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曾國藩家書中的組織管理思想探究

      2021-12-06 04:11:20
      江西社會科學 2021年3期
      關鍵詞:家書曾國藩家族

      在中國文化中,家庭(族)管理,即“齊家”,不僅是重要的管理內(nèi)容,而且是其他組織管理的基礎,為“治國”“平天下”等其他組織管理提供方略。曾國藩家書是組織管理思想的重要文獻,它有完善的思想體系,注重溝通的方法和協(xié)調(diào)的藝術(shù)。其“立志”思想對于明確組織目標及規(guī)劃達成目標的路徑,以“智”治人思想對于克服組織效益低下,人在器先思想對于人才的識別和使用,孝友傳家思想對于組織的迭代傳承等,都有獨到的見地。梳理曾國藩家書中的組織管理思想,可以助力通過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來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組織管理理論,也可以為解決當下組織管理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借鑒。

      一、引言

      在主流管理理論中,組織是指為了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按一定規(guī)則和程序而設置的多層次崗位及其有相應人員隸屬關系的權(quán)責角色結(jié)構(gòu)。[1](P36)對于家庭是否算是組織,西方管理理論鮮有論及。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指出:“早在60年前,我就認識到管理已經(jīng)成為組織社會的基本器官和功能,管理不僅是‘企業(yè)管理’,而且是所有現(xiàn)代社會機構(gòu)的管理器官,盡管管理一開始只將注意力放在企業(yè)?!保?](P48)可見,盡管組織是管理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并且有經(jīng)典的定義,但對其內(nèi)涵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在中國文化中,家庭(族)管理,即“齊家”,不僅是重要的管理內(nèi)容,而且是其他組織管理的基礎,為“治國”“平天下”等其他組織管理提供方略。

      晚清名臣曾國藩以“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3](P39)為志向,以“經(jīng)世致用”為管理實施路徑,以“立己達人”為體認實踐方法,其“管理半徑”從妻子、兄弟、子女、家族起步,由內(nèi)向外逐步延展到鄉(xiāng)黨、軍隊以及更廣泛的社會組織,把家庭管理的觀念和方法推廣到治軍治國,其本人從普通士子成為位極人臣的士林翹楚。曾國藩的一生堪稱管理實踐的一生,他認為自我管理是一切管理的起點,而家庭管理則是一切組織管理的起點。

      曾國藩組織管理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家書包括曾國藩從道光二十年(1840)點翰林到達北京寫回家的第一份家書開始,直至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十七日最后一封家書,“總共存世有一千四百五十九封家書”[3](P1),其通信對象從祖父星岡公曾玉屏到次子曾紀鴻四代共十余人。這部家書是曾國藩一生管理實踐的真實記述,不僅再現(xiàn)了曾國藩管理實踐的真實場景,同時忠實記錄了曾國藩面對實踐問題時的內(nèi)心考量和心路歷程,從側(cè)面體現(xiàn)其管理思想從萌發(fā)、完善、成熟到自成體系的完整過程。本文系統(tǒng)梳理曾國藩家書中的組織管理思想,以期通過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來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組織管理理論,并且為當下組織管理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二、君子之立志,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組織管理的難點之一是明確目標及規(guī)劃達成目標的路徑。組織無論大小,其目標必須明確而清晰,否則一旦失卻了努力的方向,奮斗就會變得漫無目的,既無法形成合力更無法最終實現(xiàn)目標。曾國藩的立志及達成志向的做法值得借鑒,他認為確定目標對成事是至關重要的。從曾國藩家書中可以看到,曾國藩把個人、家庭、宗族和軍隊等各類組織確定的奮斗目標都統(tǒng)稱為“立志”。他在家書中寫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保?](P39)曾國藩立志做圣賢,這個目標十分宏大,然而又是清晰而具體的,其圣賢的實踐路徑蘊含組織管理之精要。

