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明
【摘? ?要】在大力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yè)時,要堅守語文學科的第一性原理,把握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發(fā)揮語文作業(yè)的育人功能,讓語文作業(yè)既能科學地檢測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能為教師的日常教學精準導航。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作業(yè)設計;新視野
語文作業(yè)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對學生“學”的檢測,也是對教師“教”的導航。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語文作業(yè)設計得科學一些、有趣一些、人文一些,如何讓學生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有靈性,是教師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下面以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組織編寫的《語文作業(yè)本》為例,來談談語文作業(yè)應該如何設計。
一、堅守語文學科的第一性原理——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1]也就是說,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的第一性原理,也是語文教學的獨當之任。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yè)時,應當緊緊抓住這一韁繩,讓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中形成語感,掌握語理,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一)關注語言積累,變“單項檢測”為“綜合考查”
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是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在以往的作業(yè)中,教師往往會設計一些字詞填空或詩文默寫之類的題目,意在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語言積累程度。這樣的練習固然有一定的價值,但需謹防題型的格式化和內容的簡單化,否則,非但起不到檢測的效果,還會空耗學生的精力,加重學生的負擔,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設計作業(yè)時,教師應當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統(tǒng)整起來,變“單項檢測”為“綜合考查”,讓每道題變得既靈動又厚重。
【題例1】
這是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中的一道題。乍一看,此題似乎并無特別之處,可仔細一琢磨,卻發(fā)現其中整合了三個知識點:一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填寫詞語;二是理解重點詞的意思;三是體會作者用詞的豐富與生動。這樣的練習能更加精準、多維地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比那些單一、靜態(tài)的知識檢測更具思維含量,更能發(fā)揮檢測功能。
(二)關注語言運用,變“應試之學”為“應用之學”
語文學習的“根”在于積累,“旨”在于運用。換言之,積累是基礎,是手段,運用才是核心,是目的。積累的語言只有通過實踐運用才能轉化為能力,否則,不過是儲存在頭腦中一堆無用的消極語匯罷了。
在傳統(tǒng)的語文作業(yè)中,有不少語言運用類練習,如改寫句子、仿寫語段等,但大多形式古板,內容僵化,往往“為練而練”,缺乏與當下現實生活和生命處境的聯(lián)結。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作業(yè)則特別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往往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來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題例2】
這是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道題。此題取材于真實的生活場景,不僅輕松有趣,而且具體可感。學生完成練習,就像完成一次旅游攻略一般,自由暢快,情趣盎然。這樣的作業(yè)不僅體現了語文是“應用之學”而非“應試之學”,同時也向學生傳遞了“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有生活”的現代語文學習理念。
二、把握核心素養(yǎng)時代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由于應試教育積弊太深,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迷戀于知識的講授,忽略了學生思維的提升。這是導致語文教學一直無法走出“高耗低效”這一怪圈的關鍵所在。
隨著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到來,思維的意義被重新發(fā)現與放大,一些有識之士甚至發(fā)出“核心素養(yǎng)最應該聚焦的是思維素養(yǎng)” [2]的呼聲。站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上,語文作業(yè)自然應當轉變思路,認清方向,從“關注知識”走向“關注思維”,尤其要關注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審辯式思維。
(一)培護想象思維,讓學生跳出“標準答案”的桎梏
想象是語文的靈魂。誰富于想象,誰就能更好地閱讀與寫作。法國作家雨果曾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笨梢?,想象是一種極為可貴的思維品質。所以,語文作業(yè)應當開放靈活、富有情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跳出“標準答案”的桎梏,自由馳騁在想象的世界里。
