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陽,田 梅,蔡 榮
(山東省費縣果茶服務中心 273400)
費縣地處沂蒙山腹地,總面積1 660 多km2,山區(qū)面積占76%,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豐富,山楂種植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已是重要“果屬”之一。截至2019 年底,山楂面積7 000 hm2,產量12.6 萬t,產值2.9 億元,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費縣山楂”,綠色食品認證面積1 800 hm2,產量5.5 萬t,并榮獲“中國綠色生態(tài)山楂之鄉(xiāng)”榮譽稱號,經濟效益顯著,已成為山區(qū)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yè)。但是,近年來出現(xiàn)成齡山楂樹在生長季死亡的現(xiàn)象,給廣大果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筆者經過連續(xù)3 年調查,初步總結出死樹原因,并提出防治對策。
1.1 砧木選擇不當 調查發(fā)現(xiàn)死亡嚴重的部分山楂樹為八十年代末山楂大面積發(fā)展時期栽植的,當時因苗木用量大,致使野生山里紅種子價格高,有些不法育苗戶就用加工廠中的大綿球山楂種子做砧木育苗,這種苗木根系不發(fā)達,抗性差,易致病,所以造成死樹。
1.2 樹體病害嚴重
1.2.1 山楂莖腐病 該病發(fā)生在山楂的根頸處,感病部位的樹體皮層死亡,失去運輸功能。發(fā)病初期樹體上部癥狀不明顯,開花、坐果、果實大小和產量無明顯異常,一般侵染2~3 年后,樹勢明顯衰弱,發(fā)芽晚,葉片變小、發(fā)黃。5 月中旬后,部分掛果的枝條開始萎蔫,果實明顯偏小。此時用刀子劃開根頸部位,可見樹皮褐色、腐爛,韌皮部和木質部腐爛變褐,如果病斑進一步擴大,就將造成整樹死亡。
1.2.2 山楂根腐病 發(fā)病時須根先變褐枯死,圍繞須根基部產生紅褐色圓形病斑,嚴重時病斑融合,腐爛深達木質部,致整個根變黑死亡。樹上表現(xiàn)為病株局部或全株葉片黃化,葉小而薄,高溫大風天氣出現(xiàn)萎蔫、卷縮,個別葉片失水青干。
1.2.3 山楂潰瘍型腐爛病 發(fā)病初期,病斑紅褐色,水漬狀,略隆起,形狀不規(guī)則,后病部皮層逐漸腐爛,顏色加深,病皮易剝離,后期在病斑上產生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雨后或天氣潮濕時從分生孢子器中涌出橙紅色卷須狀孢子角。開始發(fā)病時樹體衰弱,當病斑擴大到接近主干一周時,樹體死亡。
1.3 土、肥、水管理粗放
1.3.1 施肥管理調查 長期過量使用化肥、不使用或者使用未腐熟有機肥、不補充中微量元素的山楂園死樹嚴重。原因為土壤有機質匱乏,致使果園土壤酸化、鹽漬化、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下降,土壤自身的緩沖調節(jié)能力下降,有益生物菌失去生存環(huán)境大量死亡,有害病菌繁衍成災,土壤病害嚴重,致使樹體貯存營養(yǎng)嚴重不足。
1.3.2 土壤、水分管理調查 平原低洼地發(fā)生重,山地發(fā)生較輕,黏土地比沙壤土發(fā)生重,夏秋雨水大,冬季寒冷,第2 年死樹發(fā)生嚴重。主要原因為果園排水不暢,根系長期浸泡在水中,根系呼吸能力下降,加之高溫蒸發(fā),導致部分根系死亡。
1.4 修剪不合理 部分山楂園為密植園,樹體郁閉,為使果園通風透光,夏季修剪時剪除所有長枝,只留結果枝結果,致使回流到根部的營養(yǎng)較少,儲藏營養(yǎng)不足,根部長期處于饑餓狀態(tài),抗逆性較差,山楂凍害嚴重,導致腐爛病發(fā)生。
1.5 過量使用激素,負載量過大 為提高山楂坐果率,正常管理為盛花期噴一遍30~50 ppm 赤霉素,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個別果農為提高產量和外觀質量,花期隔5~7 d 連續(xù)噴2 次高濃度赤霉素,到山楂成熟時再噴1 次能夠促進上色的含有激素的營養(yǎng)液,導致山楂坐果過多,負載量過大,樹體儲藏營養(yǎng)缺乏,造成病害發(fā)生嚴重。
