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冬蓮(江蘇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礎(chǔ)教學部·博雅全人教育學院)
閱讀是一項基本的語言技能。2021年4月,由教育部頒布的新版《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四項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都涉及閱讀技能。其中“職場涉外溝通目標”規(guī)定要掌握必要的英語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具備必要的英語聽、說、讀、看、寫、譯技能[1]。可見,閱讀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然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存在一定的“淺層學習”現(xiàn)象或傾向。這些現(xiàn)象不僅阻礙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對其他語言技能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一定的制約。因此,必須對這種傾向加以正確的引導,并以“深度學習”理論為依據(jù),對閱讀教學進行深化。
“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最早是由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于20世紀70年代,根據(jù)學習者獲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提出的一種學習概念。具體是指“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學習,其在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學習動機、學習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思維層次、最終達到和發(fā)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點,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淺層學習的特點[2]
由上分析可知,“淺層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因為學習的本質(zhì)是促進學生發(fā)展,對于大學英語這門課來說,就是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英語思維能力的提升?!皽\層學習”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升,因而是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努力克服的一種學習方式。然而,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依然存在“淺層學習”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如下:
由于高校在校生必須參加并通過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廳統(tǒng)一組織的不同級別的英語水平測試,如,全國英語三級考試(PETS 3)、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CET4&6)等,這無疑使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出現(xiàn)了一定的應試教育傾向。這種傾向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是會偏離大學英語課程所規(guī)定的核心素養(yǎng)和課程目標的。這種傾向也是教學功利化的具體體現(xiàn),它有如下特點:
1.題型單調(diào),并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相同
很多大學英語教材的閱讀理解模塊,都采用了CET4&6閱讀部分的基本題型,如,單選題、段落匹配題、選詞填空等,并成為大學英語閱讀練習的主要題型。原本應當豐富且個性化的英語閱讀活動,因為應試而變得單調(diào)乏味。
2.出題思路與解題套路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相似
不僅題型趨同,而且出題的思路也與CET4&6相近,解題思路也就必然與之相近。以單項選擇題為例,題目主要包括中心思想題、細節(jié)題、詞匯題、邏輯推理題。干擾項的設置思路也很相似,如,張冠李戴、以偏概全、曲解原意等。從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閱讀理解題型是有一定幫助的。然而從大學英語課程目標和核心素養(yǎng)來看,如果每一個單元的閱讀模塊都按照這種方式來處理,那么,最終很難達到課程所規(guī)定的水平。大學英語課程不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輔導班,考試只是課程的目標之一,而不是全部。英語語言能力的獲得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大學英語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語言思維,從而使學生能夠完成職場涉外溝通、多元文化交流等任務,而不僅僅是通過閱讀來獲得信息。
有些大學英語教材的閱讀理解題,如簡答題,難度偏低,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課程目標的角度來說,其價值不高。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主課文Deaf DJ[3](《聾人打碟師》)為例,該文的閱讀后練習(Afterreading)有一道簡答題,包含5道小題。其中第2小題和第4小題如下:
2.2 Digging into detail(挖掘細節(jié))
(Para.1) (1) How did Robbie become deaf?
(Para.6) (4) What does the word“visually” most probably mean,judging from the context?
