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治視域下生態(tài)殯葬文化培育研究

      2021-12-06 09:27:05汪俊英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生死觀墓園墓地

      汪俊英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法學部,河南 鄭州450018)

      我國開展殯葬改革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中國殯葬改革(尤其是農村的殯葬改革)涉及的諸多問題,都可以在殯葬文化層面找尋根源。尤其是農村殯葬改革遭遇著頑強的無形力量的抵抗,存在著一系列難以化解的問題,殯葬服務質量也不能很好地滿足民眾“人生終老”之殯葬需求,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的殯葬改革只是強調技術層面(遺體的處置),而忽視了殯葬的文化意蘊。因此,我國未來的殯葬立法應該將生態(tài)殯葬文化的培育作為其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則加以明確,并將這種理念貫穿于殯葬法律制度的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通過法治途徑首先構建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殯葬法律制度(譬如《殯葬管理條例》的修改或《殯葬法》的出臺等),繼而塑造一套全新的殯葬文化價值體系,以此影響并改變國人傳統(tǒng)的喪葬觀念,這是破解我國殯葬業(yè)難題、實現(xiàn)殯葬業(yè)走上法治化發(fā)展道路的根本之策。

      一、立法確立“生死觀教育”的指導思想,培育生態(tài)殯葬理念

      (一)通過立法確立“生死觀教育”原則

      生死問題是人類永恒的命題,一個人持有怎樣的生死觀與法意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殯葬活動所展示的生死觀教育,應當與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密切結合,作為公民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受到足夠重視。因此,國家的殯葬立法應該倡導并鼓勵人們利用陵園、墓地、殯儀館等殯葬場所,發(fā)揮其生命教育的獨特作用,形成面向全體民眾生死教育的大視野,對于有效化解全體民眾的生死困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法律是人類文化進步的產物和標志,而法律本身也是一種特殊文化。法律的生命深藏于文化之中,并隨著文化環(huán)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同樣,法律的運行既需要文化的支撐同時也在規(guī)范、改良、促進著人類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正確認識法律與文化的雙向互動關系和演進規(guī)律對于國家的殯葬立法是大有裨益的。遺憾的是,這種認識在我國殯葬立法領域的體現(xiàn)是不充分的。其中之一便是我國殯葬立法中人文理念之缺失導致我國殯葬立法理念上的偏差,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深層問題。譬如我國《殯葬管理條例》第一條規(guī)定“為了加強殯葬管理,推進殯葬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本條例?!焙茱@然,《殯葬管理條例》的立法宗旨并未反映殯葬的本質和功能,而是將推進以火葬為目標的殯葬改革作為立法目的,強化行政管理,直接導致實踐中民政部門忽視了殯葬工作的社會屬性,而是為了強制推行火葬去片面追求火化指標的完成,火葬政策被異化成了“一化了之”,可謂南轅北轍。在我國現(xiàn)行殯葬立法中,殯葬活動如何體現(xiàn)人文關懷,如何尊重公序良俗,如何通過喪事活動體現(xiàn)生死觀教育等內容是嚴重缺失的。正因為這個核心問題出現(xiàn)了偏差,直接導致我國的殯葬立法失之簡單草率,被人詬病為“現(xiàn)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指火葬)[1]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類的生死觀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變動不居的特性。佛教講“靈魂不死”,而道教則相信“生死皆自然”;由千古追求的“長生不死”到當代社會“安樂死”的興起,人類死亡態(tài)度的演變標志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其實質上是人類自我認識在不同階段的體現(xiàn),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

      人類數(shù)千年積淀下來的處理人生終點事務的活動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喪葬禮俗文化,體現(xiàn)著哲學與宗教所具有的超越死亡的生命智慧,因而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生死教育功能。殯葬活動就是通過一整套禮儀程序,對在場的每一個人進行了一場生死教育,教導人們在死亡的警醒下走向幸福與尊嚴的人生。

