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珺 于明田 鄧麗華 陸迎香
摘要:歷史上黃河奪淮對淮河造成了重大影響,導(dǎo)致淮河中下游洪澇災(zāi)害頻發(fā),目前黃河雖已北歸,但其帶來的不利影響仍延續(xù)至今。闡述了黃河奪淮對淮河水系和洪澤湖演變的影響,回顧了1949年至今中國在淮河治理方面的成就,指出了淮河流域目前存在的洪澇問題,并對今后應(yīng)采取的淮河治理措施進行了分析。結(jié)果表明:為了治理淮河的洪澇災(zāi)害,應(yīng)當采取擴大中游河槽、開挖引河、河湖分離、建設(sh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工程措施,同時應(yīng)與非工程措施相結(jié)合,并綜合考慮水資源、航運等影響,開展多目標的綜合治理。
關(guān)鍵詞:黃河奪淮; 洪澇災(zāi)害; 治理措施; 淮河流域
中圖法分類號: TV85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11.002
0引 言
淮河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西向東流經(jīng)鄂、豫、皖、蘇4省,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全長約1 000 km,流域面積達27萬km2[1-2],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河南省與安徽省交界處的洪河口以上為淮河上游,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淮河中游,中渡以下至揚州三江營為淮河下游。洪澤湖主要出湖通道有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和蘇北灌溉總渠。歷史上的淮河曾經(jīng)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出??谖挥诮袢战K省響水縣云梯關(guān)。公元1194~1855年的黃河奪淮顯著改變了淮河水系的格局,淮河中游演變形成了洪澤湖,下游入海通道淤廢,河道改經(jīng)高郵湖于三江營處匯入長江。黃河奪淮攜帶的泥沙造成淮河中游淤積嚴重,而且下游入江通道汛期時又易受到長江洪水的頂托,無法順暢行洪,從而導(dǎo)致洪澇災(zāi)害頻發(fā)。新中國成立以后,經(jīng)過70 a的綜合整治,淮河流域已經(jīng)建成了由水庫、河道堤防、分洪道、行蓄洪區(qū)和湖泊等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洪澇災(zāi)害得到了有效治理。然而,歷史上黃河奪淮對淮河中下游遺留的不利影響仍未消除,奪淮期間形成的洪澤湖抬高了中游河段的侵蝕基準面,導(dǎo)致中游段比降較緩;同時,洪澤湖現(xiàn)有出湖通道規(guī)模偏小,泄洪能力不足,致使淮河行洪不暢。尤其是汛期,常因河道水位過高、淮河沿岸涵閘關(guān)閉,導(dǎo)致兩岸澇水無法順利排入干流,頻繁出現(xiàn)“關(guān)門淹”,使沿岸居民遭受財產(chǎn)損失[3-4]。
基于此,本文通過總結(jié)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黃河奪淮對淮河水系和洪澤湖演變的影響,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 a以來的淮河洪澇災(zāi)害治理措施,并對目前淮河防洪排澇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治理措施進行了探討分析,以期為制定淮河洪澇災(zāi)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1黃河奪淮歷史與淮河水系的變化
古代淮河水系包括汝水、潁水、泗水、渦水、淠水等支流,河道水流清澈,水量充足,便于灌溉和通航。圖1為黃河奪淮前的淮河水系示意圖。
