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豹,余建軍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國青年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青年運動沿著螺旋式上升的趨勢,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運動中奪取革命勝利、落實工作任務、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的生力軍。習近平 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運動的研究,深刻把握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1]為此,總結好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青年運動的基本經驗,對于新時代密切黨群關系、培養(yǎng)時代新人、推進民族復興偉業(yè)意義重大。
伴隨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和近代教育的興起,青年群體日益勃興。由于青年人價值觀趨近,飽有對公平正義、國家安危和民族尊嚴的天然追求和擔當情懷,因而往往能夠站在時代前列,成為社會變革的排頭兵。歷史證明,青年運動越來越成為影響政黨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重要因素。
1836年,為了得到自己應有的普選權利,英國的青年工人們走進游行隊伍,通過罷工示威和遞交請愿書的方式,發(fā)起了長達十二年的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盡管這次運動最終失敗,但卻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先聲。上世紀60年代,為了反對長久以來的種族歧視和壓迫,一大批黑人青年學生勇敢地站在了斗爭的最前沿,成為這一平等化運動中最具戰(zhàn)斗性的主體。1968年,為了聲援因為反對越南戰(zhàn)爭而遭政府逮捕的學生,法國青年學生發(fā)動了反對現(xiàn)行制度、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示威游行,迫使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全國選舉??梢钥闯?,青年作為社會運動的中堅力量,已經不再是世界政治史上罕見的現(xiàn)象。
青年群體的獨特品質和蓬勃力量決定了其在社會變革中必然要占有一席之地,青年運動的發(fā)展方向又總是會對不同政治力量的走勢產生深刻影響。因此,青年往往成為各個黨派爭奪的焦點。馬克思主義政黨當然同樣高度重視青年和青年運動。早在1866年,馬克思就明確指出,工人階級和整個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列寧也曾熱情表示:“我們是未來的黨,而未來是屬于青年的?!盵3]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青年跟誰走,未來就會屬于誰。
新中國成立前,廣大青年看清了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本質,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前途應當寄希望于中國共產黨。千千萬萬的革命青年在歷次重要歷史關頭都選擇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霸谖逅倪\動、五卅運動、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一二九運動、八年抗日戰(zhàn)爭、抗戰(zhàn)勝利以后的民主愛國運動和三年人民解放運動中,中國青年都站在英勇斗爭的最前列,對人民革命運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盵4]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青年緊緊圍繞“參與”和“服務”兩大主題,投身到國家和人民需要的事業(yè)上來。“青年掃盲隊”、“青年墾荒隊”、“青年節(jié)約隊”等一系列富有青年特色的生產建設活動,在擺脫“一窮二白”的社會面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中國青年運動一度陷入“左”的迷誤。經過十年動亂的磨難后,中國青年接續(xù)繼承青年運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新解放思想,煥發(fā)了青春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青年以社會問題為著力點,通過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青年運動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青年文明號”活動、青年志愿者行動、“保護母親河”行動、“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更具生活化、具體化,成為廣大青年參與改革熱潮、奉獻青春力量的新選擇,中國青年不斷掀開建功立業(yè)、變革社會的運動新篇章。
毛澤東曾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對中國青年報以極大肯定,認為五四以來的中國青年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起某種先鋒隊作用”。[5]習近平也高度贊揚道,近代以來,一代代愛國青年“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6]概言之,深具愛國底色的中國青年運動在鑄就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成就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深刻印證了青年運動在推動社會變革中彰顯的重要力量。
爆發(fā)于20世紀初的自立軍起義和“拒俄”義勇隊抵抗運動是近現(xiàn)代中國青年運動的開端。盡管這兩次運動在當時產生了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其仍是一種無序的、應激式的低水平運動。這種局面的形成,除了與當時較低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有關,更主要的是由于領導力量的保守和落后,不能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青年運動逐漸擺脫自發(fā)、盲目的狀態(tài),開始邁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這是因為,“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的;同樣,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也只有跟共產黨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7]