      現(xiàn)實社會中,由于天災人禍發(fā)生概率不斷攀升,死亡越來越具有突發(fā)性與不可預測性,這就更加需要人們以一種達觀的心態(tài)去坦然面對人生所遭遇的死難和兇險,理性地接受這些發(fā)生在周遭的意外之死。著名的美籍華裔學者傅偉勛教授于1993年創(chuàng)立了“生死學”學科,他提出了“死亡學與死亡教育(或擴充為生死學與生死教育)的重視與否,是考量一個國家和社會是否進入‘已發(fā)達’階段的一大因素。”[2]可見,“生死教育”屬于國家現(xiàn)代性的標志之一。已故的江西師范大學鄭曉江教授先后在南昌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開設“中國死亡智慧”和“生死哲學”等課程20多年,在國內外講學數(shù)百場,堪稱國內“生死教育的先驅”。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生死教育在形式上是以死亡教育為名,實則通過死亡教育讓人們普遍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以理性態(tài)度善待生命并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死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教育,其本質在于它是要喚起生命的覺醒,讓人明白死亡乃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短暫性與有限性,并超越有限去追求無限。因此,生死教育本質是生命教育,是以生命教育為內涵的素質教育。

      任何教育僅僅流于說教其成效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我們的生死教育如果缺乏實踐體驗與感悟的層面,也很難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但生死教育如果能與具體的喪事活動及喪葬禮儀相結合,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殯葬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人文關懷,一方面在彰顯生者對逝者的人文關懷,對逝去生命的惋惜,對逝者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肯定與贊揚而讓逝者靈魂安寧;另一方面,又通過對生者的關懷,讓喪親者得以走出悲傷,正視死亡的發(fā)生,堅定地面對生活,最終獲得生命的安頓與終極關懷。殯葬活動正是通過對逝者的追思緬懷、對生者的慰藉教育而啟迪每一個在場者:如何面對死亡?如何面對此一有限的生命?如何追求超越與永恒?殯葬正是通過悼念活動來實現(xiàn)對喪親者的悲傷撫慰與失落情緒的紓解,扶持他們脫離出孤寂、無助與沮喪的困境,教導他們要勇于面對死亡帶來的生存挑戰(zhàn)。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未來的殯葬立法應當將生死觀教育作為其立法原則并配套規(guī)定有關內容和條款,從法治源頭上引導人們樹立達觀的生死觀,這對塑造國民的完整人格必將大有裨益。同時,應當加大對生死哲學與殯葬文化學的教學與研究,為培育現(xiàn)代生態(tài)殯葬法治理念提供理論支撐。

      (二)確立“生死觀教育”的基本內容

      1.通過殯葬活動培養(yǎng)自然主義生死觀教育。相比較而言,中國道家的生死觀是一種自然主義的生死觀,很超脫也很理性。老子的思想精髓是“道法自然”,在生死問題上,老子認為生死禍福乃自然規(guī)律,是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現(xiàn)象。因此,人應當順其自然,送死迎生。在這方面,莊子可以說是踐行自然主義生死觀的典范。《莊子·列御寇》篇記錄了莊子將死前的一段話: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在莊子眼里,死生變遷如春夏秋冬、晝夜更替一樣,屬于大自然的事,人類既無可抗拒也無以逃遁,只有默默依隨才是人間至道。莊子對于死生如此超然,所以,人們不難理解為什么莊子對于其妻之死,可以“箕踞鼓盆而歌”了(莊子·至樂篇)。

      在中國,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認為,人應當珍惜生命,生盡其用,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人生在世,難免一死,但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可見,儒家思想中的生命哲學也是相當積極的。