與淮河不同,淮河流域以北的黃河在歷史上則一直以“善決”、“善徙”所聞名。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口,黃河水經(jīng)封丘、長垣、曹縣以南,商丘、碭山以北,至徐州沖入泗水,從淮陰注入淮河,由此開始了長達600多年的黃河奪淮[5]。黃河奪淮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2個階段。
(1) 第一階段為1194~1494年,黃河尚處于部分奪淮,仍有通過原河道北流的支流,奪淮的部分黃河段也沒有形成一條固定的河道,當時的黃河水主要從中游奪泗水入淮。元代及明代前期,黃河下游長期分為多股流入淮河,其中較為主要的有泗水泛道、汴水泛道和潁渦泛道,最終均匯入淮河,進而入海。公元1351年,在賈魯“疏塞并舉”的主張下,開展了治河工作,堵塞了其他河口,只留一條由泗水入淮的河道。經(jīng)過治理,黃河下游曾一度短暫地結(jié)束了多股分流泛淮的局面。圖2為金元時期黃河泛道及部分淮河水系示意圖,該圖也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的黃河泛道和部分淮河水系的情況。
(2)第二階段,公元1494年,劉大夏主持在黃河北岸筑起太行堤,堵閉了黃河北支,自此黃河奪淮進入第2個階段,即公元1495年至1855年,黃河不再有北流的支流,而是全河奪淮入海。這時的黃河主流經(jīng)由潁、渦河分道南下入淮。公元1508年和1509年,黃河2次北徒,主流由賈魯故道經(jīng)徐州入運河,又有支流由沛縣入運河,圖3為16世紀初黃河泛道及淮河示意圖。公元1644年,經(jīng)過明朝潘季馴的治理之后,黃河不再向潁渦分流,而是直接向東出徐州,奪泗水入淮[6-9]。直到公元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從此結(jié)束了600余年的黃河奪淮。
在1194年至1855年黃河奪淮期間,約有700億t泥沙進入黃河明清故道,淮陰以下的淮河故道河床淤高了12~14 m[8]。尤其是明朝時期,受到當時治河的潘季馴“束水攻沙”方略的影響,大量黃河泥沙被帶入淮河,清口以下河床被快速淤高,使得淮河中上游來流入海不暢,淮河水位不斷抬高,時常出現(xiàn)泛濫的情況。1855年黃河北歸時,原本的淮河入海故道已經(jīng)被淤積成了高出地面十余米的廢黃河故道,成為了將淮河水系與沂沭泗水系分成2個獨立水系的分水嶺,圖4為黃河北歸后淮河水系示意圖??傮w來說,1194~1855年的黃河奪淮,極大程度地改變了淮河水系,淮河由獨流入海的河道成為了長江的支流。而曾經(jīng)的沂沭泗等支流也不再流入淮河,成為了獨立的河流。
2黃河奪淮對洪澤湖演變的影響
2.1洪澤湖的形成與演變
黃河奪淮對淮河流域造成的顯著影響就是洪澤湖的形成。早期的淮河與周圍低洼地區(qū)的湖泊以河的自然堤為界,平時并不與湖泊直接連通。明代中后期,黃河奪淮帶來的泥沙導(dǎo)致清口淤墊,危及到了運河的漕運。當時治水的潘季馴主張“蓄清刷黃濟運”的治水方略,意圖蓄積較為清澈的淮河水,抬高洪澤湖水位,以此來沖刷黃河泥沙導(dǎo)致的淮河河道淤積[12-14]。1578年,在潘季馴的主持下,對始建于東漢的高家堰進行了加高加厚。高家堰的增高、加長,導(dǎo)致淮河向東的出口被封閉。在這種條件下,由原本在淮河右岸的眾多小型湖泊擴展、合并,初步形成了今日的洪澤湖[15-17]。圖5為洪澤湖演變形成示意圖,由圖5能夠看出洪澤湖湖區(qū)古今水系變化的對比。
清朝以后,清口上下的河床仍然不斷淤高,當黃河水高過洪澤湖大堤時,便會倒灌進入洪澤湖,帶來的泥沙導(dǎo)致洪澤湖底淤積,湖水無法順利地沖刷黃河淤沙,只能繼續(xù)加高洪澤湖大堤。1677年,當時治河的靳輔繼承了潘季馴的治水思路,繼續(xù)加高、加固洪澤湖大堤,又為洪澤湖的擴大奠定了基礎(chǔ)。此后,在枯水時期仍具統(tǒng)一湖面的洪澤湖最終形成。1850年之前的百余年,洪澤湖水位以4 cm/a的速率上升,湖區(qū)的范圍不斷擴大。到了清朝中后期,洪澤湖隨著湖盆的淤高,向西發(fā)展,與西邊的溧河洼、安河洼和成子洼連成一體,形成了今日洪澤湖的完整湖身[18-19]。1851年,仍處于奪淮階段的黃河與淮河同時發(fā)生洪水,高家堰西南端蔣壩決口,之后再未堵閉,形成了淮河入江水道。淮河洪水就從決口處下泄三河,經(jīng)過高寶湖匯入長江,成為了長江的一大支流[15,20]。
