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旭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云南 麗江 674100)
2018 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要強化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德育優(yōu)先,培養(yǎng)有本領、有擔當、有理想的高素質(zhì)人才[1]?!罢n程思政”不是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罢n程思政”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體現(xiàn)了專業(yè)課的育人功能,具有靈活性、滲透性、運用性和非系統(tǒng)性等特點[3]。
在教學過程中,英語課程能讓學生接觸到很多英美國家的文化。當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沖突時,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到影響或為之改變。因此,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消除學生對意識形態(tài)和中外文化的認知偏差,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保?]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專業(yè)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滲透德育教育,高校要幫助學生完成“專業(yè)+品德”的協(xié)同發(fā)展。大學英語教師應如何結(jié)合課程特色擴展課程資源,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提煉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是新時代高?!罢n程思政”教學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借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穩(wěn)步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目標,基于教學規(guī)律、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語言基礎以及年齡等特點,在完成教材本身內(nèi)容的基礎上,既要注意“思政元素”的“語言輸入”適量原則,也要堅持引導學生“情感輸出”的適度原則,以達到不同任務的教學目標。在預習、學習、復習三個不同階段和聽、說、讀、寫、譯等五個技能教學中,都力爭做到“融入適度自然,產(chǎn)出適量合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煉文章中蘊含的文化自信、人文精神、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法治意識等元素,通過文化背景的分析,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將之轉(zhuǎn)化為生動且具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載體[5]。
在優(yōu)化設計單元內(nèi)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時既要注意其價值觀的引領,也要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和思辨能力,實現(xiàn)“硬知識”學習與“軟知識”技能的融合。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共開設四個學期,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大學英語二”開設于第二學期,主要貫穿于非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為下一階段的英語課程學習打下一定的語言基礎。此課程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nèi)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高校采用外語教研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2》(以下簡稱《進階英語2》),總計6 個單元,包括Living Green, Tales of True Love,Friendship, Study Abroad, Pioneers of Flight 和Maker Movement in China,每一單元的文章都蘊含著積極的價值追求和思政內(nèi)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通過對文章的梳理、歸納、總結(jié),充分挖掘每個單元的思政元素,細化出思政主題,列舉出思政思考題,使“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學內(nèi)容(下表)。通過單元主題的理解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
《進階英語2》各單元思政元素
思政內(nèi)容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而是要從課程特色出發(fā),結(jié)合最新的社會時事、熱點,進行適度擴展,“思政”切入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學生的興趣,才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進階英語2》,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可思性,課文內(nèi)容融合了科普性與文學性、經(jīng)典性與時代性,且文中蘊含很多“思政元素”可以深入挖掘。以該教材第五單元Pioneers of Flight 進行案例分析。第五單元主要圍繞“飛行”展開,共包含三篇文章:主課文Pioneers of Flight(“飛行先驅(qū)”)講述的是古今中外不同時代的三位飛行先驅(qū)對飛行的探索;Reading 1:Meet the Pilots Behind the Sun-Powered Plane That Can“Fly Forever”(《會見能“永遠飛行”的太陽能飛機駕駛員》)講述了航空先行者貝特朗·皮卡特和安德烈·波切伯格對飛行材料的開發(fā);Reading 2:China’s First Female Astronaut Shows How“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中國首位女宇航員展示婦女如何“撐起半邊天”》)介紹了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劉洋的故事。
小時候,楚艷曾聽奶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進京趕考的書生,被墻壁上的女子畫像深深吸引,一不小心竟踏入壁畫之中,隨之發(fā)生了一系列離奇浪漫的事情。蒲松齡筆下的《畫壁》,虛幻縹緲,風流無限,引人遐想。夢醒時分,終歸清醒,在現(xiàn)實中,人是不會走進壁畫的,但是楚艷卻讓古人從壁畫中“走”了下來。
教師要預先設定好單元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德育目標,確保三個教學目標在方向上保持一致。通過該單元的學習,要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認識到中國航天人的探索精神和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建立對祖國建設的認同感,堅持和弘揚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勇氣、為國家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繁榮發(fā)展發(fā)光發(fā)熱,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為實現(xiàn)太空命運共同體,各國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
