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多語言系統(tǒng)與多語能力①
      ——多語研究綜述

      2021-12-07 10:58:59單志斌
      關鍵詞:二語母語外語

      單志斌

      內(nèi)容提要 本文綜述了庫克提出的多語能力概念的發(fā)展歷程,討論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領域的主要研究問題。在語言能力層面,多語能力把多語者掌握的各種語言的語言知識概念化為一個復雜、動態(tài)的整體系統(tǒng),強調語言系統(tǒng)間的互動與相互依存關系;在語言運用層面,阿羅寧在多語能力基礎上發(fā)展出的優(yōu)勢語言集群概念可以便捷地描述個人在社會中的多語使用。多語能力是多語者的區(qū)別性特征。多語能力有助于重新認識母語與外語、不同外語之間的關系,豐富了外語學習的人文屬性。

      目前在我國,談及外語學習時,通常會聽到一些成對的表述,如中文/外語,通用語/非通用語,大語種/小語種,一外/二外等。這些表述實際上建構出這樣一種認識體系,即母語和外語是兩個系統(tǒng),外語內(nèi)部各個語種之間也是相互獨立的系統(tǒng)。為了保證目標系統(tǒng)的健康發(fā)展,就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純凈”的發(fā)展空間,排除其他系統(tǒng)的干擾。例如,有人提議在中、高考中降低外語的占比,甚至取消外語科目,以突出母語的主體地位,避免外語學習影響母語學習。又例如,很多法語專業(yè)學生在入學前已學過多年英語,入學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初學法語時,發(fā)音很容易帶有“英語味”,拼寫也經(jīng)常受英語的影響。不少教師會建議學生此時減少對英語學習的投入,甚至暫時將英語擱置一旁,等法語基礎穩(wěn)固之后再重拾英語學習。然而,母語和外語,第一外語和第二外語之間的關系真的是彼此割裂,相互競爭的嗎?多語(multilingualism)研究重新思考了母語與外語、以及各種外語之間的關系,對上述問題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將從多語視角出發(fā),介紹多語能力的概念,綜述多語能力的相關研究,或許可以為我國的外語教學帶來新的思考。

      一、多語現(xiàn)象與多語能力

      多語是指個人或社群使用多種語言的社會現(xiàn)象。多種語言就意味著在獲得一語(母語,L1)之后,又學習和使用了其他語言。這些語言統(tǒng)稱為二語(L2),它既包括狹義的第二語言,也包括第三、第四語言。②Muriel Saville-Troike.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nd ed.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p.2.二語既可以在自然情境下通過非正式學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習得。由于需要與不同的群體溝通交流,人們自然產(chǎn)生了學習、使用二語的需求,導致了多語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當今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日益頻繁,使用多語的需要更加凸顯,多語人群在社會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此,有必要研究人們?nèi)绾瘟暤?、使用多種語言,以更好地理解多語現(xiàn)象。

      目前的多語研究中,通常認為狹義的“多語”僅指三種及以上語言的使用,有別于狹義的雙語(bilingualism),即兩種語言的使用。至于兩者間的關系,有人認為雙語是多語的一種特殊情況;有人認為雙語和多語是完全不同的現(xiàn)象,不存在包含關系。③David Singleton & Larissa Aronin.“Introduction”.In David Singleton & Larissa Aronin (eds).Twelve Lectures on Multilingualism.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9, p.xiv; Britta Hufeisen & Ulrike Jessner.“The Psycholinguistics of Multipl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In David Singleton & Larissa Aronin (eds).Twelve Lectures on Multilingualism.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9, p.68.而廣義的雙語和多語則都指的是兩種及以上語言的使用。④Fran?ois Grosjean.Parler plusieurs langues.Le monde des bilingues.Paris : Albin Michel, p.9.如果使用狹義的術語,那么高校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入學之初至少已經(jīng)是雙語者,因為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掌握普通話,并學習英語多年。學習新一門外語意味著他們將要發(fā)展成為多語者。

      與單語者相比,多語者有何特性?庫克(Vivian Cook)自1991年起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逐步建構了多語能力(multi-competence)的概念,高度凝練了多語者的區(qū)別性特征,為多種語言的習得和使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根據(jù)庫克最新的定義,多語能力是指“使用一種以上語言的個體或社群的總體系統(tǒng)。同一個體或社群掌握兩種或以上語言,并使用這些語言。所有語言構成了一個整體系統(tǒng),內(nèi)部有復雜的動態(tài)關系”⑤Vivian Cook.“Premises of multi-competence”.In Vivian Cook & Wei Li (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inguistic Multicompete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