2.2淮河入洪澤湖三角洲的形成和演變
現(xiàn)代淮河入洪澤湖三角洲主要形成于1850年之后?;春颖旧淼暮沉坎⒉桓撸侵薜陌l(fā)育主要以黃河奪淮及黃河南泛時帶來的大量泥沙作為物質(zhì)基礎(chǔ)。1850年以來,入湖三角洲逐漸發(fā)育,河口不斷向湖區(qū)推進,水下攔門沙也隨之一起下降。根據(jù)歷史資料,在1938年之前,洪澤湖口已經(jīng)形成了大片洲灘,而且部分小洲灘已經(jīng)合并成了大洲灘。1938年,黃河在花園口決堤,再次南泛,直至1947年在花園口堵口,才使得黃河再次北歸。黃河南泛帶來的泥沙使得洪澤湖普遍淤積,淤積后的面積比1916年減少了1 300多km2,庫容則減少了18億m3以上。這9 a間,三角洲快速發(fā)展,心灘、沙洲、邊灘迅速擴大、合并,原有的洲灘淤高,并且形成了新的洲灘,全湖區(qū)洲灘淤高了1.0~1.2 m,并在湖中央形成了面積為200余km2的大淤灘[15,18-19,21-22]。圖6為淮河入洪澤湖三角洲演變形成情況,展現(xiàn)了1938年黃泛后洪澤湖三角洲的發(fā)育情況。洪澤湖三角洲的發(fā)育使河湖水動力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加上大淤灘的形成,使得淮河水流入湖后向右偏轉(zhuǎn)。隨著三角洲的不斷推進,洪澤湖湖底逐漸淤高,湖泊河流化,促進了淮河中游浮山至洪澤湖河段河床倒比降的形成[19]。圖7為不同時期淮河中游河床縱剖面對比圖,從圖7可以看出,淮河中游河床的倒比降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在進一步增大。
31949年以來淮河洪澇災(zāi)害治理措施
受黃河長期奪淮的影響,淮河中游形成了洪澤湖,抬高了侵蝕基準面,導(dǎo)致淮河中下游泄洪不暢,經(jīng)常發(fā)生洪澇災(zāi)害。同時,淮河原本的入海通道被淤廢,淮河洪水只能迂回流入長江,無法順暢行洪。據(jù)史料記載,自1855年黃河北歸后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內(nèi),淮河流域平均每1.9 a便發(fā)生一次較大的洪澇災(zāi)害[22],對淮河流域的治理成了中國一直以來的頭等大事。
自1950年以來,中國已經(jīng)在淮河流域的治理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23-24]。在“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指導(dǎo)下,按照“全面規(guī)劃,統(tǒng)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經(jīng)過多年來的治理,目前的淮河流域已經(jīng)基本形成由水庫、河道堤防、分洪道、行蓄洪區(qū)和湖泊等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25-27]。其中,水庫超3 000座,大型水庫20座,行洪區(qū)13處,蓄滯洪區(qū)14處,一級堤防1 240.2 km,二級堤防1 408.2 km,淮河水系主要防洪工程概化圖如圖8所示。
淮河干流經(jīng)過一系列固堤、退堤、清障、疏浚及拓寬、切灘工程的實施,河道泄洪能力明顯提高:比如20世紀80年代以來至21世紀初,濛洼蓄洪區(qū)堤防加固、南潤段退堤、黑龍?zhí)抖魏拥朗杩?、峽山口及荊山口拓寬、臨北縷堤退建清障、香廟切嘴[28]等治淮工程,將上游河段泄洪能力從2 000 m3/s提高到了7 000 m3/s,中游王家壩至洪澤湖段的泄洪能力從5 000~7 000 m3/s提高到了7 000~13 000 m3/s,下游的泄洪能力由8 000 m3/s提高到了18 270 m3/s[29]?;春又杏味伍_挖的茨淮新河與懷洪新河在分泄洪水中也能發(fā)揮重要作用:茨淮新河于1971年11月動工,1992年年底全部竣工,始于潁河左岸茨河鋪,于荊山口南側(cè)入淮,能夠分泄?jié)}河洪水2 300~2 700 m3/s;懷洪新河于20世紀70年代動工,經(jīng)歷多年停緩建后,于2003年底大部分完工,從懷遠縣渦河東岸何巷閘分洪,分泄渦河洪水直接入洪澤湖,分泄洪流量達2 000~4 710 m3/s[22,30]。