首先,黨在重大歷史關頭有力介入和引導青年運動走勢,真正贏得了廣大青年。1935年,華北事變后,國民黨當局悍然拋棄民族大義,對青年學生的抗日愛國運動進行殘酷壓制和無情迫害。那時,“青年學生好比是一二九運動的柴火,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用火一點。點火的人是誰呢?就是共產黨”。[8]針對當時形勢,黨通過及時發(fā)布《八一宣言》政治方針,指揮北上紅軍配合救亡運動以及要求北方局直接參與組織等方式,實現(xiàn)了對這次運動的成功領導。“一二·九”運動是具有偉大政治意義的愛國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廣大青年學生同中國共產黨一道,為抗日戰(zhàn)爭做了十分重要的準備。1947年,為了反對美軍暴行和國民黨的獨裁統(tǒng)治,全國幾十個城市的青年學生在黨的領導下,打出“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口號,為實現(xiàn)一個獨立、和平、民主的國家奔走呼告?!拔濉ざ恪睉K案發(fā)生后,黨的各級組織利用國內“反蔣”情緒,通過動員大中學校的學生現(xiàn)身說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國統(tǒng)區(qū)民眾的民族自尊心,推動了愛國運動的順利發(fā)展。縱觀黨的百年歷程,總能在歷史的各個關頭看到共產黨員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身影。他們在歷次運動中表現(xiàn)出的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深刻影響了千百萬青年,不斷堅定青年群體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其次,中國共產黨為中國青年運動提供了正確的政治保障。自發(fā)零散的青年聯(lián)合往往無法產生理想的社會效應。只有借助一個擁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始終保持先進性和富有生命力的政治力量來領導和推動,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其預期訴求的實現(xiàn)。在中國,這個力量只能是共產黨。從中國共產黨與先進青年組織的雙向關系來看,先進青年組織在現(xiàn)實的青年運動中發(fā)揮著核心作用,而中國共產黨又是先進青年組織的領導核心,這就能夠為青年運動提供正確的方針、路線和政策,確保青年運動不被野心家用作謀取政治資本的工具,始終沿著正確的歷史方向前進。
最后,中國共產黨為中國青年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早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就明確提出要重視組織青年運動。在當年11月發(fā)布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中提到,各地黨組織對青年團的組織工作要“依章從速進行”。[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廣泛吸納愛國青年參與到革命事業(yè)中來,黨對青年運動采取的是放手發(fā)動式的直接領導方式。青年救國會、青年救國團、青年抗日先鋒隊、民主青年聯(lián)盟等青年自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他們在黨的領導下發(fā)動了一系列救國運動,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作出了獨特貢獻。新中國成立后,黨對青年運動的組織工作更加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掀開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嶄新一頁。1957年5月,團的名稱被正式更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它通過貫徹黨的大政方針、主動聯(lián)系青年群眾、深度參與國家建設,為青年運動提供了組織上的保障,不斷引導中國青年運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黨和人民貢獻火熱青春。
實踐表明,一部中國青年運動史,說到底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青年接續(xù)奮斗的歷史。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青年才能在一次次歷練中成長成才,中國青年運動也才能朝著正確方向奮勇前進。
青年是變革社會的重要力量,這種力量既可以釋放出建設性、革新性的正向效應,也可以釋放出不穩(wěn)定性的、對抗性的負向效應。因此,任何一個政黨尤其是執(zhí)政黨,必須代表青年利益,為青年的合理發(fā)展要求創(chuàng)設條件。此外,從青年運動的模式來看,傳統(tǒng)的集中動員型的青年運動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變化,而以參與式、分散化為主要特點的非政府組織型的青年運動模式成為大勢所趨。在這種大背景下,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也必須更加注重青年特點,做到有的放矢。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青年利益。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青年的根本利益訴求就是實現(xiàn)國家獨立,維護民族尊嚴。中國共產黨高揚愛國主義偉大旗幟,通過革命手段完成了“救國”的歷史使命,本質上就是對青年根本利益的實現(xiàn)。新中國成立后,廣大青年迫切渴望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xiàn)“興國”的宏偉夙愿。中國共產黨繼續(xù)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發(fā)展經濟、民主政治、科技文化事業(yè),日益滿足了中國青年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適應時代變化,經過長期努力,順利實現(xiàn)“富國”的歷史目標,為廣大青年實現(xiàn)個人理想抱負提供了廣闊舞臺,青年的前途更加充滿無限可能。進入新時代,黨通過大力吸納優(yōu)秀青年加入黨組織、持續(xù)為廣大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供政策支持、繼續(xù)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guī)模等與青年利益息息相關的“強國”舉措,來滿足青年群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訴求,充分體現(xiàn)了黨對青年利益的高度重視。也正是由于這種重視,才使得黨始終同青年群體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黨的青年群眾基礎不斷得到鞏固,黨的各項事業(yè)能夠更加順利地向前推進。