      多語能力的提出實際上豐富了喬姆斯基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內(nèi)涵。語言能力是指語言使用者內(nèi)在的語言知識,與語言運用(language performance)相對,后者指的是具體情景中語言的實際使用。⑥Noam 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5, p.4.根據(jù)喬姆斯基的假設,人類先天具有語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其初始狀態(tài)(記為s0)是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就是s0與外部語言輸入接觸,逐漸進行參數(shù)設置,最終達到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記為sn)的過程。這樣才能解釋兒童在短短幾年內(nèi)只接觸了有限的語言輸入材料,卻能習得復雜的語法系統(tǒng)。庫克認為,傳統(tǒng)的普遍語法理論更多聚焦單語者,在解釋雙語者的語言能力時,傾向于把一語的語言能力(記為ss)和二語的語言能力(記為st)看作相互獨立的實體;但ss和st是同一個s0經(jīng)過參數(shù)設置后的產(chǎn)物,兩者始終同時存在于同一個體的大腦當中,應當看成一個整體。實際上,世界上多語者的數(shù)量要遠高于單語者,掌握兩種或更多語言,或者說腦中同時存在ss和(若干)st才是人類的常規(guī)狀態(tài)。⑦Vivian Cook.“The 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competence”.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7(2), 1991, p.113.

      庫克反思二語習得研究后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二語習得研究絕大多數(shù)是在單語視角下研究多語人群。⑧Vivian Cook.“Premises of multi-competence”, op.cit., p.3.在單語視角下,存在理想的單語者。多語者是在單語者的基礎上習得了額外的語言(二語)。評價二語學習,就要把多語者的二語與對應單語者的母語進行比較,二語學習成功的標志就是達到了(近似)母語者的水平。因此,傳統(tǒng)的二語習得研究大多關注如何解釋二語學習者相較于母語者的不足,以及如何彌補這種不足。由此可見,單語視角以母語者為中心,多語者(也就是二語者)處于次要地位。如果轉換視角,從多語視角出發(fā),研究重點就不再是多語者的二語與單語母語者的差距,而是多語者如何在多語情境中使用各種語言。此時,多語者被認為完全獨立的個體,不再需要向某種單語標準靠攏;多語者使用的各種語言也不應再被割裂地研究,而應當看成一個整體系統(tǒng)。

      多語能力概念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⑨Ibid., p.3-4.第一階段,定義為“兩套語法共存于一人大腦中的復合狀態(tài)”⑩原文為:the compound state of a mind with two grammars。。此處的“語法”實際上對應所有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義、句法等各個層面,并非只是狹義的語法。在這一階段,多語能力只是個體頭腦中的心理學構念,僅包括語言本體(語言知識)一個維度,而且只討論了雙語的情形。第二階段,定義為“同一個體或同一社群掌握的一種以上的語言知識”?原文為:the knowledge of more than one language in the same mind or the same community。。之前定義中頗具迷惑性的“語法”被替換為更透明的“語言知識”。在這一階段,多語能力真正對應了廣義的多語,即兩種及以上語言。概念中的“社群”也使得多語能力具有了社會語言學屬性。第三階段,定義為“使用一種以上語言的個體或社群的總體系統(tǒng)”?原文為:the overall system of a mind or a community that uses more than one language。。在這一階段,更加中性的“系統(tǒng)”替換了“知識”,使得多語能力不局限于語言官能,而是與整個思維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具備了認知維度。庫克特別強調語言的“使用”,區(qū)分了二語使用者和二語學習者,把使用者界定為“任何知曉并(在真實情境中)使用二語的人,不論二語水平如何”。二語使用者與二語學習者的區(qū)別在于,學習一門語言并不一定導致語言的實際使用;“學習者”多少意味著自身與某種標準相比存在不足;而“使用者”則沒有這層含義。

      多語能力概念的發(fā)展歷程反映了對多語者區(qū)別性特征的認識過程。多語能力是語言知識、語言的社會互動和語言使用者的界面,集成了語言學(語言本體)、心理學(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和社會學(語言在社會中的使用)三個維度。從多語能力出發(fā)開展的研究,也都在這三個維度上展開。