洪澤湖出湖通道的建設(shè)和改造是重要的淮河治理措施。長期以來,淮河水進入洪澤湖后,沒有入海通道,無法順利排出。蘇北灌溉總渠于1951年11月開工,次年5月完工,增加了淮河入海通道[31]。淮沭河于1958年9月開工,次年6月完成一期工程,連接了洪澤湖和新沂河,發(fā)揮了分淮入沂、淮水北調(diào)的作用。入江水道在1851年自然形成后,于20世紀60年代進行了全面整治,改變了洪水迂回寶應(yīng)湖和白馬湖的歷史,為今日的入江水道奠定了基本格局,2011年12月至今,又實施了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于1999年9月開工,至2003年6月完成主體工程,2006年全面完工[29],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目前也進入了批復(fù)階段,目前的洪澤湖主要出湖通道具體情況如表1所列。
4淮河防洪排澇存在的問題和治理措施探討
新中國成立后70 a的治淮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未能消除黃河奪淮遺留的不利影響,淮河中游河段比降較小、浮山至洪澤湖段河床倒比降仍然存在。同時,洪澤湖仍橫亙在淮河中游,抬高了侵蝕基準面,而洪澤湖出湖通道雖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建設(shè)和整治,但洪水出路規(guī)模偏小,中低水位泄洪能力不足,致使中小洪水時洪澤湖水位偏高[28]。目前,淮河中游平槽泄量較小,汛期洪水漫灘機遇不足2 a[32],出現(xiàn)頻率極高。汛期一旦遇到洪水漫灘,將頂托支流和沿岸洼地的排水,出現(xiàn)沿岸洼地水位低于干流水位的情況。此時只能關(guān)閉涵閘,澇水無法順暢排出,導(dǎo)致內(nèi)澇形成“關(guān)門淹”。此外,淮河中游段南陡北緩的特殊地理條件[33],也提升了“關(guān)門淹”現(xiàn)象發(fā)生的頻率。在洪水年,澇災(zāi)所帶來的損失占到洪澇災(zāi)害損失總量的2/3以上[34],足以說明“關(guān)門淹”問題的嚴重性。另一方面,淮河中游的行蓄洪區(qū)布局不合理,部分行蓄洪區(qū)人口眾多,不便于及時啟用[28],也是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排澇中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研究了如下主要治理措施。
(1) 對于淮河中游平槽泄量較小、“關(guān)門淹”現(xiàn)象頻發(fā)的問題[35],可以采取疏浚、切灘、退堤等措施進一步擴大中游河槽泄量[36-38],降低河道水位,改善沿淮洼地自排條件。郭慶超研究了蚌埠閘下至老子山河段的疏浚方案,疏浚量約4.215億m3,根據(jù)數(shù)學模型計算結(jié)果,能使蚌埠閘下、浮山、老子山的洪水水位分別下降1.58,1.23 m和0.50 m[39]。劉玉年采用數(shù)學模型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按照造床流量擴大中游河槽泄量,可以提高河道泄流能力,降低洪水位,減少中游“關(guān)門淹”的歷時[28]。由于近30 a來淮河來沙量顯著減少[25],擴大河槽后,河道發(fā)生回淤的可能性較小,能夠維持長期穩(wěn)定。
(2) 關(guān)于浮山至洪澤湖段河床倒比降的問題,通過在浮山以下約14.5 km處開挖馮鐵營引河(圖9為馮鐵營引河示意圖),用以分泄淮河洪水,甚至廢棄原來的老河道,達到人工裁彎取直的效果。通過馮鐵營引河,淮河洪水能夠繞過目前倒比降的入湖段,流路將縮短60 km以上。數(shù)學模型計算結(jié)果表明:馮鐵營引河能明顯降低淮河沿程洪水位,在淮河干流遭遇10 500 m3/s流量的大洪水時,引河進口附近洪水位最大將下降1.70 m以上,至吳家渡斷面仍能降低洪水位0.50 m[40]。
