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洪武五年明軍西征史事稽考

      2021-12-06 08:22:55毛雨辰
      關鍵詞:明軍西征甘州

      毛雨辰

      (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馮勝奉朱元璋兵分三道北伐的命令率師西征。北伐的中、東兩路明軍均遭北元的伏擊而敗北,唯西路斬獲甚眾。然而,西路軍作為協(xié)同其他兩路作戰(zhàn)的偏師,并沒有完成西道出兵的戰(zhàn)略企圖,亦無益明軍敗于漠北的戰(zhàn)局。六月,朱元璋對來自河西的捷報極為淡漠,其所持態(tài)度,充分反映在他對馮勝的復諭中。朱元璋“命勝先將吐蕃及西安、河南出征官員就各處賞賜。其京衛(wèi)出征將士,俟回京給賞”[1](P1371)。很明顯,除命西征將士等待回京的指令外,朱元璋并不在意對西征戰(zhàn)果的進一步鞏固,對河西占領區(qū)的政權建設亦未做任何部署,并沒有駐守河西的意圖。九月,詔命馮勝班師回京。馮勝回京后,確實因有人舉報其私匿駝馬,雖受到朱元璋的誡訓,但依舊得到朝廷的重用。馮勝奉詔撤退甘肅以及受到朱元璋責罰這一事件,在俞本撰寫的《紀事錄》中,卻有迥異的記載:

      洪武五年十二月,馮勝懼回鶻之兵,將甘州所葺城池營房倉庫、轉(zhuǎn)運米麥料豆二十余萬石及軍需,盡焚之,棄城歸,并寧夏、西涼、莊浪三城之地亦棄,僅以牛羊馬駝令軍人趕歸。途中倒死者,軍雖饑,不敢食,仍負荷歸,軍人餓死載道,一無所向。上知之,追奪馮勝券誥爵祿,宥其罪,貶為庶人,錄其家財。[2](P364)

      在既往的學術研究中,有學者采信《紀事錄》的這一說辭,認為《紀事錄》記載了一個其他史籍皆未記載的重要史事,即洪武五年馮勝對甘肅采取了完全放棄的方式,導致朱元璋對其重罰[3]。經(jīng)此發(fā)酵,馮勝“棄地”之說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然而,在對馮勝西征史料的深入梳理中,逐步發(fā)現(xiàn)了一些更為符合真相的史實,為此,有必要更為深入地閱檢史料,對上述問題加以探討。

      一、明軍首次進入河西的時間

      洪武五年明軍西征,被視為明朝經(jīng)略河西的標志性事件,并被確定為自中唐以來中原漢族政權首次進入河西走廊[4]。但有諸多史料證實,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即可追溯到明軍在河西活動的足跡。

      至元六年行山丹城事。二十二年,升為州,隸甘肅行省亦集乃路。元末兵興,居民逃散。明洪武三年,宋國公馮勝兵至時惟空城。[5](P26)

      與《甘鎮(zhèn)志》相印證,宋濂在為高昌王和賞所作《公墳記》亦有記載:

      洪武三年,大兵下蘭州,公赍印授,自永昌率府屬詣轅門內(nèi)附,詔授懷遠將軍,高昌衛(wèi)同知指揮司事,世襲其職。[6](P146)

      可證實方志所載“洪武三年”并非筆誤。對于高昌王和賞于洪武三年降明事件,《明實錄》亦載:

      洪武三年八月,故元高昌王和尚、岐王桑哥朵兒只班以其所部來降。[1](P1077)