2.中國探索太空的決心和中國航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3.科技強國。
4.時代楷模劉洋的先進事跡以及未來中國女性的發(fā)展之路。
結(jié)合時事熱點,借助網(wǎng)絡資源,如學習強國、嗶哩嗶哩網(wǎng)站、Ted演講等,將“思政”內(nèi)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英語教學。
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選擇恰當?shù)牟牧?、案例、故事、名言名句等,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6]。
1.導入
(1)結(jié)合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引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通過援引習近平總書記在G20 俄羅斯圣彼得堡峰會上的講話“Benefit to one means benefit to all,whereas harm to one means harm to all.”(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指出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不只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愿望,而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引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及英文表達(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2)借助多模態(tài)資源。如中國航空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相關視頻和習近平關于國家科技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講話,將課文中提及的重要人物如貝特朗·皮卡特、安德烈·波切伯格、劉洋進行串聯(lián),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目標,引導學生向英雄看齊,并認真思考個人未來的規(guī)劃如何同祖國的科技發(fā)展更好地結(jié)合起來。
(3)通過介紹女性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輔以李蘭娟院士等抗疫的圖片和男女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zhàn)役中的性別比例等數(shù)據(jù),展示女性在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貢獻,引入課文主題——婦女撐起半邊天,進而幫助學生了解當前女性在社會各行業(yè)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2.閱讀
借助圖片,引導學生關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語言文字的表達。(1)截取圖片Chang’e 4(嫦娥4號)和古代嫦娥奔月的圖片,讓學生思考中國現(xiàn)代的航空探測器為什么用古代的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不同國家常用神話人物給航天器命名的原因,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選定“阿爾忒彌斯”(Artemis)作為美國登月計劃的名稱,阿爾忒彌斯(Artemis)是希臘神話中阿波羅的孿生姐姐和月神,通過文化背景的分析,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2)提煉文章主旨。提倡正確認識性別刻板印象,樹立性別自信,打破性別偏見。
3.知識擴展
翻譯練習可選擇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的部分內(nèi)容:“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苯柚鷨袅▎袅ňW(wǎng)站上一些視頻素材,如獻給年輕一代的演講——《后浪》,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相結(jié)合,強調(diào)青年一代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希望,引導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愛國愛民,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
4.輸出
以課本內(nèi)容為依托,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靈活地融入“思政內(nèi)容”,通過講授、討論、辯論等多種方式深入探討中西文化差異以及我國航天領域發(fā)展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立志練好本領,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自己的貢獻。例如,提供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的開學演講和習近平總書記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講話以及雙語要點等視頻材料,基于一定的語料輸入,給學生搭建好腳手架,布置小組完成寫作任務Why Should We Study?,旨在讓青少年牢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5.總結(jié)與作業(yè)
總結(jié)文章內(nèi)容,讓學生課后思考兩個問題:Do you know about humanity's dream of flight and aviation?,What contributions did the pioneers of flight make to aviation today? 要求學生課下觀看電影《摔跤吧!爸爸》,了解在世界其他地區(qū)性別平等的問題,并補充閱讀材料《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中國性別平等和婦女發(fā)展》白皮書(中英對照版)引導學生探討中國在經(jīng)濟、健康和教育權(quán)利等方面對女性權(quán)益的維護,最后布置一篇200 個英文單詞的電影觀后感。
6.教學評價
學習效果評價是教學評價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的檢驗手段。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的投票功能,通過學生對課程教學效果的反饋,為改進教學提供重要依據(jù)。同時,針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和長難句,教師可作進一步的解說,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教學案例在根植于大學英語教材、立足語言教學的同時,對英語教學與思想教育的契合點進行了積極探索。學生的良好反饋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這一教學實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主體是教師。在尊重各學科的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教師要積極關注時事動態(tài)、熟悉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發(fā)展動態(tài),不斷探索和深入研究“思政教學”的方法,才能在教學內(nèi)容上,做到使“課程思政”如鹽入水。在教學方式上,使“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形成課程教學滲透“思政教育”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