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杭州,310005) 吳妍靜
《隨息居飲食譜》(以下簡稱《飲食譜》,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出版)為浙派中醫(yī)著名醫(yī)家、清代名醫(yī)王士雄[1]所撰,成書于1861年。該書為營養(yǎng)與食療方面的專書,并記載有大量食材用于外治的內容。對其進行整理歸納,揭示其特色和優(yōu)勢,對研究中醫(yī)藥食兩用、食材外用防病治病的簡便驗廉傳統(tǒng)方法,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1.外治食材載錄概況
《飲食譜》將飲食分為水飲、谷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七門,列食材330種,分別釋名并闡述其性味、功效、宜忌、單方效方,亦涉及制法、不同產(chǎn)地食材優(yōu)劣比較等。其中明示食材外用的101種,占總數(shù)的30.6%;記載外治頻次數(shù)239次。二味以上食藥物計復方有28首,具體見表1。
表1 《飲食譜》外治食材載錄統(tǒng)計 (種)
2.外治食材性味特質統(tǒng)計
以明示的食材性味歸納,平性26種(甘平18、咸平2、甘咸平2、辛甘平1、甘酸平1、酸平1、苦平1),溫或熱性43種(甘溫16、甘辛溫6、辛溫6、辛熱或辛烈4、甘酸溫4、辛甘苦溫2、酸溫2、酸咸溫1、苦溫1、甘苦溫1),寒或涼性26種(甘凉13、甘寒7、苦寒2、甘咸凉1、甘苦凉1、甘咸寒1、辛甘凉1),明示有毒性外治食材8種,對其食材部位、毒性程度等特質表述也各異,有“微毒”“有毒”“蟾蜍眉間白汁有大毒,名蟾酥,為外科要藥”等。因有諸多外用藥材尚未注明性味,故統(tǒng)計不足蓋全。
3.食材外用劑型統(tǒng)計
食材外治的劑型大都是原生態(tài)的,制備簡單,使用方便。外治食材可歸屬有12種劑型,另設藥汁、藥渣、藥罐、其他(直取原材即用者)類。具體統(tǒng)計頻數(shù):糊劑66、散劑36、煎劑23、油調劑12、血液劑11、藥汁10、油(脂)劑8、藥包6、酒劑4、膏劑3、浸搽劑3、水劑3、熏劑3、藥餅2、藥渣2、其他46,由上可知,頻次最多的3種是糊劑、散劑、煎劑。
4.食材外用基質統(tǒng)計
按原文,所述食材外用的基質有油脂(菜油、茶油、麻油、羊脂等),醋,酒,蜜,面粉,飴糖,鹽,蛋清等10余種,十分接近現(xiàn)代外用制劑基質特點。
5.食材外用炮制方法統(tǒng)計
按原文,食材外用的炮制方法所述極簡。在修治中有搗、碾、研、磨及切制等;在水治中有漂洗、浸泡、噴灑、水飛等;在火制中有炒、炙、燙、煅、煨等;在水火共制中有蒸、煮、燉、淬等方法;其他制法有發(fā)酵、藥拌等。
1.食材外治疾病統(tǒng)計
按原文用語及出現(xiàn)頻次歸類,主治病癥大致可分為15類,其中,對出現(xiàn)頻次極少的幾種主治病證統(tǒng)一歸屬其他類。
2.食材外治功效統(tǒng)計
按原文記述用語統(tǒng)計,大致可分為13類功效,對出現(xiàn)頻次極少的,只述用法、病名,未明示功效的歸屬其他類。其中一些食材因所用劑型、基質、外治方法、作用部位的不同,顯現(xiàn)出對不同疾病的多種作用。
主要功效歸類統(tǒng)計:(1)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止痛,53次;(2)清熱潤膚、潤燥生津、澤肌,13次;(3)活血散瘀、消腫定痛,13次;(4)排膿、拔毒、愈瘍,12次;(5)溫陽散寒、溫通下氣、祛寒除濕、消腫通痹、祛風生肌防凍,12次;(6)清熱明目去翳、散風清頭目,9次;(7)殺蟲解毒,8次;(8)滲濕利水,6次;(9)辟穢瘴氣,6次;(10)益氣養(yǎng)血息風、悅顏潤發(fā),4次;(11)滌垢、除臭,4次;(12)清熱消暑除煩,2次;(13)其他及未明示功效,97次。
1.食材外治方法統(tǒng)計
按原文治法表述用語歸類統(tǒng)計,涉及外治方法計40種。其中有些方法相似。無法歸屬的另設其他類。記載頻次較多的前3位是:涂法、敷法、貼法。體現(xiàn)出食材外治方法簡單、操作便捷、直接作用于局部取效快、不良反應少、相對安全的獨特優(yōu)勢。