(3) 為解決洪澤湖抬高淮河中游侵蝕基準面、引起河道行洪不暢的問題,近些年來,有專家學者提出了河湖分離方案[41-44],圖10為部分河湖分離方案示意圖,其中:線路1為“一頭兩尾”河湖分離方案[41],線路2為“洪澤新河”河湖分離方案[42],線路3為北線河湖分離方案[43],線路4為盱眙新河河湖分離方案[44]。河湖分離措施可以使淮河洪水直接下泄,避免洪澤湖頂托作用,降低淮河中游水位。根據(jù)相關(guān)數(shù)學模型計算結(jié)果,“一頭兩尾”河湖分離方案(圖10中的線路1)和盱眙新河河湖分離方案(圖10中的線路4)在3 000~9 000 m3/s流量下能夠分別使浮山水位降低約0.39~0.59 m和0.73~0.48 m,吳家渡水位降低約0.02~0.20 m和0.06~0.27 m[29,45],有效降低洪澤湖周邊滯洪圩區(qū)的啟用頻率。但部分河湖分離方案需要在洪澤湖中筑堤,這樣將會改變現(xiàn)有的洪澤湖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
洪澤湖是蘇北地區(qū)的供水水源地,同時還是南水北調(diào)東線的調(diào)蓄水庫[25],因此在考慮淮河治理方案時,也應(yīng)盡可能保留其本身調(diào)蓄水庫的功能,發(fā)揮社會經(jīng)濟效益。在洪澤湖出湖通道方面,應(yīng)進一步提高淮河洪水入江入海能力,加快建設(sh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三河越閘工程,構(gòu)建淮河下游尾閭暢通工程體系,增加調(diào)度的靈活性[25,46]。
(4) 不論是淮河中游擴大河槽、開挖馮鐵營引河,還是河湖分離,建設(sh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調(diào)整下游尾閭格局,單一的工程措施難以解決淮河中游行洪不暢的問題,需要將多種工程措施綜合考慮。針對“關(guān)門淹”問題,還應(yīng)結(jié)合在沿淮易澇洼地建設(shè)泵站、完善排水系統(tǒng)等其他措施共同解決[29]。至于河湖分離等工程措施實施后是否會發(fā)生回淤、能否維持長時間穩(wěn)定,甚至在水位下降后,能否對淮河中游段起到溯源沖刷的效果,尚需要開展更深入的論證,而且對方案需進一步合理設(shè)計,以降低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提高綜合效益。對于行蓄洪區(qū)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應(yīng)加快調(diào)整與建設(shè)[46],使其能夠及時、有效地發(fā)揮作用。
除了上述工程措施以外,對淮河中下游的治理還需結(jié)合一些非工程措施,比如完善氣象水文監(jiān)測、洪水預(yù)報預(yù)警和調(diào)度系統(tǒng)等。在治理淮河洪澇災(zāi)害的同時,還需要綜合考慮包括水資源、航運、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開展淮河流域多目標綜合治理。
5結(jié) 語
古代淮河原本是一條水流通暢,獨流入海的河流。公元1194~1855年的黃河奪淮改變了淮河水系格局:黃河侵占了淮河入海通道,所攜帶的泥沙大量淤積后導(dǎo)致淮河中下游泄流不暢,逐步演變繼而形成洪澤湖;1851年,淮河在洪澤湖大堤決口后匯入長江,成為長江的支流;淮河曾經(jīng)的沂沭泗等支流,也由于廢黃河故道的阻隔,成為了獨立的河流水系。黃河北歸后,淮河原本的入海通道已被淤廢,淮河洪水只能迂回流入長江,泄洪不暢,洪澇災(zāi)害頻發(fā)。新中國成立70 a來,中國對淮河流域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治,通過建設(shè)全面的防洪工程體系,顯著減少了淮河流域的洪澇災(zāi)害,但仍未能消除黃河奪淮遺留的不利影響。由于淮河中游河段比降較小、洪澤湖抬高了侵蝕基準面、洪澤湖出湖通道規(guī)模偏小等導(dǎo)致中游河段“關(guān)門淹”災(zāi)害頻發(fā)。針對淮河洪澇災(zāi)害問題,研究了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包括擴大中游河槽、開挖引河、河湖分離、建設(sh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調(diào)整下游尾閭格局等,但是這些措施需將多種工程措施進行綜合考慮,且在深入論證后才能實施;同時,還需結(jié)合監(jiān)測、預(yù)報預(yù)警和調(diào)度等非工程措施。亦即在治理淮河洪澇災(zāi)害的同時,需要綜合考慮到水資源、航運、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影響因素來開展多目標的綜合治理。
