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穎
(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243000)
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作為正向精神收益的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師主體、實際開展思政教學的具體環(huán)境、以及各種教學方法下的教學內容的積極主觀感受[1]。思政教育過程論將過程視為本體,旨在挖掘思政教育過程的內在機理,并以此構建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的動態(tài)互動教學理念,其最終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認知能力[2]??梢哉f,思政教育過程論所倡導的教育原則和現(xiàn)實路徑,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和增強密切相關。
分析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要素,以及采取思政教育過程論探究大學生獲得感的生成機理,對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主體的獲得感至關重要。就是說,只有厘清獲得感的生成機理與影響因素,才能對癥下藥,進而從最根本處提升大學生思政獲得感。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思政課教師主體、思政課學生主體、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環(huán)境等[3]。其中,思政課的影響要素體系正是在這些影響因子相互交織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且四種要素對于大學生思政課實際教學過程具有不同的影響,而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正是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最終體現(xiàn)。因此,需要對之進行針對性高且切實性強的分析。
思政課教師主體,在開展具體的思政教學實踐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可以說,其主體性是否得到充分發(fā)揮直接相關著學生主體的實際獲得感。思政課教師主體的人格素質、理論素質、政治素質、以及能力素質對學生主體的獲得感有重要影響。其中,思政教師主體對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解程度是學生獲得感的首要要求,思想政治教師主體的理論素質是學生獲得感的必備條件。除此之外,在具體衡量學生主體獲得感層面,其能力素質是關鍵指標,而其人格素質則是重要因素。簡而言之,充分開發(fā)教師主體綜合素質,對于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建設與培育至關重要。
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晴雨表與指南針的大學生思政獲得感,學生主體自身也是其重要影響要素之一。即是說,分析學生主體的個性特征、主觀愿望、個體意識、以及價值取向對獲得感的影響,對于教師主體更好把握學生實際學習狀況,乃至進行針對性教學至關重要[4]。其中,獲得感生成的重要因素是學生主觀愿望的內在動力,學生主體的正確價值取向亦是衡量獲得感的關鍵因子。而學生主體的個體意識與個性特征對教學內容的內化程度,同樣也是檢驗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重要指標。
在思政教育過程論視域下,各種教學形式下的具體教學內容,不僅在學生主體與教師主體多元互動中具有紐帶作用,而且教學過程中的方法與內容也是衡量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重要媒介。其中,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社會正確價值觀念、道德約束與規(guī)范、以及基本思政品德。可以說,方法與內容是否符合學生主體的心理需求、是否符合科學的教育規(guī)律與原則,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實際收益。研究并對之進行針對性的革新和改良,對于培養(yǎng)以及建設學生主體獲得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在開展思政教學活動中,教育過程中的實際教學環(huán)境,作為衡量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外部因素,對學生主體獲得感生成與增強,自然也至關重要。簡單說,教學環(huán)境既具備支撐作用,同時又具備敦促作用。既拓展著學生主體的價值觀念,又強化著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且教學環(huán)境不僅不是抽象的,與之相反,教學環(huán)境是具體的、開放的,抽象、封閉且脫離具體的教學環(huán)境不僅是導致實際教學空洞的重要原因,而且嚴重阻礙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形成與培養(yǎng)。
思政教育過程論視域下,學生主體的獲得感,不僅關系著學生主體性是否充分被重視,也關系著教師主體性是否充分被發(fā)揮。這是因為,此過程論下,思政課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是相互交織著的,是多元交互著的,是開放活躍著的。而思政教育過程論的宗旨是在增強學生主體的思政素養(yǎng)的同時,建設和培育學生主體的獲得感[5]。教育過程論下的思政課教學實踐,需要同時滿足,學生主體的實際思政素養(yǎng)與社會要求的基本思政素質相統(tǒng)一,以及與思想教師主體制定的具體教育目標相統(tǒng)一,進而正確認識與充分把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形成機理。
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大學生獲得感的具體實效性,首先體現(xiàn)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能達到預定目標的程度,簡單來說,就是大學生獲得感在思想觀念以及道德品質上的深刻程度。即體現(xiàn)在思政課學生主體對教師主體傳授的知識內容的接受與認識程度,以及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意志與信念,并直接影響自身價值行為的強度,而且同時表現(xiàn)為學生主體,利用思政知識的理念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能力。
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學生獲得感的形成機理,包括內在機理與外生機理兩個部分。教育過程論下的內在機理是學生獲得感生成的內在動因[6]。主要包括,學生主體的心理期望、有效參與、主體需求、以及實踐轉向。其中,心理期望是思政課學生主體獲得感的生成起點,有效參與是思政課學生主體獲得感的關鍵節(jié)點,而學生主體基本需求的滿足是獲得感生成的首要標志,而思政課學生主體獲得感的價值宗歸在于思政理論向生活行為的實踐轉向。
此外,教育過程論下的外生機理是獲得感生成的外在動因,主要包括思政課教師主體的實際教學質量、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教學內容與方法、以及具體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環(huán)境。其中,思政課教師主體的實際教學質量是學生主體獲得感生成的關鍵因子,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是大學生思政獲得感生成的重要手段,具體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環(huán)境則是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有效保障。
概而言之,厘清思政教育過程理論下的學生獲得感的形成機理,實現(xiàn)學生主體的實際思政素養(yǎng)與社會要求的基本思政素質相統(tǒng)一,以及與思想教師主體制定的具體教育目標相統(tǒng)一,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主體教學質量以及增強思政課學生主體的獲得感的首要前提。只有充分認識并且尊重遵從獲得感生成的內在機理與外生機理,才能孕育出滿足社會培養(yǎng)要求的高思政素質與高道德品行的學生。
思政教育過程論下提升學生主體獲得感,既存在著學生主體價值性滿足問題,同時包含著學生主體科學性發(fā)展問題。為此,思政教育過程論下提升學生主體獲得感,需要保證價值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因為,思政教育過程論的價值性體現(xiàn)在,其認識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手段是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因為,思政教育過程論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其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的實際思政素養(yǎng)與社會要求的基本思政素質相統(tǒng)一,以及與思想教師主體制定的具體教育目標相統(tǒng)一的過程[7]。