《語文作業(yè)本》特別關注學生想象思維的培護,類似的練習也很多,限于篇幅,僅舉一例加以說明。
【題例3】
這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中的一道閱讀題,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詞語來想象畫面。這樣的練習沒有標準答案,教師也無法給學生提供一個固定的模板,學生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作答。試想,如果將這題改為“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那該多么無趣。
(二)培育審辯式思維,為學生解下“知識至上”的枷鎖
在由“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今天,教師需要“發(fā)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使學習成為一個探索和發(fā)現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記憶和拷貝的過程” [3]。所以,語文作業(yè)應當解下“知識至上”的枷鎖,從滿足學生的個性思維、鼓勵學生的多元思維出發(fā),關注學生審辯意識的覺醒和理性精神的培育,還學生一個獨立思辨、自由表達的空間。
比如,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一文的最后有這樣一句話:“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針對這句話,《語文作業(yè)本》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題例4】
這一題到底選B還是C?很多學生摸不著頭腦,不少教師也頗感困惑。何以至此?在筆者看來,出現這樣的困難,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師缺乏審辯式思維。長期的“罐裝式”教學已嚴重阻礙甚至扼殺了學生獨立判斷、理性思考、發(fā)表獨特見解的能力。事實上,這題中的后兩個解釋說的是同一個意思,只是一個從正面直接回答,一個從反面間接回答罷了。所以,這題無論選B還是C,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應得到肯定。這是本題的價值所在。
三、撬動語文作業(yè)的育人杠桿——文化的熏染與傳承
語文學科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它承載著教人求真、教人向善、教人臻美的文化使命。然而,當語文課改從“淺水灣”走向“深水區(qū)”之時,不難發(fā)現,很多語文作業(yè)依然沒有改變冰冷僵化、蒼白無力的“面癱”形象,更缺乏“文化”的觀照。事實上,由于語文學科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質、文化生態(tài)和文化精神,語文作業(yè)應當具有濃濃的“文化味”。這個“文化味”就是氤氳在作業(yè)中的書卷氣和人情味。
(一)多一些書香墨韻,讓作業(yè)洋溢濃濃的“書卷氣”
所謂“書卷氣”,通常指一個人身上散發(fā)出來的高雅氣質和優(yōu)雅風度。我們常說語文教師要有書卷氣,其實語文作業(yè)同樣需要書卷氣。一道好的習題就像一位飽讀詩書的儒者,上面透露出紙的清香、墨的芳香,以及設計者智慧的醇香。
【題例5】
這是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中的一道題。在傳統(tǒng)的練習中,設計者往往會安排一些填空題或連線題,以此來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這樣的題型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在形式上過于“冰冷”,缺少溫度。而這道題的巧妙之處在于打破了以往那種慣有的模式,將書法、國畫、書畫裝裱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僅在視覺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熏陶了學生的心靈,整道題也因此有了思維的深度與文化的厚度。
當然,不是說編了幾道國學題或詩文題,語文
作業(yè)就有了“書卷氣”。其實,作業(yè)中的“書卷氣”與人身上的“書卷氣”一樣,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睿博之氣、高雅之氣和悲憫之氣。而這取決于設計者學識的寬度與精神的高度。
(二)多一些人文關懷,讓作業(yè)充滿濃濃的“人情味”
但凡好的作業(y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流淌在題目間的一種濃濃的人文關懷。對學生來說,一次作業(yè)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檢測、能力的考查,同時也是一次情感的熏陶與心靈的洗禮。所以,如何改變語文作業(yè)“板著面孔說話”的姿態(tài),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語文作業(yè)本》的一大特色就是編寫者在題目旁邊安排了很多小泡泡(如圖1)。
這些小泡泡大小不一,各具功能。有的給學生提供學習支架,有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的開拓學生的認知視野,有的提醒學生值得注意的地方……這些“溫馨提示”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也讓作業(yè)多了一份溫情。
綜上所述,在從“知識素養(yǎng)”走向“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隨著統(tǒng)編教材的全面使用,教師需要拆掉思維的圍墻,用更加多元、更加開闊的視野來審視當下語文作業(yè)中的成與敗、得與失,并在實踐中不斷提煉、不斷完善,讓語文作業(yè)能更加科學地測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加精準地為教師的日常教學導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宮振勝.談核心素養(yǎng)最應該聚焦的是思維素養(yǎng)[J].遼寧教育,2016(6).
[3]謝小慶.審辯式思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6.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小越街道中心小學31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