參考文獻:
[1]胡瑞,左其亭.淮河流域水資源現(xiàn)狀分析及承載能力研究意義[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08(5):65-68.
[2]MIN Z,JUN X,CHENG H.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lood Control in the Huai River:Addressing a Changing River-Lake Relationship[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2,26(1):40-47.
[3]史培軍,顧朝林,陳田.1991年淮河流域農(nóng)村洪澇災(zāi)情分析[J].地理學報,1992(5):385-393.
[4]陸垂裕,柳炳俊,孫青言,等.淮河中游北岸地區(qū)內(nèi)澇與外洪遭遇分析[J].自然災(zāi)害學報,2016,25(1):19-25.
[5]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編寫組淮河水利簡史.淮河水利簡史[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
[6]吳梅.淮河水系的形成與演變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
[7]吳必虎.黃河奪淮后里下河平原河湖地貌的變遷[J].揚州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增1):132-138.
[8]毛世民,許滸.治淮與河湖江海的關(guān)系[Z].北京:1995.
[9]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0]唐元海.淮河古水系述略[J].治淮,1985(4):34-37.
[1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流域地圖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2]簡培龍,簡丹.洪澤湖大堤歷史演變研究[J].中國水利,2017(9):53-56.
[13]張義豐.淮河流域兩大湖群的興衰與黃河奪淮的關(guān)系[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5(1):45-50.
[14]吳曉兵.洪澤湖60年的變遷[J].中國水利,2009(14):21-23.
[15]王慶,陳吉余.洪澤湖和淮河入洪澤湖河口的形成與演化[J].湖泊科學,1999(3):237-244.
[16]祁正衛(wèi),張嘉濤,劉志中.黃河奪淮的歷史演變[J].江蘇水利,1998(7):47-48.
[17]張錦家.略談洪澤湖堤防的形成與修筑史[J].江蘇水利,2011(4):47-48.
[18]韓昭慶.洪澤湖演變的歷史過程及其背景分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2):61-76.
[19]王慶,李軍,李道季,等.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變與治理[J].泥沙研究,2000(1):50-55.
[20]姜加虎,黃群,袁靜秀.洪澤湖水文特征分析[J].江蘇水利科技,1996(5):49-54.
[21]張茂恒,孫志宏.淮河入湖三角洲的形成、演變及發(fā)展趨勢[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53-56.