      所以,殯葬場所的文化宣傳必須圍繞這樣一個主題:人不管多么不愿意死亡,但是總要面對這一無奈的終點,而當死亡已經發(fā)生時,尤其是非正常的死亡悲劇發(fā)生后,人們不得不面對事實。這就要求殯葬場所必須塑造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包括各種人文景觀和雕像等室外裝飾,也包括圖片、挽聯(lián)、橫幅、字畫、山水畫等,來形成一種強大的感染磁場,通過轉化喪親者的心態(tài)來化解悲傷。比如,北京昌平殯儀館在火化爐兩側雕刻了陶淵明的“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詩句,鏤空的玻璃地板上引用雨果關于死亡的經典論述,對于每一個到場的人都能產生一種心靈的震顫[3]。自然主義生死觀教育還包括培養(yǎng)人們形成一種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殯葬觀念。要通過教育讓人們明白,生命本來源于自然,終歸還要回歸自然,所以生死原本是極其平常的事,因此,人作為自然之子在回歸自然時理當保護自然,不能破壞自然。這些綠色殯葬理念必須作為國家殯葬立法的原則被確立下來,并在殯葬場所大力宣傳和弘揚,用生態(tài)文明觀念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引導民眾的殯葬消費方向,在殯葬活動中倡導合理使用資源、節(jié)約資源。比如在殯葬用品(如壽衣、棺材、骨灰盒等)生產上采用可降解材料,在遺物遺體處理、殮殯用具和葬式葬法等方面樹立低碳節(jié)能環(huán)保理念,等等。

      自然主義生死觀教育還能夠詮釋出死亡的正面價值和意義,也就是用《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觀點告訴人們,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相反相成,不可偏廢,構成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俄國哲學家別爾加耶夫說過:“人生在世之所以會有意義,就是因為有死亡這件事,假如人間沒有死,人生的意義就消失了?!保?]由此,殯葬讓人們明白,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人生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加彌足珍貴,從而減輕或克服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感,進而有助于培養(yǎng)公民的理性死亡觀。

      作家史鐵生說過:死亡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上驳氖?,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手段的多樣化,現(xiàn)在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思想觀念有了較大進步,一些人在生前就考慮買墓地、立遺囑乃至捐遺體或器官,這種行為的背后體現(xiàn)了對死亡的積極正視,同時,借助法律行為,比如簽合同、公證等,消除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風險,給自己一個合法的保障和一個理智的選擇。而這正是法治的力量使然。

      2.通過生死觀教育培養(yǎng)感恩意識。中國有“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tǒng),殯葬祭祀始終被看作是子女對父母盡孝道的一個重要內容,表明了殯葬祭祀在傳統(tǒng)社會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人們在喪親之后,在處理遺體的過程中表達對逝者的追思和緬懷,這一過程就是增進孝親感恩意識的過程。所以現(xiàn)代的殯儀館和陵園,普遍把強調感恩父母的孝道教育作為殯葬場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要想服務于社會,報效祖國,就必須從“孝敬父母”開始。孝的內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學會感恩,感謝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感謝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死亡不可避免,生命需要傳承。在眾多的社會關系中,親情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基礎,通過喪事活動讓生者感受“愛”之珍惜,“愛”之不易,從而學會愛人、愛己、愛他人,從而培養(yǎng)“大愛”情懷,而這些不正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友善”嗎?“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备卸鳎俏覀兠褡宓膬?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父母對我們有養(yǎng)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單位對我們有知遇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正如一首歌《感恩的心》中的歌詞一樣: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自己,感恩的心,感謝生命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此生此世,不管你是做大領導還是小職員,是做企業(yè)家還是公務員,有了感恩之心,你就會感謝你的員工,感謝你的股東,感謝你所有的同行同事伙伴,感恩親情、友情、愛情,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同時我們也會贏得他人的感恩,我們的生命將充滿無限的大愛!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才會有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才會回報他人、回報社會。

      3.通過生死觀教育,引導人們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殯葬場館不僅要發(fā)揮撫慰哀傷、化解悲痛的功能,還應當發(fā)揮教育人們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功能,警示人們遠離危險、減少悲劇的發(fā)生。

      既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天災人禍,不可避免,生命僅僅是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轉瞬即逝的過程,那么,我們每一個生者都應該明白人生短暫、生命脆弱,應該更加珍惜時間、珍愛生命,立志在有限的時間中爭取生命潛能的最大發(fā)揮和生命空間的最大充實,讓生命綻放更多的光彩。譬如忍辱含恨奮筆疾書的司馬遷、雙耳失聰?shù)呢惗喾?、終生躺在輪椅中的霍金,他們用行為訴說著生命的真諦,他們是生命綻放的典范,是善待生命、不負年華的楷模。