      (一)把個人之志升級成家族(組織)的使命

      曾國藩家書包括給長輩祖父母的、父母親的、伯叔的,也有給妻子、兄弟及子侄的,事無巨細,親情備至。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1842)二月初九“稟父母”信中寫道:“信來,須將本房及各親戚家附載詳明,堂上各老人須一一分敘,以煩瑣為貴?!保?](P2)在曾國藩家書中篇幅最大、內(nèi)容最多的就是“與諸弟書”。家書中盡是對諸弟的關心和幫助,友愛之情溢于言表,并且在書信中常有自我檢討的語句。這些書信加強了兄弟間的親情,開闊了兄弟們的視野,使他們提升了認知。從奉旨組建團練到打下南京的這個過程,家書成了他聯(lián)系家族親情,組建兄弟同盟、協(xié)調(diào)戰(zhàn)線進退的工具。組織的協(xié)同作為一門藝術(shù)在此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家書來完成的。曾國荃作為曾國藩最為倚重的兄弟,其缺點和優(yōu)點一樣明顯,以軍功奠定晉升的基礎注定其在為人處事上不如曾國藩得體圓潤,曾國藩卻總能做到“友”字當先,諄諄教導,化解一個個危機,并最終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曾國藩依托家書完成了兄弟榮辱一體、共同進退的組織協(xié)同,并最終取得了不世之功。曾國藩用“孝悌”來維系他這個大家庭內(nèi)部的和睦、團結(jié)和穩(wěn)定,讓曾家兄弟子侄,退可以自守、進可以干祿,能有一個牢靠的立身和退讓之地,在宦海浮沉中能夠互相照應、互相提攜,結(jié)成一種勢力,抱成一團,共呼吸、共榮辱,同進退、同命運。[4]總之,曾國藩通過家書把整個家族的思想統(tǒng)一到和諧相處與發(fā)展振興這個最高使命上來,整個家族為之不懈努力。

      (二)把宏偉大志分解成若干小志

      把目標變成現(xiàn)實除了不懈的努力之外,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志向遠大卻沒能實現(xiàn)的人最終會落下“志大才疏”的評價。曾國藩對如何實現(xiàn)大志有獨到的見解,他將大志逐步細分,并把這種細分法稱為“剖析”?!捌饰稣撸缰喂墙钦咧?,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來,先須剖成兩片,由兩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懸絕,愈剖愈細密。如紀昌之視虱如輪,如庖丁之批隙導窾,總不使有一處之顢頇,一絲之含混?!保?](P290)任如何麻煩之事、深奧之理,都經(jīng)不得這樣一剖再剖。越剖得細便越看得清楚了,一旦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則治理之方、應對之策也便相應出來了。把大志剖成小塊逐一實現(xiàn),曾國藩不僅自己是這么干的,家書中教兄弟們也要這么干。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諸弟”信中寫道:“若志在窮經(jīng),則須專守一經(jīng);志在作制義,則須??匆患椅母?;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切不可貪大求全一無所得?!保?](P36)

      (三)志貴有恒

      凡事確定了方向,繼之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改進才有成功的可能,這期間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堅持。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持之以恒的堅持和韌性是幫助他渡過各個難關的重要法寶。曾國藩家書中多處闡述過自己對持之以恒重要性的認識,同治元年四月初四他在“諭紀澤”信中就曾寫道:“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p>

      曾國藩一生中給自己設定過大大小小的目標,無不在持之以恒中有所成效,并有所心得。曾國藩不僅在自己人生四次極度艱難的時候靠著這股剛性和韌勁挺過去,同時也把這個方法教給自己的兄弟。同治六年正月初二“致沅弟”曾國荃信中寫道:“然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蓋打脫牙之時,惟有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6](P1317)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致沅弟”信中寫道:“余生平吃數(shù)大塹,而癸丑六月不與焉。第一次壬辰年發(fā)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第二庚戌年上日講疏內(nèi),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岳州、靖港敗后棲于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敗后赧顏走入江西,又參撫、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紳人人目笑存之。吃此四塹,無地自容。”[6](P1330)關于怎么熬過人生的低谷,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好漢打脫牙和血吞?!边@句話也支撐著曾國藩和他的家族,渡過了一個個重要的難關。他在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夜“致沅弟”信中寫道:“然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訣,不料被申夫看破。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quán)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軍之敗三縣之失,亦頗有打脫門牙之象。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保?](P1309)曾國藩不僅自己這樣熬過難關,并在家書中毫不隱諱地自曝其辱來幫助弟弟認清形勢、擺正位置、形成組織協(xié)同,從而挺過難關。

      咸豐初年,朝廷在江南任命了四十三個團練大臣,論才干,個個都是中流砥柱,但除曾國藩之外,其余都是把團練局限在“保境安民”的小圈子范圍內(nèi),只有曾國藩從一開始就奏請“建大團”“建水師”,占領江面,攻打江寧。可見,立志造就的遠見卓識決定其必成就偉業(yè)。