      由此可知,高昌王和賞于洪武三年降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馬順平認為,高昌王和賞由駐地永昌率府屬,前往蘭州納降[7]。據(jù)清代學者梁份考察,歷史時期永昌距蘭州近八百余里,彼時交通狀況極差尚有烏鞘嶺橫貫其間[8](P108-148)??梢韵胂?,高昌王和賞一行,自永昌去蘭州歸降,如若當時明軍尚未進入河西,在道遠路險的行程中,要穿越元朝的控制區(qū),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據(jù)樊永學、鄧文韜對黑城出土的北元文書考證,認為宋濂《公墳記》所言,洪武三年高昌王和賞在馮勝兵臨城下之際,其詣轅門請降的地點就在永昌[9]。從以上史料推測,洪武三年,沈兒峪戰(zhàn)役前后,確有一支明軍乘勢進入河西的涼州、永昌一帶。在明軍的武力攻勢下,駐守這些地方的北元部眾非逃即降。至于高昌王和賞降于哪位明軍門下,尚需新的史料考證。

      洪武二年(1369年)至洪武三年是甘肅戰(zhàn)事的密集期,以慶陽會戰(zhàn)和沈兒峪之戰(zhàn)為典型,明軍均采取了阻止北元援軍的策略,使得北元主力撤至漠北。河西是北元馳援的基地,明軍反擊河西方向的北元則成為必然。這一時期,朱元璋對西北地區(qū)采取“征撫并用”的戰(zhàn)略,有史可考的是,洪武三年五月,鄧愈挺進河州招撫蒙藏諸部[1](P1027)。很短時間內(nèi),鄧愈在河州及河湟地區(qū)取得了很大的戰(zhàn)績。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和鎮(zhèn)西武靖王卜納刺等率部歸附明朝,流亡西蕃地區(qū)的故元西安王、豫王殘余勢力被迫退出該地區(qū)。耐人尋味的是,如若沒有明軍重兵壓境,則不會有洪武三年故元永昌路詹事院涼國公搭塔領所部北遁,道死,子南木哥挈所部還涼州歸附[10](P8),以及同一時期,高昌王和賞、岐王朵兒只班等故元官吏降明事件。緣何鎮(zhèn)番、涼州、山丹等多地故元守軍棄城逃離,無疑與明軍進入河西有關。

      毋庸置疑,洪武五年明軍西征,是對河西北元殘余力量所進行的規(guī)模最大、攻勢最強的一次軍事行動,但西征所向披靡的攻勢卻是在先前軍事打擊基礎上取得的。否則,便無法解釋洪武五年西征,明軍所到之處,所得者只是空城的現(xiàn)象。需要確定的是,洪武三年時明軍進攻河西的規(guī)模和力度遠小于洪武五年的西征,但無論是戰(zhàn)術層面上的配合,還是已有確定戰(zhàn)略目標的執(zhí)行,都說明這些活動已為西征廓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二、明軍撤退河西的原因

      洪武五年,馮勝在西征獲勝后,西路軍并沒有占領甘肅,而是采取了完全放棄的方式退出河西。馮勝撤退甘肅的歷史事件,《明實錄》等典籍并沒有詳盡的記載,但明軍在獲勝后沒有占領河西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至于西路軍緣何放棄河西,本文從查證相關的史籍記載入手,探討這一事件背后的主客觀因素。

      洪武五年,明軍兵分三道征伐漠北和林的北元汗廷,試圖永清沙漠。北伐主力徐達中路軍在嶺北遭遇北元蒙軍兩面伏擊而慘敗;李文忠東路軍在嶺北東線亦遭蒙軍重創(chuàng);馮勝西路軍在河西未曾受到北元勁敵的阻擊,一路克敵,順利略定甘肅。但由于中、東兩路的失利,導致西路明軍全線撤出河西,明軍北伐戰(zhàn)略企圖落空。北伐的失敗,改變了明軍和北元雙方原有的態(tài)勢,并由此造成明朝北疆嚴重的危機。北伐失敗后,北元乘勢南下反擊。為穩(wěn)定北部邊疆的局勢,朱元璋被迫改變軍事進攻的方略,采取積極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并命令北伐的各路部隊“往山西、北平等處備邊”[1](P1451)。同時,對駐守寧夏一帶的軍民也進行大規(guī)模的內(nèi)徙。這一史事,可在方志《寧夏志》記載的史料中得到佐證。“洪武初,立寧夏府。五年,詔棄其地,徙其民于陜西”[11](P2)。同一時期、同一背景,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六月對馮勝報捷的復旨中就有對關于西征將士的給賞問題進行了指示,但對河西的管轄措施并沒有進行具體部署。九月,西征將士接到朱元璋撤退甘肅的命令后,棄置河西班師回京。由此可證,西路軍在西征獲勝的背景下,馮勝采取退棄甘肅的客觀原因,是受明朝戰(zhàn)略防御政策及北疆備邊布防調(diào)整的影響,朱元璋急需重新構建符合實際的北疆防御體系。受明太祖旨意主導,河西是守是棄并不是馮勝所能左右的,退棄甘肅完全是朱元璋的決策。