5道簡答題中,除了第4道題稍有難度,其他4道題的難度偏低。這道簡答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文章細節(jié)的把握,同時訓練學生快速查找具體信息的能力。從提升語言思維能力的角度來說,該題型的訓練價值不大。因為,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動機,還是認知水平,都屬于“淺層學習”。不僅如此,由于該題型在每一道小題前已經(jīng)標注了具體的段落號,實際上已經(jīng)告訴了學生到哪個段落去找答案,因此,查找信息的難度大大降低,已經(jīng)失去了技能訓練的價值。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應當貫穿大學英語課程的各個模塊,閱讀教學也不例外。然而,很多大學英語教材在設計閱讀活動時,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體現(xiàn)得很不夠。具體表現(xiàn)是:其一,閱讀練習以客觀題為主。其二,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按照教材編者或老師的設計思路和要求,被動完成各項習題, 即,多以“老師問—學生答”的模式為主;而“學生問—老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的模式相對較少。
語言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雖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聽、說、讀、寫、譯等技能作為相當獨立的模塊來訓練,但是,在現(xiàn)實場景中,要完成一項語言交際活動,幾乎很少用到某一種語言技能,而是綜合運用多種語言技能。因此,在進行閱讀模塊教學時,不應當只搞單一的語言輸入活動,訓練單一的閱讀技能,而應當以閱讀活動為主,輔以其他技能訓練活動—包括英語詞匯和語法訓練,即,活動應當綜合化。然而,實際情況是,很多英語閱讀活動形式相當單一,與其他形式的語言活動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閱讀活動成了單一的語言輸入活動,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學生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較差,達不到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水平。
對照“淺層學習”的定義和特征描述,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上四類問題,在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學習動機、學習狀態(tài)等多個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淺層學習”的特征,都可歸入“淺層學習”的問題。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或“深層學習”,最早是由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于20世紀70年代,根據(jù)學習者獲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提出的一種學習概念,具體“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chǔ)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nèi)谌朐械恼J知結(jié)構(gòu)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lián)系,并能夠?qū)⒁延械闹R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2]。
對于“深度學習”這一概念的理解,我們可以通過與“淺層學習”相比較來展開:其一,“深度學習”是與“淺層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淺層學習是“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學習;其二,“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在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學習動機、學習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思維層次、最終達到和發(fā)展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具體如表2所示[2]。
表2 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比較
常言道“一物降一物”。教學活動中的“淺層學習”,必須采用與其相對應的“深度學習”,才能加以解決。具體方法如下:
1.遠離功利化教學
閱讀活動的設計不應功利化,即,不應當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導向?!吧疃葘W習”理論十分強調(diào)學習動機,并認為只有內(nèi)在的、滿足求知欲的需要才會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學習的本質(zhì)是促發(fā)展,教學應當為學生賦能。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獲得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不能將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大綱作為日常教學的指南。大學英語閱讀模塊的題型要擺脫CET4&6 題型的束縛,應當向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fā)展;應當根據(jù)不同的文章,設計不同的問題與題型。即使同一種題型,也應當根據(jù)不同的文體,設置不同形式的問題。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為例,每個單元主課文后的第一道題是Text Organization (課文結(jié)構(gòu)),其主要形式是完成表格或流程圖。但是,由于個別課文的文體較為特殊,或者為了突出訓練篇章結(jié)構(gòu)意識,因此,該題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變化。如,第一冊第五單元:The Water Problem(水的問題),其主課文后的課文結(jié)構(gòu)題,在設置上與其他單元不同。為了突出訓練學生對于議論文寫作技巧(同時也是閱讀技能)的認知,將該題設置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1.1 First, find out what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are about.(首先,明了以下各段落塊的大意);
第二部分為:1.2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回答以下問題)。共5小題。除了第一小題,其余4個小題均以訓練寫作技巧(即閱讀技能)為目的。如,第2小題:How does the author raise the water proble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Why does he do it in this way?
應當說,這樣的閱讀活動不僅超越了功利,而且由于題型的個性化設置,提升了文章體裁與訓練目標之間的適切性,從而提升了閱讀技能。
2.在“淺層學習”的基礎(chǔ)上加大難度
首先,不能完全否定“淺層學習”。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chǔ)不同,適當設置少量的“淺層學習”活動對基礎(chǔ)稍差的學生來說是必要的。同時,“淺層學習”也是“深度學習”的基礎(chǔ)和起點。但是,不能讓淺層學習占主導地位,因為它不能為學生賦能。只有上難度,才能賦能。我們?nèi)砸浴度掳娲髮W進階英語》綜合教程主課文后的閱讀題為例,同樣是簡答題,我們可以按“深度學習”理論來設計。以第一冊第二單元為例,其主課文為:All Grown Up and Still in Tow。其最后一個段落(也是結(jié)論段),原文如下:
To parents whose children are at tending first-year university, just remember they have all grown up now.It is time for you to do the same.