2.1 土壤改良,壯苗建園 采用2 年生山里紅種子做砧木的健壯苗木。挖寬深各0.8~1.0 m 定植溝,溝底施入切碎的作物秸稈約20 cm,然后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4 500~6 000 kg,與表土混合后回填、灌水,土壤沉實后栽植。栽后踏實、澆水,樹盤鋪1 m 寬的園藝地布,有條件的可配套水肥一體化設施,進行膜下滴灌。果園行間自然生草或人工種草,如黑麥草、毛葉苕子等,適時刈割翻埋于土壤中或覆蓋于樹盤,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透氣性。
2.2 精準施肥澆水
2.2.1 深翻改土,秋施基肥 一般在9-10 月結合改土一起進行,沿定植穴邊緣向外挖寬60 cm,深60 cm的環(huán)狀或條狀溝,注意避免傷根太多,同時刨除根部萌蘗,粘質土園地客土壓沙,以優(yōu)質腐熟的有機肥和生物菌肥為主,施肥量按0.5 kg果1 kg有機肥并配以一定數(shù)量的氮磷鉀速效化肥。
2.2.2 適時追肥 全年追肥3~4次,即萌芽至開花前,以氮肥為主,補充樹體營養(yǎng)不足,促進枝葉生長、開花坐果和幼果發(fā)育;6 月中下旬追施果實膨大肥,氮、磷、鉀配合施用,比例為2∶1∶2,促進果實生長和花芽分化;果實第2 次速長期(8 月下旬)追施果實增重肥,氮、磷、鉀配合施用,促進葉片光合作用,增加單果重。
葉面噴肥全年3~5 次。6-7 月可結合噴藥噴施0.3%~0.4%的尿素,果實膨大著色期葉面追施0.2%~0.3%磷酸二氫鉀2 次,噴施間隔20 d。
2.2.3 合理澆水和排澇 正常年份,一般在開花前、花謝后、果實膨大期結合施肥和土壤封凍前各澆水1次,灌水量以浸透根系集中分布層土壤為宜。實施水肥一體化的果園在正常年份,每次滴灌不要超過5 h,砂土滴灌不要超過2 h。無灌水條件的果園,可通過樹盤覆草、覆膜、穴貯肥水、使用保水劑等措施抗旱保墑,解決缺水問題。夏季多雨季節(jié),及時排除果園內澇,防止因積水造成根系死亡。
2.3 合理整形修剪 對大金星、大五棱等干性較強的品種宜采用二層延遲開心形。對大綿球等干性較弱、層性不明顯的品種,采用多主枝叢狀形或開心形。幼樹期采用開角、刻芽、摘心、環(huán)割、環(huán)剝等緩和樹勢的措施,促進發(fā)枝。進入結果期后,修剪注意抑前促后、合理留枝、立體結果;對成齡山楂樹修剪要及時調整枝類,疏除樹冠外圍過密的強枝,疏除弱枝組,保留壯枝組,維持枝組長勢,對連續(xù)結果2~3 年的枝組回縮。使留枝量控制在樹冠投影面積120~140 個/m2為宜。對花量多的樹株,疏除小枝組上的細弱母枝,對有2~3個飽滿混合芽的結果母枝,可從頂部剪掉1~2 個混合芽,從而使全樹花量適當,合理負載。
2.4 精細花果管理
2.4.1 花前復剪 混合芽萌發(fā)后,依據(jù)當年花芽數(shù)量重新確定負載量,成齡山楂園667 m2產量可以控制在2 000~2 500 kg。
2.4.2 疏花 在花序分離前至花期進行,越早越好,疏除時留前端花序,疏后部花序,留壯花序,疏弱花序。
2.4.3 提高坐果率 在花期,10:00 前或16:00 后噴0.3%硼砂水溶液或30~50 ppm 赤霉素或山楂豐收素(30 g/袋對水15 kg)或稀土微肥,以提高坐果率。
2.5 綜合防治病蟲害 早春萌芽前全園噴布5 波美度石硫合劑,刮除腐爛病、干腐病病斑,涂抹潰腐靈、敵腐等藥劑防治。萌芽后可用12.5%腈菌唑1 500 倍,10%氟硅唑(水劑)1 000~1 5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2 000 倍或20%戊唑醇1 500 倍防治白粉病、銹病、霉污病、輪紋病等病害??捎?%高效氯氰菊酯1 500 倍,25%滅幼脲1 500 倍,5%蟲螨腈1 000~1 500 倍,20%三唑錫·四螨嗪1 000~1 500 倍液或5%蟲螨腈1 000~1 500倍液防治卷葉蛾、食心蟲、葉螨等害蟲。以上藥劑交替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
山楂根部病害防治:發(fā)現(xiàn)病株后,立刻刨開表土層晾根,使用25%絡氨銅水劑5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溶性粉劑600 倍液+98%惡霉靈原藥1 500~3 000 倍液灌根,混加適量的生根劑或枯草芽孢桿菌效果更好。一般每株成齡樹用藥液15~20 kg,灌根灌透。藥液將樹盤周圍灌透以后,再覆蓋新鮮土壤。
2.6 科學補栽幼樹 對爛根死亡的樹,根據(jù)樹體大小,挖穴(深0.8~1.2 m,底面積1.0~1.5 m2),清除所有爛根,中、下部填表土和雜草、秸稈等,創(chuàng)造一個疏松的活土層,上部使用腐熟的有機肥、生物菌肥和客來新土混合澆水踏實,再栽植3~5 年生幼樹或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