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亞美
摘要: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素質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很多初中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為了能夠提升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就需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時期,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形式才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以期能夠促進我國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健康;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相比于初中其他科目,語文學科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豐富的人文知識,更是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因此,為了能夠促進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相關的心理健康內容。如今我們儼然已經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每天都會受到海量信息的轟炸,這些互聯(lián)網信息良莠不齊,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心理受到不利影響。因此,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就需要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正確引導,最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
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開始擁有了自主意識,不愿意與家長、教師進行交流。不僅如此,這一階段的學生心理較為脆弱、敏感,如果授課教師沒有采取科學的方式加以引導,那么極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筆者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我國初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問題,分別為:第一、在學習方面,很多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不高,容易產生焦慮情緒,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會進行自我否定;第二、在人際交往方面,一些學生的情緒浮動較大,無法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的交際關系,容易與同學產生矛盾;第三、在思想層面上,學生不愿意服從老師、家長的管教,十分叛逆;第四、在品行方面,一些學生會出現(xiàn)打架斗毆等攻擊行為[1]。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逐漸加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很多初中學生就會受到來自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壓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果授課教師沒有及時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引導與疏通,那么就會使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因此,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就需要在初中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場所。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初中生作為國家發(fā)展的希望,需要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授課教師需要采取科學的融合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初中語文教學中[2]。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大可行性,分別為:第一、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學目標;第二、初中語文教學能夠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學載體;第三、初中語文教材中具備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下將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與分析:
(一)目標具有一致性
實際上,初中語文課程不僅是為了使學生掌握豐富的人文知識,更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因此,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學目的。
(二)初中語文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載體
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教育,因此,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能夠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使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形成優(yōu)秀的品德。
(三)初中語文課堂茲含豐富的心理健康款育
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授課教師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幫助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以及心理問題。因此,授課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品質加以培養(yǎng),最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理素養(yǎng)。
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當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究其原因是授課教師采用了錯誤的教學方式。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了三大滲透策略,分別為:第一、在教學目標匯總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在教學方式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教學目標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授課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主要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關注較少。因此,要想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在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教師需要在教書的同時進行育人,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走向,建立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三維教學目標。
(二)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實際上,初中語文教材中節(jié)選的文章也能夠對學生品格的培養(yǎng)產生促進作用。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作者想要傳達的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因此,授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與作者共情,最終達到建立正確價值觀念的目的。
(三)在教育方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要想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合,授課教師還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深度思考,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結語
通過上述的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初中階段作為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時期,對于一個學生日后的發(fā)展走向十分關鍵。因此,只有加強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語文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目,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平臺。因此,授課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心靈的洗禮。
參考文獻
[1]馬洪興. 語文課上雕塑心靈——淺談初中語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嘗試[J].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2017, 658(0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