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貴林
摘要:針對石質山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問題,利用攔水埂整地、客土、靠坑上壁栽植、建立臨時苗圃地及春造林、雨季補苗等技術措施,提高對自然降水利用率,縮短緩苗時間,保證苗木根系在干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吸收到土壤中的水分,使石質山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次年保存率在85%以上。
關鍵詞:石質山地;造林技術;探討
地處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市,經過“十三五”實施的青山生態(tài)系統(tǒng)工程建設,已經消滅宜林荒山。目前全市還有6000余hm2石質山地,急需在“十四五”期間完成綠化。遼南的石質山因立地條件差、春季嚴重干旱等因素,各市、縣、區(qū)多年前實施的造林地塊保存率很低、效果不明顯。針對這項技術難題,本人經過近幾年的石質山地造林技術研究,總結出提高石質山造林成活率的技術方法,使其當年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解決了石質山地造林綠化成活率低的問題。
1 遼南地區(qū)石質山地的基本情況和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
1.1 遼南地區(qū)石質山地的基本情況
遼南地區(qū)石質山地主要包含石灰?guī)r質、山體裸露山地和普通石頭山地。以金普新區(qū)為例,石質山地以石灰?guī)r為主,位于北部復州灣街道和炮臺街道松木島村,主要分布于沿海第一層山脈、內陸山中上部位,立地條件極差,巖石裸露,地表突起部分無土,凹陷部分僅存少許土壤,厚度在2~10cm。自然分布木本植被稀少,蓋度在10%~15%,以翅榆和山棗等闊葉樹為主,翅榆多生長于溝谷,平均高度在1m左右,平均地徑在2~3cm,山棗多散生于山坡,平均高度50~60cm,地徑0.5~1cm。
本地區(qū)春季干旱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冬季降雪稀少。屬于季風氣候,春季以東南風為主,冬季以西北風為主。
1.2 遼南地區(qū)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石質山地水土流失嚴重,沒有足夠厚度的土壤提供養(yǎng)分和水分支持植被生長。二是遼南地區(qū)春旱較重,在春季4~5月份大規(guī)模植樹季節(jié),有效降雨稀少,平均1~2次,無法滿足新植苗木生長所需水分條件。三是由于靠近海岸,植被易受海風海煞侵蝕,其含有大量鹽分的空氣隨氣流進入陸地影響植被正常生長,甚至造成死亡。
2 提高石質山地造林成活率試驗研究
2.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位于金普新區(qū)復州灣街道山河村毛溝東山,面積1.67hm2,土層厚度10~15cm,散生山棗、翅榆等自然植被,植被蓋度在30%左右,屬于石灰?guī)r山地。
2.2 試驗方法及材料
2.2.1 整地
(1)因地制宜定點:先按環(huán)山等高2m×2m株行距定點,巖石裸露等無法挖坑的部位不予定點。
(2)攔水埂整地:按照定點位置進行整地,整地時在坑的下沿筑起一道攔水埂,主要用于攔截坑上部自然降水,使之回流坑內,增加坑內土壤濕度。具體做法是先挖樹坑,坑長、寬、深分別是:40cm×40cm×(20~30)cm。如定點遇巖石可向周圍錯開挖坑,撿凈土中的石塊,草根,回填。如回填土不足,應就地在樹坑的上部摟土回填至坑內,嚴重不足的客土回填。然后在坑的下沿做一道攔水埂,攔水埂長度應超出坑長度并呈30~40度角向斜上方傾斜延伸至與樹坑上沿平行線的交匯點處,每側延伸長度30~35cm,最后用鐵鍬排實攔水埂。挖坑深度達不到20cm時,應在坑內回填土達到15~20cm深度,再在坑的下沿筑起攔水埂,規(guī)格形狀如上述。攔水埂截面積成梯形,上下底寬度各為2cm和3cm,高度2cm。整地時盡量保護原有樹木。整地時間在當年10月以后至歷年3月中、下旬。
2.2.2 選擇造林樹種及苗木規(guī)格
根據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適合石灰?guī)r山地生長的側柏苗木和抗海風、海煞的黑松苗木做造林樹種與自然生長的翅榆、山棗等闊葉樹形成混交林。苗木規(guī)格:側柏,3年生側柏容器苗,苗高20~30cm,地徑0.6cm以上;黑松,3年生營養(yǎng)袋苗,苗高15~25cm,地徑0.8cm以上。
2.2.3 建立臨時苗圃地
在造林地附近選擇交通方便,給排水良好的地方,建立臨時苗圃地,將造林所用苗木提前運至圃地,集中假植,安排專人管理。
2.2.4 苗木栽植
(1)春季造林:春季降雨量達到3~5mm時,及時組織當?shù)卮迕裆仙皆炝?,造林苗木取自山下臨時苗圃地,造林時脫掉營養(yǎng)杯,將苗木靠在整地坑上壁栽植?;靥钜话胪梁蟛葘?,澆足水,待水全部滲透到土壤中后,繼續(xù)填土至坑滿,踩實,澆水。最后覆浮土保濕,回填土應高于杯面1~2cm以上,低于整地坑沿1~2cm左右。
對比地塊采用常規(guī)整地、周圍樓土回填或客土回填等傳統(tǒng)造林方法。