      三、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

      組織管理的難點之二是克服效益低下。組織的目標是成事,用最少的資源高效地成事,但是組織是多個個體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而組成的整體,個體的差異決定著整體效率最大化的難度。如何能客觀準確地判斷形勢、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爭取個體間差異的最優(yōu)協(xié)同,從而少走彎路,做到既定環(huán)境下有限資源效益最大化呢?曾國藩把組織管理中遇到的所有問題的原因歸結(jié)到一點——“智不足也”。

      曾國藩在咸豐八年(1858)八月初三日“諭紀澤”信中寫道:“近歲閱歷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保?](P409)曾國藩所指的“智”顯然不僅僅是簡單理解為智慧,在曾國藩家書陸續(xù)展開的論述中,可見曾國藩所說的“智”至少包括兩個主要方面的內(nèi)容:知行和方法。

      曾國藩在認知論上,一方面繼承了先秦儒家格物致知的思想,同時受到宋明理學經(jīng)世致用、知行合一思想的影響。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諸弟”信中寫道:“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窮其理也。如事親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yǎng)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保?](P40)在這封信中,曾國藩系統(tǒng)闡述了何為格物和致知,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所謂“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通過自己親身實踐來提高認識水平,“體認”是經(jīng)驗、知識轉(zhuǎn)化為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方法論是曾國藩認知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对娊?jīng)》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保?](P708)這個“則”就是指事物的規(guī)律,如果能掌握一類事物的規(guī)律,面對這類事物的問題就能找出對應的方法迎刃而解。在曾國藩家書中隨處可見曾國藩結(jié)合自己的學識體認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方法,并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諸弟和子侄,內(nèi)容涉及寫字、作文、識人、用人、籌餉、養(yǎng)生等,覆蓋面極廣,幾乎只要一遇到問題,曾國藩的第一反應就是先找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諸弟”信中寫道:“子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保?](P34)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致諸弟”信中寫道:“作文當求議論縱橫,才氣奔放,作為如火如荼之文,將來庶有成就?!保?](P87)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諭紀澤”信中寫道:“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少年不可怕丑,須有狂者進取之趣?!保?](P406)同治九年六月初四“諭紀澤”信中寫道:“傳家之法一憑孝友,孝友為家庭之祥瑞,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則衰也,則反是?!保?](P1370)可見,切己體察是曾國藩結(jié)合自己的學問在實踐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摸索方法再提高認識的重要方法,并且通過家書教授給組織的其他成員,以期形成更大的合力和更為優(yōu)秀的傳承基因。

      四、制勝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組織管理的難點之三是組織成員在管理中的識別和使用。曾國藩在同治六年正月初二“致沅弟”信中寫道:“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fā)奮圖強,站得?。贿_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保?](P1317)“立”“達”在曾國藩管理思想中就是致行成事,成事就必須得依靠人,而且是得力能干的人。曾國藩在給左中棠的信中感慨:“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保?](P69)他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他還針對如何發(fā)現(xiàn)、造就人才總結(jié)出八個字: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曾國藩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眾,明以應物。他在晚年與左宗棠已有十年不相往來,但左宗棠給曾國藩的挽聯(lián)卻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保?](P294)可見,曾國藩在鑒人和用人方面確實有系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坊間流傳的《冰鑒》據(jù)說就是后人托名曾國藩而傳世的,其內(nèi)容就是系統(tǒng)地介紹鑒人與用人。同樣,在曾國藩家書中我們也能還原曾國藩部分關于人才的思想和理論。

      (一)把人放在第一位

      曾國藩注重體認和實踐,隨著組織的延伸和戰(zhàn)線不斷的擴展,他更加感受到得力之人的重要性,在具體實踐中始終把人才問題放在第一位,并把這一心得告知在前方領兵打仗的沅弟。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和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信中分別寫道:“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保?](P869)“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保?](P359)

      曾國藩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由來已久,并且把這一觀點通過奏折的方式提交給剛剛登基的咸豐帝,希望借此得到皇帝對人才的重視,從而最終完成自己“效法前賢、澄清天下”的大志。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曾國藩給剛剛登基尚未改年號的咸豐帝上了一份關于“天下如何用吏”的《應詔陳言疏》,其中奏道:“以臣觀之,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有此四者,習俗相沿,但求茍安無過,不求振作有為,將來一有艱巨,國家必有乏才之患?!保?0](P147)重點指出當時官吏之弊病,并進一步提出人才的缺乏將是國家發(fā)展之患。該奏疏體現(xiàn)出曾國藩的擔當和遠見卓識,其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力為其日后大有一番作為奠定了基礎。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沅弟”信中寫道:“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保?](P1066)在曾國藩看來,人才的價值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才干,就是個人能力,一個是見識。才干取自于歷練,而見識得之于學問、閱歷和天賦智慧。二者比較而言,才干誠然難得,而見識高明更為難能可貴。