中國共產黨素有根據(jù)青年特點開展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團一大”前后,以張?zhí)诪榇淼闹袊嗄赀\動的早期領導人,就注意在鑒別青年政治傾向的基礎上,啟迪廣大青年的思想覺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先后創(chuàng)辦了《先驅》、《少年中國》、《革命青年》等通俗的革命理論讀物來教育引導青年。同時,黨還通過開辦補習學校、創(chuàng)辦青年團等途徑來廣泛吸收青年、組織青年。在中央蘇區(qū)時期,針對青年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普遍不高的情況,黨通過組織短期的列寧學校、青年俱樂部等方式訓練團員。在團組織內,還建立了識字班、讀報班、歌舞團以及各種研究小組,既活躍了團組織生活,又使團員們學到了知識,受到了革命教育。此外,還出版發(fā)行了《青年實話》、《團的建設》、《紅孩兒報》等宣傳品對廣大青年進行宣傳教育。1953年,毛澤東在接見“團二大”成員時明確要求,“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要使青年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10]這為青年團指明了工作方向。
習近平要求:“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xiàn)人生出彩搭建舞臺?!盵11]新時代,只有繼承好我們黨重視青年利益,根據(jù)青年特點開展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才能凝聚起青年,培養(yǎng)好青年,領導好青年。一要主動走進青年,做青年的知心人。青年既有觀念新穎、可塑性強的一面,也有閱歷不足、視野有限的一面。對此,要充分尊重青年成長規(guī)律,經常深入青年群體中,同青年朋友坦誠相待,細致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動態(tài)和價值取向,做青年群體的熱心朋友。二要主動幫助青年,做青年的引路人。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要在青年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施以援手,精心解決他們在就業(yè)、教育、醫(yī)療、婚戀、社會融入等方方面面的煩心事,在關鍵時刻引導他們走出迷茫,勇往直前。三要發(fā)揮好共青團組織的作用。共青團是做好黨的青年工作的得力助手。新時代,要發(fā)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加強科學謀劃,持續(xù)創(chuàng)新形式,堅持在豐富多彩的青年運動中爭取人心,匯聚力量,團結帶領中國青年銳意進取、奮發(fā)有為。
近代社會的基本國情和青年群體的獨特屬性決定了知識青年不可避免地有兩大天然弱點,這即是階級意識淡薄和革命立場模糊。盡管他們有很高的革命熱情,但是對于應該依靠哪個階級干革命以及革命運動應該朝什么方向走取向不明,因而常常會在重大政治問題上左右動搖,甚至會在反動派的蠱惑之下轉變立場,站到人民的對立面去。對此,毛澤東在1939年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講演中作了明確回答:“中國的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一定要到工農大眾中去,把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盵12]首先,毛澤東指出,由中國青年所組成的這支幾百萬的隊伍,是反帝反封建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軍,肯定了除頑固派以外的中國知識青年的革命地位。其次,毛澤東強調,但這支方面軍還不是主力軍,推動革命事業(yè)向前發(fā)展的主要社會力量是工農大眾。因此,知識青年只有和工農大眾結合在一起,才能變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才能實現(xiàn)革命理想,否則將一事無成。再次,毛澤東批評了青年運動中的一股逆流,即反對工農運動,不愿意和工農大眾相聯(lián)合的錯誤傾向,認為這樣的青年運動是十分有礙于革命前途,是沒有好結果的。最后,毛澤東提出了區(qū)分革命青年與反革命青年的唯一標準,即看他愿不愿意和廣大的工農大眾相結合。這就為辨明青年立場、引導青年走到正確的革命道路上來指明了方向。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的“一二·九”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引導知識青年同工農大眾密切結合的典范。1936年,為了反對國民黨妥協(xié)投降政策,廣泛宣傳黨的抗日救亡理念,在北平黨組織的指導下,平津學聯(lián)組建南下宣傳團,沿平漢鐵路南下,前往固安、保定方向進行抗日宣傳。盡管一路上多次遭到國民黨特務和軍警的阻攔,宣傳團成員仍舊不懼危險,通過演繹話劇《打回老家去》、普及救亡歌曲、幫助農民建立抗日救國組織等方式,在河北農村撒下了抗日的火種?!拔覀冃麄髁宿r民,農民也教育了我們”[13]成為當時宣傳團成員們的普遍共識。
張?zhí)自赋觯骸拔覀冾I導青年運動,要使他們知道沒有農民和工人的參加,國民運動是沒有希望的?!盵14]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以毛澤東、周恩來、蔡暢等為代表的知識青年,正是堅持在歷次斗爭中深入工農大眾、依靠工農大眾,才逐漸成長為黨的杰出領導者。歷史表明,知識青年只有同工農大眾建立親密關系,親身參加工農大眾的革命,才能培養(yǎng)起真摯的階級感情,徹底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成為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這是廣大知識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