成活率調查結果及分析:于當年7月3日雨季補苗前調查成活率。春季采用攔水埂整地、在臨時苗圃地取苗的造林地塊成活率最高達到77.2%,最低為64.8%,平均72.1%。而春季未采用攔水埂整地、未在臨時苗圃地取苗的春季造林地塊成活率,最高為37.6%,最低為22.8%,平均30.6%。
由此看出春季采用攔水埂整地、在臨時苗圃地取苗的造林地塊成活率雖未達到85%的標準,但要明顯高于傳統(tǒng)春季造林地塊成活率41.5%。其主要原因是:①在造林地附近臨時苗圃地取苗造林,節(jié)省運苗時間,避免苗木運輸途中失水,縮短緩苗時間,提高苗木成活率。②采用攔水埂整地方法,能夠有效攔截春季難得的有效降水,存儲于整地坑內,使新植苗木能夠得到較多的自然降水,促進根系生長,從而提高苗木成活率。
(2)雨季補植造林
對試驗造林地和對比造林地塊,同時開展雨季補苗造林。
試驗造林地苗木取自山下臨時苗圃地,在雨季下透雨或連陰天實施作業(yè),造林時脫掉營養(yǎng)杯,將苗木靠在整地坑上壁栽植,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栽種。最后覆浮土保濕,回填土高度同春季造林要求。
對比造林地塊采用常規(guī)造林方法,補植時間同上。
成活率調查結果及分析:于當年11月初成開展成活率調查如下:采用攔水埂整地、臨時苗圃地取苗、靠坑上壁栽植技術的試驗地塊,通過雨季補植,秋天成活率平均92%,而采用常規(guī)造林技術的對比地塊,在雨季補植后的成活率平均僅有80.6%。由此證明,采用攔水埂整地、臨時苗圃地取苗、靠坑上壁栽植技術造林的試驗地塊,經雨季補植后秋季成活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造林方法成活率11.4%。真正做到了當年造林,當年成活率達標。
這說明綜合運用新的整地造林技術的地塊,能夠在雨季攔截大量有效降水于栽植坑內,保證了新植苗木在緩苗期間內獲得所需水分,同時由于在臨時苗圃地取苗,極大地縮短運苗時間,避免苗木因長途運輸失水,高溫根系腐爛、燒葉等現(xiàn)象發(fā)生,提高造林成活率。而采用常規(guī)整地造林方法的地塊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沒有攔水埂攔截有效降水于坑內,降低對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導致新植苗木因夏季氣溫高、蒸發(fā)量大,新植苗無法在緩苗期間獲得足夠的水分,造成生理干旱而死亡。其次由于苗木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較長距離運輸,會產生苗木本身失水、燒葉或爛根等問題,導致新植苗木因緩苗期過長、抗逆性差,成活率大幅度降低。
3 保存率調查
2018年10月對2016年、2017年采用新技術造林和常規(guī)造林法的石質山造林地塊進行調查。采用新技術的石質山造林地塊保存率在85%以上,而采用常規(guī)造林法石質山地塊保存率在43%~66%左右。這說明采用新技術栽植的苗木生長健壯,抗逆性強。
4 造林成本分析
根據2017年金普新區(qū)復州灣街道山河村石質山造林地塊造林費用統(tǒng)計,每畝造林成本總計在448元左右。主要用于整地、栽植、客土、雨季補植和管理等工序。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加強管理,成本還可以降低至400元/667m2左右。造林成本在大連市政府荒山造林補助標準內,施工單位可以承受,如果加強管理還有盈余。
5 結論
采用攔水埂整地、在造林地附近建立臨時苗圃地、靠坑上壁栽苗、春季造林雨季補植等新的造林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石質山造林成活率,而且能夠提高保存率,達到當年造林驗收合格標準。此造林技術方法簡單,操作方便,適用于遼南地區(qū)石質山造林推廣應用。造林成本在6720元/hm2,成本較低。各級政府和建設單位能夠承受。金普新區(qū)在2016年、2017年連續(xù)兩年采用此造林技術,完成省政府、市政府考核造林任務467hm2,造林成活率均達到90%以上,超過省市主管部門85%驗收標準,次年保存率均達到85%以上。
6 石質山造林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堅持先整地后造林。最好在春季造林季節(jié)到來之前完成整地。整地時盡量不破壞原有木本植被。
(2)不提倡邊整地邊造林的做法。這樣無法保證整地和造林質量。
(3)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應調查造林地現(xiàn)有的樹種,周圍村屯生長的大樹品種,以此確定造林樹種。
(4)建立臨時苗圃地。在造林地附近選擇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地方,建立臨時苗圃地,假植造林苗木。
(5)加強造林地管理。重點開展維修攔水埂、澆水、除草、松土等管理工作。
注:本文探討的實質山地是指土層瘠薄,表土層厚度15厘米以下,巖石裸露占30%以上,木本植被覆蓋度30%以下,立地條件較差,水土流失嚴重,難以實施常規(guī)造林技術的石灰?guī)r山地。
參考文獻
[1] 盧明革.遼西海岸石質山特困立地主要適宜樹種營造技術與應用[J].農業(yè)與技術,2019,39(9):70-71.
[2] 張國增.遼西半干旱地區(qū)石質山客土袋造林技術研究[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9,20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