: 183.卡維林學生時代對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非常著迷,其參加的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這一名字就來源于霍夫曼的中篇小說,而這名字正是由卡維林提議、隆茨解釋、眾人最后同意的。此外,小說里諾金是涅克雷洛夫的忠實擁躉,到后來漸漸找到自己的路徑,下定決心當一個作家?,F實中卡維林也是什克洛夫斯基形式學派的擁護者,很長一段時間是“謝拉皮翁兄弟”中最偏向形式學派的作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證據就是,小說中有大量卡維林早期未刊發(fā)作品的影子??ňS林的第一篇文章刊發(fā)于1926年,是關于先科夫斯基的。如《斯瓦默丹》《第十一公理》,還有早期一直未刊發(fā)的詩歌創(chuàng)作,卻被作為事實材料用于塑造諾金,這些作品雖未出版,但在“謝拉皮翁兄弟”與彼得格勒文藝圈子里小有名氣。高爾基因此從諾金的詩歌中看到了卡維林的原型,因為諾金在小說中承載了卡維林對于文學特別是長篇小說的看法,認為小說革新就在于尋找新的敘事方式,并將其付諸創(chuàng)作實踐。這一理論核心實際上來自俄羅斯數學家、幾何學家拉巴切夫斯基(Лобачевский)的理論?!拔覍⒗颓蟹蛩够睦碚撘胛膶W。此為平行短篇小說。我在一頁紙上將兩篇小說合二為一?!?47)Свердлов М.И. Разумова А.О. Шкловский-персонаж в прозе В.Каверина и Л.Гинзбург [J]. 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 2005 (5): 44.卡維林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第十一公理》就是以這種形式創(chuàng)作的。
小說中另一人物——羅伯特·秋芬(Реберт Тюфин)的原型稍微復雜一些。根據楚達科娃與陀捷斯的仔細研究,這個人的原型也是復合的,綜合了費定與阿·托爾斯泰兩個人的影子。(48)Чудакова М.О. Тоддес Е.А. Прототипы одного романа[M]//Альманах библиофила. Вып. Х.М.: Книга, 1982: 186.秋芬的話語及其在小說中的書信與費定關系密切,而其個性與行為方式則參考了阿·托爾斯泰。這一人物形象的設計,根據卡維林的回憶,也是在迪尼亞諾夫的幫助下完成的。這個人物在初版時叫羅伯特·秋芬,1930年再版時改為沙霍夫斯基(Шаховский),肖像描寫也發(fā)生了變化,而1935年版和1963年版的名字則改成了布加金(Путятин),1980年代的版本卻沿用第一版名字——羅伯特·秋芬。小說中有一段寫到涅克雷洛夫與秋芬在出版社門口的對話,涅克雷洛夫如此評價秋芬:“你和愛倫堡總是寫得一樣。你別生氣,愛倫堡是個不錯的作家。甚至連主題都一樣?!?49)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51.秋芬是個完全不懂笑話的人,這一點與不茍言笑的費定又很相似。越說到后面,涅克雷洛夫就越來越沒耐心:“你是斯塔紐科維奇(Станюкович),他不僅寫海上短篇小說……他還寫長篇,三卷、四卷、五卷那么寫,這些小說你也會寫,你可以去讀一下,非常像,在文學理論上這叫作趨同化?!?50)Каверин В.А. C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вечера на Васильевском острове[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451.趨同化,這是一個很嚴肅的批評,直接否定了作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意味著將文學作品當成工業(yè)產品來寫,復制出一卷又一卷毫無新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東西。這段談話很明顯參考了什克洛夫斯基出版于1927年的《五個熟悉的人》里對費定的創(chuàng)作評價:“康斯坦丁·費定生我氣,說我沒有讀完他的小說……并非如此,我在課上分享過他的小說,并且讀完了。他把小說分成了幾部分,由此組成新的,在司各特、狄更斯和愛倫堡影響下的小說。拋下陌生化和斯特恩的游戲,我可以去拜訪屠格涅夫筆下抒情的地方。但是,費定的本土長篇小說寫得并不太成功,這就是我不喜歡他的原因?!?51)Шкловский В.Б. Пять человек знакомых[M]. М.: Аки О-во Заккнига, 1927: 97.在什克洛夫斯基看來,費定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將創(chuàng)作本土化,《城與年》即是如此。
小說里還有幾個人物也有現實原型。比如,維拉奇卡·巴拉巴諾娃的原型被認為是葉莉扎維塔·多魯哈諾娃,畫家德米特里耶夫的妻子;格克切耶夫父子的原型被認為是歷史學家謝戈廖夫父子。(52)Чудакова М.О. Тоддес Е.А. Прототипы одного романа[M]//Альманах библиофила. Вып. Х.М.: Книга, 1982: 183.
《愛吵架的人》是卡維林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一開始構思的是關于大學生的故事,但受什克洛夫斯基的嘲諷,卡維林賭氣將什克洛夫斯基作為小說原型以涅克雷洛夫的形象展現出來??ňS林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只有青年時代才會做這樣的決定,也只有青年時代可以如此坦誠地帶著筆記本跟著自己未來的人物形象走……很明顯,他完全相信長篇小說沒有前途,或者希望在這非比尋常的決斗里更小心一些。”(53)Каверин В.А. Очерк работы[M]//Каверин В.А.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6 томах. Т.1.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63: 10.卡維林年輕時曾是什克洛夫斯基的追隨者,形式學派的擁躉,但是小說《愛吵架的人》一出版,評論界驚呼“卡維林被除名了”。事實并不完全如此,卡維林只是在某些具體文學問題上與什克洛夫斯基產生分歧,卡維林更傾向于溫和的迪尼亞諾夫的道路,毫無疑問,迪尼亞諾夫是形式學派的另外一極。迪尼亞諾夫甚至還幫助卡維林設計了小說中德拉戈馬諾夫與秋芬的形象??ňS林借助一系列現實人物原型,更好地反映了當時的文學現狀。但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原型人物都不可能與現實人物一一對等,小說人物具有虛構性,應該看到人物的文學審美性??ňS林借助“鑰匙”影射現實人物,描繪了文學形勢的變化和形式學派文學觀念的核心思想,但更為重要的是,卡維林以自己的長篇小說回應了什克洛夫斯基關于長篇小說危機的論調,證明了這一體裁的合理性??梢哉f,《愛吵架的人》是俄羅斯最早的現代主義元小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