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文化單元的教學是語文學科育人的重要途徑。教學中可立足單元,基于文本特點,把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革命文化結合起來,讓教學既突出人文主題,又有鮮明的語文味,真正做到“文道結合”。教師可以從定位單元教學目標起步,圍繞語文要素,緊扣語言文字,適度融合學科外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受到愛國愛民族的啟蒙教育。
關鍵詞:單元教學;革命文化;語言實踐;文道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1A-0064-04
教育部2021年1月發(fā)布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強調了語文學科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如何立足教材,在語文教學中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根植到學生心中,把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人文教育結合起來,如何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達到育人目標,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試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上第七單元為例,探索革命文化主題單元在語文課堂里落地的策略和路徑。
一、把握單元教材編排特點,定準單元教學目標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上第七單元的教材內容緊緊圍繞愛國精神,由三首古詩、兩篇現(xiàn)代文和一首現(xiàn)代詩組成。這四篇課文中只有兩篇課文落實了 “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語文要素,而愛國主義、民族氣節(jié)等人文主題貫穿了整個單元,甚至“語文園地”中“詞句段”的內容編排上,積累的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詞語都是與愛國、公正、志向等相關的成語(見表1)。
這樣的單元內容安排在統(tǒng)編教材中比較常見。隨著年級的升高,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數(shù)量不斷增多,并逐漸以主題單元形式呈現(xiàn)。如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五上第四單元“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五下第四單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六上第二單元“重溫革命歲月”,六下第四單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其單元內容結構和這個單元非常相似(如圖1)。
可見,革命文化主題單元所有內容都是圍繞人文主題來構建的,凸顯了語文學科育人鑄魂的功能,這是其他主題單元所不具備的。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結構設計,表現(xiàn)為每個單元都貫穿‘寬泛的人文主題和 ‘語文要素兩條線,均衡遞進”[1]。但是革命文化主題單元內容集中、精準,與散落在教材里的如《小英雄雨來》《黃繼光》等單篇課文的教學是有所區(qū)別的。教學這樣的單元時,尤其要重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在落實語文要素的同時,情感價值感的熏陶引領應是教學的重中之重。
二、緊扣語文要素,在語言實踐中感受人物品質
具有愛國精神和民族大義的仁人志士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脊梁,但如果就愛國談愛國,就志向談志向,就很空洞無法直抵人心。如果僅僅把課文當作是一個愛國故事去教,就丟失了語文課的本義。因此,教師應加強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讓學生真正從文字里感受到仁人志士的精神力量。如四上第七單元教學我們是這樣展開的:
(一)在對事件內容的概括中深入理解愛國行為
四上第七單元教學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除去單元中一頭一尾的詩歌,落實語文要素的載體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這兩篇課文。教師讓學生根據(j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概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周恩來的三件事,并按照時間順序排一排、理一理其間的因果關系,學生在理清了事件后明白:因為周恩來聽聞“中華不振”,目睹“中華不振”,所以才立志振興中華?!睹诽m芳蓄須》這篇課文可以引導學生緊扣題目來概括,梅蘭芳在什么情況下蓄須?六件事情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聯(lián)系?在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去概括事件的同時,讓學生明白梅蘭芳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不為日本人演出,從而讓學生能結合課文,理解為什么說梅蘭芳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人,民族氣節(jié)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通過對事件內容的把握,讓學生深入理解愛國的內涵和愛國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
(二)在關鍵問題的推進中讀懂人物精神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梅蘭芳蓄須》所涉及的時代背景學生都比較陌生,不聯(lián)系背景資料,學生就無法深入理解課文。什么是“中華不振”?為什么“中華不振”?在中國的土地上為什么中國人不能隨便去,受了欺負無處說?同樣的,為什么梅蘭芳唱京劇不能蓄須,為什么他不肯為日本人演出?教師組織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并在全班交流,讓學生全面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在找到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進一步走進書本中的人物,感受他們的愛國心、報國志和寧折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學生對背景資料了解得越透徹,越有助于讀懂人物精神。
(三)在前后篇目的勾連中感受家國情懷
四上第七單元教學的人文主題并不寬泛,相反家國情懷這個主題非常突出,集中表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在民族大義面前的精神風采。在教學這個單元一周多的教學時間里,學生浸潤在豪邁澎湃的愛國情感里,體會古代將士視死如歸、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的壯志,少年周恩來的遠大抱負,梅蘭芳的民族氣節(jié),以及人們對延安精神熱情蓬勃的贊美頌揚。教師在教學時可在導入、結語時有意識地聯(lián)系前面篇目,在練習設計時也可以適當歸類拓展。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拓展整合中加深情感認知