      生命于人只有一次,生命該何時何地何因終結,誰也無法預料。哲學家能在身后留下博大深邃的思想,領袖人物能在身后留下一座政治豐碑,藝術家能在身后留下動聽的音樂、壯美的詩篇、美麗的畫作、膾炙人口的巨作……這就是生命意義的不同。正如古羅馬大哲學家塞涅卡說的:“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長?!保?]

      每一個生者還應該明白,世界萬事萬物,唯有生命最為珍貴,沒有生命也就沒有了一切,失去生命,就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權利。一棵小草,一只螻蟻,都維系著一條小小的生命。因此,我們不僅應該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應該善待他人,對他人生命懷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漫漫人生路,坎坷前行中,人的心中總有一些東西是褻瀆不得的,這就是敬畏?!熬础迸c“畏”很像一條大河兩邊的河堤,這邊是敬,那邊是畏。如果河的堤壩足夠高,不管河流多么波濤洶涌,都不會泛濫成災。一旦敬畏的河堤不在了,或者變低了,欲望的河流自然就會奔騰泛濫,帶來無數(shù)災禍?,F(xiàn)實生活中的假酒、假藥、地溝油、黑心棉、毒跑道、豆腐渣工程,等等,都是缺乏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所結出的惡果。所以,通過殯葬載體所進行的生死教育、生命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們形成一種健康與恬淡的生活態(tài)度,看淡金錢、地位、名利,看重精神、品質、素養(yǎng),緩解生活壓力,引領人們回歸生活本真,展現(xiàn)人性之美具有重要價值。

      二、立法定位“人文紀念園”,培育現(xiàn)代墓園文化

      人類的殯葬行業(yè)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創(chuàng)建社會文明的特殊載體,它集哲學、宗教、禮儀、歷史等于一身,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核。殯葬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消費,而且是持續(xù)型消費(掃墓),作為精神消費,殯葬既可作愚昧載體,又可作文明載體??梢?,殯葬(墓地)問題歸根到底主要還是文化問題,準確地說是一個觀念問題、認識問題。中國人自古崇尚“葉落歸根”“入土為安”,因此,墓園就成了活著的人幻想來生、認識彼岸世界的平臺和載體。既如此,墓園里也應該有文化,更應該有積極向上的法治文化的引領:一是破除一些陳舊落后的“鬼神觀”,代之以科學、達觀、超然的生死觀;二是陵園不應該是“陰曹地府”的代名詞,而應該定位為“人文紀念園”。要想破除這些數(shù)以千年、根深蒂固的觀念,顯然法律不應該缺位。堅持立法先行,嚴格執(zhí)法,持之以恒堅持長年,必有成效。那將是一件蔭澤后世、功德無量的大事。

      眾所周知,墓園不僅是逝者的最終歸宿之地,也是生者的情感寄托之地。同時,墓園還是展示逝者生平事跡,實現(xiàn)精神價值傳承的載體,更是警示后人的窗口??v觀當今世界,那些埋葬著許多英雄及偉人的墓園從來都是眾多游人熱衷拜謁的勝地。比如,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阿靈頓國家公墓、位于夏威夷檀香山的“神殿之谷”墓地,等等,無不如此,它們幾乎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皦瀴L是個人的最終歸屬,墓地則是眾多逝者的身后家園。陰宅陽宅都是宅,當然得按藝術品來打造。這不僅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者的關懷。”[6]因此,我們不能把墓地的功能僅僅局限于埋葬死者的地方,而應該對陵園或公墓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

