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000)
扁平苔蘚病因復(fù)雜,臨床分型較多,一般有肥厚型、線狀型、萎縮型、環(huán)狀型、大皰型、光線型、色素型、潰瘍型、重疊型等。肥厚型扁平苔蘚又稱為疣狀扁平苔蘚,臨床比較少見,且容易出現(xiàn)誤診為“尋常疣”的情況而進行錯誤的冷凍治療,對患者的身心影響極大。因此,提高對疣狀扁平苔蘚的認識,有助于臨床減少誤診,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
患者,男,63歲,因“四肢丘疹、斑塊逐漸增多并累及頸項、后背,伴劇癢半年,加重3個月”就診?;颊甙肽昵盁o明顯誘因于頸項部、后背及四肢出現(xiàn)散在的丘疹、斑塊,皮疹逐漸增多,部分融合,呈疣狀增殖性斑塊。曾在當?shù)乜h醫(yī)院診斷“尋常疣”進行冷凍治療,患者雙前臂及手背遺留部分損傷性瘢痕,由于患者皮疹累及面積較大,冷凍治療痛苦,患者承受度低,遂建議來本院進一步診治。患者既往體健,發(fā)病前無用藥史及非婚性接觸史,家族中無類似病例。發(fā)病時一般情況尚可,無畏寒發(fā)熱等不適。體檢:各系統(tǒng)檢查無特殊。皮膚科查體:頸項部散在黃豆至蠶豆大小紅褐色丘疹、斑塊;雙前臂、手背,雙小腿,足背部散在圓形暗褐色斑塊、疣狀增殖性斑塊,部分斑塊周圍紅暈,皮疹表面粗糙,對稱分布,部分伴有多少不等的黏著性鱗屑,雙前臂搔抓處可見同形反應(yīng),見封三圖1a、b。實驗室檢查:真菌鏡檢陰性,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無異常,LE免疫全套檢查陰性,術(shù)前感染9項目無異常。皮膚組織病理檢查:表皮角化不全,棘層高度增生肥厚,部分呈假上皮瘤樣增生,灶狀海綿水腫,局部可見小膿腫形成,見封三圖2a;真皮乳頭層水腫,真皮淺層大量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見封三圖2b。臨床診斷:疣狀扁平苔蘚。
治療:給予復(fù)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肌內(nèi)注射1次;沙利度胺50 mg,每晚一次口服;雷公藤20 mg/次,3次/d,口服;復(fù)方氟米松及青鵬軟膏適量外涂,2次/d。治療10 d后,瘙癢消失,皮疹稍好轉(zhuǎn)。沙利度胺改為75 mg,每晚一次口服。治療47 d后,除足踝和小腿處疣狀皮損稍肥厚,其余皮損明顯變薄;治療3個月后,皮損大部分消退,遺留色素沉著,疣狀皮損明顯變薄,見封三圖1c、d。用藥調(diào)整:沙利度胺50 mg,每晚一次;雷公藤20 mg/次,2次/d;潑尼松30 mg/次,1次/d,逐步減停。
扁平苔蘚有肥厚型、線狀型、萎縮型、環(huán)狀型、大皰型、光線型、色素型、潰瘍型、重疊型等。肥厚型扁平苔蘚又稱為疣狀扁平苔蘚,占扁平苔蘚的6%~19%,且38%為家族性扁平苔蘚。本病好發(fā)30~60歲人群,病程較長,其特點是出現(xiàn)有強烈瘙癢癥狀的平頂斑塊,組織病理中真皮層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多與劇烈瘙癢有關(guān),典型的受累部位是脛前方,尤其是踝部,皮損很難自行消退,損害消退后,留有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或皮膚萎縮。而這種肥厚增生呈疣狀融合的表現(xiàn)臨床易誤診為“尋常疣”。本例患者的發(fā)病年齡、皮損表現(xiàn)及組織病理改變符合疣狀扁平苔蘚的特征。目前,糖皮質(zhì)激素是治療的首選藥物,同時加服雷公藤多苷和免疫抑制劑等綜合治療,有助于頑固性皮損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