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偉
“智能農機時代來了,中國一拖、中聯(lián)農機、三一提早布局,那濰柴雷沃呢?”“5款智能拖拉機亮相,最后一款亮了!”……曾經,每當看到這類標題,筆者就有一探究竟的沖動。久而久之,不免視覺疲勞一概劃過。后來明白了,這叫作“誘導性標題”。
筆者知道“標題黨”一詞,但不知道的是,誘導性標題居然可以通過軟件自動生成,只要輸入前綴、事件銜接和后綴,一鍵即可自動快速生成10個標題供選擇。驚嘆之余,讓筆者感覺與時代有“鴻溝”了。
標題可以讓文章更加醒目,在信息化時代增加流量,本無可厚非。但筆者更提倡農機媒體盡量說直白話,寫文章也好,給文章擬一個標題也罷,盡量“一針見血”。這是由農機媒體的受眾特性決定的,其傳播效果比一般大眾媒體更要面對方言區(qū)域的考驗。
先講兩笑話。其一,北方人跟南方人對話,經常叫人把舌頭捋直再說話。南方人發(fā)音有 “先天不足”之處,如有些地方“吳”“胡”不分,筆者每當?shù)搅四且粠В晕医榻B總是強調是古月“胡”。其二,在四川一帶“胡”“福”不分,網上還有個段子分享一下:“記者問路人:你幸福嗎?路人回答:姓胡();記者再問:你為什么幸福?路人答:我爺爺姓胡(),我爸爸姓胡(),我當然也姓胡()?!?/p>
笑話歸笑話。道理是一樣的,在傳播中把話說明白確實很重要,要不輕則誤解重則產生歧義。口頭表達這樣,書面語言更是如此。古語說,一字之差,謬之千里,書面表達更應需要重視。
這里再拿文章標題為例掰飭一把。把文章標題理順了,就能明白文章大意;如果把標題弄偏了,閱讀興趣就索然無味。以下是筆者的總結。
其一,海量文字型。《立足我市淡水漁業(yè)獨特定位 繼續(xù)奮斗 全面落實鄉(xiāng)村振興——xx市淡水養(yǎng)殖產業(yè)技術體系創(chuàng)新團隊2021年度工作會議召開》。55個字符一眼看不到頭,不喘口氣讀不完一個整句。
其二,莫名其妙型?!对缰\劃 早動手 強指導 抓落實》。這壓根兒不是標題,充其量算是個不完整標題或引題,不管文章內核報道怎樣的重大事件,這樣的標題估計沒有人有閱讀興趣。
其三,沒頭沒腦型?!堕_展春節(jié)前農村沼氣和先進民用爐具安全檢查》《開展2021年春節(jié)前xx安全生產工作檢查,召開2021年xx安全生產工作視頻會議》。這一類都是缺“主語”,看了這樣的傳播,不知道誰在干活呢,一線工作的“同志哥”算是白干啰!
有時讀文章內容也經常一頭霧水。不僅標題沒頭沒腦,內容也沒根沒梢。比如,有媒體報道某社團換屆,從頭讀到尾你愣不知道哪位新人當選了,至于結果嘛,讀者“猜悶”吧,以至于多少年以后寫大事記都找不到依據(jù)。
我們知道,一條新聞應具備五個基本要素,即:何時(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如果再加個How(如何),才是一條完整新聞。如今的新聞尤其是網絡新聞,“缺斤短兩”成為常態(tài),“標題黨”充斥網絡,每每讓人覺得,如今的媒體人咋都不好好說話了呢。
筆者提倡,農機媒體盡量說直白話,先練好語言內功,在通報中注重事件的邏輯性敘述,一個好標題也是自信和實力的體現(xiàn)。在新媒體場景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掌握并適應說話藝術完全有必要,但沒有必要刻意花里胡哨,“套路”“模板”不代表不洋氣,否則不僅達不到引流目的,而且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