食材外治方法統(tǒng)計:涂法54次,敷法52次,貼法22次,洗法14次,擦法6次,搽(抹)法 6次,罨法6次,滴法6次,吹(吹點)法5次,佩(掛)法5次,熏(熏洗)法5次,塞法4次,納法4次,點法4次,摩(摩擦)法4次,封法4次,嘖(噴)法4次,掃(搔)法3次,沐法3次,合法3次,熨法3次,墊法3次,刺法2次,浸法2次,裹(圍)法2次,拓法1次,漱法 1次,撲法1次,嗅法1次,坐法1次,灸法1次,刮法1次,其他3次。
2.一食多用頻次統(tǒng)計
按原文一種食材多種外治出現(xiàn)頻次統(tǒng)計,有62種食材載有2種以上的外治方法,前3位的是蓮葉、雞內金9次外治,蔥8次外治,絲瓜、雞冠血7次外治。顯示出食材靈活變通的外治法,以及簡便廉驗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方法。
一種食物多種外治法統(tǒng)計:一食二法的食材有34種,為淡巴菰、薄荷葉、糯米、飴、小麥面、麩、荍麥、黃大豆、豌豆胡麻、菜油、胡椒、玫瑰花、甜菊花、韭、云薹、羊角菜、莧、姜萵苣、茄、冬瓜、黃瓜、南瓜、芋、豆腐、桃、橘、龍眼、藕、蝦羊脂、羊膽、黑魚;一食三法的有13種,為赤豆、醋、川椒、丁香、紫蘇葉、芫荽、木瓜、石榴、銀杏、橄欖、豬肝、象肉、鱔;一食四法的有4種,為芝麻油、葫、梅、楊梅;一食五法的有2種,為燒酒、田螺;一食六法的有4種,為綠豆、鹽、杏、豬膽;一食七法的有2種,為絲瓜、雞冠血;一食八法的有1種,為蔥;一食九法的有2種,為雞內金、蓮葉。
1.探析食材外治之意義
近年來諸多學者和養(yǎng)生家研究《飲食譜》的方向,大都涉及其養(yǎng)生思想[2]、養(yǎng)生特色[3]、食療特色[4]、食材食養(yǎng)觀[5]、特性功效食物[6]等。然而《飲食譜》中記載的食材外治內容十分豐富?!巴庵沃砑磧戎沃?,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7],該書跋(一)簡言其意義道:“是編之纂,直胥天下后世,而飲食之、教誨之,顧可以養(yǎng)生、卻病,一端視之哉!”因此,深入研究食材外治對傳承探索食材藥性藥理作用、外治諸法效驗等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
2.整理歸類統(tǒng)計食材外治之口徑
本著尊重原著、體現(xiàn)清代及以前中醫(yī)發(fā)展術語原貌的原則,對食材外治的界定,及其劑型、介質、主治病癥、性味功效、治法等的分類,均按原文用語表述,或出現(xiàn)頻次計進行歸類。對疑似外用但未明示外用方法的,未納入統(tǒng)計范圍,如冬瓜葉僅述“療蜂蟄、惡瘡”而無方法之類。書中肉食材有涉及珍稀保護動物,如虎油脂“涂白禿、凍瘡、痔瘡、狗咬瘡”,象皮煅灰涂下疳等,整理中未作遴選甄別處理,以保持該書原貌。
3.解析顯示食材外治之特色
一是外治法適應癥廣,有用于外、婦、兒科疾病的,也有用于骨傷、眼耳鼻口腔、肛痔疾病、皮膚美容等病的。二是使用手段極為靈活多變,有外病外治,有內病外治,有急病急用,有防治結合,具體方法描述的有40種之多。三是食材來源豐富,依據(jù)常用的食材品種作了水飲、谷食、蔬食、果實、動物等分類。所用食材多數(shù)來源于常用膳食,取材便利。有僅用食材的,如生銀杏杵爛涂擦頭面癬瘡、手足皴裂等;也有藥食配伍的,如暑月痱瘡,以綠豆粉、滑石和勻撲等。四是外治食材繁簡靈活,多為單味使用,也有復方配伍如罩胎散,有的直接使用原生態(tài)食材,有的咀嚼出汁液或糊狀即可使用,有的須予調和或制作而后使用。統(tǒng)計顯示諸多劑型、介質,以及炮制法等已接近現(xiàn)代外治用藥。
4.《飲食譜》食材外治之優(yōu)勢
中藥外治法源遠流長[8],王氏以記敘食材外用主治和方法為主,書中蘊含著傳統(tǒng)簡易療法的臨床經(jīng)驗,雖無遵經(jīng)重典之論述,但非常接地氣、合民生。體現(xiàn)了因時因地制宜、食材資源豐富,用藥清鮮輕靈、簡便驗廉等中醫(yī)優(yōu)勢。諸多簡易的食材外用療法,至今仍在民間傳授、沿用,且安全有效。如菜油“惟外用涂湯火傷,刮痧,調瘡藥,皆妙”;鹽“擦牙固齒,洗目去翳,點蒂鐘墜,敷蛇蟲蟄,吐干霍亂,熨諸脹痛”;“搗蒜貼涌泉穴治鼻淵、鼻衄不止”等。
5.《飲食譜》食材外治之缺憾
由于受當時的醫(yī)學條件和科學水平限制,書中所用食材的性味、功效少數(shù)尚有不明確記載而空缺,某些功效記述尚缺乏依據(jù)。某些外治采用珍稀保護動物如虎肉、象肉,在現(xiàn)代已失去了研究其療效的價值和實用性。有個別記載的外治方法有巫術、迷信之嫌,讀者當明辨以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