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琪,張金橋,陳瑋君,柴 進
(1.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2.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3.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兗州一中,山東 濟寧 272100)
合作探究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以4~6人為一組,為完成共同的目標,分工合作,互幫互助,彼此指導,并以集體的成功為評價依據(jù),最終促進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教學策略。
以合作探究教學法在中學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
1.2.1 實驗法(1)實驗分組:實驗組是濟寧市兗州區(qū)第一中學高二1班、2班的學生(共103人);對照組是濟寧市兗州區(qū)第一中學高二6班、7班的學生(共103人)。2組實驗學生的平均年齡為17歲,男女生人數(shù)均衡,接受體育教育有11年的時間。(2)實驗時間:2019年10月—2019年12月,每周2節(jié)課,共16節(jié)。(3)實驗地點:濟寧市兗州區(qū)第一中學體育館。(4)實驗器材:秒表2塊、小音響2個、記錄本、記錄筆。(5)實驗設計:①實驗控制。自變量:實驗組實施合作探究教學法,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教學法;因變量:學生的健美操技術動作、學習興趣、課堂交流方式;變量控制:為保證實驗的信度、效度,2組課程的總時長、場地與器材內(nèi)容與進度保持一致。②實驗前。本著“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提前分組,對所有實驗對象的基本步伐、組合動作及自我評定(學習興趣、合作交往等)進行測試,數(shù)據(jù)表明,2組無顯著差別。③實驗中。實驗組實施合作探究教學法,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控制變量、對照實驗,各教學階段具體實施步驟見表1。④實驗后。對2組學生再次進行測試與調查,操作與實驗前相一致。運用ExceL對數(shù)據(jù)進行篩選與統(tǒng)計,分析實驗前后差異性,得出結論。
表1 “合作探究”和“傳統(tǒng)教學”2種教學方法具體實施步驟
1.2.2 問卷調查法在實驗前后,對受試者進行“關于高中生參與健美操課程相關問題的”的問卷調查。共發(fā)放206份問卷,回收問卷206份,經(jīng)過篩選,有效問卷為185份,問卷有效率為89.8%。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采用Excel軟件,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整理,得出結論。
表2顯示,實驗前,實驗組對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占比為45.6%,對照組對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占比為44.7%;實驗后,實驗組對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占比為75.8%,而對照組對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占比為52.4%,說明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非常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的占比有較大提升,對照組的占比也有相應提升,但增加低于實驗組。因此,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法,合作探究教學法中的教師引導、學生分組探究的課程形式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合作探究教學法中課程內(nèi)容更加靈活,課堂更有活力與生機。
表2 采用2種教學法學生學習興趣的比較
表3顯示,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交流和較少交流各項占比中相差不多,交流方式上以“與教師交流”為主,學生間的聯(lián)系不明顯;實驗后,2組的交流占比都有較大提升,其中,實驗組是“和同學交流”的占比最高,對照組占比最高的是“和教師交流”,說明在運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后,學生分工合作、優(yōu)勢互補、主動探究,學生之間的交流明顯增多,合作意識增強;而對照組學生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更多的是與教師交流。這種課堂的主要交流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習途徑不僅來源于教師的“教”,還來源于小組中的分工合作、優(yōu)勢互補、主動探究,從而更易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學習效率有效增加,也使課堂的學習氛圍更加積極融洽。在總體占比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和同學交流”“和教師交流”的占比高于“較少交流”,但對照組的“較少交流”占比多于實驗組,說明通過合作探究教學法的實施,學生的交流頻率有較大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課堂氛圍更加積極融洽。
表3 實驗前后課堂中學生交流方式的比較(每名學生最多可選2種)
評價內(nèi)容以課堂學習的組合動作為主,評價指標有動作的力度、幅度、節(jié)奏、流暢、美感5個部分。表4顯示,實驗組的測試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有較大提升,實驗組中,優(yōu)秀率提高了13%,良好率提高了19%;對照組中,優(yōu)秀提高了1%,良好率提高了9%,說明運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控健美操組合動作的力度、幅度、節(jié)奏、流暢及美感。
表4 實驗前后測試水平
2.4.1 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在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濟寧市兗州區(qū)第一中學高二1、2班(實驗組),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給予每組相同的探究內(nèi)容與要求后,得到的反饋不同:有的學生的適應能力較強,能緊跟教師思路,按照相應的要求能夠較快、較高質量地完成相應的探究內(nèi)容;有的學生更傾向于跟著教師練習,不敢、不愿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新方法的適應時間較長;還有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差但是喜歡接觸新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能慢慢接受并適應。
2.4.2 不適用于所有課堂實施過程中,實驗組的2個班級給予的實驗中反饋也不同:2班學生人數(shù)較1班偏多,實施分組探究時,不利于教師進行統(tǒng)籌管理和師生互動?;顒訄鲳^較大,導致對角的2組間距離較遠,教師管理起來難度較大,這個年級的學生自覺性較弱,離開教師視線后易變得松散,個別學生違紀的言行會影響整組,甚至其他組的學習進度。
2.4.3 不適用于所有內(nèi)容前幾堂課的內(nèi)容少、難度系數(shù)很小,沒有太多可探究的教學要點,教學效果不太理想。而隨著學習內(nèi)容的增多、難度的加大,教師通過合理設置探究問題,合作探究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明顯變好,但是對于難度大的新內(nèi)容,學生沒有知識基礎,探究沒有思路,學習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教學方法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再選擇,可以兩者結合、一主一輔,而不盲目地選一棄一。
在中學健美操教學中運用合作探究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合作探究教學法的實施不僅需要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還對學生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合作探究教學法不適用于所有課堂、所有內(nèi)容與所有學生,因此教師在應用探究教學法時要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