      (二)發(fā)現(xiàn)和造就人才

      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是“知”的層面,發(fā)現(xiàn)、造就和使用人才屬于“行”的層面。曾國藩注重體認和實踐,指出知行合一方可至臻至善。關于人才的“知與行”在曾國藩一生管理實踐中尤其顯得突出,郭嵩燾為曾國藩作墓志銘,說他“以美化教育人才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云:“文正公尤善相士,其所識拔者,名臣名將,指不勝屈?!保?1](P132)曾國藩善于廣攬賢才、以為己用。曾國藩在《求闕齋日記類抄·問學》中以培植、宏獎人才自詡,文中寫道:“君子有三樂,以‘宏獎人才,誘人日進’為其一樂?!保?2](P25)曾國藩一開始組建湘軍時就召集一批與他同樣有堅定理念的士子儒生為湘軍主將,這些人都能恪守孔孟之道,講氣節(jié)、重行誼。創(chuàng)建安慶內(nèi)軍械所時,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缺乏。他親自走訪各地,通過當?shù)赜忻娜艘约肮賳T舉薦的方式招收有一定科技基礎的優(yōu)秀人才,徐壽、華衡芳、李善蘭、容閎等人,“或精于機栝,或精于數(shù)理”,因而被選中,這對于推行制造西洋船炮的計劃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驅(qū)動人才因人而異

      如果說重視人才是見識,發(fā)現(xiàn)造就人才是學問,那么使用人才就是一門藝術(shù)。曾國藩在人才的問題上始終做到知行合一,不僅重視而且力行,在人才的甄別、選拔、培養(yǎng)和使用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曾國藩幕府人才“極一時之盛”。聚集在大營帳內(nèi)、總督幕府和待幕而入的候補官員、能人士子數(shù)百人之多,其中不乏時下正需的軍事、文書、厘金、軍餉、法律、算學、天文、機器、洋務等方面的專家。薛福成把這些人才分為四大類型:第一類是為曾國藩“治軍事、涉危難、遇事贊畫者”,有李鴻章、郭嵩燾、劉蓉等;第二類是以它事從曾國藩,“邂近入幕,或驟至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有左宗棠、彭玉麟、李鶴章、李瀚章等;第三類是“以宿學客戎幕,從容識議,往來不常,或招致書局,并不責以公事者”,有吳敏樹、吳嘉賓、張裕釗、俞樾等;第四類是“凡刑名、錢谷、鹽法、河工及中外通商諸大端或以專家成名下逮一藝一能,各效所長者”,有馮俊光、程國熙、陳文坦等。薛福成共錄了83人,大體完備,但有遺漏。[13](P203)

      “術(shù)業(yè)專攻、人盡其才、因人而用”是曾國藩在人才使用上的基本原則。在大原則框架下局部調(diào)整的靈活運用,又是曾國藩的長人之處。這里略舉兩個例子。一是任人唯親錯用李元度,咸豐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和九月二十三日“致沅弟”信中分別寫道:“次青(李元度)于十五日酉刻城陷時,聞實已出城,至今尚無下落,必殉難矣,哀哉此人!吾用之違其才也?!保?](P577)“次青十六日回祁,僅與余相見一次。聞其精神尚好,志氣尚,將來或可有為,然實非帶勇之才。弟軍中諸將有驕氣否?弟日內(nèi)默省,傲氣少平得幾分否?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惶煜鹿沤裰湃?,皆以一傲字致敗。吾因軍事而推之,凡事皆然。有才無德者,不沒其才,稍遠其人?!保?](P587)二是用其才遠其人的黃冕,同治元年六月初十“致沅弟”信中寫道:“許惇詩有才而名聲太壞。南坡(黃冕)專好用名望素考之人,如前用湖南胡聽泉、彭器之、李茂齋,皆為人所指目,即與裕時卿、金眉生交契,亦殊非正人行徑。弟與南坡至好,不可不知其所短。余用周弢甫,亦系許、金之流,近日兩奉寄諭查詢,亦因名望太劣之故毀譽悠悠之口,本難盡信,然君子愛惜聲名,常存冰淵惴惴之心,蓋古今因名望之劣而獲罪者極多,不能不慎修以遠罪吾兄弟于有才而無德者,亦當不沒其長,而稍遠其人?!保?](P841)