      那么,墓地的功能究竟該怎么定位呢?筆者認為,應摒棄傳統(tǒng)思維模式,跳出“一塊寶地、一座墓碑”的墓園模式,建立生態(tài)墓園。生態(tài)墓園應當是不留墳頭、不使用石材和木材、不立大碑、盡可能少地占用土地,如同公園一般的“現(xiàn)代人文紀念園”。這種生態(tài)墓園可以采用象征性的電子屏或紀念墻替代墓碑,用綠色草坪、花壇替代墳塋,用具有獨特個性、富有詩意的雕塑、藝術品作為裝飾,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建設供游人觀光的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安放供游人休息的長條凳子,等等,再加上個性化的安葬儀式和殯葬服務,以此營造墓園的清新氛圍和溫馨場景,彰顯生命的價值與可貴,從而使陵園成為融陵園、公園、莊園為一體,集殯葬、旅游、娛樂多功能的、復合型的人文紀念園。

      由于宗教信仰及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對待死亡、對待墓地的態(tài)度是有很大不同的。在西方人眼中生與死的界線并不是太分明。西方人認為,墓園是逝者與生者和諧共處的地方,是生者與逝者默默對話的場所。法國的拉雪茲公墓地處城市核心地帶;紐約的綠林公墓位于布魯克林城市區(qū);夏威夷檀香山的“神殿之谷”墓地與居民區(qū)僅僅隔一條馬路。西方城市中公墓與生活區(qū)僅一墻之隔是常有的現(xiàn)象,那里的人們似乎并不忌諱死人。有的人還希望自己離逝去的親人近一點,愿意把家族墓地建在自己院子里。有些學校的校園里也都有自己的專屬墓地,這絲毫不影響學校的秩序,學生家長們似乎也不介意。在美國波士頓的市中心有一個墓地名字叫舊谷倉墓園(Old Granary Burying Ground),是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這里安葬了許多歷史名人,比如獨立宣言的簽署人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與山謬爾·亞當斯(Samual Adams),富蘭克林的父母也安葬在這所墓園里,等等。還有位于麻省西部的紐頓市公立圖書館也建造在公共墓地旁邊。這座建造于20世紀90年代的大型圖書館,緊靠墓地的一面是透明的大玻璃窗,玻璃窗下擺放著許多舒適的沙發(fā),讀書的人讀累了可以蜷臥在沙發(fā)中,透過玻璃窗欣賞窗外墓園的美麗風光,圖書館配上樹叢的蔥郁、山影的空濛,會讓人萌發(fā)超越時空的聯(lián)想。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qū)有一個著名公墓,名字叫作“Green-Wood Cemetery(綠林公墓)”,是列入了美國國家歷史名勝的景點,這是美國第一個公墓,占地478英畝,埋葬了56萬多人,包括多個內戰(zhàn)時期的將軍,以及歷史上著名的棒球運動員,這個著名的墓園里,有宏偉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像,每年吸引了不少游客到來瞻仰名人的墓碑。筆者2014年5月到紐約參加女兒的畢業(yè)典禮時,在女兒的帶領下參觀這個著名公墓,墓園的環(huán)境之好著實有些出乎意料:一派冰晶雪凝、氣氛安詳而靜謐的氣氛,有湖泊、丘陵、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也有可供汽車通行的平坦道路,參天的大樹枝葉茂密、遮天蔽日。筆者去參觀之時正值五月,杜鵑花像華蓋一樣成傘形盛開,樹木古老,整個墓地很像一個天然植物園,這樣的地方自然是鳥兒的樂園,還有成群的野鵝(也有說是北美大雁)在墓園吃草。這里的很多墓碑上鐫刻的年份都是“18”開頭的,說明這座墓地有二百年的歷史了,保管室、標記室、紀念碑為歷史上著名的或者非著名的墓主提供了豐富的說明。據(jù)當?shù)厝苏f,布魯克林地區(qū)的年輕人特別喜歡到這里來搞派對、野餐或舉行一些聚會活動。公共汽車在公墓旁邊設置了站點,為外地旅游者來此參觀提供了便利。