當下,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仍然需要知識青年與工農大眾的結合。習近平一直鼓勵廣大青年“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yè),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15]當代知識青年要樹立正確的事業(yè)觀和人生觀,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勇挑重擔,用真才實學服務群眾,在服務群眾中獲得成長,進而找到青春方向,成就出彩人生。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主題。時代主題為人們明確了使命,牽引著人們?yōu)橹恍笂^斗。習近平明確提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盵16]這一重要論斷為中國青年運動標明了歷史方位,指明了奮斗方向。
民族復興偉業(yè)之所以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是因為中國青年始終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中國青年運動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同步伐。中國青年運動本身就是黨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黨領導的各項事業(yè)的全部歷史進程。服從和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也向來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指導思想和實踐原則。新時代,我們從未像今天一樣如此接近復興夢想,更需要一代代中國青年接續(xù)奮斗,按照黨和國家提出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布局,繼續(xù)把各項事業(yè)向縱深推進。
時代需要青年,青年也只有投身于民族復興偉業(yè)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離開青年參與的中國夢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馬克思說:“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盵17]中國青年只有親身參與這場生動而偉大的歷史實踐,才能獲得有張力的理想,才能拓展自己的格局和氣度,才能擁有遠大前程。
歷史已經證明,青年一定能擔當。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參加黨的革命事業(yè)時,平均年齡只有23歲;江姐、黃繼光、邱少云、劉胡蘭為革命事業(yè)英勇獻身時都還不到30歲;犧牲在扶貧一線的黃文秀、李夏也都還不到35歲……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把愛國主義主線貫穿到中國青年運動始終,正面教育、鞭策和引導中國青年愛國報國,鍛造和培養(yǎng)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青年英雄。從救亡圖存到建設國家,從改革創(chuàng)新到強國振興,一代代中國青年立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在革命戰(zhàn)場拋灑熱血,在建設熔爐苦干實干,在改革路上大顯身手,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夢想作出了杰出貢獻。
時代迫切呼喚,青年一定要擔當。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在前進路上面臨著許多機遇,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迫切需要中國青年行動起來。習近平殷切希望“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盵18]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的偉大革命,為中國青年的自我實現(xiàn)需要創(chuàng)設了無比優(yōu)越的條件,描繪了無比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今天的中國青年面臨著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更好的人生際遇。為此,青年要珍惜韶華,把個人小我融入祖國大我之中,在奮發(fā)努力中放飛青春夢想。第一,要將愛國作為個人成長的底色。愛國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廣大青年要把準青春航向,深入了解國情,明確祖國之需,永遠胸懷愛國愛民之情、憂國憂民之心,以一生的真情投入和頑強奮斗愛國報國。第二,要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青年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國家和民族就會有源源不竭的前進動力。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中國夢的信仰、信念和信心,用理想信念激發(fā)奮進動力,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不斷升華自己的理想信念。第三,要砥礪奮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久經磨難依然不被打垮,就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不屈不撓,接續(xù)奮斗的結果。今天,奮斗路上依然少不了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更需要中國青年勇往直前,開拓前進,用青春和汗水奮斗出一個更加輝煌的明天。
總之,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青年矢志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崇高事業(yè),在歷史的歷次重要關頭領導青年運動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為順利完成黨的各項事業(yè),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也為新時期繼續(xù)做好黨的青年工作凝聚了精神力量,積累了寶貴經驗。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fā)揚歷代模范青年的光榮傳統(tǒng),積極主動為黨的各項事業(yè)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中國青年運動要緊跟黨走,不斷創(chuàng)新運動形式,與時代同步伐,同人民共命運,不斷書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青年運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