      需要指出的是,明興元滅之際,以朱元璋為代表的江淮集團對遠處西北邊陲的河西的認識相當有限。一方面,自河西被吐蕃占據(jù)至元朝退出河西,這一地區(qū)已脫離中原漢族政權統(tǒng)治達五個多世紀,河西已趨于吐蕃和蒙古化。在明初統(tǒng)一北方的疆域觀念中,河西被視為“化外之地”,更為邊緣化。另一方面,受“華夷之辨”思潮和恢復兩宋漢疆觀念的影響,朱元璋統(tǒng)治集團對向河西的開拓進取態(tài)度,趨于消極和保守。其充分表現(xiàn)在朱元璋對河西經(jīng)略意識上的輕視與策劃上的滯后,沈兒峪大捷后,就甘肅軍事部署方面,朱元璋曾表達了輕蔑的態(tài)度,“說那甘肅也無甚么軍馬,如可守時節(jié),就撥人守了”[12](P1645-1646)。洪武時期,明朝在北部邊防戰(zhàn)略部署中,表現(xiàn)出“重東輕西”的傾向。明朝對河西的經(jīng)略,也是隨著由東向西局勢漸次穩(wěn)定的情況下逐步推進的。由此即可理解洪武五年以后,北元殘余勢力幾乎完全退出河西地區(qū),據(jù)郭紅考證,洪武十五年(1382年)之前,甘涼之間的廣闊地帶沒有設置衛(wèi)所,軍事防御過于稀疏[13](P79)。但明朝以涼州為據(jù)點采取尺進寸取的策略,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在河西逐步建立起了以陜西行都司統(tǒng)領河西諸衛(wèi)的戍守體系。據(jù)此可知洪武五年西征獲勝后,明軍為何仍要棄置甘肅的原因。

      除此以外,在西征戰(zhàn)事中,明軍一路克敵制勝,自始至終未遇“回鶻”之兵,更沒有與其交鋒。尤其傅友德大敗元兵于瓜、沙之際,久據(jù)沙州以西的回鶻并未向進攻的明軍做出任何回應。在馮勝退棄河西之后,回鶻之兵也沒有趁虛攻進河西。洪武時期,無論是內(nèi)因還是外因,回鶻避免與明朝交惡??梢?,俞本《紀事錄》中馮勝因懼怕回鶻之兵而棄置甘肅這一記載尚需考證。

      三、馮勝焚燒甘州事件

      從上文可知,馮勝退棄河西之際,縱火焚毀甘州城池及糧草軍需事件,同樣出自俞本之《紀事錄》。馮勝焚城的緣由、焚燒糧草的數(shù)量、焚毀造成的后果,俞本言之鑿鑿。但經(jīng)與相關史料對照分析,再對《紀事錄》所載史事的細節(jié)研判,其所言有悖歷史實際,且不符合邏輯,也缺乏其他史料的佐證。要考析這一事件的真?zhèn)?,有必要結合《明實錄》對馮勝西征過程每一細節(jié)的記敘,加以對照分析。