針對該結(jié)論段,我們可以這樣設置簡答題:
What does the author suggest freshmen’s parents do?
注意,這個簡答題本身屬于“淺層學習”的范圍,其答案很容易直接在原文中找到:Let go of their gown-up children.
如果該簡答題沒有下一問,則成了沒有意義的“淺層學習”。事實上,設置此題的目的就是為下一個問題做鋪墊,即,為了向“深度學習”過渡—我們可這樣設置下一個問題:
How many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 are used for giving suggestions or commands in this text? Make a list by writing down the original sentences from the text and telling from which paragraphs they are.
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用于表達建議或命令的句型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完成以上表格,學生必須再次通讀并深入理解全文,才能將相關(guān)的句子挑揀出來,并把他們總結(jié)為具體的句型。該活動不僅復習了第一單元主課文中出現(xiàn)過的用于表達建議的句型,同時也復習概括了中學時期所學過的同類型的功能句型,不僅使學生很好地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體系,同時,也豐富和重組了原有的認知體系。對照表2,我們發(fā)現(xiàn),該活動在學習內(nèi)容上“以與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與學生經(jīng)驗融合的復雜問題為主線”,在學習狀態(tài)上屬于主動加工、深度理解。因此,屬于“深度學習”的范疇。
3.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被動接受是“淺層學習”的一個特征。而“深度學習”強調(diào)主動加工、結(jié)構(gòu)反思(包括元認知)。因此,如果在英語閱讀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設計,就能實現(xiàn)深度教學。其具體設計方法和范例,與下面的第4點放在一起來詮釋。
4.設計綜合活動
前文已述,語言活動最自然的狀態(tài)就是聽、說、讀、寫、譯一體。因此閱讀活動的設計應當遵循綜合化的原則。在進行閱讀模塊教學時,應當將單一的閱讀輸入活動深化為輸入與輸出相結(jié)合的綜合訓練。這既符合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也符合深度教學的特點。
仍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主課文Deaf DJ(《聾人打碟師》)為例。上文談到了一道具有明顯“淺層學習”特征的簡答題。那么如何深化呢?方法是:設置輸入與輸出相結(jié)合的綜合性的閱讀活動,并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設計。具體如下: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每一個小組針對全文(共8個段落)的每一個段落提一個問題(即,以疑問句的方式提問),這樣每個小組共擬8個問題。同時,要求這8個疑問句中必須包含特殊疑問句、一般疑問句、選擇疑問句、反義疑問句等四種類型;學生將每一個句子分別寫在一張紙條上(注意,紙條上不標明這個問題是針對第幾段落所提的)。所有問題的答案也都由該小組擬出(寫在另外的紙條上)并交給老師。然后,小組抽簽,兩兩進行PK。例如,A組與B組抽到了一組。那么,A、B兩組交換紙條,即,A組回答B(yǎng)組提出的問題,B組回答A組提出的問題。但是,所有的紙條只能由該小組派出一個代表(通常是發(fā)音最好的同學)上臺來讀,該組其他同學來回答。即,A組派一名代表上臺隨機抽出一張B組同學提出的問題,并大聲讀出來,并由A組其他同學來回答。B組也同樣操作。該綜合活動,涵蓋了聽、說、讀、寫,以及詞匯和語法活動。同時,學生主動參與了活動的設計。對照表2,該活動是具有“深度學習”特征的,是符合“深度學習”的規(guī)律的。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所存在的“淺層學習”問題,可依據(jù)“深度學習”理論加以深化。這不僅要求教師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要有正確的認識,即,必須按照大學英語課程標準來審視閱讀教學存在的“淺層學習”問題,同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能力。只有深入研究“深度學習”理論,并將之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才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深化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