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平
鄰居家有一個5歲的女兒和一個4歲的兒子,女兒很文靜、乖巧,兒子很調(diào)皮、愛說話,隨時都可以聽見他慢吞吞的、一臉嚴肅的、很認真地和不同的人說著一些讓大家忍俊不禁的話語,給大家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某日晚上,姐弟兩人一起刷牙。姐姐先洗漱完畢,準備離開的時候卻不小心碰掉刷牙的杯子,玻璃杯落地而碎,姐姐先是愣了一下,隨即面向正在水池旁刷牙的弟弟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喊:看看你,看看你!弟弟站在那里一臉疑惑地看著哭訴的姐姐。這一切都被不遠處的媽媽看在眼里。媽媽來到姐姐面前說:“你看你,打碎了杯子媽媽又不批評你,沒有事的,弟弟離你那么遠,怎么能怨弟弟呢?過來吧,讓媽媽把地上的碎片收拾一下?!?h3>媽媽的做法正確嗎?
總的來說,這個媽媽做法比較合理。
1安撫女兒因做錯事而害怕受責罵的焦慮情緒,讓女兒明白,媽媽不會因為你打碎杯子而生氣,媽媽更擔心的是你有沒有被杯子碎片扎傷,即讓女兒明白在媽媽心中,媽媽更關心的是她這個人。
2讓女兒明白,這件事和弟弟沒有關系,是你一個人的責任,不應該把自己的錯誤歸罪在別人身上。
3最好能和女兒一起打掃碎片,讓女兒為自己的不小心打碎杯子和自己錯誤的歸因方式負責任,這樣做或許對女兒會更好。
姐姐為什么會把責任推到弟弟身上呢?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提出:愛玩歸罪游戲的,都是巨嬰(即自體心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科胡特所謂的“成年兒童”)。這類人的共同點是: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敗,立即找一個身邊人去怪罪,覺得自己的挫敗是這個身邊人所導致的。有完整自我的人,很少或不會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勢必會這么做。也就是說,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控,自我未成形或破碎的巨嬰,都會下意識地認定其背后必定有一個主觀惡意對抗自己的力量,他們必須要找到它,去歸罪去攻擊。
科胡特早期曾強調(diào),原發(fā)性自戀指的是“心理上的嬰兒狀態(tài)”。意思是說,嬰兒對于母親及其服務的體驗處于一個沒有“我—你”分別的世界。嬰兒會期望自己能夠全能般地控制母親(或照顧者),當父母不能隨時滿足嬰兒的需求時,具有自戀傾向的人會將這種不滿足體驗為一個放大的自體“難以駕馭”的部分,并期望對其具有完全的控制,當它被體驗為“無法控制”時,個人的自體將會出現(xiàn)破碎。也就是說,這個具有自戀傾向的小女孩在面對“不小心打碎杯子”這一事件時內(nèi)心充滿了害怕的情緒,因為這件事情超越了她所能控制的范圍,這是她自體“難以駕馭的部分”。
我問兒子:你猜這個小姑娘為什么會把自己的錯誤歸罪于弟弟身上呢?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她害怕媽媽會責罵她。我相信兒子的解釋代表了大多數(shù)孩子在犯錯誤后的真實心理,問題是:為什么這個小姑娘覺得媽媽一定會責罵她呢?
我們必須接受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可能永遠做到滿分,社會、學校也不可能永遠給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的環(huán)境,孩子可能會體會到諸如“不被照顧的無價值感”“沒有共情的環(huán)境”“被拒絕的無助感”等感受,從而導致在成長過程中自體的不完整。正如這個打碎玻璃杯的小女孩,打破杯子的背后似乎更多地反映出她內(nèi)在有一個破碎的自體。
當我們意識到,孩子總是推卸責任的背后可能是由于存在破碎的自體,作為家長,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呢?
作為精神分析學家、教師的科胡特認為,有兩個機會來實現(xiàn)核心自體的生存潛能。第一個機會大部分是發(fā)生在孩子二至四歲時期,被其描述為“通過加固其早期夸大的展示性幻想來建立核心抱負心”。此時的孩子希望有人期待,有人接納他看似夸大的展示性幻想,特別是需要從母親的目光中看到“神采”,以確認其健康的展示行為。第二個實現(xiàn)健康自體的機會是“獲得大部分特定的理想化目標”,通常出現(xiàn)在生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年中間。正如文中那個媽媽所做的那樣,讓自己成為女兒的一個理想化對象,通過對女兒共情的、同調(diào)的反應,為女兒建立起實現(xiàn)核心自體潛能的機會,使破碎的自體得以重建。
家庭教育其實就是心理咨詢的過程,其中,父母,尤其是媽媽的作用更為重要,無人能替代。任何一個媽媽不可能做到足夠好,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最需要的是足夠的敏感性,能在嬰兒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xiàn),也能在不被需要時退離。在嬰兒能力增加的同時,逐漸減少嬰兒的依賴感,讓嬰兒有機會去適應外部的挫折,并實現(xiàn)安全的分離。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做到了60分的狀態(tài)。或許,這個媽媽做到了50分的狀態(tài)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