      征西將軍馮勝、左副將軍陳德、右副將軍傅友德率師至甘肅,故元將上都驢降。初勝等師至蘭州,友德先率驍騎五千直趨西涼,遇元失刺罕之兵,戰(zhàn)敗之。至永昌,又敗元太尉朵兒只巴于忽刺罕口,大獲其輜重牛馬。進至掃林山,勝等師亦至,共擊走胡兵。友德手射死其平章不花,追斬其黨四百余人,降太尉鎖納兒加、平章管著等。至是上都驢知大軍至,率所部吏民八百三十余戶迎降,勝等撫輯其民,留官軍守之。遂進至亦集乃路,元守將卜顏帖木兒全城降。師次別篤山口,元歧王朵兒只班遁去,追獲其平章長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馬駝牛羊十余萬。友德復引兵至瓜、沙州,又敗其兵,獲金銀印馬駝牛羊二萬而還。[1](P1358)

      對這一史料,馬順平曾做過詳盡的考證。他認為馮勝于洪武五年二月下旬開赴蘭州,經(jīng)短暫集結策劃后,于三月中下旬挺進河西,因涼州無重兵防守,明軍長驅(qū)直入。四月初三日,明軍進克甘州,四月十五日攻取肅州,四月底,明軍至亦集乃路。馮勝在此可能探聽到徐達兵敗漠北的消息,決定放棄北向和林的計劃,轉(zhuǎn)而引兵至瓜、沙[14]。據(jù)此,對馮勝西征的過程,從時間和空間上有了一條清晰和完整的軌跡。馮勝采取前鋒開道、后師跟進的作戰(zhàn)方式,兩月之中席卷千里河西,戰(zhàn)事雖多,但戰(zhàn)況并不激烈,且所得多為空城。馮勝西征之戰(zhàn)事,印證了洪武五年在河西的殘元勢力,經(jīng)過五年之前明軍的剿滅,無論其在數(shù)量上,還是戰(zhàn)斗力上已經(jīng)明顯下降,幾乎無力與明軍相抗衡,明軍在河西占有明顯優(yōu)勢。

      河西重鎮(zhèn)甘州是元朝甘肅行省的治所,是元代甘肅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中心。明軍攻取甘州,標志著故元河西政權的土崩瓦解。洪武五年四月,西征軍兵臨甘州城下之際,“元守臣平章委的棄城遁”[5](P21-22),元將上都驢開城迎降。馮勝率師進入甘州后,對甘州軍民予以撫輯,待穩(wěn)定人心后,馮勝采取了明軍駐守的管轄方式。而與這一史實相印證的尚有《明實錄》的另一記載:

      洪武五年九月壬子,置甘肅衛(wèi)都指揮使司、莊浪衛(wèi)指揮使司。[1](P1403)

      馮勝在受命棄守河西之時,明朝對河西重鎮(zhèn)的甘州和四路之沖的要塞莊浪,采取設置羈縻衛(wèi)所管轄的方式,以圖日后開拓。

      洪武五年九月,馮勝等班師回京后,誠然受到朱元璋的訓誡,但受罰的原因和后果,《明史》有明確的記載:

      會有言其私匿駝馬者,賞不行。自后數(shù)出練兵臨清、北平,出大同征元遺眾,鎮(zhèn)陜西及河南。[15](P3798)

      顯而易見,《明史》與《紀事錄》的記載大相徑庭。就此一事,《明實錄》所提供的史料更能說明事實之原委。

      壬申,命賞征甘肅京衛(wèi)軍士一萬四百三十五人,白金四萬四千兩,時公侯都督指揮千百戶,以匿或獲馬騾牛羊不賞。上因諭之曰:“為將者不私其身,況于物乎?昔祭遵為將憂國奉公。曹彬平南唐,所載惟圖書。汝等能法古人,則令名無窮。今之不賞,汝等當省躬以思補過?!敝T將皆叩頭謝罪而退。[1](P1406)

      征西將軍馮勝自洪武五年離開河西后,再也沒有涉足這片土地,但馮勝對甘州的影響經(jīng)久不衰。時隔近一百六十年,在嘉靖十年(1531年),都御史趙載應甘州鄉(xiāng)賢的倡議,以舊地藏寺改建忠節(jié)祠,祀自漢至明對河西影響重大的霍去病、班超、竇融、馮勝等,并由副使吳鎧作記,其撰記有云:

      是知人之所以留芳百世、遺臭萬年者,又在此而不在彼也。君子所以恥當年而功不立,瘓沒世而名不稱都,非便錙銖之利,尺寸之腹也,亦欲樹勛烈于不朽……是祠之建,匪直古今名宦、鄉(xiāng)賢世亭其報,以垂休光于無窮。[5](P173-175)

      這顯然是甘州民眾對先賢忠烈的褒揚,馮勝焚毀甘州當是子虛烏有。

      四、洪武五年西征的成效

      洪武五年,明軍分兵西路北伐,有其獨特的戰(zhàn)略目的。據(jù)《明實錄》卷七十一記載,朱元璋命馮勝由西路出征的戰(zhàn)略企圖是“以疑其兵,令虜不知所為”[1](P1323)。顯而易見,馮勝由西路出征的目的是對北伐戰(zhàn)略層面上的配合,兵出西路以迷惑北元作出誤判,牽制北元用兵,從而配合其他兩路實現(xiàn)北伐戰(zhàn)略目標。可以說,馮勝西征并不肩負占領甘肅的使命。從這一角度亦可以洞察西征獲勝后,朱元璋并不在意河西戰(zhàn)果的原因。

      洪武五年的北伐是在明軍連續(xù)勝利的局勢下,朱元璋意圖清剿漠北的又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其認為明軍“志氣甚銳”[1](P1322),對北伐的勝算頗高,并無未雨綢繆。事實是北伐戰(zhàn)局的走向并沒有按朱元璋的預期發(fā)展,戰(zhàn)局的優(yōu)勢反而向北元方面傾斜。誠然“輕敵冒進”是徐達兵敗漠北的重要原因,但“判斷準確,出奇制勝”不能不是擴廓帖木兒的制勝之道。北元方面排除馮勝西征的干擾,專注應對徐達中路的正面進攻,成功瓦解了明軍三路迂回圍殲的戰(zhàn)略策劃。從戰(zhàn)略走向的實際判斷,馮勝西征并沒有達到牽制北元的戰(zhàn)略目的。盡管馮勝西征取得了局部勝利,但西征戰(zhàn)績卻無補于北伐戰(zhàn)敗的結局,正如和田清所言:洪武五年的北伐,在沒有取得戰(zhàn)果的情況下,明軍暫時放棄長驅(qū)漠北,朱元璋對西北地區(qū)采取了更加穩(wěn)健的軍事政策,向遼東和青海沿邊地區(qū)經(jīng)營[16](P22)。以歷史角度看,洪武五年北伐失敗是客觀事實,北伐失敗形成的后果也是客觀存在。但由此對明朝經(jīng)營河西造成影響,學術界卻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在既往的學術研究中,有些學者將洪武五年之后,明朝再次經(jīng)營河西的困難歸咎于馮勝棄置甘肅,這是不客觀的。事實正如梁志勝所指出:洪武初期,明朝為解除遼東和云南地區(qū)的殘元勢力,暫時不能全力經(jīng)營西北地區(qū),只有明智地在河西門戶莊浪設置陜西行都司,以便既可控制西番又便于日后向河西開拓[17]。洪武五年明軍之所以退棄河西,一方面出于明朝戰(zhàn)略重心的調(diào)整,另一方面則取決于西征從根本上摧毀了殘元在河西繼續(xù)統(tǒng)治的基礎。洪武五年明軍西征之后,無論在北元大規(guī)模的反攻風潮中,還是明軍再次進入河西之前,北元對河西走廊再無力大舉,即可反映這一客觀事實。