      二、多語能力的主要研究問題

      多語能力這一概念的發(fā)展過程實際上隱含著三個前設。?Ibid., p.7-19.第一,多語能力考察的是個體或社群所使用的所有語言構成的整體系統(tǒng),以及這一整體系統(tǒng)內(nèi)各個語言間的相互關系;第二,多語能力不取決于單語母語者;第三,多語能力涉及整個認知系統(tǒng),并非只與語言相關。從這三個前設出發(fā),可以引申出三大類研究問題。

      一是多語能力內(nèi)部各語言的關系問題。在雙語情形下,傳統(tǒng)的二語習得研究也十分關注一語與二語之間的關系,發(fā)展出了一系列概念,如遷移、跨語言影響、磨蝕等。但是,這些概念都是單向考察了一語系統(tǒng)對二語系統(tǒng)的影響,背后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放大一語的積極影響,減弱消極影響,以使二語盡可能達到母語者的水平。而在多語能力視角下,研究更多關注二語系統(tǒng)對一語系統(tǒng)的影響。已有大量證據(jù)表明,二語在音系、句法、語義、語用等層面均會對一語產(chǎn)生影響。?Goro Murahata, Yoshiko Murahata & Vivian Cook.“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ology of multi-competence”.In Vivian Cook &Wei Li (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inguistic Multi-compete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8-30.也就是說,一語系統(tǒng)并不是穩(wěn)固不變的。這也就說明,語言系統(tǒng)在大腦中是動態(tài)的、可變的。新語言的加入會使得原有狀態(tài)發(fā)生不可逆的變化,新舊系統(tǒng)共同形成一個復雜的整體系統(tǒng)。對于雙語者來說,其一語系統(tǒng)不同于單語者的母語系統(tǒng),其二語系統(tǒng)也不同于二語單語者的母語系統(tǒng),雙語者因此成了獨特的個體。

      在多語情形下,由于語言數(shù)量增加,各個語言系統(tǒng)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因此,不少人借用了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Dynamic System Theory)研究多語能力,揭示了多語能力動態(tài)、復雜的特性。?Kees de Bot.“Multi-competence and dynamic/complex systems”.In Vivian Cook & Wei Li (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inguistic Multi-compete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p.131.多語能力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變化一方面來自系統(tǒng)內(nèi)部結構的重組,另一方面來自于系統(tǒng)與外界環(huán)境的互動。各個語言系統(tǒng)彼此密切聯(lián)系,進行著非線性、混沌的互動。許多實證研究表明,多語能力是一個整體概念,各語言系統(tǒng)間存在很復雜的交互關系,應當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整體性意味著多語能力具有“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質,脫離整體,則部分無意義;因此不能再將某種語言從整體中剝離出來,孤立地進行研究。此外,由于多語能力存在發(fā)展、變化、輸入、吸收和衰退的自然運動過程,因此可以從生態(tài)學的視角加以研究。?Danuta Grabys-Barker.“Applied linguistics and multilingualism”.In David Singleton & Larissa Aronin (eds).Twelve Lectures on Multilingualism.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9, p.39.總之,對多語能力內(nèi)部結構和語言系統(tǒng)間互動關系的考察,離不開對整體性、動態(tài)性、復雜性這幾個特性的把握。

      二是多語者的認知是否具有特殊性的問題。前設3指出,多語能力牽涉整個認知系統(tǒng),并不局限于語言能力。傳統(tǒng)的二語習得研究通常只聚焦語言能力,對其他認知機能的發(fā)展關注甚少。在多語能力視角下,有關研究不斷推進,發(fā)展出認知遷移、認知重構、多元認知等概念。?Goro Murahata, Yoshiko Murahata & Vivian Cook, op.cit.p.34.已有證據(jù)表明,在顏色感知、范疇化、動作事件感知等方面,多語者均表現(xiàn)出與單語者的差異;不同語言的語法性別標記也會影響多語者的認知。?Ibid., p.31-33.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也表明,多語者的大腦結構也與單語者不同,很可能是不同語言間持續(xù)互動的物質基礎。?Ibid., p.33-34.總之,多數(shù)研究者傾向于認為,由于具備多語能力,多語者的認知系統(tǒng)存在獨特之處。

      三是多語能力對外語教學和學習的啟示問題。前設2(多語能力并不取決于單語母語者)打破了母語者中心論,多語者在使用二語時不再被認為存在某些缺陷(與母語者相比)。因此,多語能力使多語者成為研究的中心。如果重新審視已有的二語習得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二語使用者本身仍然知之甚少,缺乏客觀描述;大多數(shù)認識落腳在二語使用者與母語者的相似與差異上,更多是對二語發(fā)展的目標進行了規(guī)范性界定。從多語視角來看,原有的二語習得研究很可能不再充分,需要重新解讀甚至重新研究。

