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荷
摘要:舞劇是一種舞蹈表演的高級形式,對于舞蹈動作和思想情感的融合要求頗高。如果說舞蹈動作是舞劇表演的骨架,那么情感就是民族民間舞劇目表演的靈魂,對于舞蹈表演者來說怎樣將骨架與靈魂融合,實現(xiàn)舞劇表演的完美統(tǒng)一是非常關鍵的。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將從舞劇表演中動作與情感的內在關系出發(fā),總結了舞蹈表演者加強舞蹈動作與情感相互融合的若干思路,以增強舞蹈表演的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劇目;情感表演;動作;二者的融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1? 緒論
1.1? 研究內容和意義
舞蹈動作是民族民間舞劇目表演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不僅僅是指舞者的肢體展現(xiàn)的技巧動作,還囊括了舞者在表演過程中的流露的表情、靈動的眼神以及婀娜的姿態(tài)等。而情感則是民族民間舞劇目的靈魂,能夠將作品的主題思想、價值觀念更加有效的傳達給觀眾。而情感的表達需要將舞蹈動作作為載體,若舞蹈動作缺少了情感,即使是再高超的技術技巧也會缺少靈氣和美感;若舞蹈者向舞蹈動作中注入了飽滿的情感,即使是簡單的技術技巧也能帶給觀眾更多的藝術享受。因此,對于民族民間舞劇目表演而言,只有將舞蹈動作與角色情感融合在一起,舞蹈作品才能以深厚的感染力引起觀眾的共鳴。傳神的情感流露需要舞者在自身豐富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將領悟到的角色情感融入到高超的技術技巧中去,進而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與情感盛宴。
1.2? 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研究了民族民間舞劇目中情感表演與動作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相互融合,并對如何提升動作與情感的融合途徑進行了探討,以期能夠為舞蹈表演的更好發(fā)展提供有參考價值的理論依據(jù)。
2? 民族民間舞劇目舞蹈表演中的動作與情感
一般的舞蹈動作,主要是指舞者在舞蹈表演過程中展現(xiàn)的肢體動作、技術技巧、姿態(tài)、腳步這四點,本質上來講處于運動中的狀態(tài)才被稱之為動作。但實際上,對于舞蹈表演而言,除了一般定義下的動作以外,其他能夠在舞蹈表演中傳達作品主題思想的,也可以算作舞蹈動作,如舞蹈演員的眼神、表情。而這些細節(jié)性的動作最能傳達角色的情感,優(yōu)秀的舞者能夠通過對這些動作實現(xiàn)合理的操控,成功塑造出人物形象,傳達出作品的角色情感和主題思想,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而這正是舞蹈動作存在的意義。外在動作是舞蹈表演的主要特征之一,舞蹈動作是展現(xiàn)舞蹈藝術的主要方式,舞蹈動作代表著表演的開始,舞蹈動作的停止則代表著表演的結束。
如果說舞蹈動作是外在的軀體,那么情感就是內在的靈魂。在舞蹈表演中,情感的流露需要通過舞者的舞蹈動作進行體現(xiàn),舞者必須在深刻領悟作品含義的前提下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去,用真摯的情感來引起觀眾的共鳴。
3? 民族民間舞劇目舞劇表演中動作與情感的關系及重要性
3.1? 舞蹈表演中的動與情
舞蹈藝術的主要目的, 就是通過高超的技巧、優(yōu)雅的舞姿和美好的形態(tài)來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傳達一種感情和觀念。 這是來自身體的無聲韻律,帶給觀眾的視覺盛宴。比起嚴謹理念的傳遞,舞蹈更適合對情感的表現(xiàn),比如親情、愛情、友情和家國之情。一個舞蹈作品若想獲得觀眾的認可,情感的傳達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每一部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都證明了舞蹈表演并不是簡單的舞蹈技巧的表演,而是將舞蹈動作作為載體,傳達真情實感的獨特藝術。
3.2? 民族民間舞劇目舞蹈表演中動與情的關系
3.2.1? 和諧統(tǒng)一
對于民族民間舞劇目而言,情感的價值在于將真情實感融入舞蹈動作,用飽含深情的舞蹈表演在帶給觀眾視覺享受的同時,也能享受到來自情感的感悟和精神的洗禮??梢哉f,舞蹈的技巧動作是舞蹈表演的軀體,而情感就是舞蹈表演的生命力。與其他藝術存在的主要差異在于,舞劇的藝術魅力并不是來自于高超的技術技巧,或者是高難度的舞蹈動作,而是取決于它傳達的情感是否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3.2.2? 相輔相成
缺少熟稔技巧展現(xiàn)的舞劇作品稱不上好的舞劇作品,缺乏情感投入的舞劇表演也無法傳達出舞劇作品蘊含的深刻主題,技巧動作和人物情感都是構成舞劇表演的重要元素,兩者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緊密聯(lián)系。舞蹈演員需要將人物情感融入到每一個舞蹈動作中,通過靈活的技術技巧和生動的面部表情展現(xiàn)出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將作品的主題思想準確而有效地傳達給觀眾,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舞蹈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3.3? 動作與情感融合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種流傳已久的藝術形式,而其產(chǎn)生的原因正是為了情感的表達,無論什么形式的舞蹈,都需要在技術技巧中注入真摯的人物情感,舞劇也是一樣。這就需要做到技藝相融,形神兼?zhèn)?,虛實結合,表情與動作相互配合。對一個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進行評價,不僅僅是關注于舞蹈演員的技巧動作是否熟稔、高超,是否能順利完成高難度的動作技巧。要知道,舞劇的表演是藝術的展現(xiàn),而不是技巧的挑戰(zhàn),精彩絕倫的技巧動作只會獲得觀眾一時的喝彩,并不會在觀眾心中留下長久的印象,而在技巧動作中融入人物的內心情感,觀眾能夠在舞蹈演員的技巧動作和面部表情的不同表現(xiàn)中,體會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以及作品想要傳達的主要思想。