      從翻閱的歷史資料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一處別具一格的墓園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羅馬尼亞的“歡樂墓園”。據(jù)記載,歡樂墓園位于羅馬尼亞北部山區(qū)的馬拉穆列什的色奔撒村,坐落在一座建于1886年的老教堂旁邊。這座墓園由一位藝術木雕家所創(chuàng)建,他于1935年開始為這塊教堂附屬的墓園雕刻十字架,他利用橡樹木雕刻墓碑,因為熟悉村落中的每一個人,因此在制作墓碑時,會為過世的村民創(chuàng)作碑文,用詼諧幽默的故事講述逝者的一生,在每一個逝者的十字架上,都會刻上一段風趣的墓志銘,每一個墓碑肖像都是手繪而成的卡通畫像,墓碑是以藍色為基底(在民間的傳統(tǒng)上,藍色就是希望和自由的象征),再搭配鮮艷明亮的色彩,還有有趣好玩的插圖,讓墓園充滿了歡樂的氣息,讓人感覺死亡不再是永遠的離開(1)羅馬尼亞的“歡樂墓園”見http://blog.sina.com.cn/u/1801582005。歡樂墓園有許多妙趣橫生的碑文,讓人忍俊不禁。有一個墓碑的碑文是這樣的:“就在這沉重的十字架下,沉睡著我那可憐的岳母。要是當初她再多活哪怕三天,躺在這兒的就會是我,而她會在我的墓前把這碑文頌讀。碑前匆匆的過客啊,可千萬別將她喚醒。要是讓我的岳母回到家,她還會狠狠地把我責罵。但我表現(xiàn)得如此乖巧,她也不會從地獄歸來。您就長眠于此吧,我敬愛的岳母大人!”還有其他有趣的碑文,如父母為嬰兒寫的:“我們的孩子來到這世上,四處看了看,不太滿意,所以就回去了?!必摼握煞蚣s翰·福特為妻子寫的碑文:”這兒躺著瑪麗——約翰·福特的妻子,但愿她的靈魂上了天堂。我對不起她,即使她下了地獄,也比當我的妻子要好受。”一個富有哲理的銘文:“這兒躺著鐘表匠湯姆斯,他將回到造物者手中,徹底清理修復后,上好發(fā)條,行走在另一個世界上?!绷邌莨淼谋模骸斑@兒躺著一個不肯花錢買藥的人,他若是知道葬禮的花費有多少,大概會追悔他的吝嗇?!本频昀习迤拮訛檎煞驅懙谋模骸斑@里面躺著的是亥米西·麥克泰維西。其悲痛的妻子正繼承他的興旺事業(yè)——蔬菜水果店,商店在第十一號高速公路,每日營業(yè)到晚8點?!薄H缃襁@座歡樂墓園已是羅馬尼亞永久性的博物園。

      與西方恰恰相反的是,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向來是忌“死”怕“鬼”的,多數(shù)國人對公墓、死亡、喪葬等事物一直諱莫如深。在生者看來,中國的墓地是屬于死者的,活著的人總是有意識地離它遠遠的。墓地要么白花花地布滿山坡,要么黑色或灰色墓碑鱗次櫛比,公墓道路狹窄,綠化欠缺,墓地空間幽暗而壓抑,一派死寂和陰森的景象,墓地周邊的經濟發(fā)展也受到了嚴重影響。一些大城市的公墓新址選擇成了大難題,每選中一處新址,均因新址周邊群眾的強烈反對而不得不作罷。在大多數(shù)國人心中,墓園是亡靈的棲息地,是神鬼出入的場所,是陰曹地府所在地,與墓園靠近、與死者墳墓接觸會非常不吉利。甚至對于從事這一行業(yè)的人員多有歧視和偏見。筆者多次與從事殯葬業(yè)(尤其是火化工)的工作人員交談,他們說從事這一行的人,從來不主動與人握手,怕犯了別人忌諱;逢年過節(jié)一般不串親訪友,也是擔心親戚親友反感又不便說出來傷了面子。年輕的火化工連找對象都很困難。人們從忌諱死亡,延伸出忌諱墓地,繼而再延伸到忌諱從事殯葬工作的人,這些都是不良殯葬文化所導致的惡果。