      五、一無所恃,孝友傳家

      組織管理的難點之四是組織的迭代與傳承。迭代是自然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無可回避。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無論王朝的更迭還是名門望族的興衰都無法逃避大浪淘沙般的時間洗禮,興亡勃忽之間的智慧對組織迭代傳承的啟示亦顯得尤為重要。

      曾國藩家族向上可追溯至孔夫子的高徒“宗圣”曾參,但曾國藩卻是家族中五百年來的第一個被點了翰林的舉人,成了整個家族命運的轉(zhuǎn)折點。如何把家族高質(zhì)量地傳承得盡可能久遠,這個念頭幾乎伴隨著曾國藩出人頭地那一天起,直至其生命的結(jié)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國藩在“致諸弟”信中寫道:“前立志作曾氏家訓一部,曾與九弟詳細道及。后因采擇經(jīng)史,若非經(jīng)史爛熟胸中,則割裂零碎,毫無線索;至于采擇諸子各家之言,尤為浩繁,雖抄數(shù)百卷猶不能盡收。”[3](P47)那時,曾國藩成為京城小吏僅僅十個月,尚租住城郊沒有站穩(wěn)腳跟,心里就迫不及待地和諸弟暢想家族未來的傳承。自曾國藩病逝于兩江總督任上至今一百多年,曾家后人共出有名望之人多達240多人。雖未有能超出曾國藩成就的,但沒有一個紈绔子弟、不肖子孫。這與曾國藩一脈相承的家風、家訓是離不開的。曾國藩家書中關于家族傳承的核心觀點乃一無所恃、孝友傳家,這對組織迭代與傳承頗有啟示。

      (一)一無所恃,耕讀為本

      湖南雙峰荷葉鎮(zhèn)的曾國藩故居富厚堂中廳懸掛了一塊牌匾,題曰:八本堂。溯其源流,曾國藩首提“八本”是在咸豐十年閏三月十八日的日記中,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在“致澄弟”曾國潢信中再次對“八本”向家中諸弟做了一次系統(tǒng)的闡述:“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辈⒃谛胖兄赋觯骸按税吮菊?,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余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保?](P653)

      借用王陽明的天地一問“何為天下第一等事”的范式,試問何為“家族傳承”的第一等事?這對于管理學中的組織傳承也具有同樣的啟示意義。在世代更迭中穩(wěn)健并有意義地活著就是傳承的第一等事。曾國藩家書中的“總不失為上等人家”一言便是對“家族傳承”第一等事的詮釋,“八本”便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和方法,懸掛于祖宅大堂則是時刻提醒家族中的每一個人謹記“八本”之言。

      家族傳承的根本還是需要落在具體人的身上,而對家族成員提出的要求則是:“退而可耕以自養(yǎng)、進而能讀達天下?!边M一步闡釋其意為:即便在極端條件下也具備動手能力,只要有地就能獲得起碼的生存,甚至“耕”的意義可進一步擴展為各種手藝和動手的生存能力,屬于“行”的范疇;如果極端條件得以改善則謀求發(fā)展,通過“讀”來實現(xiàn),“讀”的意義可進一步擴展為一切認知和獲取認知的方法和途徑,屬于“知”的范疇??梢姡鴩墓芾硭枷胍彩艿酵蹶柮髦泻弦凰枷氲挠绊?,耕讀傳家就是知行合一在組織傳承中的重要實踐。

      知易行難的道理告訴我們,明白道理很簡單,去具體踐行和堅持卻很難,為什么會這樣呢?曾國藩的家訓和家書中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因為有所依靠!父輩們積累的權(quán)力、事業(yè)、金錢和人脈,而這些往往是敗家的根本。咸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日,曾國藩在“致沅弟”信中寫道:“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保?](P587)治惰、治傲的根本在于沒有任何依靠,就是“一無所恃”?!安恍钽y錢使子弟自覺一無所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矣?!?/p>

      (二)孝友傳家,十世而往

      家是最小國,國是家天下。家族親情是中華民族的根,正是這個根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傳承,家族親情不僅是民族的凝聚力,也是組織聯(lián)系的紐帶?!抖Y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保?4](P126)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曾國藩在“致歐陽夫人”信中寫道:“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保?](P1338)在體用定位上來看,曾國藩把家視為體,把官視為用。關于孝友傳家,曾國藩在家書中有明確的觀點。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致諸弟”信中寫道:“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趲,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界,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之家。諸弟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保?](P187)可見,讓家族長久地傳承是曾國藩家族管理思想中重要的內(nèi)容。