思政教育過程論下提升學生主體獲得感的具體實踐中,還需要保證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tǒng)一。在實際思政教學中,既包括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主導性地位的思政課教師,也包括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主體性意義的學生自身。因為思政課教師是具體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設計者以及主導者。又因為學生主體性直接決定了其在實際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因此,保證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統(tǒng)一,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至關重要,且是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主要構成。
想要真正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還需要確保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在具體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獨特產(chǎn)物就是學生的獲得感。即是說,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是實現(xiàn)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有效增強的內在根據(jù)。一方面是因為,思政課理論基礎是保證學生思政素質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是因為,實踐教學是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信念與行為的重要途徑。因此,思政教育論下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除了要堅持價值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以及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之外,還需要確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思政教育過程論下提升學生獲得感的現(xiàn)實路徑,首先需要保證“理念為先”與“教師為主”。在“理念為先”層面,需要不斷革新思政課教學理念,確保理念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統(tǒng)一。其中,作為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正確價值觀、認知能力以及科學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教學理念是整個思政教學過程的核心對象。理念為先路徑?jīng)Q定了具體教學過程中,既需要精準課程定位,弘揚正確價值觀。同時又需要樹立協(xié)同育人教育理念,培養(yǎng)出全面高素質與高品德學生。簡言之,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理念為先”路徑是提升大學生獲得感的起點與歸宿。
思政教育過程論下,實現(xiàn)學生獲得感的強化,在“教師為主”層面首先表現(xiàn)為,需要積極加強教師的綜合能力。不僅是因為思政課教師主體的綜合素質對于學生主體的獲得感至關重要,而且還因為教師主體是實際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設計者以及主導者[8]。鑒于此,為了實現(xiàn)學生獲得感的增強,需要加強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具體層面表現(xiàn)為:提升教師的政治素質、理論素質、以及能力素質。概而言之,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教師為主”路徑是提升大學生獲得感的首要及必要條件。
思政教育過程論下提升學生獲得感的現(xiàn)實路徑,還需要保證“需求為本”與“內容為王”。本質上說,大學生獲得感是主觀的感受或情感的認知,這也決定了學生主體的主觀體驗是其獲得感的源泉動力。因此,思政教育過程論下,保證學生獲得感提升的切實路徑包含“需求為本”。具體表現(xiàn)為:精準把握學生主體的需求規(guī)律,并以此為憑據(jù)設計教學方案,強化學生主體的主觀體驗。充分考量學生心理需求以及教育規(guī)律,充分拓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9]。簡而言之,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需求為本”路徑是提升大學生獲得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內容為王”作為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另一切實路徑,在思政課教學的具體開展中,需要優(yōu)化教學內容,且設計出利于全面呈現(xiàn)思政內容的有效教學手段,以此提供高質量的教學供給,使思政課教學效果以及教學實效得到加強。具體層面包括,突出教學內容的問題意識,以此促進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完善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效果性,利于學生主體輕松認知與主動接受。此外,還需要增加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與呈現(xiàn)維度,拓寬學生主體積極性與能動性。概而言之,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內容為王”路徑是提升大學生獲得感的必備指標。
思政教育過程論下提升學生獲得感的現(xiàn)實路徑,最后還需要保證“方法為魂”與“環(huán)境為用”。教學方法作為連接思政課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的重要紐帶,在提升學生獲得感上起到重要作用。多元交互、且開放活躍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增加學生主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而且能夠拓展學生主體的發(fā)散思維與學習趣味。因此是保證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重要手段。具體表現(xiàn)為:轉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設計具備互動功能且開放多元的教學體系,同時充分發(fā)揮師生的雙主體性[10]。簡言之,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方法為魂”路徑是提升大學生獲得感的重要手段。
最后,“環(huán)境為用”亦是思政教育過程論下提升學生獲得感的現(xiàn)實路徑。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但在新的環(huán)境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增強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環(huán)境為用”路徑?jīng)Q定了,既要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捍衛(wèi)先進科學的指導思想。同時又要緊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新環(huán)境下面臨的歪風邪氣??梢哉f,思政教育過程論下的“環(huán)境為用”路徑是提升大學生獲得感的外部基礎與重要支撐。概而言之,思政教育過程論下提升學生獲得感的現(xiàn)實路徑包括多個層面,且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增強的過程,也是各個層面相互交織與相互作用的過程。
分析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要素,以及采取思政教育過程論探究大學生獲得感的生成機理,對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主體的獲得感至關重要。其中,思政教育過程論也為大學生獲得感的提升確立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價值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以及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此外,思政教育過程論同時又為大學生獲得感的提升構建了多層面且多角度的現(xiàn)實路徑。可以說,將思政教育過程論應用到大學生獲得感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對孕育出滿足社會培養(yǎng)要求的高思政素質與高道德品行的學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