《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提出,小學階段的學段要求是“激發(fā)學生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學習意愿,感受忘我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拼搏的高尚品質和愛國主義情懷”[2]。語文學科是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主要載體。
(一)研透教材,注重單元內的整合拓展
單元是一個整體,教師不光重視課文,還要關注教材的單元導語、課后習題、閱讀鏈接、語文園地等內容,強化單元整體教學意識。如本單元中閱讀鏈接《難忘的一課》和閱讀提示中的“南泥灣開荒”“楊家?guī)X講話”都是很好的學習素材,讓學生有所了解,不僅有助于文本和詩歌的理解,而且也是進行革命精神教育的極好素材。再比如,學習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從“精忠報國”聯(lián)想到其他相關的故事,從而更透徹地理解“精忠報國”的詞語含義。從教材的編寫意圖看,之所以“詞句段運用”編排了“讀一讀,想想這些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哪些人”,意圖也是在主題上和單元課文有呼應,而不僅僅是詞語的積累。
(二)聯(lián)系生活,實現(xiàn)閱讀與表達的勾連
本單元的習作是書信,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用應用文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寫信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給老紅軍爺爺寫信,給兩彈功勛爺爺寫信。寫信前結合“國旗下講話”,了解這些老人的經(jīng)歷和取得的成績,把習作教學和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從單元到整本書,做課內外的延伸
閱讀需要熱情和求知欲?!稙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所涉及的相關內容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前幾個單元剛學了“提問”這個閱讀策略,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就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閱讀動力。教師可以指導他們閱讀《周恩來的故事》《周恩來的青少年時代》及其他的偉人故事,拓寬視野,初步了解黨史國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整本書的閱讀既是對“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語文要素的再落實、再實踐,也是對單元人文主題的強化,達到以文學作品的力量感召學生愛國情的目的。
四、適度學科融合,在學習活動中強化情感體悟
四上第七單元教學的課時量在12課時左右,將近兩周。所以在將近兩周的時間內,可以讓學生浸潤在愛國情懷和民族大義里,以革命文化為主線,適度地跨學科融合,使學生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更深刻的熏陶 。
(一)以學習內容為結合點開展活動
革命文化的教育有別于知識技能的學習,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開展豐富的學習活動,以活動項目來引導學生的情感認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悟。如學生學習了周恩來和梅蘭芳的故事后,可以借助整本書的閱讀,補充革命人士的革命故事或名人的成長故事,讓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進行講故事比賽,交流讀后感,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同時,深化情感體驗。
(二)以問題為支架進行語文實踐
課文后面的習題雖然不多,但可以此為支架,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加深認知。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后有小練筆:你為什么而讀書?結合自己的情況加以思考分析,寫清楚理由。小練筆讓學生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學生思考和表達的過程,就是榜樣激勵教育的過程,也是自我反思教育的過程?!伴喿x鏈接”也是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帶著問題查找資料,結合時代背景體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
(三)以班級特點為依托進行主題活動
思想教育離不開具體的場景和場景中的人。每個班級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教師可結合班級特點,因班施教,圍繞本單元相關內容開展主題活動,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一是可以利用班級資源,從課文出發(fā)延伸,讓學生采訪自己的父母、長輩等,挖掘事跡素材,明白什么樣的舉動是愛國行為。二是通過全班共讀、一起觀影、分享體會等形式,引發(fā)學生的共情共鳴。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從中高年級開始,增加革命文化的篇目,單獨設立革命文化的單元,是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育人、化人的功能,充分發(fā)揮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教師要充分領會編者意圖,理解教材的編寫用意,分析其內容、結構特點,在語文要素轉化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讓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成為小學生的精神底色。
參考文獻:
[1]陳先云. 課程觀引領下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J]. 課程·教材·教法,2019(3):8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 [EB/OL].(2021-01-19)[2021-08-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責任編輯:顏瑩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小學統(tǒng)編教材語文要素轉化為學生語文能力的研究”(B-b/2020/02/116)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09-18
作者簡介:陸文紅,蘇州市實驗小學校(蘇州,215007),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