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璇
摘 ?要:創(chuàng)新能力是促進一個人長遠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動力,對于學生當然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可以說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所以,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教學時,應該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對每一個學生都有所了解,在對學生了解的前提下,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勢,盡量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做到因材施教,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養(yǎng)成,創(chuàng)新是美術發(fā)展的靈魂,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獨特,可塑性去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優(yōu)勢,做到因材施教,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提高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
美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既是生活環(huán)境的表現,又是實際生活的深化。美術教育當然也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尤其是小學美術教育更應該貼近生活、融入生活,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在生活中發(fā)現美,在生活中體驗美,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感官接收能力強,對身邊的事物認知欲望強烈,尤其是對一些生動、美好的事物,美術學科正是迎合了他們的興趣。
一、通過美術激發(fā)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意義
(一)優(yōu)化教學課堂。激發(fā)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能夠使學生學到美術知識,更能使學生透過美術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有益方法。通過美術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提高氣質與學習能力,并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感受世界的美。美術教學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形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小學生不僅不能獲得美術知識,還會將這種學習模式泛化,不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教師要轉變教學形式,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讓學生主動學習,共同進步。
(二)增加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由于家長對小學生的學習要求高,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等,使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出現一些小學生沒有時間上美術課,不喜歡美術等情況,認為美術只是簡單的畫幾個圖形而已。為了讓小學生改變這樣的觀念,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此來改變小學生對美術、對其他科目的觀念。
二、賞識——評價小學生的作品
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充分認識和利用。要理解童心,從學生的角度去欣賞,不追求完美,應注意發(fā)現畫面上每一根線條、圖形、色彩能傳達的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贊賞學生點點滴滴的創(chuàng)造,并提供機會讓同學進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溝通。如展覽學生作品讓活動課程互相欣賞、互相評價,同時提高了評價能力;還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進步,請家長采用適當的方法獎勵幼兒,使學生得到滿足,產生快感,受到獎勵。因為每個孩子的作品都是他們自己的杰作,可能在成人眼中看來并不怎么好,但孩子并不這樣想,只要他們自己畫的都是好的,所以我摒棄了教師的評價過程,讓孩子自己去欣賞所有作品,果然他們拉著同伴還有客人老師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有的學生在客人老師走的那一刻還大聲說:“這是我畫的,我在上面畫了……”由此可見,尊重學生的美術作品能體現敢想敢畫敢說的特點,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美術活動帶來的成功感和喜悅感!
三、加強戶外練習,注重生活觀察
很多美術教師秉承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機械反復式的練習,這樣的訓練固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學生們的發(fā)展是不利的。學生們在這樣枯燥的練習中會對美術形成理解誤區(qū),逐漸失去對美術的學習熱情,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豐富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們處在動態(tài)的學習課堂之中。比如在學習繪畫花朵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中觀察花朵,以增進他們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在觀察花朵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更善于去發(fā)現生活的美,這樣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積累有效的美術素材,在繪畫時才能夠充分地調動這些素材進行繪畫主題的表達。美術是需要一定的想象,但是這種想象也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因此讓學生們學會觀察生活才能夠更好地提升他們的美術能力。
四、設計平臺,讓學生展現自我
綜合的美術課程以實踐和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經歷,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寫生、看電視、看報、上網搜索、動手嘗試等等一系列的考察、參與、討論活動中積極參與美術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并針對美術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現。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都是不同的,這種不同的生活經歷造就了學生不同的個性。因此,教師應該重視這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提供給學生不同的平臺,提供的平臺可根據不同的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
總之,美術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著的因素,捕捉最佳的“潛入”時機,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課型特點,采用切實有效的教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領略美術教學獨特的美。通過創(chuàng)新一系列小學美術教育的實踐活動,讓更多的人去熱愛生活,不斷追求藝術的審美,提高熱愛生活的本真和質量,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情懷。
參考文獻:
[1]賀西林、趙力.中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孫傳云.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探究.林區(qū)教學[J].2010,(2):111-112.
[3]李義瓊.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探討.中國校外教育[J].201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