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軍
數(shù)年前,記者通過著名笛子演奏家張森清的介紹,認識了趙富春。當時他是張森清老師的學生,師從張老師多年,熱愛竹笛的趙富春在張森清老師的指點下進步很快,雖然他有自己的生意,但閑暇之余吹笛子是他樂此不疲的事情。
2021年9月27日,趙富春突然掛出了“富春制笛社”的招牌,至此,趙富春從一個笛子演奏者華麗轉(zhuǎn)身,搖身一變成為了竹笛制作師。
據(jù)記者了解,與南方制笛人的數(shù)量相比,北方制作竹笛的人并不多。早年北京的竹笛制作師馮海成早已洗手不干了,天津制作紫竹笛的褚景林師傅英年早逝。天津除了靜海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家制作笛子的散戶,北京制作笛子的人少之又少。不過前兩年一個叫鐘林秋的港籍制笛師在北京干得風生水起,彌補了北京竹笛制作領(lǐng)域的短板。北京的趙富春加入了制笛行列,無論是對專業(yè)竹笛演奏家還是業(yè)余笛友而言,無疑又多了一種選擇,不啻為一件幸事。
前不久,記者去北京西郊采訪了趙富春,就一些問題與他展開了對話。
(以下記者簡稱記,趙富春簡稱趙)
記:我知道您師從張森清老師習笛多年,您從什么時候萌生了制作竹笛的念頭?
趙:我以前也做過簡易的竹笛,但那只是做著玩,也從未想過靠制作竹笛謀生,盡管我非常喜歡吹竹笛。三年前(2019年),我才有了制作竹笛的想法。
記:您認為自己在竹笛制作方面有什么優(yōu)勢?
趙:我認為作為有條件制作竹笛的人,最好要有演奏竹笛的基礎(chǔ)或水準較高的吹奏能力及良好的思維和智慧;同時還應該對制笛的工序、生產(chǎn)有一點經(jīng)驗和基礎(chǔ),更要有對制笛的高度興趣和熱愛,我認為自己比較具備這些條件。
記:原來您從未接觸過竹笛制作,最初接觸竹笛制作一定遇到過許多困難吧?您是如何克服困難的?
趙:沒錯,我沒有在樂器廠工作的經(jīng)歷。當初涉足制作領(lǐng)域,首先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材料和配件來源,其次是竹笛制作標準和工藝,另外就是如何選擇和制作專業(yè)設(shè)備,這三個問題都是通過朋友幫忙和信息交流,也在網(wǎng)上學習相關(guān)知識,后通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許多問題最后基本上都解決了,這也為我著手制作竹笛奠定了必要的基礎(chǔ)。
記:當?shù)谝恢е竦阎谱魍瓿芍螅伊四奈谎葑嗉以囎??他們給予了怎樣的評價?
趙:當?shù)谝恢У炎油旯ず?,我試吹后感覺不錯,就找到我的笛子老師張森清先生試吹,他認為我的笛子在音準、八度、高音、音色、泛音方面都令人滿意。得到專業(yè)老師的認可后,我自己當然十分高興,這也是我由愛好吹笛到制作制笛的人生轉(zhuǎn)折。
記:您認為竹笛制作中最大的技術(shù)難題是什么?
趙:我覺得,竹笛制作中最大的技術(shù)難題有兩方面:一是材料問題;二是調(diào)音問題。
記:有許多專業(yè)人士都認為竹笛的八度是竹笛的靈魂,市面上許多笛子的八度存在一些問題,也拉低了竹笛的品質(zhì)。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趙:的確如此。八度是制作竹笛技術(shù)要求的重中之重,當然其它方面也很重要,一支好的竹笛要有音準、八度、高音、音色、泛音等,因此,一個竹笛制作師都要正視這些問題,并竭盡全力解決好這些問題。八度的標準是一致的,制作的訣竅就是要試吹、卡表和調(diào)音室內(nèi)溫度能夠相結(jié)合。
記:您的竹材來自哪里?對于紫竹和白竹,您偏愛哪一種材料,它們各自的優(yōu)勢在哪里?
趙:我用的紫竹產(chǎn)自安徽,通常我去竹子產(chǎn)地去采購,一根一根的挑選。一般3~5年的竹子適合做笛子,竹子嫩了、老了都不宜用。白竹和紫竹兩種竹子各有優(yōu)勢;紫竹聲音柔美、甜、飄逸,白竹聲音立體、寬厚、震顫,兩種我都喜歡。但我更偏愛紫竹,因為好的紫竹也具有白竹的聲音特性。
記:如何讓南方的竹子在北方不易開裂,在竹材儲存和處理上您采取怎樣的措施?
趙:南方竹子到北京后,儲存的確是很重要的問題。由于北方氣候干燥,因此必須要解決好這個問題。不管是干竹還是新砍的濕竹都要做到防裂,否則前功盡棄。當然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一個重要的防裂方法,就是儲存的溫度要嚴格把控。
記:北京制笛人寥寥無幾,作為北京人您加入到制笛人行列,您有什么抱負和期許?
趙:我最大的想法就是通過制作竹笛,要把吹笛人在竹笛演奏中遇到各種竹笛的問題搞明白。很多演奏家都知道自己手中的竹笛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但很難找到問題的根源,比如高音“6”,我通過制作,總結(jié)出大概有七、八種原因,并通過制作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如果不制作竹笛,可能一輩子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制作過程中都能夠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制作中的一大樂趣。
記:在北京從事樂器制作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為諸多專業(yè)人士和優(yōu)秀的竹笛演奏家都在北京,您與他們溝通交流起來十分便捷,這對您提高樂器質(zhì)量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趙:是的,您說的非常對。面對不同要求的竹笛演奏家,對我的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力求做到笛子在標準化的基礎(chǔ)上,滿足演奏家的個性化要求。
記:您目前是純粹手工還是部分借助機械在制作竹笛?
趙:手工和機械相結(jié)合。機械可以幫助提高生產(chǎn)力,如:打孔、接竹、裝牛角等等,借助機械提高了產(chǎn)量。
記:您的制作理念是什么?
趙:努力滿足竹笛在民族音樂演奏中個性化的要求及大眾化的要求。
記:會演奏竹笛是否會有助于竹笛制作?反過來通過制作竹笛,是否對笛子的演奏理解得更深入了?
趙:實事求是地說,制笛不會對吹笛有根本性的提高,因為吹笛是另一種功夫。但是,會吹笛子對制作竹笛是有利的。通過制作,對笛子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吹笛中遇到的音準、八度、高音、音色、泛音等問題,通過制作竹笛,能夠找到癥結(jié)所在,因而在解決以上問題的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可能通過制作就能完全解決笛子理論上的一些問題,有些理論是需要專家來論證的。
記:您對未來有何展望?
趙:我在2018年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yè)委員會舉辦的全國竹笛大賽中,曾獲得中老年組金獎。我希望通過努力,逐步將竹笛制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也希望我制作的竹笛和我演奏竹笛一樣,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
趙富春的制笛工作室目前有幾個師傅,每月可產(chǎn)80到100支竹笛。趙富春雖然涉足竹笛制作領(lǐng)域時間并不長,但因為具有很強的演奏竹笛的功力,加之他對竹笛事業(yè)十分熱愛,身邊又有許多專業(yè)人士的鼎力幫助,他的制笛水平進步很快,竹笛的質(zhì)量得到許多專業(yè)人士的認可。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他會成為制笛界的一匹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