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偉,肖新穎,雷智剛
(甘肅省慶陽市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甘肅慶陽745000)
草石蠶屬唇形科水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 cm,地上莖方形直立,有刺毛;葉對生,長卵形,先端尖,葉緣鈍鋸齒狀,略帶紫紅色,葉柄短;頂生假穗狀花序;根長5~8 cm,著生于地下莖的節(jié)部;地下莖多為側(cè)生,莖端短縮、膨大,形成螺絲狀或鏈球狀短粗莖,即食用部分。慶陽市種植草石蠶歷史悠久,種植面積較大,但多為起壟覆膜純種,產(chǎn)量和效益一般。旱作農(nóng)業(yè)區(qū)也可采用與高稈作物間作套種,間作套種為草石蠶生長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使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進一步提高。
草石蠶秋冬季節(jié)遇霜凍死亡,以地下鏈球莖越冬,“驚蟄”前后根莖在土壤中萌發(fā)生長。草石蠶喜溫暖潮濕氣候,不耐高溫和干旱,怕雨澇[1],為短日照作物,對土壤要求不嚴格[2],但在有機質(zhì)含量較高的壤土中栽培質(zhì)量較好、產(chǎn)量較高。因此,應選擇較為濕潤的川臺地、平原地、陰坡地,不宜選擇較為干旱、光照較強、溫度較高的陽山面坡地、梯田地和河灘鹽堿地栽培草石蠶。與高稈作物間作套種,創(chuàng)造了陰濕環(huán)境,有利草石蠶生長發(fā)育。
草石蠶品種不多,目前只有地蠶、銀條2種。慶陽市種植多選擇適宜本地栽培的較為耐旱、環(huán)節(jié)明顯的鏈球狀地蠶品種。在前一年秋冬季挖出地下莖,挑選健壯、無病蟲害的鏈球莖作種球,拌和干凈細濕土。選擇向陽地塊做一個寬1.2 m、深0.2 m的淺畦,將拌土的種莖鋪于畦內(nèi),厚度15~20 cm為宜,覆土8~10 cm越冬;也可覆土6~7 cm,再覆蓋作物秸稈保溫保墑。次年春季起出后播種,用種量300~345k g/hm2。也可在田地里留種,選擇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地塊,在霜凍莖葉干枯后收割莖葉,待次年春季采挖,挑選健壯、無病蟲害的種球播種。
草石蠶種球發(fā)芽較早,3月中下旬土壤完全解凍后盡快施肥整地。施入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糞肥37500~52500k g/hm2、尿素150~225k g/hm2、磷酸二銨300~375k g/hm2,深翻土地25~30 cm,耙耱平整。
草石蠶地下莖脆嫩多汁,易招引蠐螬、螻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啃食,因而要在深翻土地之前用40%辛硫磷乳油12~15 k g/hm2拌沙土600~750 k g均勻撒入田中,然后深翻。
每壟玉米或高粱可間作2~4行草石蠶,一般間作3行為宜[1],高稈玉米品種可以間作4行草石蠶。在耙耱平整后的地面上間作2行草石蠶按0.7 m、0.8 m劃行,間作3行按0.7 m、1.2 m劃行,間作4行按0.7 m、1.5 m劃行,然后在0.7 m行上種植玉米需要起壟覆膜,種植草石蠶的行耙平,一般不起壟覆膜。
一般在3月中下旬即“春分”前后起出已萌芽的種球。按行距35~40 cm開深6~10 cm的淺溝,株距20~25 cm,挑選無病蟲害、健壯的種球點播,每穴1~2個,有分枝的球莖可折成2段播種,點種后迅速覆土耙平以保墑,播種后20~30 d萌芽出土。
一般在4月上中旬即“清明”過后,在覆蓋地地膜的壟上點播玉米,1壟2行,行距40 cm、株距30~35 cm,“丁”字形錯開點播為好。要注意的是,在點播玉米時有一部分草石蠶萌芽已露出或即將露出地面,要提防踩踏。
草石蠶“清明”前后出土。出土后10片展開時要及時淺耕鋤草,保持土壤疏松。在“夏至”后玉米及草石蠶均生長較快,應同時追肥。草石蠶在行間撒施復合肥225 k g/hm2,撒后淺耕,天氣干旱時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在撒入肥料后澆水,待水下滲后再淺耕鋤草;玉米可用點種器或追肥槍在玉米植株之間點施尿素120~150 k g/hm2。“立秋”以后草石蠶地下莖開始膨大,地上部分生長緩慢,可再次撒施尿素75 k g/hm2后淺耕,玉米采收以后葉面連續(xù)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間隔4~5 d噴1次。玉米不再追施肥料。
草石蠶病害主要有腐爛病、霜霉病、白粉病,蟲害主要有紅蜘蛛。腐爛病嚴重時,根及地下莖發(fā)黑腐爛,地上莖紫紅色,葉色發(fā)黃。撥去田間嚴重病株,用石灰水對生長地塊消毒,然后用28%咪鮮·異菌脲水劑1 000~1 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700~1 400倍液給其他植株灌根,連續(xù)2次,間隔5~7 d。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發(fā)病初期功能葉片出現(xiàn)多角形黃色病斑,嚴重時整片葉發(fā)黃。霜霉病初發(fā)時及時葉面噴霧75%百菌清6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72%克露,或72.2%普力克600倍液防治[2]。在7月份高溫干燥、高溫高濕天氣交替出現(xiàn)時,易發(fā)生白粉病流行。白粉病初發(fā)時葉面或葉背面會出現(xiàn)白色粉狀霉斑,霉斑處葉色發(fā)黃,嚴重時葉布滿霉層,葉片開始干枯。在發(fā)病初期可用3%多氧清600~900倍液[1]或粉銹寧15%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倍液噴霧,間隔5~7 d噴1次,連噴3~4次。紅蜘蛛為害嫩葉,使葉面出現(xiàn)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透明或半透明白斑。紅蜘蛛發(fā)生時,及時用20%掃螨凈或噠螨酮1 500倍液噴霧防治[2]。
玉米通常于9月上中旬成熟,盡早將玉米秸稈帶棒收割。此時光照減弱、溫度降低,玉米秸稈收割后有利于草石蠶接受光照,利于提質(zhì)增產(chǎn)。草石蠶在11月上中旬降霜后莖葉完全枯死后采挖;也可在來年春季土壤解凍后塊莖萌發(fā)前采收,以供應早春淡季市場。機械采挖前先割除地上莖葉。采挖時防止損傷塊莖,采挖后撿拾、抖土、清洗、分級,然后上市銷售。
選大的球莖出售,小的留種。為保留良種,應在采收時選留大小適中、整齊、無傷殘、無病蟲害的具有品種特性的球莖作種球[1]。一般選長3~5 cm、粗1 cm左右的塊莖留種,于室外排水良好處用濕砂土與種球分層堆積越冬,供來年種植[3]。草石蠶球莖受熱后易腐爛,不宜窖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