      多語能力還豐富了語言學習的內(nèi)涵。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不再只是獲得一項交際技能,多語能力的發(fā)展會促進人的整體發(fā)展。?Ibid., p.36.20世紀50年代以來,聽說、交際、任務教學等外語教學方法放大了語言學習的工具性,即學習語言僅僅是為了與人交際,而忽視了語言學習對個人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多語能力使得語言學習具有了人文關懷,因為多語能力能讓學習者成為獨特的人。如果把這兩點綜合起來,可以認為語言學習是“內(nèi)外兼修”的過程,內(nèi)可以提高人的思維品質,樹立開放、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提高認知靈活性;外可以拓寬與他人、與世界溝通交流的渠道。多語者因為發(fā)展了多語能力,從而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如果說語言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培養(yǎng)多語能力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那么理想的語言教師自然應當是已經(jīng)具備了多語能力的人。也就是說,與母語者相比,講二語學習者本族語的教師具有一定優(yōu)勢,因為學習者多語能力的發(fā)展路徑很可能與后者更貼合。多語能力的整合性特征還意味著在二語的課堂不應該,也不可能人為創(chuàng)造一個割裂的、只使用二語的語言環(huán)境。學習者已經(jīng)掌握的語言和認知資源應當充分利用。在以往的二語習得研究中,母語對二語學習的積極作用常常被忽視,因為共性的遷移總是能夠很輕松地、不經(jīng)意地完成;而母語對二語學習的負面影響卻容易被夸大,因為差異總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當然,也要認識到,語言學習中的“母語者中心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如何使這一觀念通過有效的實操落地,是后續(xù)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三、優(yōu)勢語言集群:多語能力的社會表現(xiàn)

      多語能力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可以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但庫克本人也承認,多語能力并非一個可以證偽的模型或理論。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多語能力延續(xù)了二語習得研究中“語言在人腦中表征為系統(tǒng)”這一基本假設。正是因為一門語言被表征為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才談得上不同語言系統(tǒng)間的相互影響。在雙語情形下,已有的二語習得研究已經(jīng)成功解釋了一些現(xiàn)象;但在嚴格多語情形下,變量數(shù)量增多,很多多語研究對同一個研究問題給出了相互矛盾的回答,雙語研究的結論不再適用。這有幾種可能的解釋:第一,多個語言系統(tǒng)互動時可能存在中介變量,并非某兩個系統(tǒng)直接發(fā)生互動,從而使得情況更加復雜;第二,在原有的一語和二語系統(tǒng)基礎上,三語并未被表征為第三個獨立的系統(tǒng),而是分散地融入了已有的兩個語言系統(tǒng);第三,語言在人腦中并非被表征為獨立的系統(tǒng),原有的雙系統(tǒng)的互動也只是一種表象而已。多語能力只是在原有假設的基礎上,把若干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整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而已,并沒有對基本分析單位進行重新概念化。各個語言系統(tǒng)究竟如何交互,顯然不能只用“復雜、動態(tài)”草草概括;交互后的各個語言系統(tǒng)又是什么樣子,目前亦未見基于實證研究的語言學描述。因此,多語能力在語言能力層面難以再有突破。

      如果暫時擱置語言能力層面難以深究的問題,聚焦多語者的語言社會使用,那么就可以從語言使用層面考察多語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優(yōu)勢語言集群(Dominant Language Constellations)概念既是多語能力的一種直觀表現(xiàn)形式,也能為多語能力研究提供詳實的數(shù)據(jù)支持。

      對多語個人來說,優(yōu)勢語言集群指的是其使用的最重要的幾種語言,這些語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能夠滿足個人在多語情境下的所有需要。與優(yōu)勢語言集群相對應的是整體語言集合(Language Repertoire),它包含了個人掌握的所有語言以及語言的變體。從數(shù)量上來說,整體語言集合可能包含六七種語言,甚至更多,而優(yōu)勢語言集群通常只有三種語言。兩者之間的差異還在于,處于整體語言集合之中的語言是靜態(tài)的,與實際使用不直接關聯(lián),可以類比為銀行賬戶內(nèi)的存款。只有將存款取出用于投資行為,語言被真正使用以滿足各種需求,才構成動態(tài)的優(yōu)勢語言集群。也就是說,整體語言集合中的語言都有進入優(yōu)勢語言集群的可能,但只有部分語言真正進入了優(yōu)勢語言集群。由于優(yōu)勢語言集群直接對應語言的社會使用,所以必然具有高度情境依賴性,還能直接反映了人在情境中的主觀能動性。個體成長,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都可能導致原本在優(yōu)勢語言集群中的語言退出,新的語言加入優(yōu)勢語言集群。因此,優(yōu)勢語言集群的變化可以描畫個體的發(fā)展變化。