4? 民族民間舞劇目表演中提升動作與情感的融合途徑
4.1? 確立想象意境,調動學生情感
首先,舞蹈教師可以對指定舞蹈的歷史背景、藝術風格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進行簡單介紹, 在語言的引導和啟發(fā)中, 將學生帶到與之相符的想象意境中, 使學生在課程開始時就能夠有一個大致的情景印象。
其次,要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情感積累, 對不同的情感進行體會和區(qū)分。比如東北秧歌中“逗趣”與花鼓燈中的“逗趣”盡管名稱相同,但在情感上存在一定差別。東北秧歌中的“逗趣”體現(xiàn)的是憨厚和幽默, 花鼓燈中的則是機靈敏銳。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自身的情感經(jīng)歷, 在似曾相識的情感體驗中區(qū)分出這兩種不同風格的藝術特點。
最后,要通過舞蹈節(jié)奏觸發(fā)學生情感。在舞蹈表演中,舞蹈動作必須符合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節(jié)奏是完成舞蹈動作的基礎,也是把握劇情走向、引導情感流露的路標。比如一個起法兒再轉身到亮相的動作轉換中,其中帶有明顯的切分節(jié)奏,而這種節(jié)奏可以啟發(fā)學生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
4.2? 增強生活體驗,打造情感基礎
民族民間舞劇目的取材往往來源于生活,創(chuàng)作者將其進行藝術加工,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為了實現(xiàn)藝術效果的完美展現(xiàn),舞蹈演員需要擁有相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經(jīng)驗,以達到情感與動作相互融合的目的。因此,舞蹈演員需要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注重對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以及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舞劇表演打好堅實的基礎。舞蹈演員要隨時隨地的積累與舞蹈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對各種舞蹈種類的不同風格、不同形體特征等方面都有有深入的了解。同時,舞蹈演員要對自己參演的舞劇作品進行深入詳細的了解,比如文化背景、歷史環(huán)境、人物設定、主題思想等,為舞劇表演的情感展現(xiàn)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著名民族民間舞劇目《掀起你的蓋頭來》,該舞劇的舞蹈演員需要對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風俗習慣和人物設定等方面進行深入了解,才能將蒙在蓋頭里的那位新娘的美貌演繹得生動鮮活起來,有利于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4.3? 加強動作技巧,突出情感表達
在舞劇表演中,舞蹈動作是作為情感載體而存在的,如何有效發(fā)揮載體作用,實現(xiàn)動作與情感的良好融合,是決定舞劇表演效果的關鍵因素。同樣的舞蹈動作由不同的舞蹈演員進行表演,往往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其實這主要是由于舞蹈演員對動作節(jié)奏和動作力度的掌握差異造成的。舞蹈演員要自己體會什么程度的節(jié)奏和力量對應怎樣的情感表達,而這種技巧的掌握需要舞蹈演員在反復的訓練和不斷的思考中才能慢慢領悟。對情感表達的熟練掌握需要舞蹈演員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技術技巧,才會做到情感表達與舞蹈動作的較好融合,用恰當?shù)奈璧竸幼鱽韨鬟_合適的角色情感。
5? 結論
綜上所述,動作和情感是構成舞劇的重要元素,也是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關鍵。舞蹈動作和情感的相輔相成,能夠充分展現(xiàn)民族民間舞劇目鮮明的藝術特色,提升舞劇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價值。作為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員,要深刻領悟動作與情感的相互融合,將飽滿的情感注入到舞蹈動作中出,才能觸動觀眾內心,使民族民間舞劇目的藝術價值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黃琤圈.情感性動作技能及其舞蹈教學應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6.
[2]廖衍.動之源 演之法[D].北京舞蹈學院,2016.
[3]韓嵩楠.再論聲音與情感在民族歌劇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0:181-182.
[4]羅西.“以情為真”試論舞蹈人物形象的內心情感表達[D].北京舞蹈學院,2016.
[5]王心怡.民族民間舞課程中情感與表演的培養(yǎng)[J].北方音樂,2017, 22:17.
[6]諾維爾.舞蹈和舞劇書信集 [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7]楊梓.淺析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情感教學.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8]云霜.論民族民間舞表演中的“情表合一”. 四川師范大學,2018年.
[9] 寧玉琴.淺析話劇表演中“態(tài)度”在人物情感積累中的作用[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2:143.
[10] 韓嵩楠.再論聲音與情感在民族歌劇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0: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