      受傳統(tǒng)的“鬼神”觀影響,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以至于理論界也很少有人去潛心研究現(xiàn)代墓園的設計問題,對于這些關系到生命本質的“死亡問題”“喪葬問題”大多數(shù)學者不屑一顧,或諱莫如深,可見傳統(tǒng)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綜上,墓園建設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和做法,以“尊重生命,倡揚綠色,傳播文化”為宗旨,重視緬懷和傳承文化。如果我們像裝扮花園一樣裝扮墓地,那么我們在墓地就不會感覺到活人和死人的隔閡,也不大容易產生鬼怪精靈、尸體骷髏之類的聯(lián)想。我們的傳統(tǒng)是“老有所養(yǎng),死有所葬”,美化墓園其實就是實現(xiàn)生者與死者資源共享,在同一片土地上,既為逝者創(chuàng)造一片安息的綠色家園,同時也為生者提供一個靜謐的休閑空間。

      打造“人文紀念園”理念的提出,絕不僅僅是概念炒作,而是具備現(xiàn)實的可操作性的,它也是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一個創(chuàng)新之舉。因此,我們首先需要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各種手段和教育,破除陳舊落后的“鬼神觀”,代之以科學、達觀、超然的生死觀。其次,墓園文化建設還體現(xiàn)在墓碑的設置上。墓碑上如果刻的是表現(xiàn)時代特征的文字、繪畫或雕塑之類,帶有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印記,便具有歷史價值了,那么今天的墓園對于人類未來的子孫來說便具有了考古的價值。因此,未來的墓園建設應當在綠化、美化、景觀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再賦予其文化的意義,比如,美化周邊的道路、擴寬綠化帶、增加必要的公共設施如電子熒屏和宣傳欄,展示葬在這里的先人的生平事跡,把它作為傳承孝道與美德、慎終追遠的場地,作為小學生道德教育的場所,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再次,構建“人文紀念園”必須有國家立法作為后盾。我們的殯葬立法對于建設人文紀念公園模式的殯葬體系十分關鍵,用建設人們精神家園的理念來建設逝者的歸屬地,將會避免許許多多商業(yè)之風所帶來的對人文的侵蝕,人文紀念公園的殯葬模式將會因為它的非商業(yè)性和公益性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也會促進公墓(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向著美化、簡化、人性化的建設方向轉型,它會極大地改變中國公墓形象,使得墓園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立法確立節(jié)儉與綠色的原則,培育文明祭掃文化

      殯葬文化的本質是對民眾感恩與敬畏之心的教化和引導,目的是和諧家庭與周遭的人際關系的融洽。因此,應當通過法治途徑加速培育先進的“祭掃法治文化”,提倡并推行科學祭掃、文明祭掃、綠色祭掃,反對并懲處違法祭掃、愚昧祭掃、浪費祭掃、污染祭掃。

      通過祭掃寄托哀思、表達思念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內容,清明節(jié)納入國家法定節(jié)日后,倡導文明祭掃就成為清明文化的重要元素。每到清明時節(jié),眾多天南海北的游子們回歸故里,來到先人們的墓前,為故人的墳墓添些土,清除墓碑上的灰塵,再擺些貢品、鮮花等表示悼念之情、思念之心,以此表達紀念,實現(xiàn)靈魂安寧。