      一般來說,考察優(yōu)勢語言集群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1)構成,即優(yōu)勢語言集群包括哪幾種語言?哪些語言技能?2)結構,即優(yōu)勢語言集群內(nèi)部各個語言承擔的角色,以及語言間的權重關系。3)動態(tài)變化,即一定時間跨度下優(yōu)勢語言集群的構成和權重發(fā)生何種變化,如何發(fā)生變化。由此可見,優(yōu)勢語言集群的理論抽象程度不高,只是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提供了一個較為便利的工具,以描述多語者的語言使用。多語者面對的實際情境千差萬別,各種語言的使用也千變?nèi)f化,只有先完成描述,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和概括。

      具備多語能力是優(yōu)勢語言集群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優(yōu)勢語言集群是多語能力在社會使用中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研究優(yōu)勢語言集群就能間接考察多語能力。優(yōu)勢語言集群的社會語言學屬性決定了它并不關注語言系統(tǒng)在人腦內(nèi)是如何互動的,也不關注多語者的認知特性,從而繞開了語言能力層面的瓶頸,成為語言使用層面一個非常易用的工具。事實上,多語研究應當是一項雙重研究,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不應該割裂地對待,把握好兩者的平衡,才能更深入地揭示多語現(xiàn)象的規(guī)律。

      結 語

      本文從多語現(xiàn)象出發(fā),綜述了多語能力概念的發(fā)展歷程和主要研究問題,并分析了優(yōu)勢語言集群這一描述多語使用的工具。不難看出,多語能力的核心是語言知識,多語者掌握的各種語言的語言知識形成了一個復雜、動態(tài)的整體系統(tǒng)。雖然目前的研究尚不能明確描述這個整體系統(tǒng)到底是什么樣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各個語言系統(tǒng)之間并不是相互割裂,獨立存在的。學習一門新語言,就是在原有系統(tǒng)中引入一個新的子系統(tǒng),勢必會導致新語言與原有語言的互動,而這種互動并不僅僅體現(xiàn)為競爭關系。仍以法語專業(yè)學生為例,雖然大部分學生入學前沒有接觸過法語,但是他們都具備母語知識以及多年的英語學習經(jīng)驗。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些語言資源,那么法語學習或許就不是一個完全從零開始的過程。試想,如果學生沒有學過英語,那么他們在學習法語時就需要花費很多精力來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名詞的數(shù),動詞的時、態(tài)、體、式等,教學中的困難會比現(xiàn)在大得多。至于法語與漢語、英語之間具體如何互動,目前的理論還很難預測,需要用動態(tài)復雜系統(tǒng)理論加以探究。如果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就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得更快、更好。從語言使用的角度看,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如法語)擴大了學習者的整體語言集合,增加了學習者的資產(chǎn);至于法語能否進入優(yōu)勢語言集群,真正實現(xiàn)投資,要看學習者(使用者)究竟面對的是怎樣的語言使用需求。在學校學習階段,外語使用與課程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的需求,如交際需求或者使用外語學習學科知識的需求,從而引導學生真正學有所用,學有所獲。

      猜你喜歡
      二語母語外語
      母語
      草原歌聲(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海峽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母語
      草原歌聲(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大山教你學外語
      《教學二語習得簡介》述評
      Ferris與Truscott二語寫作語法糾錯之爭
      大山教你學外語
      國內(nèi)二語寫作書面糾正性反饋研究述評
      二語習得中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分析
      我有祖國,我有母語
      余姚市| 长汀县| 儋州市| 宽甸| 宁化县| 灵台县| 福海县| 思茅市| 平顶山市| 泾源县| 板桥市| 龙山县| 柳林县| 邯郸县| 买车| 平定县| 嵊泗县| 南川市| 比如县| 巫溪县| 红河县| 台湾省| 田东县| 英山县| 永昌县| 收藏| 交城县| 息烽县| 甘洛县| 酒泉市| 子长县| 错那县| 昌邑市| 二手房| 普洱| 敦煌市| 武安市| 新乐市| 宜兴市| 来宾市|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