[22]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志編纂委員會.淮河志(第二卷):淮河綜述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3]徐迎春,陳平,陳錫炎.淮河中游行蓄洪區(qū)的運用與減災(zāi)[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4(1):65-69.
[24]張曉蕾,宋豫秦.淮河流域行蓄洪區(qū)的演化及濕地恢復(fù)驅(qū)動力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shù),2014,45(2):22-27.
[25]鐘平安,唐洪武.淮河中下游洪澇綜合治理的思考與初探[J].水科學進展,2020,31(5):746-753.
[26]MA Z,F(xiàn)AN Z,ZHANG M,et al.Flood risk control of dams and dykes in middle reach of Huaihe River[J].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4,7(1):17-31.
[27]KAI W,CHU D,YANG Z.Floo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or the Transitional Huaihe River in China[J].Procedia Engineering,2016,154:703-709.
[28]劉玉年.淮河中游河道特性與整治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
[29]錢敏.淮河中游洪澇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9.
[30]河海大學.淮河干流河道與洪澤湖演變及治理(2017YFC0405600)項目中期總報告[R].南京:河海大學,2020.
[31]沈付君.蘇北灌溉總渠建設(shè)歷史回顧[J].檔案與建設(shè),2017(11):51-53.
[32]虞邦義,曹秀清,蔣尚明,等.淮河流域洪澇綜合治理關(guān)鍵技術(shù)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20(6):36-38.
[33]許炯心.淮河洪澇災(zāi)害的地貌學分析[J].災(zāi)害學,1992(1):45-50.
[34]李燕,夏廣義.淮河中游易澇洼地澇災(zāi)特性及成因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shù),2012,43(6):93-96.
[35]徐迎春.淮河中游洪澇災(zāi)情及致災(zāi)原因分析[J].江淮水利科技,2009(6):18-20.
[36]辜兵,劉福田.安徽省淮河干流河道疏浚穩(wěn)定性淺析[J].江淮水利科技,2013(1):3-4.
[37]劉玉年.淮河中游河道整治及其效果評價[J].人民長江,2008,39(16):1-3.
[38]李春輝.淮河干流河道整治的行洪影響分析與方案優(yōu)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8.
[39]郭慶超,韓其為,關(guān)見朝.淮河蚌埠以下河道疏浚對降低洪水位的可行性及長效性研究[J].泥沙研究,2016,41(6):1-7.
[40]郭慶超,關(guān)見朝,韓其為,等.馮鐵營引河對淮河干流洪水位及河床演變影響的研究[J].泥沙研究,2018,43(6):1-7.
[41]宋乃聰.也談洪澤湖的治理與改造[J].江蘇水利,1999(12):3-5.
[42]王學功,王成.試論淮河實施河湖分離的必要性及可行方案[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5(5):5-8.
[43]薛春汀,周良勇.與洪澤湖分離的淮河入海水道可行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0,29(11):1961-1970.
[44]沈珠江,向華龍.再論洪澤湖的治理與改造[J].中國水利,2002(1):59-60.
[45]萬隆.洪澤湖水位對淮河中游洪澇影響分析[J].治淮,2011(1):5-7.
[46]肖幼.70載治淮:從多災(zāi)到安瀾的嬗變[J].中國防汛抗旱,2020,30(8):1-7.
(編輯:趙秋云)
Abstract:It w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Huaihe River of the Yellow River intruding into the Huaihe River in history,which led to frequent flood-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Although the Yellow River had moved to the north,its adverse effects still continue up to now.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influ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intruding into the Huaihe River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system and Hongze Lake,and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Huaihe River over the past 70 years from 1949 in China.Current problems in flood-waterlogging disaster control of the Huaihe River were pointed out,and the futur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he Huaihe River were discussed,includ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channel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the excavation of diversion channels,the separa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Hongze Lak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sea-entering channel project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it is advised that engineering and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should be combined,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impac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navigation,so as to carry out multi-objectiv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Key words:Yellow River intruding into the Huaihe River;flood-waterlogging disaster;control measure;Huaihe River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