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敏
保定市蠡縣是“河北山藥之鄉(xiāng)”和“中國山藥之鄉(xiāng)”,種植麻山藥歷史悠久,是全縣農(nóng)業(yè)的支柱產(chǎn)業(yè)。蠡縣麻山藥是“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通過多年的生產(chǎn)實踐得出一套完整的栽培技術(shù),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沙壤土、壤土、沙土最適宜麻山藥種植。種植麻山藥要堅持輪作倒茬,一般應間隔3年以上,前茬為小麥、玉米、辣椒、大蔥等,不宜與花生、甘薯、番茄或其他中藥材連作。
優(yōu)先選擇小白嘴、紫藥、棒藥、白玉等市場暢銷的品種。
一般用山藥嘴、山藥段子作為種苗。選擇無病蟲、苗芽健壯、大小一致的作為種苗,山藥段子長度為10~15厘米,重100~150克以上。零余子第一年作為繁殖材料,第二年做種苗。
第一年種植按距離80厘米開溝,溝寬30厘米,溝深80~120厘米(依品種而異),冬前翻耕,早春隨土壤解凍時分層填土,結(jié)合填土施少量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粉碎的秸稈,與土摻和均勻。
底肥一般用有機肥75~90立方米∕公頃,磷酸二銨225~300千克∕公頃,鉀肥600~750千克∕公頃,隨耕翻時施入。
麻山藥一般在10厘米土壤溫度穩(wěn)定通過10~15℃時進行播種。播種時以土壤相對濕度70%~80%為宜,墑情不足時,應提前造墑。
密度依品種和地力水平、栽培水平而定。棒藥一般為7.5萬株∕公頃,紫藥、白嘴為1.0~1.2萬株∕公頃,寬行行距80厘米,窄行行距30厘米,栽植深度3~5厘米。將催好芽的山藥栽子或山藥段子按株距25~27厘米平排于溝中,然后覆土10厘米踩實。
山藥栽子播種后一般18~22天出苗,山藥段子播種后25~35天出苗。
麻山藥萌發(fā)時會有1個或多個芽出土,選留1個壯芽,其余除去。后期如側(cè)枝較多,為有利通風透光,可摘去部分側(cè)蔓;零余子生成量過多時,可摘取一部分。
麻山藥長勢喜人
麻山藥出苗后1周,苗高30厘米左右時,要及早搭架,架高掌握1.5~2米為宜。早搭架可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減少對根的傷害,提高產(chǎn)量,不同品種搭架高度不同。莖蔓上架后,一般不摘除側(cè)枝,但有時為保證根狀塊莖的養(yǎng)分供應,應摘除過多的零余子,促進塊莖膨大。重復使用的架材可用石灰漿浸泡進行或用殺菌劑消毒后使用,防止傳染病害。
底肥不足時,一般在苗出齊追施一次速效肥料,每畝用量為尿素10千克;6月中旬追施一次含鉀較多的復合肥,每畝用量為25~30千克;7月中旬植株現(xiàn)蕾時應重施肥一次,可用較濃的人糞尿適當加餅肥;或追加N、P、K復合肥300~375千克∕公頃。8月上旬應再施一次肥,9月中旬以后不再施肥,最后一次追肥在收獲前30~40天進行。
一般整個生育期澆三次水(6月5日左右,7月20日左右,8月25日左右,視雨季降雨量而定)。麻山藥抗旱能力較強,一般不需要澆水,但在出苗初期和莖葉生長盛期不能缺水,麻山藥生長前期保持土壤濕潤,利于莖葉生長,一般當麻山藥莖蔓長到1米左右時視天氣澆第一次水。澆水過早,根系生長緩慢,切忌大水漫灌。生長盛期和根狀塊莖膨大盛期正值夏日多雨季節(jié),一般不澆水。但如遇干旱則應立即澆水,民間有“旱出扁、澇出圓”說法,說明干旱易使山藥塊莖出現(xiàn)扁平或大腳丫,生長盛期缺水,應及時澆水,以保證地上莖葉和地下塊莖生長,當主蔓長到架頂,植株底部開始產(chǎn)生側(cè)枝時,要保持土壤濕潤。生長后期不再澆水,不僅收獲方便,而且地下塊莖含水低,耐運輸。
夏日多暴雨,應及時排水,并保證田間不積水,在雨季來臨之前可結(jié)合培壟在行間挖排水溝,田間每隔50米開挖一條腰溝,遇暴雨可及時排田間積水。
整個生育期中耕1~3次,應在早期進行,中耕宜淺。山藥地可采用氟樂靈等適合藥劑進行封閉除草;播種后或發(fā)芽期遇雨土壤板結(jié),要及時松土。
水疔和水痘是麻山藥線蟲病兩種主要表現(xiàn),水疔是由麻山藥短體線蟲引起的,水痘是由根結(jié)線蟲引起的,包括南方根結(jié)線蟲和北方根結(jié)線蟲兩種。防治的主要措施一是防止種苗帶蟲,二是藥劑防治。主要藥劑有5%辛硫磷顆粒劑、3%辛硫磷微膠囊、5%噻唑膦顆粒劑等,每畝用量1.5~3千克,方法是將藥劑均勻撒在播種溝內(nèi)。
麻山藥炭疽病是地上部重要病害。預防藥劑有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安泰生、50%多菌靈劑可濕性粉劑等,一般在雨后晴天及時噴霧預防。發(fā)病時可選用拿敵穩(wěn)、阿米西達、吡唑醚菌酯等藥劑進行防治。
在發(fā)病初期可選用阿米西達、拿敵穩(wěn)、阿米多彩、世高、苯醚甲環(huán)唑等藥劑進行防治,注意輪換用藥,共防治3~5次。
疫病主要危害山藥的莖葉,造成葉片脫落、蔓基皮層變黑壞死,發(fā)展嚴重全株死亡。多雨季節(jié)田間積水是疫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應在雨后及時噴藥進行防治,藥劑選用銀法利、烯酰嗎啉、疫霜靈等,一般防治2~3次。噴藥時要把莖蔓和地面全覆蓋噴灑均勻,封殺疫病病菌。
危害葉部害蟲有薊馬、夜蛾、燈蛾等,一般不用防治。地下害蟲主要防治蠐螬、金針蟲,用50%辛硫磷150毫升,對水0.5千克與麥麩或玉米糝10千克混合均勻,撒在畦面誘殺?;蜻x用50%辛硫磷乳油等藥劑1千克∕畝隨水澆灌。
一般霜降時節(jié)地上部葉片變黃時割掉莖蔓,到霜凍時采挖完畢。冬前不能及時采挖的,地面應覆蓋秸稈,待第二年開春后采挖。收獲時注意不要折斷或傷害薯塊,以免造成經(jīng)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