      朱元璋吸取北伐失利的教訓,在洪武五年以后的對北元戰(zhàn)爭中,采取了由東向西穩(wěn)健推進的方略,重點經(jīng)營北疆中部的山西、河北等地。對西北地區(qū)的經(jīng)營重點確定在青海地區(qū)。洪武前期,明朝對河西走廊經(jīng)略的關注并不高。河西的經(jīng)營一度以莊浪為據(jù)點,隨著明朝西北戰(zhàn)略重點的轉(zhuǎn)移,明朝對河西戰(zhàn)略地位認識的不斷深化,采取逐步穩(wěn)健向西推進的策略。所以,經(jīng)過洪武五年西征的打擊,在北元頑固勢力基本退出河西,北元對河西控制十分松弛的情況下,明朝于洪武二十六年將陜西行都司由莊浪徙置甘州。其中緣由,主要取決于明朝戰(zhàn)略大政方針的改變,并非馮勝退棄甘肅所造成,反而是馮勝西征的聲威,使西域諸國倍受巨大壓力。河西殘元勢力對明朝的威脅被解除后,青海及河湟地區(qū)的局勢趨于穩(wěn)定,聯(lián)番制蒙的戰(zhàn)略亦顯初效。朱元璋“略地至嘉峪關”[18](P568)的智慧和謀略,有效地安撫了西域各部的驚恐、緩釋了與明為敵的情緒。盡管迫于各方面的壓力,西征明軍受命撤棄河西,但馮勝采取以“故元降眾鎮(zhèn)守”[7]河西的舉措,對分化瓦解殘元反明陣營大有裨益。值得肯定的是,馮勝西征在客觀上摧毀了故元在河西的統(tǒng)治基礎,從而使北元依賴甘肅的企圖徹底破滅,并為明朝之后穩(wěn)健經(jīng)營河西奠定了基礎。

      洪武五年西征是明軍北伐的局部戰(zhàn)事,北伐的失敗,使西征的戰(zhàn)績大打折扣。從北伐戰(zhàn)略的全局出發(fā),西征確實沒有完成北伐的謀略。北伐失敗后,在明與北元關系新的變局中,明朝為了重新構建北疆防御體系,詔回北伐三路軍馬加強北疆邊備,馮勝退棄甘肅必然要服從這一大局。諸多史料證實,在西征戰(zhàn)事中馮勝多有建樹,其略地至嘉峪關,設置甘肅、莊浪衛(wèi)等謀劃,與在之后陜西行都司由莊浪徙至甘州的經(jīng)營格局高度相合,印證了朱元璋對馮勝西征善后籌劃的認同。洪武五年之后,馮勝被朱元璋屢屢重用,亦反映了對其在西征戰(zhàn)事主流方面的肯定。對于有些與典籍抵牾的史料,在學術研究中應理性認識,在多種典籍文獻之間進行比較和分析,去偽存真,揭示與實際相符的歷史事件。

      猜你喜歡
      明軍西征甘州
      舒定坤
      新田:紅六軍團西征攻克的第一座縣城
      明中后期對后金之情報活探析
      壬辰倭亂時期移居明朝的朝鮮流民考
      東疆學刊(2021年1期)2021-01-24 07:06:59
      被抹黑的明朝中日慘戰(zhàn)
      八聲甘州
      影劇新作(2018年1期)2018-05-26 09:00:51
      亮劍吧,甘州少年
      學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假 寐
      揚子江(2017年4期)2017-07-19 17:07:12
      青春激揚 為夢想西征
      中國共青團(2016年8期)2016-11-11 08:22:46
      詩詞解讀四層次——以《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為例
      語文知識(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7
      高要市| 碌曲县| 河西区| 松潘县| 英山县| 齐齐哈尔市| 慈溪市| 五家渠市| 和平县| 隆回县| 赤壁市| 清新县| 怀仁县| 平远县| 枣阳市| 辽宁省| 河池市| 德惠市| 城固县| 吕梁市| 大悟县| 平顶山市| 册亨县| 金湖县| 石首市| 磐石市| 广昌县| 云安县| 柳江县| 陆丰市| 库伦旗| 阜宁县| 贵溪市| 安化县| 凤冈县| 威远县| 四川省| 桂林市| 化隆| 桃园县|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