      清明節(jié)掃墓,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要手段。現(xiàn)在,不少學校把清明祭掃作為一種現(xiàn)場教學課進行安排,每至清明,提倡并鼓勵學生隨家長去老家祖墳掃墓,或是學校組織學生集體去烈士陵園為英烈們掃墓,抑或是通過網上掃墓,然后再安排寫一篇清明祭掃的作文,讓學生們記錄清明節(jié)掃墓祭拜的感想,將現(xiàn)場活動進行抽象歸納再進行理性升華,這樣對于進一步明晰清明祭掃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傳承“慎終追遠”民族傳統(tǒng),緬懷宗親先祖,培養(yǎng)榮辱禮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但是,近年,清明節(jié)出現(xiàn)了以“金錢化”“逐利化”等為獲取商業(yè)利益為初衷和特征的清明泛商業(yè)文化現(xiàn)象。不僅是從紙糊的別墅、香車美女、iPhone手機等“奇葩”祭品,到“代客掃墓”“代客獻花”“直播代掃”“二維碼掃墓”等祭掃方式;還有形形色色的“冥幣”,有些人居然還異想天開地焚燒制作精美的“美元冥幣”;還有超豪華的“洋房”祭品備受青睞,“房”里布置得很豪華,比如1米高的3層樓大洋房里組合家具、各類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如此等等。在廣東,清明節(jié)前夕,“祭祖金豬188元一只”的牌子隨處可見,前來訂購祭祖乳豬的趨之若鶩。還有人在祖父墓前焚燒彩紙扎成的“美女小姐”,可謂將世俗的奢靡展示得淋漓盡致。有些人說是祭祖,卻開著靚車、音響里放著流行歌曲,一大群人嘻嘻哈哈、吵吵鬧鬧,真不知是去祭掃還是郊游。當前的祭掃方式深受來自現(xiàn)實社會的消極影響,清明祭掃成了一些人浮躁心靈尋求安慰的一種方式。這些五花八門的祭掃方式其實都沒有擺脫以金錢來購買對逝者的追思,所保留的都是泛商業(yè)化且缺乏實際內涵的祭掃形式。這不僅違背了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方式的本意,而且使清明節(jié)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因此,當下如何深入挖掘新時代清明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運用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去創(chuàng)新和揚棄,達到“緬懷先烈先人先賢,弘揚清明傳統(tǒng)文化”之目的,值得全社會深思。

      因此,扭轉清明節(jié)祭掃方面的不良風氣,同樣需要法治的引領。清明節(jié)應當提倡節(jié)儉、綠色與文明祭掃,杜絕燃放鞭炮、焚燒紙錢等陋習,具備條件的地方倡導祭掃時選用鮮花作為祭品。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大執(zhí)法力度,積極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告別不文明祭掃行為,采取社會聯(lián)動機制,群策群力,在全社會倡導移風易俗,探索創(chuàng)新文明祭掃形式,還清明節(jié)以最初的本真。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殯葬與祭掃習俗也需與時俱進地變革,但只要殯葬與祭掃的本義不變,即真心哀悼,誠心祭奠,殯葬和祭掃的方式并不重要。

      總之,破解千年陋習唯有立法先行才能奏效。無論是生死觀教育,還是墓園文化、祭掃文化的培育,都需要我們通過法治的方式正本清源,通過普法教育、執(zhí)法、司法等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假以時日,封建迷信等陳舊觀念定會隨著法治文明的進步而漸漸式微,一種嶄新的生態(tài)殯葬文化一定會蔚然成風。

      猜你喜歡
      生死觀墓園墓地
      大象墓地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速讀·下旬(2021年2期)2021-07-23 02:43:37
      墓園里的機器人(環(huán)球360°)
      無天于上2035 第4話 新任務
      航空世界(2020年1期)2020-01-11 01:17:30
      尋找大象墓地
      湯顯祖墓園發(fā)掘的紛擾
      藝術品鑒(2017年9期)2017-09-08 02:22:48
      江西南昌西漢?;韬钅箞@
      大眾考古(2015年12期)2015-06-26 08:53:06
      在巴黎墓地徜徉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1
      屯昌县| 柳江县| 舒城县| 武胜县| 永登县| 东光县| 兴业县| 汶上县| 湘潭县| 渝北区| 玛曲县| 文昌市| 蒙城县| 乌海市| 曲周县| 松江区| 突泉县| 芦溪县| 海阳市| 德保县| 阳城县| 哈巴河县| 华坪县| 五华县| 石城县| 台安县| 嘉善县| 丽水市| 怀来县| 靖边县| 普安县| 扬州市| 奎屯市| 长宁县| 太湖县| 五台县| 武鸣县| 哈巴河县| 金坛市| 乌鲁木齐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