      湘鄉(xiāng)曾氏一族自曾國藩起迄今已經(jīng)繁衍至第八代,并出了240余位杰出的人物,其中為官者甚少,多數(shù)在教育、科學領域有所建樹,最難能可貴的是后人當中極少聽聞有不肖的。曾氏家族打破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魔咒,家族組織得到了高質(zhì)量的延續(xù),其秘訣就是孝友傳家。

      為什么認為家族乃至各類組織的傳承都可以借“孝友”加以維系呢?這是因為:一是孝悌,是建立和維系家族秩序的根本。在儒家文化看來,世間萬物中的天理是一致的。孝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是建立家族組織秩序的根本法則,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人品質(zhì)的根本標準。在隋朝正式官階制度定型以前,官員是通過“舉孝廉”來推選產(chǎn)生的,可見孝悌在中國的道德文化評價體系中有多重的分量。家國治理是通過法律和道德兩條線的約束作用得以實現(xiàn),最終中國傳統(tǒng)的理想社會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親睦鄰。二是友善,是打通外部組織的鑰匙。孝友一詞最早出自《詩經(jīng)·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保?](P376)宋朝王安石《送郊社朱兄除郎東歸》詩:“宦游雖晚何妨久,餓顯從來不必高,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遺兒曹?!保?5](卷三十六)從上述文獻著述可見,孝友是中華民族家族傳承中的一項重要傳統(tǒng),這種人際交往原則也擴展至族親、鄉(xiāng)黨和其他更廣泛的組織及成員,曾國藩家書中直接或間接涉及“孝友”內(nèi)容的竟達數(shù)百封之多。三是“忠”,是組織力量的源泉。在儒家文化的價值觀看來,忠孝是不可分離的,忠于國家是孝的延伸,是至孝?!爸摇痹谌寮宜枷胫芯哂兄匾匚?,“忠”的認知和踐行體現(xiàn)在對內(nèi)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nèi),忠誠于自己的內(nèi)心;對外,忠誠于天道。并且,彼此兩個方面相互映照:真正忠誠于自己內(nèi)心的思想才是純粹的,由此發(fā)生的行為才會做到和堅持;對外忠誠于天道則可以修正對內(nèi)忠誠可能存在的認知偏差,便于不斷修正認識與實踐中的問題并取得更好的結(jié)果。

      六、結(jié)語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個體價值實現(xiàn)的路徑,其中有著一以貫之的邏輯。在家國治理中夫妻家庭是最小的組織單位,由兩個獨立個體組成的夫妻是治理組織中的最基本單元,由此疊加組合成大家庭、宗族、鄉(xiāng)黨、社會組織、國家。曾國藩一生的管理實踐都是針對“人”這個對象展開和演繹的。對人性的認知、管理和完善貫穿于他整個人生實踐中,曾國藩用“立己達人”的方法,遵循“經(jīng)世致用”的路徑,沿著自我、夫妻、家族、鄉(xiāng)黨、軍隊、社會的組織路徑依次遞進,實踐并自我修正地完成了他一生宏大的管理實踐。曾國藩家書是其組織管理思想的重要文獻,具有完善的思想體系,注重溝通的方法和協(xié)調(diào)的藝術(shù),讓整個家族步調(diào)一致,實現(xiàn)了合理分工和最大化的協(xié)同,并較好地解決了世代傳承的問題。本文對此做了系統(tǒng)的回顧和梳理,并將之與現(xiàn)代組織管理的四大難點相互觀照和分析,以期為組織理論發(fā)展和組織管理實踐提供助益。

      猜你喜歡
      家書曾國藩家族
      跟曾國藩學修身
      做人與處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清晨憶家書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56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皿字家族
      一封家書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一封遲到15年的家書
      曾國藩的讀書之道
      你還是賊,他已是曾國藩
      安西县| 饶河县| 东光县| 和龙市| 修水县| 托里县| 武强县| 南阳市| 合水县| 铜川市| 左权县| 安义县| 普安县| 措勤县| 榆中县| 盐池县| 西贡区| 蓬莱市| 辉县市| 无棣县| 郸城县| 扶绥县| 黔江区| 茶陵县| 汉寿县| 浏阳市| 大余县| 丽水市| 农安县| 西城区| 精河县| 荣昌县| 桐城市| 微博| 永和县| 隆子县| 宁乡县| 黔南| 麻栗坡县| 临泉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